《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范畴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范畴总结

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辩证关系原理:第一,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最终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新的对立面同时展开。第二,事物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经第一次否定之后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展的周期性。事物发展就是要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第四,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的总趋势。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不是出发点的“回复”,而是自我完善地吸收了前两个阶段优点的更高级新事物,是“扬弃”的结果。如此周期性交替,使事物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原理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反对形而上学观点。这一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时,既要研究矛盾双方同一和斗争的状态和方式,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坚持联合统一中有对立斗争、对立斗争中有联合统一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两个极端思想和做法。(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关系不是靠消极维护来实现,而是要靠继续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水平,来保证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第二,这一原理也是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开展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经营贸易、社会管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既要坚持开放、学习、借鉴和吸收的原则方法,又要看到合作中的障碍甚至对抗和冲突等,共赢世界未来,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个错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第二,坚持这一原理,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反对“搞一刀切”和“搞特殊化”的形而上学观点等。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事物矛盾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既要反对“折中主义的均衡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共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第二,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性,即公有制主体和共同富裕主旨不能丢,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三,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树立全局观,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们分别规定着事物发展方向、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性质,不能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意义:(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充分重视和肯定内因的作用,对外因又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反对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在事物变化中,忽视内因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重要性,或者单纯强调内因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重要作用,都是错误的观点。(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哲学依据。中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要依靠自己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内在因素,把党建设好,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并自觉接受来自民主党派和群众的监督、建议和意见。第二,这一原理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依据。对内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依靠中国内部整合聚集起发展的强大能量;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环境,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验、现代管理方法和一切优秀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第三,这一原理是正确处理个人奋斗、学识才能与抓住机遇、发展人脉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依据。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能否抓住机遇,让青春闪光,人生出彩,关键在个人奋斗和学时才能的内因,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机会机遇和人脉关系外因的重要性,可是机遇总时偏爱有准备的人,是成功者的飞行器,是失败者的试金石,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抓住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摘要:1.引言: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唯物辩证法的两大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4.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5.结论:总结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正文:一、引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法。
它是对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
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我们提高认识能力、增强思维能力、推动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的两大观点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观点,即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辩证法则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矛盾运动之中。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
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斗争和转化的过程。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通过不断的量变达到质变。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新的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通过否定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实现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四、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
这五大范畴,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
五、结论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一、两大观点:1.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全面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二者互为基础与反映关系。
2. 唯物辩证法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量变为质变的辩证规律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事物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实现发展。
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即通过对矛盾的辨证分析和综合统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二、三大规律:1.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性质和质量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当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新的质变。
2. 总量变化规律:事物的总量变化是通过事物的量变积累逐渐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引起新的质变。
3.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实现的。
即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经过否定被新的事物取而代之,新的事物又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新的否定。
三、五大范畴:1. 联系(或互相对立):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也具有对立的矛盾关系。
2. 内部矛盾(或矛盾运动):事物自身内在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质量(或性质):事物的本质和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性。
4. 过程(或发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量变实现质变。
5. 基础和上层建筑:事物的基础是物质世界,而上层建筑是在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制约关系。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
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大学生辩论赛 植物和动物之间,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 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 气,呼出二氧化碳,它 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 相互促进的。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 )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 物的量变。
(2)推动事物的质变。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 物的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教学 提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 居支配地位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 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一、 对立统一规律 二、 质量互变规律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矛盾的含义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既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 斗争性
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矛盾律:A与a命题必有一假,不 能同时肯定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2)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 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 事物的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 的基本趋势。
正反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了 矛盾的统一体,各自发挥自身 的优势,利用对方的劣势从而 使辩论激烈展开;辩论问题是 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规定着 辩论的性质和方向。
辩证矛盾:揭示的是事物的两面 性
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相对 立又相同一的性质和倾向,即对立统一关系。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恩格斯关于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观点,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整个世界这个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把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作自己学说的一个总的特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为什么唯物辩证法又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呢?这是因为,事物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也不是绝对静止的。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本质和规律、形式和内容、方向和道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又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可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的矛盾(全程性);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阶段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每一对矛盾决定矛盾性质的矛盾方面(暂时性)。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另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之中包含共性,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特殊独立的事物,没有共性也没有个性。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既在一定场合相互区分,又可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一般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个别的;由于世界范围的广阔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二者在不同场合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在这一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个性,反之亦然。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因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二,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和环境,是第二位的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和现实意义:(1)方法论意义:第一,从事物存在的总体出发,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做法。第二,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正确地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坚持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观点,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现实意义:(2)现实意义:第一,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都应持扬弃态度,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第二,正确对待工作中的顺逆。顺利时不要忘乎所以,要看到背后可能有困难和曲折;在遇到困难和曲折时,也不要消极悲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充足的信心,克服艰难险阻,迎接光明未来。第三,学会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全程和全部。推进工作走向成功的目标,要有全程全局观点,坚决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观点。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跨越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 第一, 认识和处理问题上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适度原则,既要“注意分寸”,又要“掌握火候”;第二,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重视积累反对急躁冒进和急于求成式的“激变论”,又要反对畏首畏尾坐失良机和保守落后裹足不前的“庸俗进化论”。第三,坚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一,反对形而上学只单纯承认事物飞跃式间断性或渐进式连续性的观点; 现实意义:第一,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准确把握这个定性分析,又要注重量的积累。在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质量关系,一步一个台阶,为实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适度原则。每个人都要把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学习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切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易小做起。“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基本属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是指事物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及其不同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等,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第三,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的主次要地位有所不同。
原理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反对形而上学观点。这一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时,既要研究矛盾双方同一和斗争的状态和方式,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坚持联合统一中有对立斗争、对立斗争中有联合统一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两个极端思想和做法。(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关系不是靠消极维护来实现,而是要靠继续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水平,来保证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第二,这一原理也是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开展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经营贸易、社会管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既要坚持开放、学习、借鉴和吸收的原则方法,又要看到合作中的障碍甚至对抗和冲突等,共赢世界未来,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个错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第二,坚持这一原理,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反对“搞一刀切”和“搞特殊化”的形而上学观点等。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事物矛盾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既要反对“折中主义的均衡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共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第二,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性,即公有制主体和共同富裕主旨不能丢,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三,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树立全局观,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们分别规定着事物发展方向、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性质,不能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意义:(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充分重视和肯定内因的作用,对外因又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反对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在事物变化中,忽视内因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重要性,或者单纯强调内因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重要作用,都是错误的观点。(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哲学依据。中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要依靠自己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内在因素,把党建设好,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并自觉接受来自民主党派和群众的监督、建议和意见。第二,这一原理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依据。对内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依靠中国内部整合聚集起发展的强大能量;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环境,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验、现代管理方法和一切优秀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第三,这一原理是正确处理个人奋斗、学识才能与抓住机遇、发展人脉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依据。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能否抓住机遇,让青春闪光,人生出彩,关键在个人奋斗和学时才能的内因,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机会机遇和人脉关系外因的重要性,可是机遇总时偏爱有准备的人,是成功者的飞行器,是失败者的试金石,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