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及介入封堵术的疗效评价
偏头痛患者采用TCD发泡试验筛查卵圆孔未闭的价值及封堵PFO后的疗效分析

偏头痛患者采用TCD发泡试验筛查卵圆孔未闭的价值及封堵PFO后的疗效分析作者:刘峰叶钜亨贺俊波刘华东吴美善林耀望熊玮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20年第14期【摘要】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筛查卵圆孔未闭(PFO)的价值以及封堵PFO后的疗效。
方法选取10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TCD发泡试验,观察组行食道超声心电图(TEE)检查、头部CT检查确诊,对确诊为PFO且愿意接受封堵治疗的患者行经皮穿刺介入封堵治疗。
比较两组TCD发泡试验结果;分析观察组确诊PFO合伴偏头痛患者封堵PFO的治疗结果;比较行封堵PFO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结果观察组中, 49例(49.00%)TCD发泡试验显示心脏存在右向左分流,经TEE检查证实存在PFO;对照组中, 6例(6.00%)存在PFO,均为小量分流。
观察组PFO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确诊的49例PFO合伴偏头痛患者中, 30例接受了介入封堵治疗,包括19例先兆偏头痛(MA)、11例非先兆偏头痛(MO),手术均成功。
其中20例患者术后偏头痛症状消失;8例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个月, 2例患者行TCD 发泡试验仍伴有右向左分流,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其中1例只是在Valsalva动作后出现症状, 1例患者术前后均为Ⅳ级,所有患者行头部CT复查,未见梗死病灶。
行封堵PFO的3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CD发泡试验在偏头痛患者PFO的筛查中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对PFO合并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选择PFO 封堵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TCD发泡试验;偏头痛;卵圆孔未闭;封堵卵圆孔未闭DOI:10.14163/ki.11-5547/r.2020.14.020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头部疾患,表现为一侧或者两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多发于偏侧头部,伴有恶心、呕吐、怕光、怕声等症状,被临床定义为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
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疗效观察

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就诊于XXXX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PFO 合并偏头痛并行经皮PFO介入封堵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探究PFO合并偏头痛的患者行经皮PFO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xxxx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PFO合并偏头痛,并行介入封堵治疗的42例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
其中男性17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39.83±8.343岁。
任何会影响治疗效果判定的患者都被排除在此次研究对象之外。
除常规检查外,所有患者均需完成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
存在PFO及偏头痛的患者行经皮PFO介入封堵术。
封堵成功后立即行床旁超声,评估封堵伞及分流情况。
术后1、3、6、12月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观察评估患者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并同时于术前及术后1、3、6、12月行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评估患者头痛程度。
总分36~78,分数的高低说明的是头痛对患者生活影响的程度。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利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设定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42例患者均行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均成功。
所有手术成功病人术中、术后均行TTE,显示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未见明显分流。
出院时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出血、心脏穿孔等并发症。
2.本次研究共纳入42例PFO合并偏头痛病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39.83±8.343岁。
术后12月的HIT-6评分为38.67±3.918分,远远低于治疗前的HIT-6评分61.14±2.992分,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

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刘媛;李阳【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年(卷),期】2018(003)013【摘要】目的分析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纳入我院的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封堵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82例患者在院及随访1~18个月无不适症状、无并发症.82例患者术前HIT-6评分>60分59例,56~59分16例,50~55分6例,49分及以下1例;经过接受封堵治疗后,82例患者HIT-6评分>60分3例,56~59分5例,50~55分18例,49分及以下56例.82例患者中79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6.34%.治疗后,82例患者的HIT-6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接受封堵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应用.【总页数】2页(P63-64)【作者】刘媛;李阳【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陕西咸阳,712000;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陕西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相关文献】1.介入封堵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疗效 [J], 高飞丹;潘孙雷;池菊芳;郭航远2.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J], 郭俊晓;赵龙;张玉龙;朱宪明;刘志平;王坚;李淑珍3.TCD发泡试验对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筛查及封堵治疗后评价的意义 [J], 赵红玲;李世军;王苏平;岳庆雄;解丽丽;李福荣;孙喜琢4.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治疗的观察研究 [J], 雷明; 李清; 许康; 王晏文5.介入封堵术在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J], 程正兴;邱丘;李艺;余洁;张刚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分析封堵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偏头痛的方法,而卵圆孔未闭是指人体右左心房之间的卵圆孔未能在正常情况下完全关闭。
本文主要探讨介入封堵术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一定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纳入了100名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治疗组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信息无明显差异。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疼痛强度等指标进行了评估,并记录在档案中。
治疗期间,治疗组的患者在进行介入封堵术后,每周进行一次随访,对疗效进行评估。
对照组的患者在服用药物治疗期间,每月进行一次随访。
随访期为3个月。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偏头痛状况进行了再次评估,并统计相关数据。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持续时间缩短,疼痛强度减轻,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对照组的患者则发现,药物治疗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较差,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疼痛强度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其中包括局部疼痛、皮肤发红和出血等,发生率达到40%以上。
而对照组的患者则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介入封堵术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和减轻疼痛强度。
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严密的操作和监测。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考虑。
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及介入封堵术的疗效评价

孔介入封堵术治疗 , 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发作频次 、 持续时间 、 头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 O . 0 5 ) 。 结论 卯 圆孔 未 闭 可 能与 偏 头痛 的发生 密 切 相关 , 合并 卵 圆孔 未 闭 的偏 头 痛患 者 实施 卵 圆孔 介 入 封堵术 能够 有效 改善 患者 的 临床症 状 , 值 得在 临床 上推 广 和应用 。 【 关键 词】 偏 头痛 ; 卵 圆孔 未 闭 ; 介 入封 堵 术 ; 相 关性 【 中图分类 号]R 7 4 7 . 2 [ 文 献标 识码 】 B 【 文章 编 号】1 6 7 3 — 9 7 0 1 ( 2 0 1 7 ) 0 4 — 0 0 8 8 — 0 3
e f i c a c y o f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c l o s u r e o f o v a l or f a me n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mi g r a i n e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1 3 3 mi g r a i n e p a —
பைடு நூலகம்
Ana l y s i s o f t h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mi g r a i n e a nd pa t e n t f o r a me n o v a l e a nd t h e e v a l ua t i o n o f t he c u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i n t e r ve n t i o n a l c l o s ur e
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
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介入封堵术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症状,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卵圆孔未闭对偏头痛的影响也被详细研究,为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药物治疗相比,介入封堵术显示出更为显著的疗效。
在并发症分析中发现,介入封堵术虽然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注意患者个体差异。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介入封堵术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具有显著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针对治疗建议,医生应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展望未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仍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介入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治疗效果、并发症、药物治疗、有效性、治疗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主要特点是头部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光、声过敏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可能与偏头痛发作有一定关联。
卵圆孔未闭是指胚胎时期形成的孔洞未能在出生后自然关闭,可能导致异常血流和血液逆流,进而影响脑血流及代谢。
这种异常情况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有关,因此针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
在过去的研究中,介入封堵术被证实可以改善卵圆孔未闭患者的症状,减轻偏头痛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
对于该治疗方法在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中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研究旨在对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客观的数据支持和治疗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介入封堵术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卵圆孔未闭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并比较介入封堵术与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验证介入封堵术在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治疗建议,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中的心脏问题。
该手术通过封闭卵圆孔,阻止静脉血液流入左心房,以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
本文旨在评价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评价1. 技术成功率高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在临床应用中技术非常成熟,手术成功率较高。
研究表明,手术成功率可达95%以上,对于患有卵圆孔未闭的患者来说,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2. 改善心功能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在手术后的随访中,心脏功能有所提升,心脏负荷明显减轻,心脏症状得到缓解。
3. 长期疗效良好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长期疗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手术后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心脏功能保持稳定,症状不再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安全性评价1. 术后并发症率低大多数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术后并发症率较低。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心律失常等,但发生率较低。
2. 住院时间短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这不仅降低了医疗成本,也减少了患者的康复期。
3. 对心脏功能影响小手术过程中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非常小。
这一点对于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尤为重要,手术后心功能并无明显下降。
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对心脏功能影响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患者的情况各异,在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评估利弊,最终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于临床医生在治疗卵圆孔未闭的患者时有所帮助。
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卵圆孔未闭(PFO)是指成人在出生后卵圆孔没有完全闭合,而形成的一种心脏解剖结构。
近年来,研究表明PFO是脑梗死、偏头痛和气压病的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导管封堵术成为了治疗PFO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就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一、导管封堵术的疗效导管封堵术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是将一个细长而柔软的导管从大腿动脉插入至心脏中,再经过支架将PFO进行封堵。
该手术可以有效地闭合PFO,减少发生卒中或偏头痛的概率。
1.1、导管封堵术对PFO的封堵效果导管封堵术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创造一个有效的封堵,避免血液逆流,从而减少卒中的概率。
一些研究认为封堵成功率为100%(Khattab等,2006)。
导管封堵术之后,研究表明约有85%到95%的病人的PFO得以封堵成功(Jensen等,2010)。
这种成功率是很高的。
导管封堵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但是也有风险。
其中一些潜在的风险有:1.2.1、出血由于该手术需要穿刺割开大腿动脉,所以导管封堵术患者可能发生出血。
但是,在现代医学技术下,导管封堵术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非常小(Krumsdorf等,2009)。
由于这是一种外科手术,导管封堵术患者也可能会受到感染。
但是,在条件卫生环境下,导管封堵术感染的几率也非常小。
该手术的风险之一是出现缺血和坏死,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此外,通常可以控制住失血。
导管封堵术被广泛用于治疗PFO相关疾病。
根据过去的研究,导管封堵术可以有效地治疗PFO相关的脑梗死,特别是那些因血栓而导致的脑梗死。
在PFO相关的偏头痛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导管封堵术可以减少症状的发生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同时可有效减少由PFO引发的癫痫的发生率(Kolipaka等人,2010;Amarenco等人,2018)。
由于导管封堵术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所以有很多优势。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导管封堵术的安全性,例如出血风险、失败率、诊断技术和后遗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及介入封堵术的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8-05-14T10:13:38.0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1期作者:李青1 孟祥武2(通讯作者)
[导读] 探讨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及介入封堵术的疗效
李青1 孟祥武2(通讯作者)
(1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2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探讨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及介入封堵术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60例偏头痛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卵圆孔未闭发生情况,对观察组中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卵圆孔未闭发生率33.33%高于对照组的1.37%,治疗后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低于治疗前,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有着密切的联系,呈正比,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后,各项指标得到改善,值得应用。
【关键词】偏头痛;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介入封堵术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148-02
偏头痛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也为典型的神经功能紊乱病症,该疾病一旦发病,会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出现功能障碍,进而引发患者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症状,女性人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发现该疾病的产生与卵圆孔未闭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应给予重点关注,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选用介入封堵术实施救治,应用效果显著[1]。
本文为探讨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及介入封堵术的疗效,特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60例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体检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60例偏头痛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40例,年龄在21~75岁,平均年龄为(47.21±1.25)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在21~76岁,平均年龄为(47.26±1.24)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2],确诊观察组患者为偏头痛患者;所有患者均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给予两组受检者实施TTE联合右心声学造影进行检测,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必要时,可以应用TEE进行检测;对于受检者卵圆孔未闭的判定标准为:(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受检者卵圆孔位置显示出血流回声;(2)应用TTE/TEE检查后,能发现继发隔和原发隔实施交接、重叠的位置出现显著缝隙;(3)发现卵圆窝出现显著摆动幅度和房间隔膨出。
对观察组中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常规的股静脉穿刺,然后送入动脉鞘管,为患者实施右心导管检测,对患者的动脉压进行测量,做好记录,引导右心导管经卵圆孔后,直到左心房,导丝的长度控制为260cm,在患者左肺上方的静脉实施开口,借助超声引导,将封堵器送入到患者的左心房,将伞面打开后,撤出,将输送杆固定处理,动脉鞘管回撤,将右侧伞面打开,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封堵器位置实施确定,封堵器在患者房间隔两侧,确定好周边的结构,将封堵器对周边组织的负面影响进行排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一旦出现无房室传导阻滞,将封堵器释放,将动脉鞘管撤除后,包扎[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卵圆孔未闭发生情况、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各项指标: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程度。
头痛程度评分依据视觉模拟量表实施评价,10分的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剧烈,反之,表示疼痛感越轻[4]。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x-±s)表示平均值,组间用t、χ2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卵圆孔未闭发生情况
两组的卵圆孔未闭发生率为33.33%和1.67%,观察组的卵圆孔未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偏头痛作为临床上典型的血管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大,一旦处理不善,会导致患者产生神经功能性障碍,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应给予重点关注。
通过对该疾病的研究,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选用药物治疗为主,整体疗效一般,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该疾病的不断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出现与卵圆孔未闭有着密切联系,两者为正比关系,卵圆孔未闭为导致偏头痛的重要引发因素,当人体出现卵圆孔未闭后,会导致5-羟色胺等物质避开了患者的滤过功能,通过卵圆孔后,进入到人体的脑动脉,在人体脑动脉大量堆积,进而引发偏头痛,针对这一因素,介入封堵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对于已经确诊的偏头痛患者,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缩短了症状的持续时间,降低了发作频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好的改善,介入封堵术对偏头痛的应用价值极高[5]。
综上所述,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有着密切的联系,呈正比,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后,各项指标得到改善,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文洁,刘浩浩,刘永宏,等.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术的疗效评价[J].西部医学,2017,29(2):233-237.
[2]李转会,崔长富,王丽,等.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及介入封堵术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88-90.
[3]马利,王娟娟,刘莹莹.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在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患者筛查及封堵术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5):127-130.
[4]张宏伟,李丁扬,尚小珂,等.多中心卵圆孔未闭合并反常栓塞介入封堵近期随访观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3(10):555-558.
[5]王庆欣,张秀辉,张玉春,等.食道超声监测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7,22(5):39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