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悖论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范本模板】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提起美国,我想很多中国人对它是又爱又恨——恨的是虽然美国以讲究人权和公正著称,但却喜欢指手画脚,总是欺负和压迫我们国家;爱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富裕.《毛邓“三”概论》的老师曾说过,以前人们只知道美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等着中国人民去解救。
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只看到,今天的美国人民生活很富裕,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引起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极大兴趣和追捧.在今天,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美国,把它看成是天堂或者是地狱,有一个事实却阻挡不住,那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都羡慕美国的富裕和崇尚那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多数一直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抱有鄙夷的眼光,而面对它的财富却又感到自惭形秽。
然而,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其实早已流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Hip—pop、动漫、电子游戏、街舞、时装、赛车、麦当劳、KFC。
这里所说的“消费主义”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消费”概念上其实有着较大差别。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地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他总是一个有潜在欲望的动物。
比如,驾驶德国的BMW,那是一种高贵、显赫的象征。
又比如,享用麦当劳和KFC,让人有中产阶级的归属感,等等.消费主义激发了这种强烈的欲望,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于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麦迪逊大街等都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购物天堂。
通过翻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取得了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产品非常丰富,甚至有大量剩余。
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工业化加速推进,从而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美国消费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消费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消费文化的先锋和代表。
这一消费文化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发展,从简单的商业交易到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崛起,一直演变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
本文将介绍美国消费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一、美国消费文化的历史美国消费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美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开始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
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并且在广泛的市场上销售。
同时,世界各地的移民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消费理念,这些元素共同推动了美国消费文化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大大提高,工资水平也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额外的资金用于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
在20世纪中期,消费主义开始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理念。
这时,人们的主要目标已经从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了物质和享乐的追求。
广告业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广告和营销手段来宣传产品和服务,诱惑人们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60年代末,美国开始经历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变革对整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革命是反对大企业、政府和其他权威机构的,从而引发了一种文化上的反叛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背后,人们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质疑开始升温。
二、美国消费文化的现状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中,消费文化仍然是主流。
美国人过着物质丰富的生活,拥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
整个社会通过广告、营销和媒体不断地推广和宣传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人们去消费。
美国的消费文化已经扩散到全球,很多其他国家也被这种文化所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可以找到美国品牌的球鞋、衣服、汽车等各种商品,人们可以在全球连锁店享受到美国快餐的美味。
在美国,消费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它还深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和个人观念中。
很多人追求通过消费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奢侈品、品牌、飞行私人飞机、开豪车是他们所认为的成功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文档

20世纪20年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对此研究十分薄弱,成果寥若晨星。
究其原因在于,史学工作者普遍认为20年代美国经济是虚假繁荣,它为30年代大危机埋下了伏笔。
然而笔者认为,20年代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之一,它是从自由放任走向全面国家干预的过度期,它把保守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处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尾声阶段,它经历了两次危机中间的繁荣阶段。
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宝贵的经验,又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对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并汲取历史的教训。
一、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调20年代柯立芝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飞速增长。
1918年美国国民收入总值为645亿美元,1919年为630.93亿美元,1920年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84亿美元。
此后国民收入又持续稳定增长,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达828.1亿美元(1)。
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繁荣而带来的好处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和繁荣的20年代,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
少数富有的人占有的国民收入的比例急剧上升,而下层劳动人民占有的比例则越来越少,而这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这是20年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无时不在动摇着美国经济繁荣的根基。
就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差异而论,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表明: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却只占有8%的财富,而它们的人数却在1.04亿以上(2)。
到1929年美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调现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量利润都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1929年资本家在制造业中的纯利润比1923年增加了28%,垄断公司纯利润总额1923年为38.72亿美元,1929年为57.6亿美元。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
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
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
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
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
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
商业文化论文

商业文化论文商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商业文化的影响力的大小就取决于当时商业的繁荣程度,商业繁荣程度越高,商业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业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商业文化论文篇1论美国商业文化中的反商业行为摘要: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商业文化的贯彻是国家经济长盛的保障。
美国以全球商业领袖自居,但近年来在与他国的贸易中,美国却频繁采用违反游戏规则的贸易制裁手段,美国的商业精神、商业诚信、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由此受到质疑。
在贸易制裁过程中我国有必要学会中国式的应对,以便增强我们的实力。
关键词:贸易制裁反商业行为商业文化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理念和倡导公平交易的商业文化,使世人将美国的商业模式视为楷模,从理论而言该模式代表了正义、平等、互惠和竞争,此乃为主导世界贸易大方向的理想标杆。
然而,当今的美国对外贸易常有与其推崇的商业精神格格不入的不和谐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频繁采用贸易制裁。
贸易制裁渊源美国贸易制裁行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二是针对不合理的价格竞争机制。
针对第一方面的法律文本渊源是美国的“337条款”(Article 337)和“301条款”(Article 301)。
337条款主要针对企业和个人违背知识产权的制裁依据,其取名源自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The 1930 U.S.Tariff Law)第337节,之后美国不断对该条款加以修正与发展。
对现行337条款架构与运作影响最大的是:《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on Act)和《1995年乌拉圭回合协议法》(Uruguay Round Agreement Act),337条款现被汇编在《美国法典》(United States Code,U.S.)第19编1337节。
该条款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任何进口行为存在不公平竞争方法或者不公平做法(主要指侵犯美国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实用新型设计方案等知识产权),可能对美国产业造成抑制,ITC可以应美国国内企业的申请进行调查” 。
大学美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延边大学

大学美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延边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美学之父”是()。
参考答案:鲍姆嘉通2.美学属于()。
参考答案: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工程科学;自然科学3.美学学科是在()的哲学体系中得以建立。
参考答案:唯理主义4.心理学为基础重建“自下而上的美学”的人物是()。
参考答案:费希纳5.中国美学有哪几种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所指?()。
参考答案:美学在中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国美学”6.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学界的观点()。
参考答案: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7.美学与艺术学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参考答案: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8.美学作为哲学思维是纯思辨()参考答案:错9.美学是一种哲学思维()参考答案:对10.马克思的哲学美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
参考答案:自由的劳动2.“美的规律”集中体现()。
参考答案:人的本质及其劳动的理想性3.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是()。
参考答案: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的探讨4.马克思基于现实劳动并面向未来的立场,标明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
参考答案:现代性5.自由劳动与现实劳动的辩证关系是()。
参考答案:现实劳动依托美的规律的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现实劳动通过自由劳动体现自身升华的意义;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自由劳动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6.审美与劳动的关系()。
参考答案:审美是劳动的理想价值形态;审美与劳动互为因果;审美是劳动不可或缺的运行协调功能机制;劳动是审美的基础与来源7.审美的本质是()。
参考答案:审美基于劳动并超越劳动的自由形式;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8.康德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参考答案:对9.对审美本质的探讨是美学思想史的首要传统()参考答案:对10.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方向是意象对感性表象的超越()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在西方美学史上,下列哪种学说是以情感运动为审美特性的?()参考答案:移情说2.哪位心理学家指出,与巫术活动相关联的是集体意识,它经由文化保留、传递而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现代性悖论下文化的困境与重塑

摘
要: 现代性 的迅速成长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的同时 , 也造成 了工具理 性主 义的蔓延 , 功利 主义 的盛行 和主导
意识形态的淡化 , 形成 了社会浮躁和人们精神家园 的荒芜。在这种 背景下 , 文化 的发展也 面I 临着许 多 困境 。因此 , 必须超越 理性主义视野 , 寻求现代性的意义 ; 坚持 民族传统文化现代 转化 , 探索 内源现代化 之路 ; 消除单 纯经济增 长的影 响 , 形成 全面 和谐 发展 理念 。这就要正确认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的作用 , 坚持 以人为本 , 发挥 优秀传 统文化 的现代潜 能 , 树立 批判
u e l c fM o r t nd r Fa l y o de nDONG i—d i S a
( . nm ol eWui nvr t, y h nF j n3 40 ,hn ; 1A i eC l g , y U i sy Wu i a ui 5 3 0 C i e ei s a a 2 Iel i l ea m n, y U i ri , y hnFj n3 4 0 ,hn ) .do g a D pr etWui n esy Wui a ui 53 0 C ia oc t v t s a
Ab t a t Wh l h a i r w h o d r i u h s s ca eo m n c n mia e eo me t t s t b t st e s r a f sr c : i t e rp d go t f e mo en t p s e o il fr a d e o o c d v lp n ,i a o at u e t p e d o y r l l i r oh
r t n l m,p e a e c fu i tr n s a dwe k n n isr a ie lg - a i gt t i r n c l r d r i n’ p r - ai ai o s rv ln e o t i i im n a e i go man t m o o y, e d n a ui t i u t e a u n o ma ss i t la a f e d l o la a u n f i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消费主义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消费主义[摘要] 在美国,消费主义已成为主流文化并与国家意识形态渐趋一致。
它是现代消费文化的特定表现,把符号消费对使用价值的背离,推向了一个极致。
此时物品已不仅仅用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更多的是一种象?┱鳌?―财富的象征、地位的象征。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充分反映了美国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现象。
笔者将分析该电影中的种种消费主义现象,并指出它的弊端。
[关键词] 消费;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现象在美国,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主流文化并与国家意识形态渐趋一致。
社会发展从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到消费文化再到消费主义。
在消费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已经超越了“使用价值消费”,开始看重物品所表达或标志的社会身份,文化修养和生活风格。
人们所追求的不是获得和使用某种物品带来的满足和愉悦,而是想要从物品的消费中获得一定的社会意义。
符号消费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层次,丰富了消费内容,在消费中加入了文化的、感性的因素,有着积极的文化意义。
但是在20世纪美国社会进入大众消费社会以后,消费在背离使用价值上到了一个极致,既表现为消费主义的流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随着内战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的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商业产品非常丰富。
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通过极大限度的消费。
因此,广告公司或企业对消费的重视和宣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他们采用心理技巧使消费者产生出种种欲望和需求,这些欲望和需求最后表现为对商品的需求。
20世纪20年代对美国历史而言是一个“新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劫后余生的美国人民被战争对人类生命的巨大摧残所震惊,人们对现实的看法,也产生了巨变。
在这个“喧嚣的20年代”,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改变着人民的经济生活、道德生活以及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187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比1850―1870年间增加了两倍。
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尤为引人注目,美利坚合众国成立100年后的19世纪80年代,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悖论——重读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于冬云消费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完善起来的,但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消费享乐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就已蔚然成风。
康马杰在《美国精神》一书中是这样说的:“20世纪20年代那十年是经济繁荣、讲究物质享受和玩世不恭之风盛行的十年。
”①文化史上更是把这个时期称做“爵士时代”。
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1926)就是在这个时期问世并受到美国大众欢迎的一部小说。
很多评论者认为,该小说之所以受到美国大众的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一战给年轻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以及他们在战后迷惘幻灭的生活。
海明威因此被人们冠名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太阳照样升起》则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但是,如果我们对文本做一番仔细的阅读,并且对20年代美国社会现实与文化构成做更多层面的考察,就会发现,《太阳照样升起》与产生和接受它的20年代美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远非战后幻灭情绪这一简单的逻辑关联所能涵盖。
事实上,在商业繁华如梦的20年代,消费享乐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的清教文化积淀,共同构成了美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性悖论。
生活在上述文化结构中的年轻一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尽享消费文化带来的感性解放快乐,另一方面又面对着在转型空间中确认自我形象时的失意和伤感。
笔者认为,在此意义上解读《太阳照样升起》,能够挖掘出其显在和隐含的多层次的文学、文化意蕴。
一很多美国文学研究者把海明威及其他“迷惘的一代”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与他们战后的文学创作实践挂起钩来。
他们认为,“迷惘的一代”青年是战争的受害者,帝国主义战争摧毁了他们信奉的传统价值观,他们对战后的现实感到失望,失去了生活的目标,陷入迷惘幻灭的生存状态中。
毋庸置疑,一战给所有的参战青年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但他们在欧洲战场上的收获并非仅仅限于创伤。
很多像海明威一样在战后成为作家的美国青年只是被编在救护车队中。
海明威本人就经常抱怨他离战斗太远,等到有机会在看得到敌军阵地的①战壕中分发巧克力时,他就光荣地负伤了。
接下来,海明威在米兰的医院里开始学习爱情。
马尔科姆·考利在《流放者的归来》一书中说,战争“为一代作家提供了大学补习课程”。
“这些课程把我们带到一个外国,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是第一次见到的外国;这些课程教我们谈恋爱,用外国语言结结巴巴地谈恋爱。
这些课程供给我们吃住,费用由一个与我们毫无干系的政府负担。
这些课程使我们变得比以前更不负责任,因为生活不成问题;我们极少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可以不必为将来担忧,而觉得将来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奇遇。
这些课程教给我们的是勇敢、浪费、宿命论,这些都是军人的美德;这些课程教我们把节约、谨慎、冷静等老百姓的美德看成是恶习;这些课程使我们害怕烦闷胜过害怕死亡。
所有这些在军队的任何部门都能学到。
”①从考利的叙述来看,未来的年轻作家们在欧洲战场学会了一种追求现时的刺激、满足和快乐的新“美德”。
这种新的生活美德正是战后美国工商业发展所需要的消费道德。
一战结束后,从欧洲归来的美国年轻知识分子回首观望自己的祖国时,发现她不但没有直接遭受战争之害,反倒获利于战争工业,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第一强国,并因其快速膨胀的国力和商业成功而洋洋自得。
工商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商品的大众化成为可能。
广告商在尊重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在以越来越丰富的传播媒介向大众推销越来越丰富的消费用品,尽其所能地将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
他们将商品说成是“好日子”的象征,把汽车、家用电器、名目繁多的生活用品、旅游与新的生活方式,和成功人生、社会地位联系起来,使人们感到若不购买汽车、电器等商品,不去旅游一次,生活就没有长进。
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也在鼓励着人们去花钱消费,提前享受。
总之,‘各种行业的企业法人想方设法地把讲究消费享乐的风气扩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
在此意义上,断言一战后美国大众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悲观迷惘的情绪,似与20年代的消费享乐气氛不尽相符。
20年代的商业消费风尚导致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美国文化也染上了商业化色彩。
但尽管参战作家在欧洲培养起了与消费时尚相合的消费道德,他们却鄙视庸俗的、没有灵魂的商业文化,再加上他们快乐的消费自由总是要受到清教徒父母的束缚,于是,在失意和伤感中,他们做出了个性化反叛和艺术拯救的选择。
①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张承谟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6,海明威本人从战场上归来后,也一度生活在父母提供的好日子里,抽烟、喝酒、聚会、钓鱼……直到有一天,他的母亲给他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厄内斯特,我的儿子,你如果还不醒悟过来,停止过那好吃懒做的浪荡生活,停止靠他人为生的生活,……或者你仍然对救世主上帝,耶稣基督不虔诚,不尽教职;一句话,你如果不自觉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应该有男子汉的堂堂气魄,那你将一事无成,招致自我毁灭……”①海明威的父亲也给他写了一封类似的信。
结果是,海明威在与哈德莉结婚后,就带着自己的作家梦和妻子那每年大约有3000美元的生活费,于1921年底去了巴黎。
考利对20年代美国年轻一代的巴黎流放之旅做出了解释。
他说,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艺术家只要离开本国,去住在巴黎、卡普里岛和法国南部,就能打碎清教主义的枷锁,就能畅饮,就能自由地生活,就能充满创造力。
”②事实上,对于20年代去巴黎寻求新生活和艺术拯救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在巴黎首先找到的却是由祖国的经济强国地位决定的坚挺的美元兑换值。
1925年,1美元可以兑换25法郎。
在写作《太阳照样升起》的日子里,海明威声称,每年只需2500美元,一个人就可以在巴黎住舒适的旅馆,每周在很好的地方喝上二三次咖啡,去佛罗伦萨或四季如春的海滨过冬,到瑞士避暑。
③以此为参照,虽然海明威在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中称自己贫穷,但靠着哈德莉每年3000美元的基金,他们在巴黎从不进肮脏的咖啡馆,巴黎坏天气的时候去瑞士滑雪,狂欢节期间去西班牙看斗牛。
这样一种远离清教伦理约束的休闲、消费、娱乐的生活体验,是海明威创作《太阳照样升起》的生活源泉。
反映在小说中,休闲、消费、娱乐也成为小说人物日常生活实践的基本内容。
二消费文化渗透在《太阳照样升起》的不同结构层次中。
首先,从小说中的叙事场景来看,除了杰克工作的写字间以外,皆是咖啡馆、餐馆、酒吧、舞厅、挤满游人的火车、汽车、海滨度假休闲胜地、山间垂钓的河流、狂欢节的街道、广场和斗牛场等休闲娱乐空间。
杰克带比尔到位于塞纳河中央小岛上的一家餐馆吃①贝克《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林基海译,湖南文艺出版计,1992年,第125-126页。
②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张承谟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6,第33、54、55-56页。
③Michael S. Reynolds, The Sun Also Riess: A Novel of the Twenties. Boston: Twayne饭,由于有人把这个餐厅写进了美国妇女俱乐部的导游小册子,称它是塞纳河边一家尚未被美国人光顾的古雅饭店,结果,杰克和比尔在这家挤满了美国旅游者的饭馆等了45分钟,才等到一张桌子。
在前往西班牙看斗牛的火车上,也挤满了来自美国的新教徒旅游者。
海明威的朋友内森·阿施第一次读到《太阳照样升起》时,对海明威说,他写的是一本旅游小说。
①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迈克尔·雷诺兹在《太阳照样升起:一部20年代的小说》中也指出,从地理和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读者可以把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当作参观巴黎、观看西班牙斗牛的旅游指南来赏读,因为该小说提供了与旅游公司的旅游手册相似的信息。
②细读文本,上述说法不无道理。
如同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详尽描绘了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都柏林的都市生活风貌,以至于人们可以依照小说中所提供的种种细节还原一个真实的都柏林一样,读者也可以追随着杰克的脚步,按图索骥地游览巴黎。
下面的描写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走上和皇家港大街相衔接的蒙帕纳斯大街,一直朝前走,经过“丁香园”、“拉维涅”、“达穆伊”和另外那些小咖啡馆,穿过马路到了对面的“洛东达”,在灯光下经过它们门前的那些桌子,来到“雅士”。
③同样,海明威对杰克一行的西班牙之旅,描写也十分详尽。
那远离都市喧嚣的寂静山谷,充满异教意味的斗牛竞技,服装绚丽的斗牛士,斗牛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引人人胜之处,质朴热烈的西班牙风情,口味独特的西班牙饭菜,这一切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看点。
伴随着《太阳照样升起》的畅销,西班牙斗牛也成为美国年轻人争相购买消费的旅游文化产品。
其次,从小说人物的日常生活实践来看,他们过的也是一种现代都市青年的消费生活方式。
20年代,老一辈中产阶级创造的财富已足以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一种与丰富的消费品同在的现代好日子:饮用美酒咖啡,享受美食,穿着个性化的服装,出入跳舞、赛马等有闲有钱阶层组成的俱乐部,到风景名胜地区度假,去山间垂钓,赴西班牙看斗牛。
小说中来自英美的这一群青年人中,除了杰克是在巴黎工作的新闻记者外,勃莱特、科恩、迈克都生活在娱乐闲散的状态中,而①Michael S. Reynolds, The Sun Also Riess: A Novel of the Twenties. Boston: TwaynePublishers.1988,p.80,p.46,p.59,p.23.②Michael S. Reynolds, The Sun Also Riess: A Novel of the Twenties. Boston: TwaynePublishers.1988,p.80,p.46,p.59,p.23.③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赵静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年,第86、24、26、125、163、前言第2、比尔刚出版了一本书,赚了一大笔钱,也来到欧洲休闲度假。
叙述人杰克对各方面的消费知识都十分在行。
他通晓各种牌子的美酒,掌握海外旅游度假的相关知识,不仅是垂钓高手,还是欣赏斗牛艺术的内行,俨然一个海外旅游生活的专家。
小说共19章,每一个章节都有青年男女喝酒的生活场景描写,他们在一个地点喝过后,再到下一个地点继续喝。
而此时美国本土却在推行禁酒令,大众不得不伴随着违法的罪感、抵制的风险,去体验饮酒的快感。
相比之下,杰克和科恩却坐在巴黎著名的那波利咖啡馆里,悠闲地喝着开胃酒,观看黄昏时分林阴大道上散步的人群,如此自由闲散的消费生活与老一辈新教徒节俭克制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自然令人神往。
在此意义上,《太阳照样升起》吸引美国大众的不仅只是自由畅饮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小说人物置身于其中的消费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