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分工前 英国
1
120
葡萄牙 1
80
总产量 2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2.375
190
总产量 2.375
交换后 英国
1
葡萄牙 1.375
1
70
1
110
2
2.7
190
2.7
1.7
1
2021/7/22
12
第3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4、评价
(1)贡献及现实意义
A、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宝贵贡献
至于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是由交换引起的。人们为了追求 个人利益,就要生产产品进行交换,由于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就导致了分工的出现。
2021/7/22
9
第3章பைடு நூலகம்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3、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
(1)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
A、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进行贸易的产品 B、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要素就是劳动 C、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流动,但在一国范围内可自由流动 D、两国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资源转移机会成本不变 E、没有运输成本或其他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间可自由流动 F、进出口的价值相等 G、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2021/7/22
26
第3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2)不足之处
A、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的优势观念,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 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B、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比较优势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 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 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 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 高而种香蕉效率低 (因为必须用温室);另一方 面,尼加拉瓜种香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率低。 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方面比尼加拉瓜 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方面处绝对劣势; 尼加拉瓜则相反。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 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两国生 产同量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 生产一个单位呢绒和一个单位的酒,英国 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而葡萄 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80人劳动一年。
各国生产相同产品 的相对成本不同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H-O H
贸易
(四)主要结论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商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 决定的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结论: 结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 需求偏好学说 – 人力资本学说
+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学 说
+ 需求相似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
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 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
1873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11 1806-1873) 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 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 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 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 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 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 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 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 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 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 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 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 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 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 《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 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现代案例
以美国钢铁保护为例,美国政府通过限制进口钢铁,保护本国钢铁产业,但导致了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和贸易战。
对现代贸易政策的影响
贸易战和报复
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 的贸易战和报复行为,对全球经济造 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国家采取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 施,以保护本国产业,但这些措施可 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不稳定。
区域性贸易协定
为了规避全球贸易规则的限制,一些 国家开始寻求区域性贸易协定,以实 现更自由的贸易。
05
新贸易理论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国际贸易的起因、模式 和福利效应。
特点
强调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不完全竞争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完 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局限。
对现代贸易的启示
绝对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各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来生产商品 ,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自己所需的其它商品。这样可以提高各国的生产效率和பைடு நூலகம்国民福利。
在现代贸易中,各国之间的分工合作越来越明显,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 和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实 现互利共赢。
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差异
理论基础
01
传统贸易理论基于比较优势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而新贸易理
论则基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贸易起因
02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贸易起因在于资源和技术差异,而新贸易理
论则认为贸易起因在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
贸易模式
03
传统贸易理论强调产业间贸易,而新贸易理论则更注重产业内
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380 220
英国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Lj = Q j
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
小麦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 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 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小麦(吨/年人)
6
1
玉米(吨/年人)
4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仍然是我们这一章起点和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的分析还将继续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投入以及没有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要素不可流动但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世界中进行,但我们不再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是更为接近现实地假定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除了用机会成本递增代替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之外,本章的假设条件与上一章没有差别。

但为了更具一般性,本章将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为A国和B国,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如等产量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

这样,对两国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将不采用具体数值,而是通过等产量线的不同形状来体现。

我们首先分析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讨论两国国家贸易的动因以及模式和所得。

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如何实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指出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即使两国社会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只要需求偏好不同,它们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动机,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共同获益。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上一章中我们提到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如果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实现的价值。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是指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上一章中我们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个假定条件取消,进而研究机会成本可变——主要是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也可看作是以另一种商品计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是普遍和典型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性质。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进而进行贸易,对各贸易国均会带来最大收益。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A.重工主义学派 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 D.重商主义学派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4、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5、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甲国应生产出口粮食,乙国应生产出口布 B.甲国应进口粮食C.甲国应生产出口布,乙国应生产出口粮食 D.乙国应进口布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 D.比较优势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 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 D.甲国出口小麦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14、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15、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A.国际具体交换比例 B.两国经济实力C.进出口产品性质 D.比较优势大小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属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A.劳动力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B.规模收益不变C.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D.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E.两国商品和劳动是完全同质的2、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论贡献包括()A.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生产领域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B.认为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为自由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C.认为贸易是单方面受惠的D.绝对优势理论解决了国际交换比例问题E.绝对优势理论为所有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3、下列哪些属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A.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B.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不存在C.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优势比较大的产品D.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通过自由贸易,对两国都有利E.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后,通过自由贸易,只对落后国家有利4、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在于()A.只讨论两个国家的情况,不具有代表性B.古典贸易理论的理论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现实情况C.没有解决国际交换比例问题D.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科学E.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解释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5、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共同点包括()A、都认为只有劳动生产率有绝对差异才能够发生贸易B、都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C、贸易的发生对贸易双方互惠互利D、认为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E、都没有解决交换比例问题三、判断题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货币 2、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不许其他国家插手经营自己的与固定市场之间的交
易 如: 葡萄牙—东方;西班牙—美洲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3、奖出限入政策 ➢进口方面:禁止奢侈品的输入,一般制成品的进口
严加限制。 ➢出口方面:禁止出口价格低廉的原料,主张以出口
制成品代替出口原料,奖励输出本国商品的商人 4、保护关税政策 ➢对进口制成品设置关税壁垒,课以重税 ➢对进口的原料和出口的制成品则减免关税,或出口 制成品时退还进口原料时所征收的税。 5、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 6、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英国
100人/年 120人/年
•相对成本: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
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呢绒(1单位) 酒(1单位)
葡萄牙
1.125
0.89
英国
0.83
1.2
分工:葡萄牙-酒;英国-呢绒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的定义(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
大米(吨)小麦(吨)
•贸易收益:
•(1)总产量的增加
呢绒 酒
分工前 2 2
分工后 2.2
2.025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基础上的分工利益——比较利益
英国 葡萄牙
•贸易收益:
1单位呢绒 100人/年 90人/年
1单位酒 120人/年 80人/年
•(2)消费水平的提高
•(假设英国拿一半呢绒按1:1的比例与葡萄牙交换)
呢绒 酒
分工前 分工后 (1,1) (1.1,1.1) (1,1) (1.1,
1.025)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基础上的分工利益——比较利益
英国
葡萄牙
•贸易收益:
1单位呢绒 100人/年 110人/年
1单位酒 120人/年 80人/年
•(3)劳动的节约
•(假设分工前后消费水平不变)
•分工后, • 英国节约20人/年,葡萄牙节约10人/年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二、比较成本论
例:
呢绒(1单位) 小麦(1单 位)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英、英葡国能否分工和1贸00易人?/年 120人/年
李嘉图:能。
理由:
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分工贸易的基础。
•什么是比较成本——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的定义(1)
呢绒(1单位) 酒(1单位)
•(3)劳动的节约
•(假设分工前后消费水平不变)
•分工后, • 英国节约20人/年,葡萄牙节约30人/年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思考:
•分工的基础广泛存在吗?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3、简评 —科学的成分 • 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 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参加国际分工、开
•(2)消费水平的提高
•(假设英国拿一半呢绒按1:1的比例与葡萄牙交换)
呢绒 酒
分工前
分工后
(1,1) (1.1,1.1)
(1,1) (1.1, 1.275)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论——贸易收益
英国 葡萄牙
•贸易收益:
1单位呢绒 100人/年 110人/年
1单位酒 120人/年 80人/年
贸易差额论: ( C.16下—C.17)
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 复。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 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三、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1)
1、货币政策: ➢颁布法令禁止货币输出 ➢想方设法吸收外国货币 ➢重商主义晚期时,准许输出适量货币,以期获得更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二、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
1、内容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 ➢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 ➢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 ➢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 ➢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两个发展阶段 货币差额论: ( C.15—C.16中)
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 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 持顺差。
•*
•烟台南山学院 商学院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3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重商主义(16-18世纪)
•绝对成本论(1776年)
•比较成本论(1817年)
•相互需求论(1848年)
•要素禀赋论(1949年)
•里昂惕夫之谜 •产品生命周期说
•偏势说
•保护关税说 •(1791年) •幼稚产业保护论 (1841年) •对外贸易乘数论
•中心-外围论
•战略性贸易政 策理论
•20世纪70年代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重商主义理论基础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评价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托马斯·孟生平简介
• 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是英国 晚期重商主义的突出代表人物,贸易差额论的典型代表。 同时,他又是英国的一个大商业资本家,曾任英国东印度 公司董事和政府贸易委员会委员。其主要代表著作有: 《论英国东印度贸易:答对这项贸易的常见的各种反对意 见》(1621)、《1628 年东印度公司向国会下院提出 的请愿与申述》(1629)、《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1664)。《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在历史上占据 着不可磨灭的地位。马克思曾对该书给予很高的评价,被 看作是 “重商主义的圣经”。后来,凯恩斯非常钦佩重 商主义的思想,他的理论主张也被称作新重商主义。
中国
1.0
0.5
美国
0.8
1.0
•相对生产率:一个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与另一产
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大米(吨) 小麦(吨)
中国
2
0.5
美国
0.8
分工:中国-大米;美国-小麦
1.25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基础上的分工利益——比较利益
英国 葡萄牙
1单位呢绒 100人/年 90人/年
1单位酒 120人/年 80人/年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对绝对成本论的分析
中国和美国,两国劳动生产资源相同,各有100个, 但生产技术不同。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
大米(吨)小麦(吨)
中国
100
50
美国
80
100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 美国
大米(吨)小麦(吨)
1.0
0.5
0.8
1.0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论——贸易收益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绝对利益论)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从绝对成本 论的提出开始的。
1、亚当斯密与绝对成本论 Adam Smith :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 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 代表作:《国富论》批判重商主义,创立自由放 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展国际贸易对所有参与国都有利的见解有现实意义 —非科学的成分 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出于利己主义的倾向 • 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节 比较成本论
比较成本论的提出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建立的标志
1、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论 李嘉图: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理论提出的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 英国的绝对优势 1815年《谷物法》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 理论
2020/11/26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1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2
•绝对利益论
•3
•比较利益论
•4 •比较利益论的现代分析
•5
•相互需求论
•6
•要素禀赋论
•7
•里昂惕夫之谜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绝对优势理论; 熟练掌握比较优势理论; 熟练掌握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及其解释。
英国 葡萄牙
1单位呢绒 100人/年 110人/年
1单位酒 120人/年 80人/年
•贸易收益: •(1)总产量的增加
呢绒 酒
分工前 2 2
分工后 2.2
2.375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论——贸易收益
英国 葡萄牙
•贸易收益:
1单位呢绒 100人/年 110人/年
1单位酒 120人/年 80人/年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二、比较成本论
2、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 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优势较大或 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 中获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总结:“两优取重,两劣择轻”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二、比较成本论
例外情况
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 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而且两种生产的绝对不利程 度相同或不利比例相同时,则没有互惠贸易发生。
第3章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 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 ➢ 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
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 ➢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商”— 对外经商 重商主义者:商人、学者、政府官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