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分析一、对试卷的整体评析本次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第二部分为材料题,由三道大题组成,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
试题从总体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
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有一定难度。
当然也存在着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有几道选择题难度偏高,令人费解,学生答题及老师讲解破费周折,另外,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思想文化史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限,对能力的要求偏高。
二、阅卷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高二历史教学,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备课组分析试卷的结果看,我们发现了年级历史试卷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班级之间差别大。
年级总体呈两极分化现象,差距较大的达62多分(最高分74,最低分12分)。
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差距也较大。
如何针对具体的学情实施有效的高效的历史教学成为一大难度问题。
2、学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试卷中,考察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灵活多角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得分较低,主要在选择题上;另外在学生做题中,也缺乏对关键字、词、有效信息的提取,出现答非所问的答案。
这一点在主观题里表现尤为突出。
3、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知识要点不明确,时有错别字出现。
作为高二的学生,至今还字迹潦草,出现不少错别字,值得每位历史老师重视。
4、学生不能有效组织答案。
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对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的概括、归纳、分析能力较差。
致使大题做答不规范,口头化语言较多,与历史专业术语联系较少,得分率不高。
5、学生考试的心态不端正。
三、对改进教学的建议1、狠抓基础知识的过关,注重能力培养从试卷中就突出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混淆。
期中考试历史质量分析

纳雍五中高二年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分析1、考查范围本次考试涉及到岳麓版历史三本必修六个单元的内容,其中必修一的第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内容跨度较大,复习难度也相对较大。
2、考查目标考察侧重点在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度适当,没有偏题、难题。
注重基础,题目难易适中能体现出教材所要求的的重点,题型切近高考,从不同方面测试学生的能力,试题图文并茂既有文字类型又有图片材料,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3、题型设计本次历史试题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由24个小题组成,每个2分共48分,非选择题由4个大题组成,共52分,其中第25题13分,设两小问分别是5分和8分,第26题18分,设3小问分别各是6分,第27题11分,设两小问分别是6分和5分,第28题10分,为高考第41或第42题的考试类型,属于小作文模式。
二、答卷分析1、均分情况班级历史人数平均分低分率(%) 及格率(%) 优分率(%) 合格率(%)2114 69 54.65 0 20.29 0 50.722115 67 56.88 0 40.3 0 43.282116 74 53.99 0 28.38 0 51.352117 66 51.89 0 21.21 0 46.972118 74 60.2 0 59.46 0 55.412119 78 54.87 0 34.62 0 51.282120 72 50.99 0 15.28 0 48.612121 79 52.95 1.27 27.85 0 49.372122 70 59.09 0 51.43 0 51.43总计649 55.05 0.15 33.28 0 47.77从表格中可以本次考试参考人数为649人,平均分为55.05,及格率位33.28%,班级最高平均分为18班60.2,最低为20班50.99,个人最高分为79分,最低分为20分。
2022-2023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基本情况本次考试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范围为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占比百分之三十,选必一1至15课占比百分之七十。
试卷难度0.5,区分度0.21;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次考试按赋分初步统计,联考三万多人,本校六个历史班参考;年级平均二、试卷分析(一)选择题部分试卷分析1)总分:选择题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48分。
2)考点:选择题1-10题考查的是中国史,其中1-5题考察中国古代史,6-7题考察近代史,8-10题考察现代史。
从比重来看,中国史部分侧重于古代史和现代史部分。
选择题11-16题考查世界史,11题考察古希腊古罗马,12题考察中古史,13-15考察西方近代史,16题考察西方现代史。
从比重来看,侧重于考察西方近代史。
尤其是1、6、9、13均分甚至是低于1。
4)分析原因:1、6、13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新情境的领会能力不够,导致理解不清题干和选项。
9题得分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混淆。
5)解决措施:在平时的新授课中,对于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辨析。
在练习题的讲解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材料重点,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和提取能力。
(二)主观题部分试卷分析1.历史主观题部分试卷分析第17题考试分析(1)总分:15分(2)考点:科举制(3)第一小题7分,学校均分:5.91分分高/分低的原因:这道题校得分率84.46%,是所有主观题中得分率最高的一道题,题型是特点类,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学生对于科举制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比较清晰,能够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基本上能答出其中3个点。
其他两个答案需要分析才能得出,由于学生材料分析能力不足,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答出。
(4)第二小题8分,学校均分4.88分分高/分低的原因:这道题校得分率60.96%,考察题型为原因类,本小题一共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们对科举制的态度”,这个问题2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够从材料中得出答案。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科质量分析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科质量分析真理半张纸,闲言万卷书。
期中考试总结,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直截了当,实事求是。
本次考试试题,历史科试题以知识性考查为主,绝少能力性考察,只要学生将基础知识记忆牢固,一般成绩都比较好,所以,纵观本次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同学各班都比较少。
成绩不多讲,关键找问题,目的求改进。
第一个问题,在阅卷中我们发现,第27题第一问,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背景,有大量的学生回答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出现的背景,及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火箭班也有不少这种情况。
这给了我们师生一个重要的警示。
历史这名词当中,史是史实,历是经历、历法,也就是时间顺序,没有时序,何谈历史。
我们今天的教材是以专题史体例编写的,很不利于学生的通史框架的形成,这对历史问题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这种情况已经为许多专家学者所批评,据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历史教材将重新回归通史体例。
但在教材变革以前,我们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要特别重视历史的时序问题,这才能为深刻的理解历史奠定基础。
第二个问题,在阅卷中我们发现,第10、12、21题等这些需要我们同学认真阅读、理解材料,运用自己的思维做出判断的能力型考察试题,错误率比较高。
这与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重记忆而轻理解有很大关系。
当然,记忆是前提,没有记忆就没有理解的前提基础,但是,我们能发现,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
注重能力的考察是大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讲透彻,学生要力求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在理解中记忆,不断提升能力。
第三个问题,阅卷中发现,第26题第一问的文言文材料是我们的练习册上有的,意思我们同学基本都懂,但要准确的总结出其共同点:“民本思想”四个字,却很少有同学能做到。
反映出我们同学答题时总结概括的能力比较差,这与我们同学平时做题过于依赖答案缺少独立思考答题有很大关系。
包括平时上习题课,我们同学往往关注的重点是答案,而忽视老师讲解答案的过程。
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篇1一、试卷说明从整体上看试卷,试卷覆盖面广,能紧密围绕知识点,重视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的设计具有发展性。
问题来源于课本,试题难度合适。
二、答题情况分析从试卷中反映出以下问题:选择题满分20分。
出错较多的是需要记忆的小题。
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等。
如最早原始人--元谋人。
第二题:非选择题,本试题总分30分,依旧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1)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试卷上有大量空白,甚至没有试卷。
有的同学只做选择题,或者还有很多题没做。
(2) 一些同学不会审题甚至不仔细审题,答非所问。
如材料题题3问哪位思想家的主张,许多同学答道家。
又如 2题问商鞅的思想,许多同学答创新精神。
(3)不会做看表格题题,看表格题得分过少(4)有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甚至没有记忆,比如分封制的作用。
(5)错字较多。
如秦朝--奏朝、三、建议1.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
没有看题就放弃了。
所以要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简便方法,是他们学习历史快乐起来。
2.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在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审题,有的放矢地回答。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尤其是材料题,一定要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
3.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平时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
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争取使他们能够及格。
高中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高中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一、试题评价(一)试卷的基本情况本次考试试题为文综组合卷,历史部分共18个小题,其中选择题12个小题,非选择题5个小题;满分100分。
(二)试卷的内容分析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分布合理。
二、考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一)表1全班历史考试情况统计(二)表2全班历史总体成绩分布表(三)表3 选择题试题分析(四)表4第Ⅱ卷(非选择题)统计情况三、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从卷面内容分析,历史科试题总体上难度适宜,符合课标要求。
对各题型做了统计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这次考试选择题的闪光点是24、26、27、28题,满分率分别达86%、88%、86%、90%。
薄弱点是33、34、35题,满分率分别只有24%、20%、12%。
四、本次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1)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史实不清,基本概念模糊(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够,审题不清,答题不准(3)、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5)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拿考试当儿戏,拿试卷当画纸亦或是交白卷。
五、下学期教学策略(1)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不留盲点对于考生来说形成学科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而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梳理整合教材,侧重专题复习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专题,把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转化为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培养解读、获取信息能力考生在考试中表现较为严重的审题不充分、不能按题目要求作答的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不会解读材料,不能理解题目中的设问,更不用说揣摩出题者的考查意图了。
(4)指导训练答题技巧,培养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从考试答题情况来看,很多考生答题随意,没有固定的格式,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
(5)重视培养分析和概括等基本能力(6)历史学科考试强调命题力求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实际,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得来肯定要依靠平时的训练,在教学中进行识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五篇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五篇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篇一一.基本情况本次期末考试考生共有78人,其中80分以上3人,占4%;60分以上32人,占41%;不及格的46人,占59%。
最高分87分,最低分10分。
二.试题分析本份试题难易适中,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选择题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但题干设计巧妙,学生需认真审题才能作出答案,非选择题的小题设计也是重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利用能力的考查。
如选择题中的5.6.7.9.11小题,非选择题的第23题,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利用。
三.试卷分析(一)选择题本试题满分40分,学生得分主要在25分左右。
容易出错的有4.5.6.9.10小题4.6.10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对历朝历代所发生的事情记忆不准,混淆导致出错。
5.9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利用。
(二)非选择题21.1)本试题满分4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2—3分之间。
本试题学生的错字、别字太多,失分严重。
另外出现的问题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准确,张冠李戴。
2)3)材料分析题大部分同学对史料掌握不熟,失分较多。
4)是开放题,大部分同学思维不太灵活,答题较死板,得分也不多。
22试题满分16分,得分在8分左右,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利用,第2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把两次战役相混淆,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记忆不准,第3小题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没分析清,记忆不准确。
23试题满分13分,学生得分在9分左右。
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记忆不准,对知识点没掌握,胡乱拼凑。
24试题满分5分。
得分状况较好,在4分左右。
但也有个别学生掌握不准确,6)探究题本试题满分16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0分左右。
国家篇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对,但错别字较多。
人物篇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正确,存在的问题还是错别字较多,“嬴政”的“嬴”出错率较高,很多学生写成了“输赢”的“赢”;出错最多的还是最后一个试题,大部分学生不知亡国之君。
高二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高二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高二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一、考试目标与重点分析高二历史考试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读能力进行考核,以评估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学科素养。
考试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阶段性知识点掌握:考查学生对过去学习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
2. 历史事件解读与分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包括事件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3. 历史观点辨析: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包括不同历史学派的观点和解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等。
二、试题设计与命题思路本次历史考试的试题设计考虑到了学科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具体的命题思路如下:1. 知识点检测:设置了一部分基础知识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的掌握情况。
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2. 事件解读与分析:设置了一部分历史事件解读与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
题型包括解答题、论述题等。
3. 观点辨析与评价:设置了一部分观点辨析与评价题,要求学生辨析不同历史学派的观点和解释,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批判。
题型包括论述题、判断题等。
三、试题难度与质量分析本次历史考试的试题难度整体适中,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能够有效衡量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水平。
1. 基础知识题:基础知识题的难度适中,覆盖了学科的各个知识点,能够考查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情况。
2. 事件解读与分析题:事件解读与分析题的难度较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
能够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3. 观点辨析与评价题:观点辨析与评价题的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和评价,能够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四、试卷评价与建议综合考虑试题的设计和质量,本次历史考试试卷整体成绩较好,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科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题考查了必修三和选修一,从知识点来看,试卷覆盖面较广,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比较、归纳的能力,能够检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暴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便于教师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从试卷的题型和长度来看,与高考试卷并不吻合。
高考试卷三道大题,这套试卷中设计四道大题,阅读量和书写量有点大,例如第25题和第26题,虽然考查的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以及文化、启蒙运动以及此时的文化,但材料较长,学生在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方面有难度。
二学生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
最高分:84分,80分以上2人;最低分26分;70分以上52人;其中一本入围31人;60分以上76人;年级参考人数261人,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人还没有及格。
与上学期期末考试相比,历史学科一本入围人数减少了10人。
总体上来看,这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下滑。
从得分情况看,学生的选择题部分最少的错3个,屈指可数;一般的错8个左右;因此选择题做的较差;主观题25题普遍得分较低。
选择题错得较多的是T2、T5 、T6、T7、T9、T13、T16、T22等,主观题普遍得分不高。
学生失分原因一是古文基础弱,涉及文言文的题,学生普遍懵圈,如T2;好多学生连材料也没有看懂。
二是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欠缺,如T3,出示两段引自古籍中的论述,让学生理解材料中反映的信息,古籍中的记载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作为信史。
但是学生不能理解,结果错选。
又如T8,提供某学者的一段论述,要求学生理解其意,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并做出正确判断。
三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如T22,考查拜伦的作品风格,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学生为关注细节。
四是审题不仔细,如T26(2)问,要求学生回答“启蒙思想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学生乱答一气。
五是答题不规范,如语言表述不完整、要点没有层次、试卷不美观等。
三存在问题
这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从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是学生的自主复习意识差。
这次考试范围是去年所学,因为在上另外的内容,因此为引导学生复习,只是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复习计划,结果落实情况不理想。
二是学生的学习缺乏计划性。
上新课的同时,不能自己复习原来所学的知识,临到考试前,才会翻一下书。
三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因为学习不够自觉,因此,只要不复习,学生对旧有知识就会遗忘。
另外,学生在读书时缺乏思考,课本上虽然有笔记,有对部分内容的归纳,但学生关注度不够。
四是解读阐释材料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高考,非常注重学生的这一能力,所有题目基本上要求由材料得结论,学生还是习惯于由课本得结论。
五是刚才所说的答题不规范。
以T26(2)为例,学生照抄材料,没有概括归纳;
语言表述不完整,缺乏主语;表述文不对题;每一个要点之间用逗号分隔,通篇没有层次。
四后期改进措施
(1)强化基础知识复习巩固。
坚持上课前的提问,以督促学生回顾旧知,也迫使学生从一上课就要集中注意力。
课后安排小组长落实每课知识点的读背,教师不定时抽查。
若不合格,扣除小组分数。
(2)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3)要求学生规范答题。
评讲试卷时,教师示范,如何审题,如何阐释和归纳要点。
然后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讲清楚自己如何审题,如何理解材料,以及如何组织答案。
每套试卷讲完后,出错率较高的题,要求做错的学生自己再讲解一次,另外,再编写相关的试题,学生解读。
(4)要求学生多做典型题,提高试题解题能力。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加强材料题的训练,不要照搬照抄答案,先自己独立思考写出大概的思路,然后再和答案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不足,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5)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
一是布置每日背记任务,严抓落实;其次归纳知识结构,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三是指导学生制定短期复习计划(一周)和长期复习计划(一月),定期对所复习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