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医疗器械基本知识
2018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2018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2018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中药药理学:学习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毒性等信息,了解中药对于人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2. 中药学原理:学习中药的收集、鉴定、加工、制剂、质量控制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3. 中药质量控制:学习中药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方法,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检测、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等。
4. 中药药物学:学习中药药用部位、采集季节、药材的贮藏和鉴别等信息,了解不同中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 中药药剂学:学习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了解中药制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范围。
6. 中药处方学:学习中药处方的规范和技巧,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和方剂的组成。
7. 中药炮制技术:学习中药的炮制方法和技巧,了解中药的炮制过程和注意事项。
8. 中药药代动力学:学习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了解中药的用药效果和副作用。
9. 中药药物分析:学习中药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检测方法。
10. 中药临床应用:学习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疗效,了解中
药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以上是2018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内容,学习这些知
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医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中药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内容

中药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材料一、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一、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药有效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品种的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同属不同种,有的甚至为不同属或不同科。
来源为同科不同属的中药如葶苈子;不同科的中药如青黛、珍珠等。
有些不同基原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例如《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
由此可见,品种对中药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中药材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
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另外,在栽培过程中滥施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中药材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偏高,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材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提高药材质量和保证药材质量稳定的基础与关键。
中药材的产地一、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土地辽阔,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的各异)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
这直接影响中药质量的可控性,也会导致临床疗效的差异,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在建立种植基地时一定要选择该药材生长最适宜的地域。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道地药材是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知识点复习归纳

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知识点复习归纳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知识点复归纳1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基本思路:辨证论治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2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
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医治准绳: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缺乏,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医治时接纳泄其缺乏、补其缺乏。
阴虚不克不及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这类医治准绳亦称为“阳病治阴”。
若阳虚不克不及制阴而形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这类医治准绳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能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知识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知识第一章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一、中药药学服务模式现代药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传统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的阶段临床药学阶段:参与临床用药实践,促进合理用药。
更高层次的药学服务:以患者为中心,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药物服务的具体内容包含与患者用药相关的全部需求中药处方调剂、中药处方点评、用药咨询、中药医嘱审核、参与临床查房、开展药学查房、开展药学监护、参与临床会诊、患者用药教育、健康宣教、个体化药学服务及用药安全性检测等。
二、中药药学服务新进展中药药学服务新进展药物重整患者入院、转科和出院时,药师通过核对新开的医嘱和已有的医嘱,比较患者目前的整体用药情况(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营养补充剂等)与医嘱是否一致,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过程。
开展中药药物警戒工作中药的临方炮制研究中药知识科普与药学信息服务向患者或医护人员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法宣教,介绍最新药物治疗进展、药品新品种、药物间相互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学服务常用文献信息医学典籍特点《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素问(阴阳五行脏腑)灵枢(针灸)。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
《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部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
《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本草典籍特点《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
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首次将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类;创设了诸病通用药专项,以病证类药,如治风项有防风、防己、独活等。
方书典籍特点《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著。
属急症手册。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提出大医精诚,大医习业。
《千金翼方》续《千金要方》,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
2023-2024执业药师之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2023-2024执业药师之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1、阴胜则阳病的病理表现是A.实寒B.虚寒C.实热D.虚热E.寒热错杂正确答案:A2、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配合A.推动与温煦B.防御与固摄C.推动与固摄D.中介与推动E.温煦与凉润正确答案:C3、患者半月前冒雨淋湿后,出现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应诊为A.行痹B.痛痹C.着痹D.尪痹E.热痹正确答案:C4、5岁幼儿嗜食坚果,某日该儿童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来医院就诊。
来院后病情继续恶化,出现甚至改变、惊厥,查体: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询问家长得知,患儿发病前服用过某种坚果。
A.黏膜出血B.呼吸麻痹C.中毒性肝炎D.急性肾衰竭E.中毒性休克正确答案:B5、极易生虫的药材A.肉桂B.麦冬C.白芷D.赤芍E.连翘正确答案:C6、肝火犯肺属于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正确答案:D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带脉B.督脉C.冲脉D.任脉E.阴维脉正确答案:C8、肾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为A.主疏泄水液B.主运化水液C.主藏水D.主水液E.主通调水道正确答案:D9、患者女,32岁。
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长期服用吲哚美辛,止痛效果良好。
近日准备生育,医生嘱咐孕妇及哺乳期禁用吲哚美辛。
A.制川草乌B.雷公藤C.桂枝D.细辛E.独活正确答案:A10、《中国中医药杂志》属于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主动的药物信息服务E.被动的药物信息服务正确答案:A11、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的是A.宗气B.中气C.营气D.卫气E.元气正确答案:A12、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气虚血瘀证,宜选用的中成药是A.脑血栓片B.心脑静片C.通心络胶囊D.地黄饮子E.解语丹正确答案:C13、宜与细辛同贮的药材是A.蛤蚧B.红花C.绿豆D.人参E.樟脑正确答案:D14、预防药物性肾损伤,需要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症,避免滥用。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培训

附:处方调配 1、四查 (1)查处方 (2)查药品 (3)查配伍禁忌 (4)查用药合理性 2、十对 对科别、姓名、年龄;对药名、规格、 数量、标签;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 对临床诊断。
精品课件
(三)处方限量
1、急诊处方
西药、中成药;中药汤剂
2、门诊处方
西药、中成药;中药汤剂
3、精神药品处方
3、处方意义
(1)法律性
(2)技术性
(3)经济性
精品课件
二、处方组成
处方前记、处方正文和处方后记
三、处方管理
(一)药品剂量和用法
1、药品剂量
2、用法与用量
精品课件
(二)处方调配
1、三查
(1)查处方前记,处方正文和处方后记
(2)查药名、用法、用量与处方内容
(3)查配方与处方各项内容
2、六对
(1)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2)对药 名、用法、用量;(3)对用量与患者年龄; (4)对配伍禁忌或药物相互作用;(5)对 临床诊断与药品使用;(6)对药品包装、 标签、药袋书写与处方医嘱。
精品课件
五、处方中应遵循的合理用药 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正确选择药物 2、明确联合用药的目的
(1)增强疗效
①磺胺类药物+甲氧苄啶(TMP) ②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③棒酸+阿莫西林 ④亚胺培南+脱氢肽酶抑制剂西拉司丁
⑤氟尿嘧啶(5-FU)+醛氢叶酸
精品课件
⑥胍乙啶+利尿剂 ⑦沙丁胺醇与茶碱类 ⑧抗癌药物的联合作用
精品课件
(二)药物剂型的特点
1、注射剂
(1)优点 (2)缺点
2、片剂
(1)优点 (2)缺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单选题1、适宜阴凉干燥的是A荆芥B白芍C莱菔子D熟地黄E薏苡仁答案:A含挥发油多的药材和饮片,如薄荷、当归、川芎、荆芥等,贮藏时室温不可太高,否则容易走失香气战泛油,应置阴凉干燥处贮存。
单选题2、罂粟壳的处方连续使用不得超过A1日B2日C3日D5日E7日答案:E罂粟壳处方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日。
单选题3、“小毒”中药是A吴茱萸、蛇床子B车前子、地肤子C山豆根、制川乌D马钱子、天仙子E枇杷叶、侧柏叶答案:A2015版《中国药典》载有毒性药材和饮片共计83种,其中有大毒的饮片10种,如川乌、马钱子(马钱子粉),天仙子、巴豆(巴豆霜)、草乌、斑螯等;有毒的饮片42种,如三颗针、山豆根、天南星(制天南星I木鳖子、附子、雄黄、制川乌等;有小毒的饮片31种,如土鳖虫、川楝子、苦杏仁、北豆根、重楼、蛇床子、吴茱萸等。
单选题4、适宜阴凉干燥的是A荆芥B白芍C莱菔子D熟地黄E薏苡仁答案:D含糖分及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肉苁蓉、熟地黄、天冬、党参等,应贮于通风干燥处。
单选题5、应通风干燥、防虫蛀的中药是A生姜B桔梗C连翘D龙胆E川芎答案:E含挥发油多的药材和饮片,如薄荷、当归、川芎、荆芥等,贮藏时室温不可太高,否则容易走失香气战泛油,应置阴凉干燥处贮存。
单选题6、应通风干燥、防虫蛀的中药是A生姜B桔梗C连翘D龙胆E川芎答案:E含挥发油多的药材和饮片,如薄荷、当归、川芎、荆芥等,贮藏时室温不可太高,否则容易走失香气战泛油,应置阴凉干燥处贮存。
单选题7、影响药物吸收的中西药联用药组是A红灵散与吲哚美辛B苓桂甘枣汤与心得安C女金丹与阿米卡星D千柏鼻炎片与异烟肼E麻仁丸与利福平答案:E影响药物透过生物膜吸收: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如鞣质、药用炭、生物碱、果胶及金属离子等易与西药结合或吸附,特别是以固体形式口服的西药,可导致某些药物作用下降。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有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等,因此中成药牛黄解毒片(丸)、麻仁丸、七厘散等不宜与口服的红霉素、士的宁、利福平等同用,因为鞣质具有吸附作用,使这些西药透过生物膜的吸收量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 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二、医疗器械的基本质量特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 安全性包括电气安全、细菌感染和生物相容性安全。
三、医疗器械产品的分类医疗器械产品的门类与品种繁多,单从大类上划分就达30多个门类,而其品种则超过3000种,规格在10000种以上。
为了有效地监督管理医疗器械产品,国家对这些产品实行一、二、三类的分类管理。
这三类划分的原则及包含的主要品类如下。
(1)第一类为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如大部分手术器械、听诊器、医用X线胶片、医用X线防护装置、全自动电泳仪、医用离心机、切片机、牙科椅、煮沸消毒器、纱布绷带、弹力绷带、橡皮膏、创可贴、拔罐器、手术衣、手术帽、口罩、集尿袋等。
(2)第二类为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如体温计、血压计、助听器、制氧机、避孕套、针灸针、心电诊断仪器、无创监护仪器、光学内窥镜、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恒温培养箱、牙科综合治疗仪、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等。
(3)第三类用于植入人体或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体外震波碎石机、患者有创监护系统、人工晶体、有创内窥镜、超声手术刀、彩色超声成像设备、激光手术设备、高频电刀、微波治疗仪、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X线治疗设备、200mA以上X线机、医用高能设备、人工心肺机、内固定器材、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肾、呼吸麻醉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血器、CT设备等。
四、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保证五、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1.产品注册2.监督抽查3.广告管理第二节家庭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一、卫生材料及敷料医用纱布、医用绷带、医用棉花、医用橡皮膏---分无菌方式及非无菌方式。
创可贴---生物性能:无菌、无细胞毒、不致敏、无皮肤刺激。
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要求:无菌、无热原。
注射器---无溶血反应、无急性全身毒性。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三、体温计1.水银体温计①先检查玻璃泡有无裂纹情况,否则进入体腔,万一水银溢出,可能引起水银中毒。
②测体温前要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
2.电子体温计四、血压计1.水银(汞)血压计应有良好的气密性,且不应漏水银。
2.电子血压计五、手持式家用血糖分析仪六、助听器---属电声专业类的产品七、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八、制氧机■ 氧立得---最好只做应急用或外出时使用,有一定副作用,不适宜长期使用九、拔罐器■禁用拔罐器治疗的病症---严重疾病均要禁用,但未提及外感、咳嗽、风寒、腰腿痛等。
■ 罐具分竹罐、陶瓷罐、玻璃罐。
十、灸具■艾叶的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者为优,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者为劣■ 艾绒制品1.艾炷3.温灸器十一、针具1.毫针-----短毫针: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用;长毫针: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做深刺和某些腧穴做横向透刺之用;2.三棱针:治疗瘀血证、实热证、急症---刺络放血疗法;3.皮肤针,又称为小儿针:调整脏腑功能,通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4.皮内针:适用于持续留针的慢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5.其它针具:火针、芒针。
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医药是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本民族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也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介绍藏医药和蒙医药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藏医药基础知识一、藏药的概念在藏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藏药。
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藏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药一样,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藏医基础知识1.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藏族古代宗教哲学认为,土、水、火、风、空是一切器世界(宇宙万物)和情世界(人和生物)产生的本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故亦称五元或五大。
五元学说认为,五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水能使土凝结不散离,水也能冲土,土能掩水,土元与水元之间存在相依和相克关系;水能灭火,火能干水,水元与火元之间存在相克关系;风遇水吹得水更寒,遇火吹得火更烈,风元助纣为虐于水、火元;空为土、水、火、风元的存在和运动提供空间。
应用五元的这些属性和关系来归类世界万物的自然属性,取类比象地说明世界万物所具有的共同功能结构及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所形成的五元学说,是藏族古代一种事物整体结构模型,是朴素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2.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三因学说以三种因素的属性、功能、生克制约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机理等医学内容。
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堵”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
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
但藏医所说的三因具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概念。
3.阴阳(寒热)学说阴与阳代表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事物的现象。
阴阳学说是古代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和说理工具。
《四部医典》将太阳、月亮,火、水,热、寒,强、弱,锐、钝,外、内,上、下,雄、雌等许多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皆概括于阴阳两方面之中。
将一切趋于活动的、向上的、旺盛的、积极的、光亮的、温热的、外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阳。
将一切趋于静止的、向下的、减退的、消极的、阴暗的、寒凉的、内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阴。
藏医学中“阴阳”概念多以寒、热;日、月;水、火;强、弱;峻、缓;动、静等意思相对的名词来表述,尤其是以寒、热来表述的更多,几乎成了阴阳的代名词。
4.治疗方法藏药的治疗方法有平息法、补益法、消散法、汗法、油疗法、泻下法、药浴法、擦涂法、手术法、催吐法、滴鼻法、缓导泻法、峻导泻法、利尿法、罨敷法、金针穿刺法、放血疗法、火灸等18种。
(1)平息法系指用饮食、起居和服用药物把疾病平息于体内。
按《四部医典》所述方剂有清热汤54方、祛寒汤23方;清热散58方、祛寒散66方;丸剂有清热丸如水银丸等,祛寒丸如五味青鹏丸等;还有软膏、酥油丸、灰丹丸、硬膏、药酒、珍宝药方剂等。
(2)补益法(3)消散法(4)排出法(5)引吐法(6)汗法(7)油疗法系指食用动、植物油脂或外用涂擦、点滴身体特定部位。
方剂有各种油脂、酥油丸等。
(8)泻下法系指内服具有泻下功能的方药或灌肠,将腹内疾病尤其是赤巴病排出体外。
内服药有清道方、舵手方、加味方。
灌肠法又分为峻导泻法和缓导泻法。
缓导泻法是用较温和的方药制成药汁灌人肛门,适用于隆病。
主方有柔导泻方、洗导泻方及洗柔泻方三种。
峻导泻法是用性锐而急的一些泻药制成药液灌入肛门,适用于六腑疾病,特别是隆、赤巴、培根病的二合病、聚合症和腹胀,大小便阻塞等下体疾病及久病迁延不愈。
主方有中平方、锐利方、温和方等。
(9)滴鼻法(10)利尿法(11)外治法系利用药物、物理作用及外科手术等手段,从体外实施治疗,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除脓血、剔除腐肌等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此法分为缓、峻两种。
缓外治法施术时痛苦较小,有治疗培根偏盛的熨敷法,治疗赤巴偏盛疾病的药浴法及治疗隆偏盛疾病的涂擦法三种。
峻外治法施术时疼痛较大,包括割刺放血疗法、火灸疗法、金针疗法三种及手术。
三、藏药基础知识1.藏药理论藏药以五元学说和味、性、效理论为指导,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1)藏药与五元土元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元为药物生长的湿能,火元为药物生长的热源,风元为药物生长的动力,空元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间,五元缺一不可。
(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①六味甘、酸、咸、苦、辛、涩。
药物气味由药物中的五元所决定。
土和水元生甘味;火和土元生酸味;火和水元生咸味;水和风元生苦味;火和风元生辛味;土和风元生涩味。
各药味有其自己的功能。
甘味功效稀、凉、钝、软,能增长元气和体力,对老人小孩有补益作用,能医治隆病、赤巴病,对消瘦、气管炎、肺病有特效,②八性重、腻、凉、钝、轻、糙、热、锐。
八性源于五元,其中土元偏盛药物性能则重、腻;水元偏盛药物性能则凉、钝;火元偏盛药物性能则热、锐;风元偏盛药物性能则轻、糙。
重、腻两性对治特性为轻、糙的隆病;凉、钝两性对治特性为热、锐的赤巴病;轻、糙、热、锐四性对治特性为重、柔、寒、钝的培根病。
③十七效柔、重、温、腻、稳、寒、钝、凉、软、稀、燥、干、热、轻、锐、糙、浮。
十七效源自五元,其中重、稳、温、钝、柔、腻六效源自五元中的土元,因为土元的属性为重、稳、钝、腻等;热、锐、干、轻、燥五效源自火元,因为火元的属性为热、锐、干、轻、燥等;凉、稀、软三效源自水元,因为水元的属性为凉、稀、软;寒、糙、浮三效源自风元,因为风元的属性为寒、轻、糙、浮。
药效与疾病性质两两相对或相反,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2.配伍(1)配伍方法根据上述药物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藏医在配方时形成按味、性、效配伍的方法。
①按味配方②按性、效配方③按化味配方(2)配伍原则①君、臣、佐、使配伍原则②找温和配伍原则③加减原则④寒、热药性分别配伍的原则3.剂型藏药的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糊剂、酥油丸、灰丹剂、膏剂、药酒、胶囊等。
4.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2)饮食禁忌(3)妊娠用药禁忌5.部分重要常用方剂简介(1)七十味珍珠丸由珍珠、猫眼石、佐太、西红花等70味药精练制成。
功能开窍醒神,镇惊熄风,活血通络。
(2)二十五松石丸由松石、藏茵陈、麝香、天竺黄、牛黄等25味药加工而成。
功能舒肝解郁,利胆退黄,消炎解毒。
(3)二十五珊瑚丸由珊瑚、西红花、獐牙菜、麝香等25味药物精制而成。
功能醒脑开窍,疏筋通络,化瘀止痛。
(4)六味安消散由诃子、寒水石、藏木香等6味药配制而成。
功能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
(5)仁青芒觉由佐太、牛黄、西红花、螃蟹、芒果、白檀香等70余种药物特殊加工而成。
功能解毒消炎,降水通淋,祛腐生肌,利尿消肿,滋补强身。
(6)仁青常觉由西红花、诃子、麝香等160余种天然药精练制成。
功能消炎解毒,健脾和胃,活血消肿,止痛。
(7)佐珠达西由佐太、熊胆、西红花、牛黄、肉豆蔻、丁香、短管兔耳草等35味药加工而成。
功能疏肝健胃,消肿散结,解毒止痛。
(8)七味红花殊胜丸由西红花、天竺黄、诃子、五脉绿绒蒿等7味药加工而成。
功能清热消炎,保肝利胆,退黄止痛。
(9)五味岩精丸由岩精膏、西红花、木香等5味药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