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创新实验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

个人收集整理-ZQ
南江县红光乡初级中学
作者:李英
一、创新实验名称:探究萌发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
二、实验目地:.检验萌发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
.验证萌发种子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带支管地锥形瓶、橡皮管、止水夹、塑料管、单孔橡胶塞、燃烧匙、长颈漏斗、小烧杯、萌发种子(黄豆)、未萌发种子(煮熟黄豆)、小蜡烛、澄清石灰水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
.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组装实验仪器.
()把燃烧匙和长颈漏斗分别固定在带孔橡胶塞上,安装好小蜡烛.
()将提前准备好装瓶地萌发种子和未萌发种子分别换上,已装好燃烧匙和长颈漏斗地橡胶塞.
()用橡皮管连接支管和塑料管,套上止水夹.
()将塑料管末端深入已备好澄清石灰水地小试管和小烧杯中.
. 检验萌发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
换置提前准备好地萌发种子和未萌发种子,将点燃地小蜡烛同时伸入两瓶中,观
发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
.验证萌发种子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打开止水夹,分别向装好种子地两瓶地漏斗中加水(利用加水排气法),观察
水中无明显现象.实验证明,萌发种子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整理器材.
将废液倒入指定烧杯中,清洗烧杯和长颈漏斗,擦净燃烧匙,规范实验用品.
1 / 1。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
一、创新实验名称探究叶片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
(生文宏峄庄中学滕州邮编:)
二、创新实验目的把叶片作为变量,托盘天平的失去平衡快速明显地说明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两株带根茎叶的相似植物体、同种规格的烧杯2个、滴管、托盘天平清水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图1
图2
五、实验操作
1.选取两株根茎叶相似的植物体,一株保留叶片,另一株去掉叶片。

2.向两个同种规格的烧杯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把两株植物体分别插入烧杯里,然后放在托盘天平两端的托盘里,用滴管滴水使天平两端平衡。

(如图1)
3.一段时间后,有叶片的植物体的一端上升,没有叶片的植物体的另一端下降(如图2),说明水分从有叶片的植物体内以气体状态散失到体外,从而证明了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六、实验创新点及意义:我学了物理以后,有了这个想法,使用托盘天平能够使实验的现象更明显更快捷,而且将教材中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改为探究叶片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以叶片作为变量,更能说明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且所用材料实验室中都有,易获得。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创新实践中,其乐无穷。

创新实验参加选手的汇总表。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100例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100例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100例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物创新实验的例子:
1. 制作水中植物的根芽:将一根水中植物(如水葱)的茎切割下来,放入一杯水中,观察其是否能够生长出新的根芽。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水质、不同的切割方式等进行实验。

2. 比较不同食物对果蝇产卵的影响:将不同种类的食物放入不同的容器中,放入一些果蝇并观察它们选择产卵的位置。

可以尝试比较不同食物对果蝇产卵的吸引力,进一步探究果蝇的食物选择行为。

3. 制作自制肥料:收集一些厨余垃圾,如果皮、蔬菜残渣等,将其混合在一起,加入一些土壤,并观察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可以尝试比较不同组合的厨余垃圾对植物生长的效果,以及对比自制肥料与商用肥料的效果。

4. 制作自制食物颜料:收集一些不同种类的食物,如红薯、胡萝卜等,将其捣碎并加入一些水,待颜料溶解后可以尝试涂抹在纸上观察颜色的变化和持久性。

5. 探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取若干相同种类的种子分成几组,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发芽情况。

可以尝试比较不同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和速度,进一步探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规律。

这些例子是初中生物创新实验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实验能够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生物学知识。

不过,在进行这些实验前,请确保有适当的实验环境和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进行。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科研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实验可以使生物学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在传统的生物实验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实验方法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一些生物实验的结果无法得到科学的论证。

这就导致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效果往往不佳,学生们只能依靠教师们的讲述进行理解和想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和实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那么,如何进行改进与创新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的一些观点。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首先,生物教师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即要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教师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实验过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操作实验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传统的生物实验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某些生物实验中,实验材料是有限的或者是唯一的,这就限制了实验结果的普遍性。

因此,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寻找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

比如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以使用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来进行实验;还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绿叶进行浸泡、提取等操作,观察绿叶中色素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些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的实验经验,还可以加深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实验教学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和新的教学工具。

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实验教学。

生物初中趣味实验自制教案

生物初中趣味实验自制教案

生物初中趣味实验自制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实验材料:
1. 透明玻璃容器
2. 沙子
3. 泥土
4. 水生植物种子(如水葫芦、小萍等)
5. 水
实验步骤:
1. 在玻璃容器中放入一层沙子,厚度约2厘米。

2. 再放入一层泥土,厚度约5厘米。

3. 将水生植物种子均匀撒在泥土表面上。

4. 缓缓地往容器中加入水,水的高度要覆盖到泥土表面,但不能淹没种子。

5. 将容器放在充足的阳光下,并每天给植物适量的水。

6.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

实验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会观察到水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叶子展开
等现象。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阳光、水分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评价: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记录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希望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连云港市东港中学新校区翟天智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

生物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本人仅就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谈一些做法和体会,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实验材料的拓展在七年级上册《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有关植物的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需要氧的实验中,有许多学生会认为呼吸只和叶有关,为此,我引导学生考虑选用其他植物器官来做实验材料。

如,课前分小组分别选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来设计对照实验,将教材上的验证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对照组多采用微波炉烤干,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操作方便。

探究实验一: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课前准备:选取新鲜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作为实验材料。

将大葱根、微波炉烤过的大葱根;萝卜片、微波炉烤过的萝卜片;新鲜的藕片、微波炉烤过的藕片;新鲜的青菜叶、微波炉烤过的青菜叶;鲜花、微波炉烤过的花、小西红柿、微波炉烤过的的小西红柿;毛豆、微波炉烤过的毛豆;黄豆芽、微波炉烤过的黄豆芽等等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塑料袋中。

插入软管扎紧袋口,把软管用止水夹夹紧,不加标记。

(用黑塑料袋代替透明塑料袋,可以避免了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也不用再暗处理。

)课上实验:学生在未知塑料袋里是新鲜的还是微波炉烤过的实验材料的情况下,把两袋内的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两个烧杯中,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生活的细胞才有呼吸现象。

实验二: 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课前准备:分小组分别将鲜花和微波烤干的干花、新鲜的葱白和煮熟的葱白、新鲜的萝卜条和微波炉烤过的萝卜条、新鲜绿豆芽和微波炉烤过的绿豆芽、新鲜的香菜根和微波炉烤过香菜根、新鲜的青菜叶和微波烤干的青菜叶、新鲜的包菜叶和微波烤干的包菜、鲜毛豆和微波炉烤过的毛豆等放入两个锥形瓶中,然后用黑色塑料袋密封一昼夜。

(用黑塑料袋密封避免了暗处理)课上实验:分别将点燃的蜡烛迅速伸入到甲、乙两瓶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分析实验结果。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研究报告执笔:王乃平第一部分前言一、研究背景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决定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对实验改进与创新,可以使实验更具科学性、有效性、探究性、趣味性、新颖性、简便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1. 实验本身的现状分析。

在组织实验活动时,有时会碰到一些影响实验顺利开展的制约因素,如因实验时间、季节的因素而导致实验不能在适当时间内开展;或因实验成本过高、材料不易获得而导致实验无法实施;或因实验技能要求较高而使实验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或因实验方法不佳而使实验现象、效果不太明显等。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正常开展实验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加以改进才能有利于实验的开展。

2. 实验案例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各种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苏科版、上海科学教材等)中都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这些素材各有特色,加之一些优秀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改进创新了许多实验设计,成果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网络上也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国外也有一些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趣味实验,各种改进与创新的成功案例很多。

但这些实验改进创新的的成果缺乏整合利用。

学习优秀的实验创新案例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资源。

3. 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师、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当前师生开展实验普遍以教材为蓝本,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活动,对实施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质疑的态度,创新的意识比较淡泊,习惯于重复和验证教材中的实验。

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麻烦”要么回避,要么绕道,失去了训练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

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能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背景及思考,将问题提炼,上升为课题,于提出本课题,省实验教学研究中心于同年9月30日批准立项。

(完整版)初中生物创新实验

(完整版)初中生物创新实验

一、创新实验名称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创新实验目的凉开水能更好的控制变量,石蕊颜色的变化能更明显的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大烧杯2个、金鱼藻、石蕊溶液、石灰石、稀盐酸、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铁架台、长颈漏斗、凉开水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
1.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等量凉开水(凉开水里面没有空气)的A、B大烧杯里。

2.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石蕊溶液,两个烧杯内溶液为紫色
(如左图)试管内放入石灰石,从长颈漏斗通入盐酸,将制得的二氧化碳由导管通入B烧杯,直至B内的溶液变为红色。

停止通气。

3.将两个装置放在同样的光照下,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一段时间后,A烧杯颜色没有变化;B烧杯溶液由红色变回紫色,说明水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六、实验创新点及意义:我是初三学了化学以后,有了这个想法,使用石蕊溶液能够使本实验的现象更明显,而且将教材中清水改为凉开水,两个装置中都没有二氧化碳,严格的控制了变量。

且所用材料实验室中都有,易获得。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其乐无穷。

金点子演讲/现场成果展示
向B烧杯内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直到石蕊
溶液变成红色为止
将A 、B装置放在同样的阳光下,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实验包括三组对照实验:
1、叶片A和叶片D,变量为:光 2、叶片B和叶片D,变量为:水 3、叶片C和叶片D,变量为:二氧化碳
插入图片:
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
放入酒精内隔水 加热 用清水漂洗后,滴加 碘液
叶片A
叶片B 叶片C
叶片D
绿 色 ↓ 黄 白 色
不变色 不变色 不变色 变蓝色
从实验可以看出,叶片D遇到 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 液变蓝。 说明叶片D 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在实验中,叶片A,B,C遇到碘液不 变蓝。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没产生淀粉, 即没进行光合作用。
5
6
5、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 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6、观察现象。
原实验二: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把点燃的蜡烛、活着的小白鼠和活着的植物分别放进密闭 的容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植物为什么死掉?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论:二氧化碳是 光合作用的原料。
说明光,二氧化碳,水是绿色 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改进后实验的优点: 将三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但 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多探 讨了水在光合作用的作用,是学生对 光和作用的实质真正得到理解。
谢谢! 敬请批评改正!
选自: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五章
本实验在全书的地位:
关于光合作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中多次 提到。尤其是在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三单元第 五章对光合作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它贯 穿初、高中生物学教材,人类与大自然的生物时刻在 受益于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有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的 实质,才能真切体会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 用,才能增强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自觉性。
实验一
材料用具: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透明胶带 纸,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 培养皿,三脚架,石棉网,镊子, 滴管,火柴,清水
天 竺 葵
1
2
1、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 都夹紧,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h;
酒精 水
3
4
3、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4、把叶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隔水加热, 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我的实验创新之处:
重新改进步骤2: 对叶片进行不同的处理。从而 达到同时探讨光,二氧化碳和水都 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一目 的。把两个实验综合起来。
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相同的4片叶片,分别标号A,B,C,D 2、用黑纸片把A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如原实验) 3、用刀片把B叶片的主脉切断。(提示:切断叶片的主 脉,叶片得不到水。) 4、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的透明塑料袋把C叶片装裹起来。 (提示:固体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 叶片得不到二氧化碳) 5、D叶片不做任何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