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红颖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何 涛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何涛何涛Email:taohe(at)联系电话:个人主页:办公室:职称职务:讲师/中级职称个人简历教育背景:2002.9-2007.8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1999.9-2002.7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1995.9-1999.7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工作经历:2008.4-至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工作情况及研究方向教学与主讲课程:本科:主干基础课《固体力学基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力学概念,学会一般的解题方法,学会如何用力学知识分析地质问题,建立合理的地质模型,以及ANSYS数值分析实验。
主干基础课《中国区域地质学》的滨太平洋部分,教学目标是建立学生对我国东部滨海区域地质的总体框架性认识。
主干基础课《区域地质实习》(辽宁兴城),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野外地质综合能力。
选修课《海洋地质学》,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教学目标是拓宽学生对当代海洋地质科学的知识面,了解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激发对现代海洋地质科学的兴趣。
所在专业与主要研究方向:所在专业: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1)跟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包括: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性质,海底构造,海底表面热流和低温热液,传统地震信号处理,DTAGS (DeepTowedAcousticandGeophysicalSystem)信号处理等。
(2)跟油气勘探相关的地震岩石物理和测井解释等方面的研究。
(3)地质问题的数值模型研究,包括有限元分析、反演理论应用等。
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2010.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用深拖多道地震系统(DTAGS)和ODP/IODP钻井结果研究Cascadia边缘北部陆坡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层特征》(项目批准号40904029);该项目将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和加拿大太平洋地调中心合作,开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方面的研究。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中深层地热资源评估方法

益等ꎮ 在传统的地热资源评估中很少考虑地热开发
禀赋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环境影响作用条件
经济效益等因素ꎬ因此ꎬ难以得出综合性评价体系来
3 个部分构成ꎬ涉及地热热储深度、热储温度、地热资
源可开采量和人口密度等评价指标ꎬ得出目标区域内
指导地热开发ꎮ
2 2 体系的评价指标和原则
的中深层地热资源承载力ꎮ 再结合典型区域的地下
深层地热资源评价体系的分级标准ꎬ结合大量地热数
Q w 为水质储存的热量ꎬJꎻ
V L 为热储中存储的水量ꎬm3 ꎻ
V1 为截至计算时刻ꎬ热储孔隙中热水的静储量ꎬm3 ꎻ
V2 为水位降低到目前取水能力极限深度时ꎬ热
储释放水量ꎬm3 ꎻ
41
KONG Weizheng ꎬ et al . Evaluation Method of Medium and Deep Geothermal Resource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 为计算区面积ꎬm2 ꎻ
市的 经 济 水 平 进 行 评 价ꎮ 此 外ꎬ 参 考 国 标 DZ /
M 为热储层厚度ꎬmꎻ
T0331—2020 确定地热井开采经济性ꎮ 人口密度也是
ρ r 为热储岩石密度ꎬkg / m ꎻ
3
地热资源开发时的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ꎬ本文根
c r 为热储岩石比热容ꎬJ / ( kgK) ꎻ
endowment and large reserves. The current geothermal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s are mainly used to evaluate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ꎬ and do not consider factors such as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bility and extraction
频域滤波的高光去除方法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50,051205(2013)Laser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C2013《中国激光》杂志社基于频域滤波的高光去除方法柴玉亭1 王 昭2 高建民1 黄军辉21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 结构光三维测量广泛应用于测量物体外轮廓,但使用这种技术测量金属零部件时,会由于金属表面的局部强反射形成高光区域,这种高光致使相机饱和、信息丢失,造成条纹中心提取不准确,从而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避免高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结构光测量系统自身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高光去除方法———频域滤波法。
该方法将高光视作噪声,通过对比分析漫反射光条和高光光条频谱分布的不同,制作合适的滤波器以滤除高光。
通过3dsmax软件仿真,模拟高光效果,测试频域滤波后的条纹中心提取精度比不滤除前提高0.8pixel。
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叶片测量中,较好地解决了其中的高光问题。
仿真和实验均证明,频域滤波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光对结构光条纹中心提取准确度的影响。
关键词 测量;结构光三维测量;高光去除;频域滤波;条纹中心中图分类号 TH7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788/LOP50.051205Highlight Removal Based on Frequency-Domain FilteringChai Yuting1 Wang Zhao2 Gao Jianmin1 Huang Junhui 2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49,China2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49,烄烆烌烎ChinaAbstract Three-dimensional(3D)measurement technique of structured light is widely used in objects′outlinemeasurement.However,when it is applied to measure mechanical components and parts,some parts of intense reflection(highlight or specular light)on the surface of metal components would form highlight area.The intense reflected light canmake CCD saturate and cause the extraction of center of light stripe inaccurate,and then errors would appear in themeasurement results.Thus,it is a matter of great urgency to find a way to avoid highlight.We try to use the characteristicof structured light measurement system to propose a new method of highlight removal———frequency-domain filtering.Highlight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noise,and this metho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light frequency spectrum anddiffuse light frequency spectrum to make frequency filtering,and then to remove the influence of highlight.Simulatinghighlight in 3dsmax software,the proposed method can get 0.8pixel improvement in the accuracy of light stripe extraction.Results of real blade test are also provided and prove that it is a better solution in actual blade test.Both simulation andexperiment confirm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ould improve the accuracy in extraction of light stripe center.Key words measurement;structured light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highlight removal;frequency-domainfiltering;light stripe centerOCIS codes 120.3930;120.2440;120.5700;120.6650 收稿日期:2013-01-14;收到修改稿日期:2013-03-06;网络出版日期:2013-04-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8042)资助课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分类号密级:UDC 编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虚拟天文台可视化设计及实现邵惠娟指导老师:赵永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学科专业名称:天体物理论文提交日期: 2004年6月论文答辩日期:2004年7月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答辩委员会主席:阎保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论文中国虚拟天文台可视化设计及实现作者邵惠娟指导老师赵永恒学科专业天体物理研究方向天文数据处理方法申请学位硕士培养单位国家天文台二〇〇四年六月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Visualization forChinese Virtual ObservatoryH u i j u a n S h a oA d v i s o r:P r o f.Y o n g h e n g Z h a oJune 2004摘要随着地面和空间观测站的建立、探测器灵敏度的提高、望远镜口径的增大,天文界正面临着“数据雪崩”的问题。
如何通过现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系统有效地对这些PB量级的数据进行存储、计算、统计、分析和显示,成为天文学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天文台应运而生。
各国虚拟天文台正致力于通过数据网格来实现海量分布式数据的管理和统一访问等功能。
数据可视化是虚拟天文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或者得到其他方式的不容易察觉的数据特征,以用户需要的形式展现给用户。
最主要的是它能够通过网络,通过表格、图形、图像、视频甚至虚拟现实方式给用户以直观的感受。
本文着重阐述了对天文星表数据和天文图像的可视化设计及实现方法。
天文星表包括Hipparcos,Tycho2,GSC1.2,GSC2.2,USNO A2.0,USNO B1.0,UCAC2等天文学家常用的星表;星图包括DSS-I全天星图。
锆石Hf同位素:MC-ICP-MS和LA-MC-ICP-MS分析结果的比较

表 2; 锆石 !" 分离流程 #)C’/ 2; @/^)&)E%D, D" !" "&DM _%&‘D,F
步骤
27 平衡 87 载样 :7 淋洗基体元素 G7 接收 !" 元素
酸
体积
2 MD’ Y 6 !=’ Z 97 2 MD’ Y 6 !+ 2 MD’ Y 6 !=’ Z 97 2 MD’ Y 6 !+ 2 MD’ Y 6 !=’ Z 97 2 MD’ Y 6 !+ 2 MD’ Y 6 !=’ Z 97 2 MD’ Y 6 !+
G; 结果及讨论
锆石样品的 !" 同位素分析结果( 表 8)显示,首先,在采 用 *=<>=?<*@ 分析的三个锆石样品及其平行样的结果中, 同一样品的 !" 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高度一致。这表明 用单柱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锆石的 !" 元素,可以达到很好 的分离效果,能够保证 !" 同位素分析结果的再现。其次, *=<>=?<*@ 和 60<*=<>=?<*@ 两种分析方法获得了在误差 范围一致的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方法获得的锆石 !" 同位素 组成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
为了保证分离效果,每次在离子交换柱使用前后均采用 K* !=’ L 8G* !+ L !8 O 各 28M6 清洗一次。经测定,两次清 洗后的离子交换柱空白可达到 : ] 29 T 22 U 以下。
!" 同位素分析是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U), Q/^Ea,/ 型 *=<>=?<*@ 上完成的。在 *=<>=?<*@ 分 析时,采用静态接收方式测量2J8 IC、2J: IC、2J4 6a、2J(K IC、6a、 !")、2JJ !"、2JP !"、2J3 !"、2P9 !" 和2P8 .,使 用 !" 标 准 溶 液 1*= GJ4 监测仪器的稳定性,同时对样品进行外部校正。分析过 程中,仪器对一个样品采集 3 组共 39 个数据进行统计。在 每次测量之前进行基线测量作为样品测量的背景,在随后的 样品测量后进行自动在线校正。在每次测完样品溶液之后, 用 8\ !QO: Z 2\ !+ 溶液清洗约 G L PM%,,检测2P9 !" 信号 降至 89 L :9!b 后,开始下一个样品的测量。每个样品总的 测量时间为 24 L 89M%,。
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第54卷 第5期 2024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 E R I O D I C A L O F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54(5):102~114M a y,2024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李晓萌1,陈 天1,2,徐玮铎3,孙志文1,薛 凉1,朱宪明1,范智涵1,单红仙1,4,贾永刚1,4❋❋(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2.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3.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山东青岛266100;4.崂山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237)摘 要: 本文创新了基于海底实时监测数据驱动的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模型,建立了一套埕岛油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据库,实现了对海底监测数据的远程实时可视化更新及交互控制㊂该系统应用于埕岛海底地质灾害监测,在持续运行的40天监测周期内,累计警报了2次强海底侵蚀灾害,提示了4次高浊度事件,真实反映了研究区海底侵蚀变化㊂本文首次尝试将数字孪生技术融合到海底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中,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参考㊂关键词: 数字孪生;海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海底工程地质环境;埕岛油田;U E 4中图法分类号: P 736;X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5174(2024)05-102-13D O I : 10.16441/j.c n k i .h d x b .20230056引用格式: 李晓萌,陈天,徐玮铎,等.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5):102-114.L i X i a o m e n g ,C h e n T i a n ,X u W e i d u o ,e t a l .R e s e a r c h o n s u b m a r i n e g e o h a z a r d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b a s e d o n d i g i t a l t w i n [J ].P e r i o d ic a l o f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f C h i n a ,2024,54(5):102-114.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223,U 190620170);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1C O S I M Q 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161039)资助S u p p o r t e d b y t h e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41877223,U 190620170);t h e O p e n F u n d o f t h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f C o a s t a l Z o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I n t eg r a t e d M a n a g e m e n t ,M i n i s t r y of 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2021C O S I M Q 007);t h e C e n t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F u n d s (202161039)收稿日期:2023-02-09;修订日期:2023-04-03作者简介:李晓萌(1996 ),女,硕士生㊂E -m a i l :21201031153@s t u .o u c .e d u .c n❋❋ 通信作者:贾永刚(1965 ),男,教授㊂E -m a i l :y o n g g a n g@o u c .e d u .c n 海底地质环境变动会诱发海洋地质灾害,威胁海洋平台㊁海上风电㊁海底管线等工程设施的安全㊂中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油气产量接近海陆油气产量的50%[1],但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遭受海洋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地质灾害会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4]㊂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海域是中国自主开发的滩浅海大油田 埕岛油田的所在地,但该海域地质条件复杂,沉积物主要由粉土和软弱黏性土组成,极易发生海洋地质灾害[5]㊂2003年靠近采油平台C B 12B 处的海底沉积物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发生液化扰动,造成两条海底电缆击穿中断㊂2010年台风 玛瑙 引发该海域4.5m 巨浪,致使海床发生液化失稳破坏,导致胜利三号平台发生重大倾覆事故[6]㊂因此,为获悉海底地质环境的变化过程,实现海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亟需开展海底工程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从而降低灾害潜在威胁,保障海洋工程安全㊂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展了海底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建立起美国大洋观测计划O O I(O c e a n o b s e r v a t i o n i n i t i a t i v e )[7]㊁加拿大 海王星 海底观测网N E P T U N E (N o r t h -E a s t pa c i f i c t i m e -s e r i e s u n -d e r s e a n e t w o r k e d e x pe r i m e n t s )[8]㊁日本高密度地震海啸海底观测网D O N E T 1(D e n s e o c e a n f l o o r n e t w o r ks y s t e m f o r e a r t h qu a k e s a n d t s u n a m i s )等代表性海底观测网[9]㊂中国于2009年建立了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10],有力推动了国内海底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㊂此后,国内外学者广泛结合空间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 I S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 )技术,进行海洋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管理与分析评价㊂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 G D C )建立的海啸历史数据库[11]和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建立的中国海洋灾害(2001 2005)数据库[12]㊁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建立的历史海洋灾害数据管理平台[13],都实现了对大量历史海洋灾害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并提供数据的查询调用㊁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㊂此外,戴勤奋等[14]在M a pi n f o 平台上开发的胜利埕岛油田海洋工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集成1964年以来该地区海岸5期李晓萌,等: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带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等海洋工程环境信息,扩展了系统评价与决策功能㊂赵晓龙等[15]研发了海洋工程地质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并应用于埕岛海域工程地质数据管理分析,综合评价工程地质环境质量㊂为了更加直观显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复杂且庞大灾害信息,部分学者尝试将交互式可视化视觉分析技术应用于展示㊁分析和理解大规模㊁动态和异构的海洋环境数据[16],摆脱传统2D㊁2.5D㊁3D图形及可视化系统的静态展示局限,实现海洋环境多要素可视化与多元分析及海洋现象识别与跟踪等目的,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㊂目前,国内外针对海底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收获了大量监测数据,但是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数据库较少,涉及灾种范围较小,鲜有聚焦海底地质灾害的数据库开发应用㊂而且,数据库功能仅停留在对历史监测数据的汇编,不具备实时数据的接入㊁存储与可视化展示,难以满足灾害监测预警的需求㊂数字孪生植根于三维建模㊁系统仿真等技术[17],是将真实世界的事物映射为虚拟空间,并指导和优化现实或物理空间的过程[18]㊂数字孪生以其多源数据融合㊁物理空间精准映射㊁智能决策的功能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㊁航运㊁医疗等领域,并逐渐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得到应用与发展㊂D o u r v a s等[19]基于建筑物的内部温度㊁湿度等气候监测参数,结合元胞自动机建模方法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建筑内部结构可视化㊁火灾蔓延模拟等功能,为火灾事故提供实时预警和决策支持㊂李强[20]以可视化表达㊁数据驱动模型及虚实交互的智能闭环控制为框架,建立了基于城市数字孪生体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评估与预警系统,该系统具备城市洪涝灾害的自动监测预警㊁实时智能指挥调度等功能㊂目前,数字孪生也在陆地地质领域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㊂H a o y u W u[21]提出一种多层次体素方法,能够准确㊁高效地表示长深隧道工程的各种地质特征,灵活响应隧道施工期间地质环境的几何形状和特性的变化,满足实时数字孪生应用的需求㊂Z h a n g[22]研发了基于数字孪生驱动的山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㊁数据驱动等技术,结合B P神经网络算法对山地地质灾害进行智能预警㊂Z i j i a n Y e等[23]通过多功能基站在隧道内建立通信线路,收集和传输隧道施工信息,构建数字孪生多信息智能预警和安全管理平台,并在东天山隧道成功预测了一起开挖面坍塌事故㊂俄罗斯科学院科拉科学中心采矿研究所[24]将固体矿产开采的地质和岩土工程数据整合于数字空间中,根据实际地质信息生成固体矿床数字孪生,保障采矿安全以及实现采矿策略的优化㊂宫思艺[25]结合大数据分析㊁知识图谱及数字孪生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数字孪生的盾构施工地面沉降智能分析方法,实现对地面沉降的分析㊁预测和控制㊂李鹏等[26]使用建模软件构建掘进㊁回采工作面数字孪生的地质模型载体,接入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工作面地质信息数字孪生,对掘进前方地质异常距离进行预警,保障掘进地质安全㊂虽然数字孪生在海洋地质灾害领域尚未有研究报道,但在海洋工程领域得到了应用与发展,研究主要侧重于船舶智能制造㊁海洋工程平台建设㊁海洋设备状态监测与维修[27-28]㊂A n d r e a[29]通过机载监测系统传感器收集大量信息,构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数字孪生,估计航速损失的平均漂移时间,准确有效地预测海洋污垢对船舶性能的影响㊂M o g h a d a m F K[30]介绍了海上浮动风力涡轮机传动系统的数字孪生状态监测方法,对传动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提出了用于估计动力传动元件剩余寿命的数字孪生框架㊂王文明[31]构建了海洋修井数字孪生系统五维模型框架,基于监测数据对故障信息进行诊断分析,为修井作业提供决策㊂此外,罗岚等[32]开发了基于U n i t y3D引擎的深海采矿动态数字孪生系统,对采矿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监测与数据管理,实现交互控制,这是数字孪生在海洋地质环境领域的首次应用㊂近年来,随着海洋工程的蓬勃发展,工程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字孪生技术显示了对物理世界远程感知㊁实时监控与控制的巨大潜力,为海底工程地质环境监测与海洋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㊂本文开展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工程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埕岛油田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创新了基于海底实时监测数据驱动的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海底工程地质环境的数字化精准映射;构建了埕岛油田工程地质环境数据库,实时读取与综合管理海底地质环境监测数据㊂系统具备海洋环境漫游㊁监测数据实时查询及可视化㊁灾害的动态预测预警三大功能㊂该技术应用于埕岛海域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现了对海洋环境的远程感知㊁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及交互控制,对区域海底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㊂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海域,水深范围约5~13m(见图1(a))㊂该海域位于莱州湾西北部,渤海湾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北部,地处1964 1976年黄河行水入海口附近[33],地势西南高,东北低㊂区内开发有大量石油平台以及海底管线等工程设施,是胜利油田的主力采油区[34]㊂潮流是研究区海流的主要构成和泥沙搬运的主要301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024年载体,该区潮流属于规则半日潮[35],运动形式呈现平行岸线的往复流特征[36]㊂强流区位于10~15m 等深线处,主流具有较高的流速,冲刷能力强,存在短暂的突发性激流[37]㊂强流导致研究区悬浮物浓度较高,海底侵蚀淤积严重(见图1(b))㊂波浪是研究区底质泥沙再悬浮的主要动力[35]㊂由于渤海是较为封闭的内陆浅海,外海波浪难以传入,所以研究区的波浪由渤海当地风生成,波浪的生成和消失都很迅速,并具有季节变化明显㊁周期短的特征[38]㊂此外,该区受风暴潮灾害影响严重㊂风暴潮事件对海床稳定性影响较大[39]㊂研究区内沉积物主要由具有液化特性的粉土和软弱黏性土组成,地层工程性质差异大,海底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㊂图1 研究区自然地理位置F i g .1 T h e n a t u r a l g e o g r a ph i c a l l o c a t i o n o f r e s e a r c h a r e a 2 灾害调查及原位监测2.1海底地质灾害调查为获悉研究区海底地形地貌发育特征及海底地质灾害发育情况,2017年在区内开展了覆盖范围2.5k m ˑ3k m 的多波束调查工作(见图2)㊂调查区域靠近采油平台C B 12B ,测线以平行等深线方向布设主测线,测线间隔30m (水深8m ),检查测线垂直于等深线方向,间隔30m ,每条测线长3k m ㊂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深范围约5~13m ,海床面粗糙不平整,呈现大量负地形地貌和斑状蚀余体结构特征㊂区内发育有大量海底沟槽,沟槽最深处与海床面的高度差约为3m ㊂此外,研究区内广泛发育海床失稳滑动体以及失稳破坏所伴生的塌陷洼地㊁滑动挤压脊,以及海床失稳后在水动力作用下形成的蚀余体㊁冲蚀沟㊁冲蚀凹坑等多种类型的海底地质灾害,表明该区域海床受水动力扰动程度强烈,海底变形滑动及海床侵蚀严重㊂2.2 海底环境原位长期监测为实时获取研究区海底环境变化数据,实现海底地质灾害的预警,2016年在研究区布放一套海底环境原位长期监测平台㊂该平台搭载波潮仪㊁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 c o u s t i c d o p pl e r c u r r e n t p r o f i l e r ,A D C P )㊁激光粒度仪(L a s e r i n -s i t u s c a t t e r i n g an d t r a n s m i s s o m e t r y,L I S S T )㊁边界层悬浮物剖面测量仪(A r gu s s u r f a c e m e t e r ,A S M )㊁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 c o u s t i c d o p p l e r v e l o c i m e t r y,A D V )㊁多参数水质仪等观测仪器,仪器的安装位置如图3所示㊂平台通过电缆连接至水面浮球并通过4G 信号完成数据传输㊂平台布放位置靠近采油平台C B 12B 处(见图2),海底原位长期监测时间从2016年12月18日 2017年1月28日,共计41d㊂根据研究区的海底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该区的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海床液化㊁侵蚀冲刷㊁变形滑动等㊂海底环境原位长期监测平台搭载的仪器用于获取灾害监测预警所需的海洋动力数据㊁海洋环境数据㊁灾害地质数据等实时数据㊂其中,海洋动力数据包括:波4015期李晓萌,等: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图2 研究区灾害地质地形特征F i g .2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i s a s t e r g e o l o g i c a l t e r r a i n i n t h e s t u d y ar ea 图3 监测设备示意图F i g .3 D i a g r a m o f t h e m o n i t o r i n g e q u i pm e n t 浪(有效波高㊁波周期㊁最大波高等)㊁潮汐(潮位)㊁流速㊁流向等,通过波潮仪㊁A D C P ㊁A D V 等仪器获得,可以获悉浪㊁潮㊁流等海洋动力变化过程,是海底地质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温度㊁盐度㊁浊度㊁溶解氧浓度㊁悬浮物粒度㊁悬浮物体积浓度等,通过浊度计㊁A S M ㊁L I S S T 等仪器获得,可以获悉水体物理㊁化学参数等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反映了海底地质灾害的主要环境扰动特征;灾害地质数据包括:海床垂向变形㊁水平向变形,沉积物孔隙压力,海底面高程等,分别通过高精度压力传感器㊁三轴加速度传感器㊁孔隙压力传感器㊁声波侵蚀仪测得,可以获悉海床变形滑动及液化破坏过程,反映了海底地质灾害的内部应力㊁外部变形及灾前征兆等灾害特征㊂搭载仪器的种类㊁型号㊁采样频率及观测参数的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㊂3 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及开发3.1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五维模型依据研究区海底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及原位实时监测数据,提出了基于实时监测数据驱动的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五维模型(见图4),模型结构包括:物501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024年表1 海底环境原位长期监测平台搭载仪器介绍T a b l e 1 I n s i t u l o n g -t e r m i n t e g r a t e d m o n i t o r i n g pl a t f o r m f o r t h e s e a b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i t h i n s t r u m e n t a t i o n 搭载仪器O n -b o a r d i n s t r u m e n t s仪器型号I n s t r u m e n t m o d e l采样频率S a m p l i n g f r e q u e n c y观测参数O b s e r v a 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多参数水质仪①R B R m a e s t r o 3C .T .D .T u .D O .6H z温度㊁盐度㊁浊度㊁溶解氧浓度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②W o r k H o r s e S e n t i n e l 1200k H z A D C P1m i n流速剖面声学多普勒流速仪③N o r t e k /V e c t o r V e l o c i m e t e r D W 6MH z16H z高频流速波潮仪④R B R V i r t u o s o D |W a v e &T i d a l6H z波浪㊁潮汐激光粒度仪⑤L I S S T -1001H z悬浮物粒度㊁悬浮物体积浓度边界层悬浮物剖面测量仪⑥A S M I V0.1H z浊度剖面高精度压力传感器⑦P a r o s c i e n t i f i c /43K -1010.1H z 海床垂向变形孔隙压力传感器⑧M E A S1H z孔隙压力三轴加速度传感器⑨P a r o s c i e n t i f i c10H z海床水平向变形声波侵蚀仪⑩E c h o L o g g e r A A 4001H z海底面高程注:①M u l t i p a r a m e t e r w a t e r q u a l i t y m o n i t o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 ;②A c o u s t i c d o p p l e r c u r r e n t p r o f i l e r ;③A c o u s t i c d o p p l e r v e l o c i m e t r y ;④T i d e &w a v e r e c o r d -e r ;⑤L a s e r i n -s i t u s c a t t e r i n g a n d t r a n s m i s s o m e t r y ;⑥A r g u s s u r f a c e m e t e r ;⑦H i g h A c c u r a c y pr e s s u r e s e n s o r s ;⑧P o r e p r e s s u r e s e n s o r s ;⑨T h r e e -a x i s a c c e l e r o m e t e r ;⑩S o n i c e r o s i o n i n s t r u m e n t .理环境实体㊁虚拟环境实体㊁监测信息交互㊁预报预警服务㊁环境孪生数据㊂其中,物理环境实体即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可通过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㊂利用所采集的数据,可实现物理环境实体的数字化映射,生成虚拟环境实体㊂监测信息交互是指传感器获取数据后,在输入接口上进行传输的过程㊂环境孪生数据融合了来自物理环境实体的监测数据及来自虚拟环境实体的仿真等数据㊂图4 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五维模型F i g .4 D i gi t a l t w i n f i v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m o d e l o f t h e s u b s e a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在监测信息驱动下,物理环境实体与虚拟环境实体进行交互,促进虚拟环境实体的迭代更新,使模型具备预报预警服务功能㊂3.2基于数字孪生的系统结构设计在海底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五维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结构(见图5)㊂物理环境实体包括海水环境㊁海床环境㊁海底环境原位长期监测平台及其所搭载仪器㊁采油平台㊂虚拟环境实体以海底原位监测数据为驱动,可以对海洋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全面映射㊂并且可以向物理环境实体发出数据采集指令,利用采集数据进行虚拟环境的实时更新㊂环境孪生数据是系统运行及实现预报预警服务的核心,包括两类:由物理环境实体监测所得的海洋环境数据㊁海洋动力数据㊁灾害地质数据;由虚拟环境实体所生成的系统运行数据㊁仿真数据等信息数据,并将两类数据进行融合㊂各模块以海底原位监测数据为驱动进行交互连接,使预报预警服务具备海洋环境漫游㊁数据信息实时查询㊁预警信息发布的功能㊂3.3基于数字孪生的系统功能开发系统通过U E 4平台进行开发,并以海底环境实时监测技术所获取的数据为驱动,可实现系统功能,具体运行环境见表2㊂根据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海洋环境漫游㊁数据信息实时查询㊁预警信息发布的需求,在预报预警服务模块设计了海洋环境漫游㊁海洋数据可视化㊁海洋灾害预警三大功能模块(见图6)㊂6015期李晓萌,等: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图5 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总体结构F i g .5 G e n e r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s u b m a r i n e g e o h a z a r d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s ys t e m 表2 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环境T a b l e 2 O p e r a t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r s u b s e a g e o h a z a r d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s ys t e m s 序号S e r i a l n u m b e r配置内容C o n f i gu r a t i o n c o n t e n t 参数P a r a m e t e r s1开发的硬件环境H a r d w a r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r d e v e l o pm e n t C P U :I n t e l (R )C o r e (T M )i 9-9900K C P U @3.60G H zG P U :N V I D I A Q u a d r o R T X 5000内存:64G B2运行的硬件环境O p e r a t i n g ha r d w a r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P U :I n t e l (R )C o r e (T M )i 9-9900K C P U @3.60G H zG P U :N V I D I A Q u a d r o R T X 5000内存:64G B3开发的操作系统O p e r a t i n g s y s t e m s d e v e l o pe d W i n d o w s 10专业版4软件的开发环境S o f t w a r e d e v e l o pm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V i s u a l S t u d i o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2019㊁V i s u a lA s s i s t X ㊁U n r e a l E n gi n e 4.26.25软件的运行平台T h e p l a t f o r m o n w h i c h t h e s o f t w a r e r u n sW i n d o w s 10 专业版6支持软件S o f t w a r e s u p po r t e d D i r e c t X 11㊁D i r e c t X 127编程语言及版本号P r o g r a m m i n g l a n g u a ge a n d v e r s i o n n u m b e r C ++14㊁H L S L701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024年图6 系统运行界面F i g .6 S y s t e m o pe r a t i o n i n t e rf a c e 其中,海洋环境漫游功能是指在虚拟环境实体中进行人机交互,包含海水环境㊁地形地貌㊁海洋监测设备子模块;海洋数据可视化功能是指监测信息的可视化及交互控制,还可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包括海洋动力数据㊁海洋环境数据㊁预测预警数据㊁灾害地质数据子模块;海洋灾害预警功能是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可实现对灾害的预报预警,包含灾害预测㊁灾害预警子模块,具体功能模块所含信息如图7㊂图7 系统功能设计框架F i g .7 S y s t e m f u n c t i o n a l d e s i gn f r a m e w o r k 此外,实现海洋灾害预警功能,需对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此过程基于数字孪生数据库来实现,所需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如图8㊂数据库信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与灾害特征直接相关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灾害地质要素㊁水动力要素库㊁环境要素,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体现海洋工程地质环境条件㊁灾害成因和演化机制;另一部分是预测预警综合数据库,预测预警综合数据库储存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数据信息,包括历史灾害㊁预报判据㊁专家知识库㊂图8 数据分析所需数据库信息F i g .8 D a t a b a s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q u i r e d f o r d a t a a n a l ys i s 3.3.1海洋环境漫游 实现海洋环境漫游功能,需进行场景的构建㊂关键在于将真实物理空间进行高度还原,生成一个与物理实体一一对应的虚拟模型,并将其进行可视化展示㊂利用3D M a x 软件,对设备及平台进行建模,将模型以F B X 的格式导入U E 4中调整材质㊁光照等物理属性特征,并根据工程地质环境数据进行场景搭建,制作用户交互界面(U s e r I n t e r f a c e ,U I),在8015期李晓萌,等: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系统界面中进行可视化展示,最终实现海洋环境漫游㊂3.3.2海洋数据可视化 为实现海洋数据可视化,首先要在U E 4中构建和连接数据库㊂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 y S Q L 通过可视化工具N a v i c a t 进行呈现,利用C ++编程语言使U E 4引擎与M y S Q L 数据库相连接㊂U E 4具备强大的蓝图系统,不需编写任何代码,通过节点创建逻辑,便可实现交互开发㊂基于U E 4的蓝图技术制作U I ,并开发数据库对图件及数据信息的增添㊁删改㊁查询等功能,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高效综合管理㊂其次,E C h a r t s 是一种基于J a v a S c r i pt 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库㊂实现数据在系统中的图表可视化展示,关键在于大数据图表的构建以及U E 4与E C h a r t s 的连接㊂实现过程包括两方面:(1)数据库J S O N 数据结合E C h a r t s 接口A P I ,实现W E B 端的大数据图表可视化,所有海洋多维数据信息(海洋动力㊁海洋环境㊁灾害地质等数据)都可当做储存在服务器中的J S O N 文件,通过服务器(客户端)与浏览器交互,初步实现大数据图表在浏览器中的呈现㊂(2)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H y-p e r T e x t M a r k -u p L a n g u a ge ,H T M L )对接U E 4(客户端),实现在引擎关卡内的展示㊂海底环境原位长期监测平台搭载仪器所获取的工程地质环境实时数据及历史灾害信息数据将储存在数据库中,信息查询结果以图表形式进行显示,并可实现用户对图表的动态控制㊂3.3.3海底地质灾害预警 灾害预测模块以监测信息为驱动,利用数字孪生数据库的经验公式或预报判据,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在对应的预报预警模块进行数据分析,当数据达到阈值时,则在系统界面发出对应颜色的预警弹窗㊂灾害预警负责信息发布,需利用U E 4所具备的像素流技术(P i x e l S t r e a m i n g),此技术也被称为云渲染,可扩展虚幻程序终端的应用类别㊂利用像素流技术可将U E 4画面㊁异常变化信息及预警结果发布在W E B 端,实现用户与网页端的高质量交互㊂4 系统应用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持续运行的40d 监测周期内,累计提示了4次高浊度事件,警报2次强海底侵蚀㊂通过系统数据可视化交互控制分析,发现这4次高浊度事件与波浪变化过程呈现高度相关性,与现有研究认为波浪是该区海底侵蚀和失稳滑动的控制因素的结论一致,且2次侵蚀预警结果与声波侵蚀仪数据相吻合,证明该系统在海底侵蚀淤积灾害预警方面运行稳定,运行界面如图9㊂图9 系统应用界面F i g .9 S y s t e m a p pl i c a t i o n i n t e r f a c e 4.1 海洋环境漫游海洋环境包括海洋水动力环境㊁采油平台及监测设备㊁地形地貌㊂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使用户通过平台直接查看海洋环境及设备状态,并能够使监测信息在平台界面进行实时显示㊂4.1.1海水环境与设备可视化 海底地质灾害监测901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024年预警系统在运行期间,可透过屏幕观察到海洋环境,切身感受到海洋内部构造,也可根据需要实现设备视角的随时切换,查看每个设备所搭载的仪器名称及位置,观察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设备监测数据也会实时呈现于用户界面,并进行实时更新㊂4.1.2真实地形可视化 开展海底地形可视化工作,需要在系统中对埕岛油田测深数据进行处理,以匹配引擎格式㊂数字高程模型(D i gi t a l E l e v a t i o n M o d e l ,D E M )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 ,Y )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㊂U E 4所支持的图片格式为灰度图P N G 格式,D E M 数据在U E 4中不能被直接解析㊂因此,通过G l o b a l M a p pe r 软件解析D E M 数据的T I F 格式文件㊂Z =100㊃z /512㊂(1)在U E 4中,Z 是像素单位的高;z 为D E M 数据的高,单位为m ㊂在U E 4平台导入高度图进行地形创建时,通过G l o b a l M a p pe r 获取面积和海拔信息,用公式(1)换算距离单位,得到场景的Z 值约为1.7㊂将Z 轴按照1.7的比例进行调整,从图10(a)可以发现,当Z 分别为3.4㊁6.8时,地形起伏不明显;当Z =27.2时,地形较为粗糙;当Z =13.6时,地形较为平滑自然,所以将Z 轴数值设定为13.6㊂按照Z =13.6来优化调整地形,最终地形及其灾害地质信息在用户界面中被清晰呈现(见图10(b)),操作者可对观察视角进行调整,在系统中查看地形灾害地质信息㊂4.2海洋数据实时可视化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期间,数据库可有效储存和综合管理工程地质环境数据㊂以波浪㊁流速数据为代表,系统数据的实时接收与可视化如图11,在用户界面可以点击波浪㊁浊度数据表中的每一个数据点来查看详细的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拉动流速数据的右侧滚轴查看不同时刻的流速信息,风向指针的朝向也会随着滚轴的变化而更新㊂图10 可视化地形调整F i g .10 V i s u a l t e r r a i n a d ju s t m e n t 通过波浪数据交互(见图11(a)),发现共有9次明显的增大事件,这几次突增事件间隔周期通常在两到三天左右㊂通过系统的浊度数据可视化(见图11(b ))分析,在监测期间,存在4次高浊度现象㊂基于数据库数据分析功能,发现浊度与波浪㊁流速数据变化有一定联系㊂在系统运行期间,高浊度事件与波浪变化过程呈现高度相关性,以2016年12月26日7:00至12月28日8:10为例(见图11(f )),浊度与波浪㊁流速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波浪与流速的增大导致浊度增大,且波浪㊁流速与浊度均在2016年12月27日傍晚逐渐趋于稳定,数据的监测质量较高,系统在数据接收及可视化分析等方面运行稳定,确保了后续预警的准确性㊂4.3灾害预警研究区受冲蚀扰动严重,海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根据灾害类型在侵蚀淤积预警模块进行预警,由于侵蚀淤积的判定无特定的依据和规范,系统根据历史侵蚀淤积数据规律设置阈值,具体过程如图12㊂传感器数据用于埕岛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体的构建,并储存在埕岛数字孪生数据库㊂以数据库中实时模型与历史模型数据为驱动,对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在侵蚀淤积模块进行预警,当数据达到设定的不同阈值时,则在系统界面发出对应颜色的预警弹窗㊂011。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院系及人数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及职称 考 试 科 目 备注 政治 外语 专 业 科 目070701 物理海洋学 001 物理海洋系 8人 海洋动力学 方国洪 院 士乔方利研究员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A 组:③361高等数学④801流体力学或802理论力学或803数学物理方法; B 组:③361高等数学 ④804 遥感概论 C 组:③361高等数学④805微机原理 研究方向01—05必考A 组;06必考B 组;07 必考C 组。
02.海洋环境数值模拟 魏泽勋研究员03.区域海洋学 袁业立院 士熊学军副研究员 杨永增 研究员 吕连港 副研究员 04.海气相互作用 于卫东研究员05.海洋与气候数据分析 陈显尧研究员06.海洋遥感 张 杰研究员王岩峰研究员07.海洋环境信息赵 伟研究员 070702海洋化学 002 海洋化学系 2人01.海洋环境分析与药物分析 王小如 研究员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602分析化学 ④806仪器分析 02.海洋环境分析郑晓玲 研究员 070703 海洋003 海洋01.海洋生态学 王宗灵 研究员 张学雷 ①101 ②201 英语 ③603普通生物学 ④807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物系6人研究员政治02.微生物生态学田黎研究员郑立副研究员03.基因工程黄晓航研究员刘晨临副研究员04.赤潮生态学李瑞香研究员05.极地微生物及其活性物质缪锦来研究员06.海洋生物合成途径陈颢研究员07070 4 海洋地质004海洋地质系7人01.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刘保华研究员郑彦鹏研究员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61高等数学④808普通地质学或809海洋地质学02.海洋沉积学石学法研究员03.同位素地球化学刘季花研究员04.海洋第四纪环境于洪军研究员徐兴永副研究员05.工程地质与灾害灾害刘乐军研究员06.海洋地貌与灾害地质傅命佐研究员李萍副研究员07.工程地质环境与勘察技术亓发庆研究员07750 1 005环海洋环境臧家业研究员①10②201英语A组:③361高等数学研究方向01—02必考A组;03必考B组。
北京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研究生公示名单

城市与环境学院邹建军城市与环境学院端木一博城市与环境学院王慧城市与环境学院孙思佳城市与环境学院高旭城市与环境学院张释义城市与环境学院罗靖波城市与环境学院张博城市与环境学院邹东廷城市与环境学院李赫然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凌越城市与环境学院许阳城市与环境学院王迪城市与环境学院熊冠男城市与环境学院齐澄宇城市与环境学院肖菁城市与环境学院高凡茜城市与环境学院李羿城市与环境学院采诗越城市与环境学院李一龙城市与环境学院康艺馨城市与环境学院刘星辰城市与环境学院雷夏城市与环境学院钟玲城市与环境学院楼梦醒城市与环境学院赵辉城市与环境学院郭永沛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雅捷城市与环境学院罗芊城市与环境学院符祥文城市与环境学院袁钰莹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宇翔城市与环境学院李上城市与环境学院肖璇城市与环境学院焦扬城市与环境学院秦双妮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晓天城市与环境学院申子杭城市与环境学院张逸昕城市与环境学院张穆城市与环境学院宋萌城市与环境学院张佳梁城市与环境学院陈培培城市与环境学院刘达城市与环境学院陈晓威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周新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沐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薛晓添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余洪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曲平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傅绍恒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崔丛越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罗彪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孙晓宇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乔雪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赵静贤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陆一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左思成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崔一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吕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陈鹏辉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天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晓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金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马文婷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偲瑞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雯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何世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许月怡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陈聪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谭宇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徐劭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蔡振宇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田定方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吴红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杨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晗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海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徐健荣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黄亦磊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周思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闵阁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程静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骞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吕简曼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明粲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周叶骏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申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冯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黄圣轩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周基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晋娟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周恩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蒋久阳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杨柳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天阳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思叶法学院任爱枫法学院蔡南威法学院原田法学院段克非法学院林桢淑法学院曹晓萍法学院刘宣麟法学院谭丁宁法学院孙邦娇法学院邓澄婕法学院沙日娜法学院王宇法学院张顼法学院栾皕瑶法学院高留建法学院潘林琳法学院王冰山法学院高颖文法学院车晔法学院闵兆鹏法学院刘俞含法学院邬佳伶法学院郭冉冉法学院罗策法学院董雅婧法学院赵育才法学院丁洁琼法学院王鹏法学院彭慧琳法学院付明燕法学院马思萌法学院龚姝法学院吴芷筠法学院白紫薇法学院顾赛君法学院刘祥名法学院赵睿璇法学院曹源法学院王晨竹法学院薛小溪法学院陈锦法学院曹伊敏法学院庄文颖法学院董怡岑法学院刘屹坤法学院侯梦旭法学院翟宏堃法学院冯思华法学院陈嘉希法学院黄月盈法学院徐冰彦法学院谭思瑶法学院徐爽法学院胡皓法学院豆飞洋法学院徐亚法学院冯时佳法学院雷宇京法学院闫若铭法学院方策法学院方潇逸法学院寇梦晨法学院陈虹州法学院贾雪法学院曾理法学院张露露法学院杨肯法学院沈寒法学院邱遥堃法学院苟晨露法学院徐成法学院徐温妮法学院李昕妍法学院黄曼兮法学院金雪儿法学院邵明潇法学院吴冬妮法学院王一真法学院武岳法学院戴月法学院李盼法学院胡瑞琪工学院赫嘉欢工学院汤皓翔工学院侯文达工学院李可仰工学院吕宣德工学院徐政工学院陈萍萍工学院张祺工学院蔡文久工学院黄紫橙工学院刘歆工学院徐致远工学院程杰工学院杨艳涛工学院郑晨曦工学院温泽坤工学院薄云天工学院王伟工学院宋世瀚工学院李佳航工学院黄晟林工学院罗园工学院崔静远工学院樊瀚雄工学院孟晋工学院刘泽宇工学院张紫欣工学院郑方毅工学院李海东工学院唐天宇工学院黄鑫工学院顾丁炜工学院赵堃工学院徐杲工学院郝进华工学院刘谦益工学院王国昌工学院袁野工学院赵磊工学院黄振航工学院孟伟工学院曾祎工学院刘馨月工学院姚梦碧工学院李程光华管理学院陶博光华管理学院倪江珊光华管理学院王浩然光华管理学院姚广光华管理学院陈美桃光华管理学院孙斌光华管理学院董又源光华管理学院张治红光华管理学院杨洋光华管理学院张千玉光华管理学院张国承光华管理学院梁雅光华管理学院易霓虹光华管理学院牛方佳光华管理学院孙明琳光华管理学院桂亚楠光华管理学院陈毓坤光华管理学院石伟光华管理学院金子琳光华管理学院张少强光华管理学院张爽光华管理学院安志鹏光华管理学院冯济舸光华管理学院费立孝光华管理学院陈博雅光华管理学院董骄阳光华管理学院付英娇光华管理学院刘晗光华管理学院蔺怿霏光华管理学院张一林光华管理学院陶润雨光华管理学院王超光华管理学院陈晨光华管理学院贾巍光华管理学院蔡金旭光华管理学院陆维翔光华管理学院晋睿智光华管理学院解环宇光华管理学院白惠天光华管理学院傅艺光华管理学院陈健雄光华管理学院李靖楠光华管理学院文雯光华管理学院李雨嘉光华管理学院张雨晴光华管理学院王丹烨光华管理学院仇心诚光华管理学院姜静妍光华管理学院曹光宇光华管理学院方铭光华管理学院黄宇健光华管理学院邓喆国际关系学院杨喆涵国际关系学院吕宸国际关系学院曹家豪国际关系学院付汶卉国际关系学院包国军国际关系学院岳铮男国际关系学院田坤国际关系学院吴其阳国际关系学院张晓晖国际关系学院孙靖国际关系学院胡延雷国际关系学院李振宇国际关系学院陈傲寒国际关系学院涂纵驰国际关系学院袁嘉遥国际关系学院秦伟利国际关系学院计明洲国际关系学院戴玉磬国际关系学院马欣悦国际关系学院尹玉萍国际关系学院李卓尔国际关系学院郑方圆国际关系学院沈小勇国际关系学院陈振兴国际关系学院于瀛国际关系学院罗烨国际关系学院马媛国际关系学院史翔坤国际关系学院庄晓月国际关系学院陈钰培国际关系学院秦肯国际关系学院冷慧宁国际关系学院刘雪彬国际关系学院黄惠伶国际关系学院周越国际关系学院杨起帆国际关系学院闫雪怡国际关系学院杨晨桢国际关系学院杨芳音国际关系学院高鑫炜国际关系学院唐雨旋国际关系学院夏雨佳国际关系学院胡杨国际关系学院包恺国际关系学院李竞菁国际关系学院梁筱璇国际关系学院王丹逸国际关系学院张先弛国际关系学院李思烨国际关系学院赵晨宇国际关系学院王菊国际关系学院鲁蕾国际关系学院赵轶君国际关系学院赵同慧国际关系学院洪叶国际关系学院周玫琳国际关系学院宋建含国际关系学院蒋雅茜国际关系学院程浩然国际关系学院熊文雪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融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立东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胡惠达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姚本林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杨天鹤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沈昊明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尹昊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孙博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傅晓阳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平赫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弓俣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褚骁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姚拯民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唐汉庭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乔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曾兴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亮亮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熊超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默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林廷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戴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何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单鹏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白贤达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雪瑞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鲜东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谭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照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熹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哲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骋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孙嘉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江杰章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岭高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史尧铖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京霞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寇焜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唐晟博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茜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子豪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勇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范昌瑞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维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铃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帅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郑淦林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权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杨晓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元鹤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许晨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怡彤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毓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武振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卡尔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文哲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孙旭东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潜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勾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谢羽倩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知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思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醒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奥林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粒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汤双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晓静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熊富忠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若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夏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津经济学院秦瀚玢经济学院方兴经济学院马冰滢经济学院李靖经济学院茹赛娜·努尔经济学院杨婉妮经济学院苏晨风经济学院朴妍经济学院刘峥岩经济学院韩进经济学院付昊经济学院李沛桦经济学院冯璟钰经济学院沈玉芸经济学院占雯燕经济学院李昂经济学院胡超经济学院覃明杰经济学院贺依婷经济学院王申经济学院夏冰经济学院林文杰经济学院马誉侨经济学院张如菡经济学院林英奇经济学院郭宇宸经济学院范令箭经济学院黄青经济学院张疏竹经济学院李思凡经济学院张瑞昕经济学院邓海曼经济学院邹舜经济学院廖顺睿经济学院高鸣经济学院张惟佳经济学院吕苑章经济学院孙瑄梓经济学院袁运凯经济学院杜岩松经济学院宗韶晖经济学院申思经济学院冯可经济学院金超经济学院王元奇经济学院詹媛媛经济学院郭科琪经济学院李一苇经济学院范雯琪经济学院麦联俊经济学院连伟经济学院辛星经济学院陈明熙经济学院荆旗经济学院芮思佳经济学院钟怡经济学院李治琴经济学院高子涵经济学院赵启程经济学院熊磊经济学院周虹先经济学院葛艺璇经济学院胡淑颖经济学院吴雨坤经济学院王薇经济学院谢禹韬经济学院李典经济学院张瑶经济学院符妍舢经济学院卢宇轩经济学院陈剑隽经济学院田露露经济学院韩伟男经济学院朱杨昆经济学院王颖青经济学院慕天实经济学院李思婕经济学院陈正勋经济学院崔含笑经济学院王成经济学院崔英伦经济学院李晓明经济学院张霖梅经济学院李婉婧经济学院柴英楠经济学院张婷经济学院王晓蕾经济学院石瑞琳经济学院林大卫经济学院刘婧经济学院廖儒凯经济学院姜宁馨经济学院王思凯经济学院封帆经济学院张驰考古文博学院娃斯玛·塔拉提考古文博学院刘畅考古文博学院张夏考古文博学院张锐考古文博学院杨凡考古文博学院刘晟宇考古文博学院王云飞考古文博学院王小溪考古文博学院李唯考古文博学院林思雨考古文博学院张予南考古文博学院冯玥历史学系章玉瑾历史学系阮若曦历史学系王佚菲历史学系李昕历史学系伍智东历史学系曹芳历史学系宋今历史学系朱率历史学系李思成历史学系林勰宇历史学系苗继宇历史学系马麟贺历史学系漆袁旻历史学系赵雨婷历史学系蔡怡宽历史学系方凯成历史学系武静怡历史学系穆申历史学系宋天一历史学系刘超历史学系彭诗画历史学系邵晴历史学系郭欣韵历史学系闫敏佳历史学系仲琼历史学系梅嘉禾历史学系李娜历史学系张泽坤历史学系程最历史学系赵茜历史学系章涛历史学系冀夏黎历史学系陈扬历史学系张子悦历史学系孙琪松社会学系周琳社会学系惠康社会学系张兴博社会学系陆永盛社会学系赵毅东社会学系唐伊豆社会学系吴少媓社会学系杨霁社会学系张恒社会学系裴欣竹社会学系韦晓丹社会学系董蔚颖社会学系刘鸿博社会学系梁中良社会学系达祺社会学系卢晓宇社会学系王志杰社会学系黄雪勤社会学系陈洁社会学系范鹏程社会学系闫昊社会学系张皇琦社会学系姚倩社会学系张彦社会学系张涵社会学系周颖社会学系孙士林社会学系刘永博社会学系代瀚锋社会学系李苏晖社会学系阮航清社会学系王梦蝶社会学系李佳颖社会学系张楠社会学系陈绮筠社会学系裘一娴社会学系孙朔晗社会学系李静社会学系刘硕社会学系张君榕社会学系赵晓航社会学系宗泽伟社会学系廖梦莎社会学系颜青琪社会学系徐贤达社会学系董婧嘉社会学系田梓垚社会学系牟思浩社会学系贾晗琳社会学系张芩珲社会学系何奇峰社会学系许立欣生命科学学院来卓元生命科学学院李頔生命科学学院刘小冬生命科学学院于浩生命科学学院曲娜生命科学学院杨纵横生命科学学院娄灿培生命科学学院江庆龄生命科学学院李智鑫生命科学学院朱蕊生命科学学院蒋陈焜生命科学学院金田生命科学学院司雯生命科学学院刘婷婷生命科学学院赵天昊生命科学学院席中海生命科学学院李子逸生命科学学院马赛生命科学学院刘晖生命科学学院张哲生命科学学院石阳生命科学学院邓兆国生命科学学院黄福大生命科学学院李哲生命科学学院王佳茗生命科学学院臧维成生命科学学院孙怀远生命科学学院王雪霏数学科学学院徐博儒数学科学学院王星岩数学科学学院宋健数学科学学院史翔宇数学科学学院鲍宏伟数学科学学院王禹皓数学科学学院韩宇华数学科学学院邢郴琛数学科学学院姚家锐数学科学学院刘智彬数学科学学院张光义数学科学学院林培辉数学科学学院李城宇数学科学学院张诗玉数学科学学院李哲轩数学科学学院刘兆波数学科学学院姚博文数学科学学院欧阳叶田数学科学学院邱日明数学科学学院王昱杰数学科学学院任子林数学科学学院唐盼数学科学学院陈翀尧数学科学学院杨雨田数学科学学院黄博文数学科学学院李颖喆数学科学学院杨新宇数学科学学院雷子涵数学科学学院杨柳数学科学学院王占宇数学科学学院张样攀数学科学学院苏慧凝数学科学学院陈育炎数学科学学院王忆萍数学科学学院胡心宁数学科学学院焦骏鹏数学科学学院朱挺数学科学学院徐凯舟数学科学学院张维熹数学科学学院沈阳数学科学学院张傲数学科学学院张栩川数学科学学院严堃数学科学学院周凯文数学科学学院卢唯阳数学科学学院赵君妍数学科学学院杨鹏飞数学科学学院邸睿达数学科学学院孙泽宇数学科学学院冀元祎数学科学学院冯硕尧数学科学学院杨懿数学科学学院郭巍数学科学学院龙子超数学科学学院杨凡意数学科学学院陈康数学科学学院郁斐凡数学科学学院陆逸波数学科学学院吴晨晖数学科学学院谢永嘉数学科学学院张思宇数学科学学院胡越数学科学学院薛丁川数学科学学院喻怡雯数学科学学院冯杰波数学科学学院翁恺云数学科学学院陈佳杰数学科学学院黄丽晶数学科学学院韩志涛数学科学学院俞思嘉数学科学学院肖一君数学科学学院包正钰数学科学学院林祎露数学科学学院郭心舟数学科学学院王宇鹏数学科学学院陆宇豪外国语学院张翔宇外国语学院王锦辰外国语学院贺辰外国语学院金丹外国语学院王彦光外国语学院李冠徵外国语学院许朝军外国语学院郁子成外国语学院马小棋外国语学院王可外国语学院刘昕宇外国语学院张佳欣外国语学院王阳阳外国语学院范宇亮外国语学院孙利利外国语学院杨泊远外国语学院黄欣欣外国语学院王华磊外国语学院刘璐外国语学院胡君涛外国语学院薛祯外国语学院龚倩雯外国语学院焦丛外国语学院刘庆龙外国语学院黄彩云外国语学院王北辰外国语学院赵博为外国语学院金畔竹外国语学院熊晓琳外国语学院梁嘉莉外国语学院饶翊汉外国语学院王志浩外国语学院杨依卓外国语学院李萌外国语学院李俐娇外国语学院何泠樾外国语学院柯梦琦外国语学院杨迪外国语学院姚岚外国语学院韩梅外国语学院顾佳晖外国语学院邱丽容外国语学院吴扬外国语学院范文艺外国语学院张世哲外国语学院欧阳诗怡外国语学院霍晶晶外国语学院白雪外国语学院王珏外国语学院喻文姗外国语学院何英杰外国语学院钟超男外国语学院张诗若外国语学院陈希外国语学院任子歆外国语学院万秭兰外国语学院李泽外国语学院常悦外国语学院张兴艺外国语学院强文玥外国语学院曾立孚外国语学院朱婧雯外国语学院刘岑外国语学院申明钰外国语学院刘韵姣外国语学院姚丽莎外国语学院徐涵外国语学院廖崧渊外国语学院满园外国语学院蒋骏外国语学院刘畅外国语学院王诗敏外国语学院董欣然外国语学院刘丽文外国语学院张雅能外国语学院杨婉仪外国语学院聂艺菲物理学院公衍铎物理学院舒强物理学院蔡北兵物理学院张顺涛物理学院何鑫物理学院陈佳民物理学院杨益物理学院顾越物理学院冯锐物理学院王晓添物理学院陈新涛物理学院李政元物理学院胡文涛物理学院李凯物理学院肖伟集物理学院辛泽宇物理学院崔野平物理学院周昊物理学院刘艺萌物理学院徐紫嫣物理学院何致劼物理学院郭怀印物理学院黄广伟物理学院檀望舒物理学院林放物理学院谈国禹物理学院马芹春物理学院羊宇佳物理学院夏子恒物理学院姜畅物理学院郑舒文物理学院马世波物理学院耿一方物理学院张同舟物理学院黄雨晖物理学院班帅帅物理学院李思白物理学院韩帅斌物理学院尤闻宇物理学院白杨物理学院杨云鹏物理学院郭岩物理学院王雪韵物理学院马玉林物理学院陈平物理学院胡彪言物理学院周国祯物理学院石佳琪物理学院阙星陆物理学院果辰物理学院吴自华物理学院张晨物理学院柯明达物理学院金晗物理学院刘江雨物理学院刘训川物理学院殷如廷物理学院李俊超物理学院刘旭物理学院邵陈荻物理学院徐韬物理学院付仕佐物理学院张睿物理学院许锡童物理学院刘源物理学院孙术仁物理学院尚广豪物理学院张华物理学院王士博物理学院吕廷博物理学院龚梓博物理学院谢兮兮物理学院赵罡物理学院李琪物理学院张东良物理学院刘洋物理学院乔颢物理学院窦福成物理学院郭璇物理学院吴嘉瑞物理学院赖有方物理学院施偕里物理学院魏坤物理学院陈之昀物理学院王赫物理学院笪琨物理学院李文明物理学院陈怡帆物理学院蔡淙物理学院弓正物理学院肖伊康物理学院魏金霖物理学院胡润杰物理学院蔡新强物理学院周洪彬物理学院杨志栋物理学院孙风潇物理学院刘宏超物理学院胡志强物理学院罗英华心理学系蒲松涛心理学系李曌华心理学系唐文杰心理学系朱煜阳心理学系吴雷焱心理学系杨朗心理学系林丽清心理学系陈丽君心理学系陈悦悌心理学系王一丹心理学系郑婷婷心理学系石玉生心理学系马国凤心理学系王嘉澍心理学系沈如意新闻与传播学院杨洋新闻与传播学院郭祥龙新闻与传播学院宗航宇新闻与传播学院杨晨新闻与传播学院于璐新闻与传播学院方梦琦新闻与传播学院练可新闻与传播学院雷雨浓新闻与传播学院邱鸿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