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复习 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十二:声现象
2020年全国中考物理试题分类(3)——声现象(含解析)

2020年全国中考物理试题分类(3)——声现象一.选择题(共33小题)1.(2020•绵阳)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
根据该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钢琴与长笛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B.钢琴与长笛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C.钢琴与长笛的响度相同,音色相同D.钢琴与长笛的响度不同,音色不同2.(2020•西藏)有关声现象的知识,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传递信息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3.(2020•鞍山)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们耳朵的C.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4.(2020•鄂尔多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小东用图甲的实验装置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计算机,观察到计算机上的波形如图乙。
下列有关音叉发出声音的说法,与实际不符的是()A.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接收器的B.传播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C.传播过程中音色保持不变D.传播过程中响度保持不变5.(2020•西宁)今年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
在疫情发生后医院救护病人时,医生、护士所采取的措施和用到的器材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能起到改变这些声音音色的作用B.用B超检查病人内脏时,是利用了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的特点C.护士会在高烧病人额头擦酒精为病人降温,说明酒精蒸发时吸热D.用针筒抽取药液时,药液因受到针筒的吸引力作用而进入了针筒6.(2020•黄石)窗外飘来《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可以在空气、地面和真空中传播B.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C.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D.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7.(2020•常州)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声现象(含解析)1.如图所示是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它是我国建筑上的一大奇迹。
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的反射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答案】B【详解】人站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内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壁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多次说话声,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利用声音的反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公共场合,当有很多人同时讲话时,我们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那么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进行辨别的。
A.响度B.音量C.音调D.音色【答案】D【详解】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进行辨别的。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表演者在音乐会上演奏二胡时的情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C.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色【答案】D【详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弓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弓弦的长度,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答案】A【详解】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2020江西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

声现象复习❖江西中考考试说明(2017•江西)“估测”是物体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家庭生活中,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A.人们正常交流时的响度约为60dBB.餐桌的高度约为150cmC.电冰箱的额定功率约为1000W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5kg【解答】解:A、人们正常交流时的响度在50dB左右,故A符合实际;B、餐桌的高度和课桌的高度差不多,约为80cm,故B不符合实际;C、电冰箱的额定功率在200W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200g,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016•江西)“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1)调小音量,属于在处减弱噪声;(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中减弱噪声。
【解答】解:跳舞时:调小音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传播过程。
(2015•江西)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
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②。
【解答】解: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由图可知,①应该为响度;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故②应为频率。
故答案为:响度;频率。
❖知识点讲解❖随堂练习1.小强酷爱音乐,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这是改变吉他声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选填“乐音”或“噪音”)。
2.“三月三”是广西壮乡青年男女对山歌的盛会,歌声是通过传到听众耳朵的:A.比赛时戴防噪声耳罩B.禁鸣喇叭C.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D.在铁道边安装隔音板7.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B.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C.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D.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8.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做法,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是()A.在高架路的两旁修建隔声板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C.在路口处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9.我们能分辨出鼓声和锣声,主要根据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1.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一、声音的产生1.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这种波叫做声波。
4.声速(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计算公式:v=s/t(2)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关系为:v固>v液>v气。
②声速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回声(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17m。
(3)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②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即s =12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的传播速度。
6.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例题1】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 .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B .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 .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D .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答案】B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太空中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
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复习(答案)

《声现象》专题复习基础知识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它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体内小石,这些都表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声能。
5.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是响度.音调.音色,人们通常将它们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6.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7.声音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例如:某人的心跳的频率是1.2Hz,其意义是:某人的心脏每秒跳动1.2次.8.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振幅指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9.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10.音调高的声音其响度不一定大,同理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11.即使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靠的是音色。
12.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在一个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在自来水管中传播的,最后一次是在空气中传播的。
13.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14.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指物体有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其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是指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波形是无规律的。
15.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或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6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
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们的影响不同。
2020年人教版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课件《声现象》(共18张PPT)

专题一 声学与光学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人耳的听声条件: ① 声源在振动发声; ② 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③ 听觉器官完好。
专题一 声学与光学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3、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如果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里,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课件《声现象》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噪声: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在介质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影响响度的因素一是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1)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Hz)。 ④ 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人耳的听声过程: ③ 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2、噪声的等级与危害: ② 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3③、人听耳觉是器怎官样完听好到。声外音的界。 传来的声音,沿着耳道引起鼓膜振动,
(2)人耳的听声过程:
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 (2)在介质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专题一 声学与光学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在介质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020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声现象

2020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声现象一、填空题1.(2020 河南)如图1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频率为256 Hz的A音叉和频率为440 Hz的B 音叉中,(选填“A"或“B”)音叉声音的音调较高。
【答案】振动 B2.(2020 江苏连云港)将手机放在真空罩中,打电话呼叫手机,同时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直到听不到铃声,说明______,但手机仍能接收到呼叫信号,说明______,如果将手机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内,手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呼叫信号。
【答案】(1).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3). 不能3.(2020 江西)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入人耳。【答案】(1). 振动(2). 空气3.(2020 辽宁)如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
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发声,当车走到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______(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1). 振动(2). 音色(3). 信息4.(2020 吉林)如图所示,松花江上,鼓声阵阵,百舸争流。
鼓声是由鼓面的产生的。
【答案】振动4.(2020 新疆)055型驱逐舰是我国新一代主力驱逐舰,也是我国打造蓝水海军的重要力量:(2)南昌舰进行反潜训练时,声呐系统是利用_________(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探测敌方潜艇的。
【答案】超声波5.(2020 江苏盐城)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小华表演架子鼓。
她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发出声音。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

振动
2(09山东平原县)如图所示,用硬 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 “舞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 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动 液体
3、【2009•福州市】北京奥运会开幕 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 缶声是由于缶面__ 产生的,然后通 过__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这壮 观的场面由同步通讯卫星通过__ 波 传递到全国各地
(09湖南娄底).娄底市区主要道
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 某时刻该设
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
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
10【2009•长沙市】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 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当用力挤压装满水的玻璃瓶时, 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明显上升,这是利图3用细玻 璃管内水面的变化来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下列做法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 率有关系。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 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1:声的产生与传播
1、【2009•锦州市】2009年春晚的 小品《不差钱》,赢得了全国观众 的喜欢,小艳在现场听到“小沈阳” 的声音是由______产生的, 靠___传播过来的,“小沈阳” 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 为他们的___类似
_____________
27.百米赛跑中,计时员听到发令枪 的枪声后才计时,他记录的成绩是 13.69S,则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 少?(当时气温为15℃)
考点2:声的品质
6.【2009•天津市】二胡是我国劳 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 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 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考复习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十二:声现象考点一:声音产生的条件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
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
此实验说明了。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考点二:声音的传播与声速1.科学考察队员利用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通过接收回声可准确地测出海底某处的深度,利用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原因是。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选填“振动”或“静止”)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3.一人敲击长长的空铁管一端,另一人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由传来的,第二次是由传来的。
4.小亮看到礼花绽放2 s后又听到它的爆炸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 m/s,若不计光的传播时间,则礼花爆炸点的位置到小亮的距离约为()A.340 mB.680 mC.1×109 mD.1×109 km考点三:声音的特性1.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这种笑声与人的笑声有明显区别,主要是这两种声音的不同。
2.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竹管上端,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在现场观看表演的人听到的哨音是由传入耳朵的;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度吹竹管上端时,吹出哨音的(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会发生变化。
3.如图所示,音调相同、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是图中的和(均选填“甲”“乙”“丙”或“丁”)。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音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将声源振动引发的振动形式逐步传递出去的过程,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必然蕴藏着能量,这种能量的大小在(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中得以体现。
5.《星光大道》比赛现场,一位歌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歌唱演员演唱时,若某个观众距离歌手17 m远,则歌声传到他那里需要s(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6.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 Hz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 Hz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7.魔术师在某次演岀中表演了“狮吼功”: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将红酒杯震碎。
其奥秘为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
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8“大器之弦音,醉人美如画”是网友对某品牌高保真音响的评价,所谓“高保真”是指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声音,从物理学角度看“高保真”是指通过音响播放的声音与原声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相同。
9.如图是童谣《数鸭歌》的乐谱及歌词,当菲菲同学唱到“真呀真多呀”期间,音调逐渐变高,关于音调变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振幅逐渐变大B.菲菲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逐渐变多C.声音的频率逐渐变低D.菲菲声带每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逐渐变长考点四:声的利用1.学校在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说明声波可以传递(选填“信息”或“能量”),人在奔跑后,脉搏会迅速提高到每分钟120次,此时脉搏频率较高,这种频率的声波称为(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D.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3.登雪山时不许高声讲话,这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可能诱发雪崩;“悬丝诊脉”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的原理来诊断病情的。
4.下列不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考点五:噪声与控制1.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选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间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处减弱噪声。
2.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鸟鸣声、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C.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3.“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
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小强的喊声大,说明他的音调高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小噪声4.用沥青铺设的路面,因道路上有许多微型小孔,能较好地在减弱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
减弱噪声是指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减弱了。
2020中考复习物理微考点专题训练——专题十二:声现象参考答案考点一:声音产生的条件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
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
此实验说明了。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答案】C【解析】敲击水瓶,水瓶会振动,所以会发出声音,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我们听不到声音,但响铃的闹钟在振动,能够产生声音,B项不符合题意;收音机没有打开,没有电流,喇叭不振动,不能产生声音,C项符合题意;吹着的哨子是哨子内的空气振动,能够产生声音,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与声速1.科学考察队员利用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通过接收回声可准确地测出海底某处的深度,利用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原因是。
【答案】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选填“振动”或“静止”)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3.一人敲击长长的空铁管一端,另一人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由传来的,第二次是由传来的。
【答案】铁管;空气4.小亮看到礼花绽放2 s后又听到它的爆炸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 m/s,若不计光的传播时间,则礼花爆炸点的位置到小亮的距离约为()A.340 mB.680 mC.1×109 mD.1×109 km【答案】B考点三:声音的特性1.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这种笑声与人的笑声有明显区别,主要是这两种声音的不同。
【答案】振动;音色2.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竹管上端,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在现场观看表演的人听到的哨音是由传入耳朵的;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度吹竹管上端时,吹出哨音的(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会发生变化。
【答案】空气;音调3.如图所示,音调相同、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是图中的和(均选填“甲”“乙”“丙”或“丁”)。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音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将声源振动引发的振动形式逐步传递出去的过程,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必然蕴藏着能量,这种能量的大小在(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中得以体现。
【答案】响度5.《星光大道》比赛现场,一位歌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歌唱演员演唱时,若某个观众距离歌手17 m远,则歌声传到他那里需要s(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答案】音调;0.056.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 Hz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 Hz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答案】B7.魔术师在某次演岀中表演了“狮吼功”: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将红酒杯震碎。
其奥秘为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
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答案】A【解析】魔术师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因为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音调,A 项正确。
8“大器之弦音,醉人美如画”是网友对某品牌高保真音响的评价,所谓“高保真”是指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声音,从物理学角度看“高保真”是指通过音响播放的声音与原声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相同。
【答案】音色9.如图是童谣《数鸭歌》的乐谱及歌词,当菲菲同学唱到“真呀真多呀”期间,音调逐渐变高,关于音调变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振幅逐渐变大B.菲菲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逐渐变多C.声音的频率逐渐变低D.菲菲声带每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逐渐变长【答案】B【解析】通过五线谱可判断出音调在逐渐升高,音调由频率决定,所以其频率在逐渐升高,频率是发声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所以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变多,B项正确。
考点四:声的利用1.学校在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说明声波可以传递(选填“信息”或“能量”),人在奔跑后,脉搏会迅速提高到每分钟120次,此时脉搏频率较高,这种频率的声波称为(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答案】信息;次声波2.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D.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答案】D3.登雪山时不许高声讲话,这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可能诱发雪崩;“悬丝诊脉”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的原理来诊断病情的。
【答案】能量;信息4.下列不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答案】B【解析】地震、火山爆发会发出次声波,“水母耳”可接收次声波,B项符合题意。
考点五:噪声与控制1.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选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间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处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大;声源2.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鸟鸣声、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C.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答案】D3.“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