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

合集下载

无障碍设计名词解释

无障碍设计名词解释

无障碍设计名词解释无障碍设计是一种旨在提供方便和安全的设计手段,以确保人们无论是否有身体或认知障碍,都能够自如地使用公共或私人空间。

这种设计通过改善建筑、交通、通信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提高所有人的使用体验,增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的多样性提供保障。

无障碍设计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环境上的物理和认知障碍,以确保残疾人和有特殊需求的人士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这一概念扩展到了各个领域,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交通工程、信息和通信技术等。

它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各种不同的需求,包括但不限于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孕妇和视力或听力有障碍的人。

在建筑设计上,无障碍设计要求建筑物的入口、通道、卫生间、电梯和楼梯等设施都能够方便和安全地供所有人使用。

例如,在入口处设置无障碍斜坡,以方便使用轮椅的人士进出建筑物。

此外,无障碍设计还要求各个房间和设施的布局和尺寸满足通行性和可达性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中,无障碍设计要求保证行人道、人行横道和公共交通等设施能够方便和安全地供行人使用。

例如,在人行道上设置无障碍斜坡和导盲道,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人士通行。

此外,无障碍设计还要求公共交通车辆和站点的设计满足轮椅用户和行动不便的人士上下车的需求。

在交通工程中,无障碍设计要求改善道路、行人过街设施、交通标志和信号灯等设施,以确保各种特殊需求的人士能够安全地使用交通系统。

例如,为视觉障碍的人士提供声音提示的信号灯,以帮助他们安全地过马路。

此外,无障碍设计还要求交通系统的设计考虑到行动不便的人士的需求,如轮椅用户和行动缓慢的人士。

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无障碍设计要求改进电子设备、网络和软件等技术设施,以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信息和进行沟通。

例如,在网页设计上,无障碍设计要求提供易于使用的键盘导航和辅助功能选项,以方便视力或听力有障碍的人士访问内容。

此外,无障碍设计还要求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的设计尽量简单直观,以方便认知障碍的人士使用。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
Gopad智能支 架苹果配件,完全实现双 手无障碍打字,非常适合 没有椅子和桌子的情况下 移动办公。四种角度锁定 支架,多功能,全方位展 示。可悬挂的智能支架还 配有可拆卸内胆包及方便 绑带,可连体亦可单独使 用,包内夹层可放置文件 和杂物,精巧设计,用心 呵护
金市图书馆
五· 无障碍设计之 ——减速带
无障碍设计之 -减速带设计
无障碍减速带的合理应用
• 坡度合适且美观
无障碍减速带的不合理应用
• 减速带高,骑过去很不舒适,这样的减速带会给 骑车的人带来安全隐患 。
七· 其他无障碍设计
一·卡拉斯科国际机场
• 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的卡拉斯科国际机场: 拉斐尔· 维诺里建筑师事 务所主持设计了新航站 楼。航站楼的设计突出 了公共区域,跑道侧的 安全边厅、无障碍道路 一侧的出发大厅和露台 在内的各个机场空间内, 全部布置在跨度达365m 的曲线屋面之下。
北斗系统可保障解放军向海外派兵 引导导弹
• 8月18日电,五院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Ka星间链路相控 阵天线”有分析认为,这一天线装置的出现,使得各种卫 星可以在太空中实现无障碍实时通信,可以随时进行“太 空对话”,将大大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效能,也会成 为解放军的“力量倍增器”。
感谢您的聆听
We want
Simple, Powerful and Free
无障碍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工业一班
佟岩 9120066


一、无障碍设计概念 二、无障碍设计的目的 三、盲道设计 四、通道设计 五、卫生间设计 六、减速带 七、其他一些无障碍设计
一·
无障碍设计概念
无障碍设计概念
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 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 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 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 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 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 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 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 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无障碍设计标准

无障碍设计标准

无障碍设计标准
无障碍设计(Accessibility Design)是指创造可供所有人使用的设计,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身体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人。

无障碍设计可以帮助更多人参与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无障碍设计标准是确保无障碍设计质量的关键。

这些标准是由各种行业专家和组织共同研究制定的,包括美国国家工程技术标准学会(ANSI)、美国国家机构(NIDRR)、世界无障碍协会(WAS)等。

标准包括网站访问性、空间设计、计算机设备的可用性、图书出版物的可用性等。

在这些标准的指导下,无障碍设计可以提高可用性,减少使用障碍,从而让更多人受益。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可排斥(Non-Exclusion),即任何人都应该能够轻松访问和使用特定的环境,而不受任何形式的障碍限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将无障碍设计标准贯彻到设计和产品中。

无障碍设计应该考虑到视觉障碍、听力障碍、记忆障碍、肢体障碍和智力障碍等不同的障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将无障碍设计用于现有的设计和产品中也是重要的,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总之,无障碍设计标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受益。

无障碍设计标准是实现无障碍设计的基础,我们应该全面落实这些标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无障碍设计的好处。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

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所用之处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例如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兼有视听双重操作向导的银行自助存取款机等,进而扩展到工作、生活、娱乐中使用的各种器具。

二十余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

设计的理想目标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

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

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与通用设计的相似之处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有相似之处,因为无障碍设计是为所有人所通用的设计,但无障碍设计所针对的重点是从残疾人和老年人。

但随著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它的局限,所以当今的无障碍设计正在向通用设计所靠拢。

而因为无障碍设计在中国出现较晚,所以大多数人将无障碍设计等同于通用设计。

举例例如,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容器,其中却有着巧妙的“共用”设计:一组匹配使用的洗发香波与护发素,两个相同的容器,仅只是在其中的一个添加了一排线形凸起的触觉感知记号,就能使人一触即知是香波还是护发素。

无障碍设计标准

无障碍设计标准

无障碍设计标准
无障碍设计标准一般指建筑物及其环境装饰、布置满足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求,致力于为残疾人形成友好的环境。

1、外观设计
(1)外观设计要大方简约,色调鲜明,空间宽敞,保持其原有美感。

(2)楼梯、平台及活动地面以宽大可行走的安全楼梯及间隔阶平台取代,为行走
者提供安全和便利。

(3)走廊要宽阔,可以便利地推着轮椅,安装有扶手,并要有充足的空间,以方
便行走者休憩。

2、照明设施
(1)用发光比较均匀的照明系统巧妙地对空间进行装饰,并在走廊、厕所等地方
用上可调强弱的节能灯,可用于分辨物体空间亮度。

(2)室内装置必要的紧急出口灯,安装位置可易于识别。

3、厕所设施
(1)厕所要安装位于容易找到的位置,且要够宽阔,方便行走者进入,洗手盆、
马桶等设施也要安装在残疾人容易接触的位置;
(2)厕所内部要充足设置扶手,易于握手,并要在应急出口附近安装报警装置;(3)安装易操作的坐便位或活动便位,而且要安装一个宽阔的洗手盆及其它设施。

4、建筑物安全
(1)要避免弯曲或可危险元素,墙、柱、地板等表面易擦拭干净;
(2)保护弱点,比如门口,安装安全栏杆,保护残疾人不受伤害;
(3)安装易操作的扶手,确保残疾人容易上下楼梯。

5、通道秩序
(1)通道宽阔,路权连贯,车流通顺,布置整洁;
(2)尽量避免转角处拐弯,穿梭时能畅通地行走;
(3)排列整齐的击打水泥板,保护残疾人不受伤害。

总之,无障碍设计是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围绕安全、便利性制定出的一种建筑设计规范,它不仅让残疾人安全、平等的参与生活,而且能让大家都拥有舒适的居住环境。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类型
出入口无障碍设计
应采用自动门,也可采用推 拉门、折叠门或平开门,不 应采用力度大的弹簧门;在 旋转门一侧应另设残疾人使 用的门
无障碍设计类型
楼梯坡道
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 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 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 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 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 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 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无障碍建设意义:
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 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它社会 人员生活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 我国的城市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 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 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 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快速创建极具感染 力的演示文稿,打造令人震撼的影院效果。
无障碍案例分析
英国
路口、建筑基本上都 进行了坡化,设置了 提示盲道。
无障碍案例分析
美国
ADA法案所规定的无障碍 设施范围遍布生活中的各 个角落,对障碍人士的关 注无微不至。
无障碍案例分析
日本
日本的所有路口全部实行 坡化
无障碍案例分析
无障碍案例分析
北 京
各地
厦门
无障碍案例分析
方便
理念
角度

他们需要什么? 占地 长度
1989 年
道路和建筑物设计
规范(试行)
20世 纪30 年代
1976年 至1984 年
1986 年
无障碍设计类型
缘石坡道
属于无障碍设施的一种。位于人 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使避免 了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 方便乘轮椅者进入人行行道行使 的一种坡道。ຫໍສະໝຸດ 无障碍设计类型盲道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

2、盲道
1)定义
盲道:是指在人行道上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 视残者产生不同的脚感,又到视残者向前行走和辨别方 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通道。
2)类型 ● 行进盲道:表面上呈条状形,使视残者通过脚感和盲 杖触感后,指引视残者可直接向正前方继续行走的盲道 。 ● 提示盲道:表面呈圆点形状,用在盲道的转弯处、终 点处和表示服务设施的位置等,具有提醒注意作用的盲 道。
3)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设公交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a.由人行道通往分隔带的公交车站,设宽度不应小于 1.50 m。坡度不应大于1:12的缘石坡道; b. 在候车站牌一侧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宜为 4.00~6.00 m; c.提示盲道的宽度应为0.30~0.60 m; d.提示盲道距路边宜为0.25~0.50 m; 4)公交车站设置盲文站牌的位置、高度、形式与内容,应 方便视力残疾者使用。


2、建筑环境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


无障碍设计是当代文明城市建设和人类进化的标志, “对人的关怀”是其最基本的原则。 1974年,联合国召开的国际无障碍专家会议提出: “我们所要建立的城市,就是正常人、病人、孩子、 青年人、老年人、伤残人等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 能够共同地自由生活与活动的城市。
3、 残疾、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残疾人——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 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 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障碍——一个人由于损伤或残疾造成的不利条件,限 制和妨碍这个人正常完成某项任务。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残疾人的生存现象 ● 功能障碍:人们在生理学、解剖学及心理学方面的构 造或功能上有不同程度的丧失或不正常。 ● 能力障碍:由人的残疾产生功能障碍,致使人们在正 常范围内实现某种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 ● 社会不利条件:是指社会及居住环境上的障碍。

无障碍设计的十项原则

无障碍设计的十项原则

无障碍设计的十项原则一、理解无障碍的深层含义由于医学发达,人类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也因高龄而呈现器官性机能衰退,导致日常生活必须借助各式各样的辅具来维持基本活动,因此必须理解无障碍环境在“生理”与“心理”的影响,从而认识这些要素是维持生活品质的必要条件。

以下通过类别分析来理解无障碍的深层含义。

1、类别一:物理空间障碍养老设施的建筑硬件因高度、尺度、速度、时间、重量等因素所造成的障碍称之为「物理空间障碍」。

一般养老设施规划时,为防止雨水倒灌会调高进出口位置的高度,但是几公分的高低差,对坐轮椅的老年人而言仍然是非常大的挑战,只能借助斜坡或是采用辅具协助进出。

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了未来运营的需要,预先设置合理的动线,有些障碍也是结合老年人康复训练的需要而科学设计。

大部分建设以快速完工为目标,使得后续运营不得不使用大量的辅具来消除障碍。

辅具的使用牵涉的专业范围越广,发生变数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增加成本。

因此,辅具应用与无障碍环境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必须全面考虑,择优而行。

2、类别二:信息传达障碍养老设施提供老年人信息服务,没考虑老年人因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器官功能衰退而产生的沟通不良,造成的障碍就称为「信息传达障碍」。

为去除这些障碍必须使用不同的手段,除了改善照明采光,调整设施用色外,一般使用的手段就是辅具补充。

例如:1)有肢体残障的沟通器具键盘式、按钮式等各种会话辅助器、文字盘。

2)有视觉障碍的沟通器具放大镜、盲人用录放机、手语影像机、导盲砖、音响诱导器、声音合成器、自动点字机、盲人用电脑、触控式手表等。

3)听觉障碍的沟通器具助听器、人工耳、扩音器、震动式手表、文字型电话、屋内讯号指示器、火灾通报系统、瓦斯通报器等。

3、类别三:意识形态障碍服务人员受到自我认识或价值观差异造成的偏见、怜悯心态的影响,无意识之间形成「意识形态障碍」,强加给老年人过度的心理负担,阻碍老年人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看不见的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1 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
2 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
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3 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缘石坡道和三面缘石坡道;
4 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5 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 mm。

4.1.2 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
2 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图4.1.2-1,图4.1.2-2,图4.1.2-3);
3 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0 m(图4.1.2-4);
4 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2.00 m (图4.1.2-5);
5 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4.1.3 三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图4.1.3);
2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图4.1.3)。

4.2 盲道
4.2.1 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2 指行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图4.2.1-1);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图4.2.1-2);
3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于人行道砖一致(图4.2.1-3);
4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5 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
6 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4.2.2 行进盲道的位置选择应按下列顺序,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地带,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0.25~0.50 m处(图4.2.2-1);
2 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置在距树池0.25~0.5 m处;
3 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0.50 m;
4 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 m,可根据道路宽度选择低限或高限;
5 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6 行进盲道触感条规格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图4.2.2-3)。

表4.2.2-1 盲道触感条规格
4.2.3 提示盲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行进盲道的起点和终点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图4.2.3-1);
2 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图
4.2.3-2);
3 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在相距0.25~-.50 m处,应设提示盲道(图4.2.3-3);
4 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地下铁道入口等0.25~0.50 m处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图4.2.3-4a, 图4.2.3-4b);
5 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 m;
6 提示盲道触感圆点规格应符合表4.2.3-1的规模(图4.2.3-5)。

表4.2.3-1
4.3 公交车站
4.3.1 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的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车站牌。

4.3.2 沿人行道的公交车站,提示盲道应符合下列规定(图4.3.2):
1 在候车站牌一侧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宜为4.00~6.00 m;
2 提示盲道的宽度应为0.30~0.60 m;
3 提示盲道距路边应为0.25~0.50 m;
4 人行道中有行进盲道时,应与公交车站的提示盲道相连接。

4.3.3 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设公交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由人行道通往分隔带的公交车站,设宽度不应小于1.50 m。

坡度不应大于1:12的缘石坡道;
2 在候车站牌一侧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宜为4.00~6.00 m;
3 提示盲道的宽度应为0.30~0.60 m;
4 提示盲道距路边宜为0.25~0.50 m;
4.3.4 公交车站设置盲文站牌的位置、高度、形式与内容,应方便视力残疾者使用。

4.4 人行天桥、人行地道
4.4.1 城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及公共建筑设置的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应设坡道和提示盲道;当设坡道有困难时可设垂直升降梯(图4.4.1)。

4.4.2 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坡道应适合乘轮椅者通行;梯道应适合拄拐杖者及老年人通行。

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

4.4.3 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要困难地段的坡度不得大于1:8(需要协助推动轮椅行进);
2 弧线形坡道的坡度,应以弧线内缘的坡度进行计算;
3 坡道的高度每升高1.50 m时,应设深度不小于2 m的中间平台;
4 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4.4.4 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梯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梯道宽度平应小于3.50 m,中间平台深度不应小于
2 m;
2 在梯道中间部位设自行车坡道;
3 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0.15 m, 宽度不应小于0.30 m;
4 踏面应平整且不光滑,前缘平不应有突出部分。

4.4.5 距坡道与梯道0.25~0.50 m处应设提示盲道。

提示盲道的长度应与坡道、梯道的宽度相对应,提示盲道的宽度应为0.30~60 m (图4.4.5)。

4.4.6 人行道中有行进盲道时,应与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及地铁入口的提示盲道相连接。

4.4.7 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扶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扶手高应为0.90 m。

设上、下两层扶手时,下层扶手高应为0.70 m;
2 扶手应保持连贯,在起点和终点应延伸0.40 m;
3 扶手截面直径尺寸宜为45~50 m,扶手托架的高度、扶手与墙面的距离宜为45~50 mm;
4 在扶手起点水平段应安装盲文标志牌;
5 扶手下方为落空栏杆时,应设高不小于0.10 m的安全挡台。

4.4.8 人行地道的坡道和梯道入口两侧的护墙低于0.85 m时,在墙顶应安装护栏或扶手。

4.4.9 人行地道的坡道入口平台与人行道地面有高差时,应采用坡道连接。

4.4.10 人行天桥下面的三角空间区,在2 m高度以下应安装防护栏,并应在结构边缘外设宽0.30~0.60 m提示盲道(图4.4.10-1, 图4.4.10-2)。

4.5 桥梁、隧道、立体交叉4.
5.1 桥梁、隧道、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桥梁、隧道的人行道应与道路的人行道衔接,当地面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是1:20;
2 桥梁、隧道入口处的人行道应设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3 桥梁、隧道的人行道应设盲道。

4.5.2 立体交叉人行道的缘石坡道、人行横道及盲道的位置应相互对应和衔接(图4.5.2-1, 图4.5.2-2, 图4.5.2-3)。

4.5.3 立体交叉桥孔的人行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桥孔内人行道的地面与桥孔外人行道的地面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2 桥孔外的人行道口应设缘石直坡道,缘石坡道与人行横道应相对应;
3 桥孔内的人行道应设盲道,并应与桥孔外设有的盲道相连接。

4.5.4 桥梁、隧道和立体交叉的缘石坡道与盲道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第一节与第二节有关规定。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