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形式的名人轶事
文言文轶事十则翻译

一、孔明借箭昔孔明军于江东,欲借箭以备急用。
乃密遣使至曹操处,言欲借箭。
操闻之大喜,遂以百万矢赠之。
孔明还军,箭已满载,而操军不知其事,以为孔明已得箭矣。
及后曹操兵败,方知孔明借箭之计。
二、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奉使于赵,得赵和氏璧。
赵王欲以璧易赵和氏之女,相如力争不得,遂以璧归赵。
赵王怒,欲杀相如。
相如乃献璧于赵王,曰:“此璧非赵物,乃楚人所藏。
”赵王信之,遂免相如死,而璧归赵。
三、孙权醉酒射鸭孙权宴请群臣,酒至半酣,忽有鸭飞入席中。
权欲射之,左右劝止。
权曰:“吾醉后能射,岂可阻我?”遂举弓射之,果中。
群臣皆拜,称颂权神射。
四、王羲之书兰亭序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宴饮,遂挥毫泼墨,书《兰亭序》。
序成,群贤皆叹其妙。
羲之自谓:“此书虽好,然不及吾醉后所书。
”后世人传此序,以为绝世之作。
五、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性好酒,每饮必作诗。
一日,李白斗酒,作诗百篇,皆工整典雅。
时人皆叹其才情之高。
六、苏东坡题西江月苏东坡游西江,见月色甚美,遂题《西江月》一词。
词中描绘江月之美,意境深远,流传至今。
七、白居易赋长恨歌白居易赋《长恨歌》,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歌中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成为千古绝唱。
八、杜甫诗三百杜甫诗才横溢,一生作诗三百余首。
其诗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被称为“诗史”。
九、柳宗元写山水田园诗柳宗元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如《江雪》、《渔翁》等诗,均为后世传颂。
十、欧阳修作文《醉翁亭记》欧阳修游醉翁亭,见亭中美景,遂作文《醉翁亭记》。
文中描绘亭中景色,抒发作者之情,成为千古名篇。
以上十则文言文轶事,皆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话。
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至今,这些轶事仍为世人传颂,成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
太宗轶事的文言文翻译

太宗皇帝,名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
他英明神武,勤政爱民,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
太宗皇帝在位期间,有许多轶事流传于世,下面便为大家讲述其中几则。
一、赏赐勇士贞观年间,太宗皇帝在一次狩猎中,偶遇一勇士,其箭术精湛,百发百中。
太宗皇帝惊叹不已,便询问其姓名。
勇士答道:“臣乃边陲小卒,名叫李靖。
”太宗皇帝听后,心中大喜,认为李靖乃是将才,便封他为护国大将军,赐予大量金银财宝。
李靖感激涕零,誓死效忠太宗皇帝。
此后,李靖屡立战功,成为唐朝的著名将领。
二、亲民爱民太宗皇帝深知民为邦本,因此他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
一日,太宗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一乡村。
他见村民们生活困苦,便询问原因。
村民们纷纷表示,近年来灾害频发,庄稼歉收,生活无以为继。
太宗皇帝听后,深感痛心,立即下令减免赋税,救济灾民。
同时,他还亲自巡视灾区,慰问受灾群众,让百姓感受到了皇恩浩荡。
三、虚心纳谏太宗皇帝善于听取臣子的意见,虚心纳谏。
一日,太宗皇帝在朝会上与群臣商讨国事。
一位大臣建议太宗皇帝加强边防,以防外敌入侵。
然而,另一大臣却反对,认为加强边防会耗费大量财力,不利于国家发展。
太宗皇帝听后,并未急于表态,而是要求两位大臣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经过一番辩论,太宗皇帝最终采纳了加强边防的建议,认为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四、破除迷信太宗皇帝深知迷信之害,因此他努力破除迷信,提倡科学。
一日,太宗皇帝在巡视途中,见一村夫跪地祈祷,祈求神灵保佑。
太宗皇帝上前询问,得知村夫祈求的是一位传说中的神灵。
太宗皇帝便对村夫说:“迷信无益,吾等应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村夫听后,深受启发,从此不再迷信。
五、宽以待人太宗皇帝宽以待人,善于化解矛盾。
一日,一位官员因失误而被贬为庶民。
这位官员心怀不满,四处散播谣言,诽谤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得知后,并未追究责任,反而亲自安慰这位官员,鼓励他重新振作。
在太宗皇帝的关爱下,这位官员最终回归正道,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古今文人轶事10则

古今文人轶事10则1、郑板桥赶贼清代的郑板桥罢官还家后,有个小偷以为他会存下很多钱财,就趁着月色来他家行窃。
不料,郑板桥恰巧没有睡着。
郑板桥没有大声叫喊,只低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山君子进我门。
"小偷一听,知道自己被发现,就停住了手脚。
郑板桥继续吟诗:"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说没钱,就要转身出门。
郑板桥又吟:"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有狗呀,我还是翻墙而去吧。
这时又听郑板桥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仔细一看,果然墙上有一盆兰花,就小心地躲开。
他刚跳到墙外,又听郑板桥在屋里吟诗:"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赴豪门。
"2、仇十洲《史湘云春睡图》清朝嘉庆年间,京城有两个自诩为书画鉴定专家的书生,在鉴赏作品时经常抬杠。
一天,二人来到宝缘斋,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精美的人物画。
甲问道:"老板,这是谁的大作?"老板答道:"明代大画家仇英的《史湘云春睡图》"。
乙走近仔细看了看道:"仇英是妇孺皆知的大画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沈周、文征明等人齐名。
若是他的墨迹,那就价值连城了。
"老版急忙取下画轴让二人反复观看。
甲点了点头说道:"这的确是真迹,其用笔之法,非仇十洲不能为也!况且上面的题字、图章,无不令人叫绝。
所用宣纸也非近百年之物。
"乙反驳道:"仁兄所言差矣!此画布景散漫,做工过于精致,毫无大家气度,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恐怕是高手的摹本。
"两人针锋相对,各抒己见。
突然身后一人朗声说道:"明朝人画本朝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真乃千古奇谈!若这也是真迹,那张飞就会杀岳飞了。
"言罢悠然而去。
甲乙二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半响才慢慢叹道:"我等鉴赏水平,可谓半斤八两,都在牝牡骊黄之外。
历史人物故事文言文简短

历史人物故事文言文简短《岳飞传》曰: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也。
少有大志,沉厚寡言。
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力大绝伦,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十五石。
宣和四年,金人犯阙,举兵南侵。
岳飞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
泽器重之,使将兵数百,战于磁、相之间。
飞所向皆捷,金兵丧胆。
寻以军功授承信郎。
六年,泽卒,飞尝请增兵,不许。
飞曰:“主上宵旰忧劳,臣子何敢言功!”乃上疏曰:“臣愿陛下审敌情,固封守,饬边备,广招募。
则敌人可擒,国势可壮。
”不报。
七年,金人复寇河南。
飞破之,斩获万计。
捷闻,授武功大夫。
明年,金人逼汴,飞提兵夜袭敌营,大获全胜,金人震恐。
飞因请乘胜北渡,收复失地。
诏飞为河北诸路招讨使。
师次黄河,飞所部皆北方健儿,不习水战。
飞曰:“兵贵神速,今乘其不备,可一鼓而平。
”遂进兵。
敌将完颜宗弼集重兵于郾城,欲挫飞锋。
飞部将杨再兴,勇冠三军,单骑突阵,斩敌将首,携归以献。
飞乘胜追击,大败金兵。
宗弼遁走,河北复归宋土。
捷报至,授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制置使。
飞威名日盛,虏惮之,欲除掉飞。
会秦桧主和,飞与桧议不合。
桧遂诬飞谋反,下狱。
桧使人讽飞认罪,飞曰:“吾母素知儿忠,儿岂肯叛国!若忍心卖国,天地不容。
”桧怒,竟赐死。
飞临刑,神色不变,南向再拜,曰:“臣尽忠报国,死无所恨。
”时年三十九。
长子云、次子雷,皆战死。
一门忠烈,史册昭昭。
世人对岳飞褒贬不一,然其忠诚为国,勇猛无敌,实为南宋第一勇将。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南宋名将岳飞的简要事迹,表现了他忠诚报国、勇猛善战的精神。
小古文名人故事

小古文名人故事
1. 岳飞的故事: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军事将领,他以抵抗金国侵略的英勇事迹而闻名。
岳飞被誉为忠臣,他的故事中包括他的军事才能、忠诚精神以及最终被害的经过。
2. 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故事中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清廉正直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深受后人推崇。
3.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中常涉及他的医学智慧和对患者的关怀。
4. 曹操的故事: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在三国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曹操的故事中包括他的谋略、政治手腕以及与刘备、孙权等三国势力的交锋。
这些小古文名人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政治风貌和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东坡逸事文言文阅读

东坡逸事文言文阅读一、引言东坡逸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些趣闻轶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仅如此,苏东坡的一些生活琐事也成为人们广为传颂的故事。
本文将以文言文的形式,介绍几则经典的东坡逸事,带领读者一起领略这位文学家的独特魅力。
二、论述1. 自官贬斥苏东坡曾在政府任职期间,因积极向上,严于律己,在处理官事中多有不顺之事。
有一次,苏东坡因得罪了权贵而被贬斥到偏远地方。
这对任职于高官显要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和打击。
然而,苏东坡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反而感到解脱。
他以豁达乐观的心态看待事情,用隐逸山林的生活来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追求。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来表达他的心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脱尽棠棣江梅影,月明仍照深院树。
他用冰心在玉壶来比喻自己的内心境界,明示他并不受外界困境的影响,内心依然纯净。
这一逸事使人们对苏东坡的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展现了无畏的勇气。
2. 牛溲之争苏东坡在琢磨学问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对古代文献的研究非常认真。
有一次,苏东坡看到一篇古文中的“牛溲”二字,觉得不太合适,应该改为“牛首溲尾”。
于是,他在一次文献会议上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当时的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坚持原文中的用词是正确的,也有人支持苏东坡的观点。
于是,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牛溲”二字的激烈争论。
最终,苏东坡通过自己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找到了大量的相关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场争论最终以他的胜利而告终,被学界认可。
这个逸事展示了苏东坡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非凡的才华,而且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深有造诣。
苏东坡对严谨的态度和不畏艰难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3. 穷游逸事苏东坡曾多次遭遇流放和贬官之事,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相反,他借助这些机会,展开了多次穷游,寻找人生的真谛。
古代名人趣事

古代名人趣事古代名人趣事(精选2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名人趣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名人趣事篇1唐僖宗年间,有一个叫于祐的学士在皇城的宫墙外散步,他在御沟内洗手时,无意中发现从宫里随着流水飘来很多红叶,而且红叶上似乎还有墨痕。
于祐随手捡起一片,上面居然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祐心想这很有可能是宫中的某个才女所作,顿时心生思慕之情。
于是也找来一片红叶,题诗两句:“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将其投到御沟上游,怅然若失,惆怅良久方才离去。
后来于祐屡遭坎坷,眼见仕途无望,无奈在河中人韩泳家里做了教书先生。
在韩泳的撮合下,娶了曾经在宫里当过宫女妻的韩氏为妻。
一天,韩氏偶然间在于祐的竹制书篮中发现了一张红叶,不由得大惊失色,说道:“这是我当年所作的诗句啊,你是从哪里得来的呢?”于祐就向妻子讲诉了在自己心里珍藏许久的'往事。
韩氏说:“我当年也曾经在水中捡到一片红叶,却不知是谁所作。
”于是打开箱子取出红叶,上面还能看见淡淡的墨痕,正是当年于祐投到水里那一片。
夫妻二人惊叹无比,相拥而泣,感慨万分,都认为两人的婚姻绝对不是今生的偶然,而是前生就注定的缘分。
如果当初没干这行……光武帝刘秀得到天下后,没有像他的祖宗刘邦那样兔死狗烹、卸磨杀驴。
刘秀闲暇时经常召这些功臣们进宫饮酒叙旧,有一次大家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刘秀问他们:“如果当年你们没有追随我一起打天下,现在能做点什么呢?”高密侯邓禹说道:“我稍稍还有点学问,应该可以在郡里当个文学博士,或者在乡里教书。
”刘秀笑着说:“你也太谦虚了,你出身名门,德才兼备,至少也能当个郡功曹。
”众人一个个的接着说了下去,轮到大将马武的时候,马武说:“我勇武过人,可以当守尉捉拿盗贼。
历史人物古事文言文

历史人物古事文言文1、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2、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
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返为其患。
5、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6、多言何益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7、对牛弹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8、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9、盲子失坠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10、晏子谏杀烛邹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六、“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
曾祖浚,吴会稽太守。
父育,郡主簿。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2] 2、“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故事解读: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
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七、.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故事解读: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