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单元检测)

合集下载

范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测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范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测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第四单元综合评估 (基础巩固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班级: 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

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

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

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

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

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

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2017年12月13日既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公审南京大屠杀战犯70周年B. 由于国家放储蔗糖稳定市场的决定使得蔗糖价格没有条件进行提振导致蔗糖的价格还会呈现小幅下跌的态势C. 随着各国实力消长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全球治理面临新局面世界向何处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的讨论焦点D. 根据京东商城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京东的销售榜单中手机及配件家居用品和运动户外装备受到海外消费者热捧【答案】C【解析】A项不合逻辑去应掉“12月13日”B项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应去掉“由于”或“使得”D项句式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故选C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B.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C. 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D. 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答案】B【解析】A项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此处用来修饰“斗笠” 使用对象错误B项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梅兰芳在舞台上饰演的是花旦的角色符合语境C项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不合语境D项侧目而视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恨此处望文生义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②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3. (5)逢大放李昭亮为什么没有宽恕犯错的骑卒?A.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驰/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B.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C.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D.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答案】C【解析】(1)“多”意为大多“因循乐纵弛”的主语应是“将士” 故“多”后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昭亮本将家子”是判断句意为李昭亮本是将门之子且根据语境“昭亮”应为“虽以恩泽进”的主语故“将家子”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答案】B【解析】(2)B项“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答案】D【解析】(3)D项“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错是拆下屋上的椽子互相攻击【答案】(4)①有利用逃跑、死亡而冒名领受国库粮食的数百名军士李昭亮都审查揭发了他们②你们只管来投降我确保你们没有危险不然几乎没有活着的人【解析】(4)①冒冒着官廪官府供应的粮食按审查②第只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答案】(5)李昭亮治军严苛骑卒担任宫中值宿警卫却丢了自己的弓箭他认为骑卒不谨慎不能宽恕【解析】(5)解答此题首先回到原文找关键语句如本题答案关键句“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 然后联系前后文用自己的话归纳答案即可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A. 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同时表达了对东去赴任的李郎中的劝慰B. 植物生长葱翠茂盛松花新茶泛着清香美景乐事折射恬然之意C. 虽然是送别但诗人对朋友没有依依不舍而是满怀深情地祝福D. 全诗格律谨严语言清新自然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意味深长【答案】C【解析】(1)C项“满怀深情地祝福”错误应是对李郎中赴任蕲州的劝慰【答案】(2)①劝勉李郎中早日返回京城②借劝勉朋友表达自己返回京城的愿望③流露出被贬楚地的惆怅【解析】(2)回答此类题要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的意思是在北地结交亲友需要别人的引领希望你在年轻之时能够返回京城李郎中要去很远的地方赴任作者以“早将玄鬓到京华”一句透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对李郎中的劝慰安慰他能够早日回到京城另一方面是对诗人自己的劝慰此时的诗人自己也被贬楚地离京甚远作者借劝勉朋友也表达自己返回京城的愿望同时结合当时诗人被贬楚地的背景来看尾联还表达了诗人被贬楚地的惆怅与悲苦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5.(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3)从语言描写的角度看刘强、王德贵和工兵连长这三人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4)优秀的小说家善于抓住某一“突发的瞬间”来展示人世间的“真情”与“真相” 请根据这句话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A. 小说多处都可以感触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比如司机刘强沉静的态度在紧急情况下绝对沉静的妇女大家安静目送的场景B. 小说中的“工兵连长”“朝鲜妇女”等词语以及文末标注的创作日期都指向抗美援朝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C. 小说中运送朝鲜妇孺的车辆过桥时受到工兵连长的无理阻拦却在孩子哭声中得以顺利放行情节的转折使故事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D. 小说叙述的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虽无意于渲染战争场面但“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红色的火星”等描写仍让人惊心动魄【答案】C【解析】(1)C项工兵连长阻拦是因为有制度过桥需要排队【答案】B【解析】(2)B项文章语言平和朴实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好宝宝不哭啦” 并且在其他人物语言和环境的描写上都体现了平和自然的风格【答案】(3)①刘强不愿求人放行话语少且短句多语调急促有力说明他刚毅坚定、自尊心强②王德贵为了朝鲜妇孺与人争执说话时语气助词较多说明他心地善良、率真冲动③工兵连长从严格执法到同情放行多次模仿他人口吻说明他既严于职守又善良风趣【解析】(3)在小说中所描写的刘强、王德贵和工兵连长这三人性格各不相同构成了小说的典型形象从“这就够呛了!”“回来!”“遵守制度吧!”可知刘强不愿求人放行话语少且短句多语调急促有力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毅坚定、自尊心强的性格特征从“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那咱们就不能完成任务了呀!”“难道不是这样的?”“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可知王德贵为了朝鲜妇孺与人争执说话时语气助词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率真冲动的性格特征从“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你呆着吧!”“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可知工兵连长从严格执法到同情放行多次模仿他人口吻由此可以看出他既严于职守又善良风趣的性格特征【答案】(4)①真情在这一瞬间战士们忘记了自身安危将内心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寄托到孩子身上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②真相在这一瞬间战争带给百姓的巨大苦难以及保家卫国的重要性都得以凸显这是真相的自然揭示③作者抓住这一瞬间以小见大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了战士们英勇、善良的形象表达了对敌人疯狂轰炸的蔑视【解析】(4)画线句写人们因为专注于孩子而没有注意敌机经过头顶战士们忘记了自身安危将内心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寄托到孩子身上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揭示了战争带给百姓的巨大苦难以及保家卫国的重要性这是真相的自然揭示作者抓住这一瞬间以小见大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了战士们英勇、善良的形象表达了对敌人疯狂轰炸的蔑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6.(1)下列对中国电力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3)我国电力企业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推进电气化进程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国家电网保供电、快复工、稳就业、补短板起到了“托底”与“先行”的重要作用B. 为了实现升级改造、消除设备隐患或者让新的工厂、商户、居民接电电网企业一般采用计划停电的工作模式给用电企业和居民带来不便C. 在2020—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十五年里电力行业将加速发展但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D. 国家电网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六稳”“六保”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将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答案】C【解析】(1)C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与文无据材料三“展望未来电力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是对2020—2035年这一段时间而言【答案】C【解析】(2)C项“永远不会停电”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计划停电是电网企业沿用多年的工作模式一般是为了升级改造电网、消除电网设备隐患或者让新的工厂、商户、居民接入用电是企业、居民停电的主因之一” 由此可知“一般”情况之外可能还有特殊情况造成停电【答案】(3)①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抽水蓄能②适度加快发展气电③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发挥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④统筹源网荷储发展推进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清洁能源供能方式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解析】(3)本题的答案在材料三材料三中“这一时期通过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抽水蓄能、适度加快发展气电、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发挥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电源结构更加优化电力系统更加安全通过统筹源网荷储发展推进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清洁能源供能方式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电力可持续保供能力将不断提升”指出了我国电力企业应采取的措施来推进电气化进程的发展从中总结答案即可7.(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 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它反映了作家的独特声音、独特发现和创造B. 作家如果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就能在文学作品中写出个体生命的光彩C. 读者在阅读有难度的文学作品时有时既需要节制和吝啬又需要尊重文学的本意D. 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畏而走上文学之路的作家们在创作上尽可以去表演生活【答案】A【解析】(1)B项原文“只有真诚地面对时代、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能写出生命的明亮的光芒也写出困苦和焦虑更写出人们发自内心对未来美好的希望”的表述是条件关系的复句选项是假设关系的复句与原文不符C项原文“对有难度的文学有时我们同样需要节制和吝啬需要尊重文学的本意”中的“我们”是作家文段说的是作家在创作有难度的文学时需要吝啬和节制D项原文“文学尽可以去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但是写作的人应该避免表演生活”强调的是作家要去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而应该避免表演生活故选A【答案】C【解析】(2)C项原文“就作家所应秉持的信念而言文字有时的确比生命更重要”的表述是文字有时比生命更重要而不是文字比信念更重要【答案】D【解析】(3)原文第三段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时来源于它的语言文字而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需要节制和吝啬 D项作家在创作时需要在语言文字上节制符合第三段的观点故选D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8.(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8.(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组是()A. 雕刻锻造会聚壮志凌云B. 雕刻造就会聚风华正茂C. 砥砺锻造汇聚风华正茂D. 砥砺造就汇聚壮志凌云【答案】C【解析】(1)第一处雕刻指在雕塑中把木材、石头或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预期的形状砥砺即磨炼根据语境“砥砺”更合适第二处锻造用锤击、加压等方式使在可塑状态下的金属材料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并提高它的机械性能造就培养使有成就语境中的对象是“民族力量” “民族力量”的形成并非容易达到故“锻造”更合适第三处会聚指会合聚集对象常常是人汇聚强调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有融入的意义对象常常是物根据语境“汇聚”更合适第四处壮志凌云形容理想宏伟远大风华正茂指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根据语境“风华正茂”更合适故选C【答案】A【解析】(2)根据上下文一致的原则括号内主语应该与上句的主语保持一致为“抗美援朝精神” 所以排除C、D两项 B项强调的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的原因不符合语境故选A【答案】C【解析】(3)原文中的引号表示专指、特指A项表示反语、讽刺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专指、特指D项表示特定称谓故选C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 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经逐渐________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_________ 中国在世界上就永远只能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当今中国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但是 ________ 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答案】转变为文化“软实力“竞争或“文化”竞争, 如果中国文化不“走出去”(或如果中国思想不“走出去”), 中外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换言之”可知后面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解说再结合前面“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可知横线处所填写的关键词是“文化竞争”或“软实力竞争”第二处前面说“此话提醒我们” 可知后面内容应与前面“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句话有关再结合后面“中国在世界上就永远只能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可知横线处应是假设中国思想不“走出去”第三处由“但是“可知后面情况应与前面情况相反前面“当今中国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是展现优点那么后面应是说不足前面“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此处应是说中外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五作业第四单元《科学小论文》阶段测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五作业第四单元《科学小论文》阶段测评

阶段测评(四)(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寻找幸福密码美国总统选战在激烈地进行,过招的双方正忙于向选民们开出更低的失业率、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多的教育机会等“幸福期权”。

要实现这些幸福承诺,需要尽快带领美国经济走出经济危机。

面对高达1300万的失业人数,奥巴马和罗姆尼各自打出“经济牌”。

奥巴马强调,加强市场监管,对富人增税,实现经济公平;加大基础设施与教育投入,增强竞争力。

罗姆尼则提出,减少规章制度,给私营经济部门“松绑”;减税鼓励投资与成功;削减政府福利开支,以应对赤字。

到底是政府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自由调节更能创造新的美国梦?奥巴马和罗姆尼正使出浑身解数,让美国人相信,自己掌握了美国社会的幸福密码。

中国也在寻找着幸福密码。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幸福感千差万别,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幸福,何其艰难!尤其是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之下,全社会享有“幸福民生”实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不是吗?当一些地区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开始笑谈90%甚至可能是100%的高考录取率时,在中西部一些地区,拥挤在高考“独木桥”上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当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家庭对“小胖墩”们营养过剩忧心忡忡时,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为了温饱不得不外出打工;当不少特权阶层在享受公费医疗的盛宴时,仍然有贫困乡民不堪数千元医疗费的重压,弃世而去。

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用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线”,来警示中国社会正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这份报告说,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具有3个标志性的阶段特征: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

而新的社会需求、社会矛盾、社会现象,使得社会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

问题即是答案。

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就是取消这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发展不均衡、权利不平等而带来的社会差别,让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价值取向。

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学习

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学习
【作业表单2: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单元学习主题
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学习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小论文的相关知识,识记文中的字词。
2、梳理思路,并归纳文章要点。
3、体会科普文章简洁、严谨、缜密的语言特色。
4、就一些主要的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培养由已知知识向未来领域探索的能力。
单元学习活动

4.目标是否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5.目标是否能具体清晰说明期望学生实际学到什么及学到何种程度?是否能告知学生?

单元学习活动
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
1.是否能将单元学习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在教学实施设计中是否把单元目标从陈述句转换成了引导深度学习的疑问句?

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
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

2.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制定?

3.目标是否能反映学科本质?是否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知识、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
一、《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2、小组交流讨论。3、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二)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名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二、《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二)问题探究。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2、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但是,作者拜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5、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6、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测试卷

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测试卷

第四单元测试卷自然科学小论文(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4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4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四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

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

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

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

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

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

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

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概括与归纳

2012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概括与归纳教材篇目《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单元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品味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

3.学会探究和推断,初步形成由已知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和研讨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一、字音确凿záo坍缩tān拱券xuàn恍惚huǎng混沌dùn逾越yú蒙昧méng欺上蒙下mēng蒙古měng羸弱léi谙熟ān喑哑yīn未雨绸缪móu纰缪miù姓缪miào模样mú模型mó模棱两可mó识别shí博闻强识zhì估量liáng量入为出liàng着手zhuó着数zhāo蔓延màn瓜蔓wàn纤维xiān纤夫qiàn畜生chù畜养xù憎恨zēng症结zhēng孵化fū赋予yǔ匹配pǐ储藏chǔ贮存zhù霎时shà屋脊jǐ毗邻pí解剖pōu二、字形捍卫惯例轮廓序言筹划合拢心智蹩脚辐射膨胀倚重崛起编辑感恩戴德迄今为止水榭歌台急不可待真知灼见一副梁架富丽堂皇三、近义词1.必须·必需(1)教师必须诲人不倦。

(√)(2)这些软件是我们发展业务所必需的。

(√)2.简洁·简捷(1)他的文笔很简洁。

(√)(2)这种做法倒是够简捷的,只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3.典型·典范(1)他的书面发言在语言条理性、逻辑层次以及文风上都堪称典范。

(√)(2)这件事很典型,可以用来教育群众。

(√)4.包罗万象·应有尽有(1)小说《京华烟云》借人物命运演绎社会风情,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实乃一部中国近代史诗。

(人教版必修五)(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自然科学小论文(单元检测)(有答案)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拱券.(juàn)瓦当.(dànɡ) 衔.起(xián)B.纤.维(xiān) 迄.今(qī)毗.邻(pǐ) 梗.节(ɡěnɡ)C.分娩.(miǎn) 孵.化(fú)梵.文(fán) 扁.舟(piān)D.关隘.(ài) 混沌.(dùn)处.分(chǔ) 尴尬.(ɡ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巨擘激奋琉璃富丽堂黄B.振动木屑点缀苦口婆心C.糟糕慧星穹宇慈祥谦和D.霎时崩溃贯例耗尽燃料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嫦娥”奔月并成功地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奔月梦想,极大地________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夏日的黄昏,荷塘中漫起丝丝袅袅的水汽。

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水汽在荷叶上、柳树间________成浓浓的一片。

(3)林老年届花甲,退居二线后,每天遛遛鸟,打打拳,写写字,________就携二三老友,轻装简从,步山林,探溪源,尽享林泉之乐。

A.激励凝聚否则B.激发凝聚不然C.激发凝结否则D.激励凝结不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四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验收检测对应学生用书P75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1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接榫(sǔn)毗邻(bì)柁墩(tuó) 穹隆(qiónɡ)B.轩楼(xuān)蚁冢(zhǒnɡ)倚重(yǐ)沮丧(jǔ)C.屋檩(lǐn)坍缩(dān)恍惚(huǎnɡ)溢出(yì)D.关隘(ài) 殷红(yīn)墁地(màn) 迄今(qì)答案 B解析 A.“毗”读pí。

C.“坍”读tān。

D.“殷”读y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帷幕 流璃 混沌 模棱两可B.巢穴 捍卫 摞旋 苦口婆心C.遵循 提炼 辐射 臭名昭著D.拱券 阈值 膨涨 不可逾越答案 C解析 A.流璃—琉璃。

B.摞旋—螺旋。

D.膨涨—膨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 。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 ,参以诗词的 ,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A.境界 模型 格调B.境界 蓝本 情调C.意境 模型 情调D.意境 蓝本 格调答案 B解析 ①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结合语境此处应用“境界”。

②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于展览或实验。

蓝本:指著作所根据的底本。

结合语境此处应用“蓝本”。

③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人的风格或品格。

情调:指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综合测试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


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让孩子报名去游学无可厚非,但游学 越来越低龄化,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也去游学,年龄尚小的孩 童,是否适合于海外游学,这值得商榷。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 1 967 名幼儿园到高中阶段 学生的家长的调查,53.4%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过早出国游学会 因自理能力差,不能照顾好自己;52.0%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小, 去游学容易出现安全问题;29.1%受访家长认为孩子过早出国游 学,会导致孩子之间相互攀比。
C.中国画家只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就能 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当代画家机械求变,虽然使用中国的画具,Βιβλιοθήκη 失去中国 画的神韵,不可能取得成就。
解析:B 项,“构成”错误,以偏概全;C 项,应为必要条 件;D 项,范围扩大,应为“一些画家”,“不可能取得成就” 过于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暑期将至,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安排暑假游学项目。所谓游 学,是一种将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方式。不少家长会为 孩子选择国内或国际游学项目,丰富孩子的暑假。近年,游学日 趋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纷纷加入游学队伍。 据统计,2017 年中国海外游学人数约 80 万人次,市场规模 达到 130 亿元,预计到 2020 年我国游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 200 亿元。而且,通过海外游学接触海外教育的人群已由原先以 出国留学为主的高中毕业生或是本科毕业生,快速扩展至中小学 低年龄段学生群体。
单元综合测试四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满分:15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拱券.(juàn)瓦当.(dànɡ) 衔.起(xián)B.纤.维(xiān) 迄.今(qī)毗.邻(pǐ) 梗.节(ɡěnɡ)C.分娩.(miǎn) 孵.化(fú)梵.文(fán) 扁.舟(piān)D.关隘.(ài) 混沌.(dùn)处.分(chǔ) 尴尬.(ɡ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巨擘激奋琉璃富丽堂黄B.振动木屑点缀苦口婆心C.糟糕慧星穹宇慈祥谦和D.霎时崩溃贯例耗尽燃料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嫦娥”奔月并成功地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奔月梦想,极大地________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夏日的黄昏,荷塘中漫起丝丝袅袅的水汽。

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水汽在荷叶上、柳树间________成浓浓的一片。

(3)林老年届花甲,退居二线后,每天遛遛鸟,打打拳,写写字,________就携二三老友,轻装简从,步山林,探溪源,尽享林泉之乐。

A.激励凝聚否则B.激发凝聚不然C.激发凝结否则D.激励凝结不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人格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A.③⑥①④⑤②B.③⑤①②⑥④C.⑤②①⑥④③D.⑤③①②④⑥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广大消费者对今年3月15日媒体曝光的南方某地方政府包庇地下黑工厂的做法极为愤慨,产品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B.2010年,中国社会经济各项主要运行指标先抑后扬,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回暖和显现强劲增长,在稳定全球经济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D.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拯救地球家园、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纹饰傅修延①“纹”和“饰”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

但“纹”与“饰”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②“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

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

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

从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③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

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

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

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其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

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能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不仅如此,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

这是美的体现(“美”字也能对折),“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④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周初。

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纹、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

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辅助性的功能——“效用与花纹同”,“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

⑤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

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

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体现在饕餮纹饰中的赫赫威仪与勃勃生机,为金文书法所继承并传之后世。

(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7.下面关于“纹”“文”和“饰”的表述,与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A.“纹”指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动物纹,也包括几何纹以及青铜器上的文字。

B.从初始意义说,“文”是“纹”的同义词,但“文”还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广泛的意义,“纹”中包含了“文”。

C.青铜器“以纹为饰”,所以,“饰”也可以视为“纹”的同义词。

但是,“饰”的内涵,则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段的装饰功能。

D.“文”起源于“纹”,“纹”的出现又早于“饰”,“纹”与“饰”既有一定的区别,在艺术表现方面又有相同的功能。

8.下列对文意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纹饰是青铜器上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动物纹又向来是纹饰的主体。

B.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构图方法,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C.兽面纹将最具本质传神意味的眼睛放在整个纹饰中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是与后来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相吻合的。

D.兽面纹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向心性,就连其中的“美”字,也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对称与平衡”的理念。

9.下列关于汉字演化过程与特征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A.汉字起初是以“饰”的身份出现在青铜器上的,但通过发挥这种辅助性的功能,汉字后来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的主体。

B.繁荣于商末周初的图形文字“文”中有“纹”,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因而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

C.汉字具有亦文亦图的性质,也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因而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

D.与纹饰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使汉字书法传承了纹饰中的勃勃生机,并从而获得了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德传[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 .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 .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 .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 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3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