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答案
10第十章学习策略答案

第十章学习策略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B )。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2、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B )。
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3、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 D )。
A.复述策略B.理解一控制策略C.精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4、整合所学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为( A) 。
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5、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B.理解一控制策略C.精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6、将新学材料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 D )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7、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A )。
A.自我控制B.自我认知C.自我指导D.自我学习8、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 A )。
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能力C.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计划9、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B )。
A.计划策略B.学习策略C.监控策略D.调节策略10、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称为( C ) 。
A.智力技能B.学习自觉C.元认知策略D.自我意识11、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 )。
A.新的理解B.不同的见解C.认知策略D.类比或表象等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包括( B )。
A.意识和能力B.规则和技能C.认知策略D.经验和方法13、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A)。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生成技术14、不属于元认知的策略的是( B )。
第10章《自测题、习题》参考答案

第10章 直流电源自测题填空题1.单相半波整流与桥式整流电路相比,输出波形脉动比较大的是 。
2.电容滤波电路的滤波电容越大,整流二极管的导通角越 ,流过二极管的冲击电流越 ,输出纹波电压越 ,输出直流电压值越 。
3.电容滤波电路中的电容器与负载 联,电感滤波电路中的电感器与负载 联。
电容滤波和电感滤波电路相比,带负载能力强的是 ,输出直流电压高的是 。
4.并联型稳压电路主要是利用 工作在 状态时,电流在较大范围内变化,管子两端的 基本保持不变来达到稳压的目的。
5.串联型稳压电路正常时,调整管工作在 状态,比较放大管工作在 状态,提供基准电压的稳压二极管工作在 状态。
6.在图10.4.4所示的串联型稳压电路中,要改变输出直流电压应调节 电路的 电阻,输出电压最大时应将 电阻调至 。
7.如题10.1.7图所示的电路,已知1240ΩR =,2480ΩR =。
(1)1R 上的电压为 V ,2R 上的电压为 V 。
(2)输出电压为 V ,输入电压最小应为 V 。
(3)电容1C 的作用是 ,电容2C 的作用是 。
8.串联型稳压电路的控制对象是调整管的 ,而开关型稳压电路是控制调整管的 。
9.串联型稳压电路与开关型稳压电路相比效率高的是 ,主要原因W7805 题10.1.7图是 。
答案:1.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2.小,大,平滑,高。
3.并,串,电感滤波电路,电容滤波电路。
4.稳压二极管,反向击穿,电压。
5.放大,放大,反向击穿。
6.取样,可变,最下端。
7.5,10;15,18;减小纹波和防止自激振荡,抑制高频干扰(消除高频噪声)。
8.管压降,导通、截止时间的比例。
9.开关型稳压电路、开关型稳压电路的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功率损耗小。
选择题1.理想二极管在单相半波整流、电阻性负载中,其导通角为 。
A .小于o 180;B .等于o 180;C .大于o 180;D .等于o 360。
2.电感滤波电路常用在 的场合。
第10章作业与答案

习题一、选择题1.在异步串行通信中,收发双方必须保持________。
A.收发时钟相同B.停止位相同C.数据格式和波特率相同D.以上都正确答案:C2.同步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依靠_____进行同步。
A.起始位B.同步字符C.命令字D.停止位答案:B3.8251A收、发串行数据的波特率_______。
A.可由编程设置B.等于CLK输入的基准时钟频率的16倍C.等于CLK输入的基准时钟频率的1/16D.等于CLK输入的基准时钟频率答案:A4.8251A以异步通信方式工作,设波特率因子为16,字符长度为8位,奇校验,停止位为2位,每秒种可传输200个字符,则它的传输速率和收发时钟信号频率分别是______(bps,kHz)。
A.200,200B.2200,38.4C.2400,38.4D.200,38.4答案:C5.DMA用于传送_____之间的大量数据。
A.CPU与存储器B.存储器与外设C.CPU与外设D.寄存器与存储器答案:B6.在微机系统中采用DMA方式传输数据时,数据传送是______。
A.由CPU控制完成的B.由执行程序(软件)完成C.由DMAC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完成的D.由总线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完成的答案:C7.当8086/8088CPU响应DMA设备的HOLD请求后,CPU将______。
A.转入特殊的中断服务程序B.进入等待周期C.接受外部数据D.放弃对总线的控制权答案:D8.在DMA方式下,将内存数据送到外设的路径是_______。
A.CPU→DMAC→外设B.内存→数据总线→外设C.内存→CPU→总线→外设D.内存→DMAC→数据总线→外设答案:B9.在DMA方式下,CPU与总线的关系是______。
A.只能控制地址总线B.相互成隔离状态C.只能控制数据线D.相互成短接状态答案:B10.采用DMA方式传送时,每传送一个数据要占用______时间。
A.一个指令周期B.一个机器周期C.一个存储周期D.一个总线时钟周期答案:C二、填空题1.异步串行通信没有数据传送时,发送方应发送______信号;串行同步通信没有数据传送时,发送方应发送_____信号。
第十章物理答案

10-32 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均为半径为 的圆板,沿板轴线的长直导线通有交变电流 ,设板上电荷均匀分布,忽略边缘效应,则极板间与轴线相距 处( )P点的位移电流密度为 ,P点的磁感应强度由空间所有电流产生。
解:正确解法如下。设矩形线框的左边到直电流的距离为 ,则
10-2 水平面上放置一个半径为 的金属环,其电阻为 。若地球磁感应强度竖直分量为 ,那么将环面翻转一次,沿环流过任一横截面的电量为________。
解:将环面翻转一次,通过环面的磁通量的增量为 ,引起的感应电流为
流过截面的电量为
10-3 如图,一长直载流导线 附近有导体框 ,框的边长分别为 , ,导线与框处于同一平面上。线框以匀速率 向右运动。PQ中电流强度 与时刻 的关系是: ( 、 为正常量)。当 时,线框 边距 为 。求:在时刻 ,(1)通过 的磁通量;(2) 上的感应电动势(大小和方向)。
解: 曲线和 曲线如图所示。
10-6 一根长直导线通以恒定电流 。其旁的固定U形导线 上有一根可以滑动的导线 (见图)。设三者在同一个平面内。今使 向右以匀速 运动。求线框上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解:如图所示,在 上选取 ,则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负号表示方向为 ,对整个回路为顺时针方向。
10-7 一长L的直导体棒PB,在垂直于恒定匀强磁场方向的平面内,绕其端点P以角速度 作匀速旋转(如图),A是PB的中点,则PA段中的动生电动势 与AB段中的动生电动势 之比等于____________。
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10-24 在一马蹄形磁铁下面放一个铜盘,铜盘可自由绕轴转动,如图所示,当上面的磁铁匀速旋转时,下面的铜盘也跟着以相同转向转动起来,这是因为磁铁在铜盘上感应出涡电流,涡电流产生具有阻尼作用的机械效应来阻碍导体和磁场的相对运动。
第10章波动的答案解析

cv 一、简答题1. 惠更斯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定性解释哪些物理现象?答案:介质中任一波振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该时刻的波振面。
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定性解释波的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1. 平面简谐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特点是什么?在什么位置能量为最大?答案:能量从波源向外传播,波传播时某一体元的能量不守桓,波的传播方向与能量的传播方向一致,量值按正弦或余弦函数形式变化,介质中某一体元的波动动能和势能相同,处于平衡位置处的质点,速度最大,其动能最大,在平衡位置附近介质发生的形变也最大,势能也为最大。
3.简述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
答:波函数cos x y A t u ωφ⎡⎤⎛⎫=-+ ⎪⎢⎥⎝⎭⎣⎦,是波程 x 和时间 t 的函数,描写某一时刻任意位置处质点振动位移。
(1)当x d =时,()y f t =,为距离波源为 d 处一点的振动方程。
(2)当t c =时(c 为常数),()y f x =,为某一时刻各质点的振动位移,波形的“拍照”。
4. 驻波是如何形成的?驻波的相位特点什么?答案:驻波是两列频率、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成。
驻波的相位特点是:相邻波节之间各质点的相位相同,波节两边质点的振动有π的相位差。
二、选择题1. 在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C )。
(A)波源不动时,波源的振动周期与波动的周期在数值上是不同的;(B)波源振动的速度与波速相同;(C)在波传播方向上的任一质点振动相位总是比波源的相位滞后;(D)在波传播方向上的任一质点的振动相位总是比波源的相位超前.2.一横波以速度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时刻波形图如图所示,则该时刻(B )。
(A )A 点相位为π; (B )B 点相位为2π (C )C 点相位为2π; (D )D 点向上运动; 3. 一列波在介质分界面反射而产生半波损失的条件是( C )。
大学物理第十章课后答案

题图10-1题10-1解图d第十章习题解答10-1 如题图10-1所示,三块平行的金属板A ,B 和C ,面积均为200cm 2,A 与B 相距4mm ,A 与C 相距2mm ,B 和C 两板均接地,若A 板所带电量Q =3.0×10-7C ,忽略边缘效应,求:(1)B 和C 上的感应电荷?(2)A 板的电势(设地面电势为零)。
分析:当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根据静电平衡条件和电荷守恒定律,可以求得导体的电荷分布,又因为B 、C 两板都接地,所以有ACAB U U =。
解:(1)设B 、C 板上的电荷分别为B q 、C q 。
因3块导体板靠的较近,可将6个导体面视为6个无限大带电平面。
导体表面电荷分布均匀,且其间的场强方向垂直于导体表面。
作如图中虚线所示的圆柱形高斯面。
因导体达到静电平衡后,内部场强为零,故由高斯定理得:1A C q q =-2A B q q =-即 ()A B C q q q =-+ ①又因为: ACAB U U =而: 2AC ACdU E =⋅ AB AB U E d =⋅∴ 2AC AB E E =于是:002C B σσεε =⋅ 两边乘以面积S 可得: 002C B S S σσεε =⋅即: 2C B q q = ②联立①②求得: 77210,110C B q C q C --=-⨯=-⨯题图10-2(2) 00222C C A AC C AC AC q d d d U U U U E S σεε =+==⋅=⋅=⋅ 733412210210 2.2610()200108.8510V ----⨯=⨯⨯=⨯⨯⨯⨯10-2 如题图10-2所示,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A 和B 极板上的面电荷密度分别为+б和-б,设P 为两极板间任意一点,略去边缘效应,求:(1)A,B 板上的电荷分别在P 点产生的场强E A ,E B ;(2)A,B 板上的电荷在P 点产生的合场强E ; (3)拿走B 板后P 点处的场强E ′。
第10章时间数列分析及答案

第十章时间数列分析一、本章重点1.时间数列的意义和种类。
时间数列是同一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指标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时间数列有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
绝对数时间数列是基础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是派生数列。
绝对数时间数列又分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2.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序时平均数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要区分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在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有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数列、间隔不等的连续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和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由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有一般平均数时间数列和序时平均数时间数列两种形势。
3.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平均发展速度是速度指标的基础,平均增长速度就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出来的。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几何平均法(水平法)和方程法(累计法)。
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要弄清楚。
4.长期趋势的测定,主要是移动平均法。
长期趋势的测定是时间数列分解的基础,有时距扩大法和移动平均法两种,同时应掌握季节变动测定的两种方法:按月(季)平均法和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二、难点释疑1.对于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关键是要掌握什么是时期指标,什么是时点指标,如果是时点指标,要分清是连续时点还是间断时点。
凡是逐日登记的,就是连续时点指标,若是每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则是间断时点指标。
在进行计算的时候,要一步一步来,理清头绪,问题便容易解决了。
2.对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只要把握住各自的使用条件就可以了。
三、练习题(一)填空题1.时间数列的两个构成要素是(时间)和(指标数值)。
2.如果某种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比较稳定,则宜利用(几何平均法)来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3.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是(可比性)、(时期长短要一致)、(总体范围一致)、(指标的经济内容要相同)和(指标的计算价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要一致)。
4.时间数列按其数列中所排列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三种。
第10章移动商务应用课后习题答案

第10章移动商务应用课后习题答案复习思考题一、判断题1.开发以移动商务价值为特色的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阶段,标志着中国的移动商务开始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历程。
(√)2.RFID技术根据频率的不同,可应用在不同的场所。
其中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门禁控制、校园卡、货物跟踪、高速公路收费等是利用的低频技术。
(×)3.电子商务的成本要高于移动商务。
(√)4.移动中间件处于操作系统软件与用户的应用软件之上。
(×)5.移动商务技术能决定移动商务模式,它是移动商务模式的关键。
(×)6.移动商务只要有技术支撑,就能快速发展。
(×)7. 非接触式移动支付就是把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
(√)8.二维码的印刷没有唯一尺寸,码没有最大尺寸的限制,越大越容易拍摄读取,识别率高,当前我们能最小可识别尺寸是15毫米X 15 毫米。
(√)9.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是消费者使用移动商务业务的最大疑虑。
(√)10.移动商务的动态性,为成功交易增加了难度。
(×)11.从宏观的角度看,整合移动商务中的外部整合是技术拉动的,企业是在技术的拉动下做着被动改变。
(×)二、单项选择题1.移动商务的真正价值实现是(B )。
A.技术B.服务C.创新D.管理2.移动商务的主要特征是( D )。
A.商务B.模式C.技术D.移动3.二维条码是应用( A )技术。
A.基于光学识读图像的编码技术B.无线射频技术C.蓝牙技术D.近距离非接触技术4.通过一个(B ),用户可以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
A.GPS网关B.W AP网关C.GSM网关D.局域网网关5.普通的无线网络用户使用最多的是(B )A.长距离无线网络B.短距离无线网络C.中距离无线网络D.有线网络6.移动商务价值链必须以( A )为基础。
A.诚信B.技术C.网络D.资源7.下列( A )以信息消费个人体验为主的移动商务。
A.手机竟技游戏B.手机文学C.手机捐款D.二维码电影票8.所有移动商务各种商务模式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是( C )A.较高的赢利B.多种服务形式C.高水平的安全性D.技术的先进性三、名词解释1、移动商务移动商务(M-Commerce)是由电子商务(E-Commerce)的概念衍生出来的,是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等可移动终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商务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温短时间烧结是制造致密陶瓷材料的好方法。
10-11 假如直径为 5μm 的气孔封闭在表而张力为 280dayn/cm2 的玻璃内,气孔内氮气压力是 0.8atm,当气体压力与表面张力产生的负 压平衡时,气孔尺寸是多少?
解: 2x280x0.001/r=0.8x101325
r = 6.9μm
10-12 在 1500℃,MgO 正常的晶粒长大期间,观察到晶体在 1h 内从直径从 1μm 长大到 10μm,在此条件下,要得到直径 20μm 的晶粒,需烧结多长时间?如已知晶界扩散活化能为 60kcal/mol,试计算在 1600℃下 4h 后晶粒的大小,为抑制晶粒长大,加入少量杂 质,在 1600℃下保温 4h,晶粒大小又是多少?
解:蒸发-凝聚:颗粒粒度愈小烧结速率愈大。初期 x/r 增大很快,但时间延长,很快停止;
体积扩散:烧结时间延长,推动力减小。在扩散传质烧结过程中,控制起始粒度很重要;
粘性流动:粒度小为达到致密烧结所需时间短,烧结时间延长,流变性增强;溶解-沉淀:
粒度小,传质推动力大。烧结时间延长,晶粒致密程度增加。
解:由
由
在 1700℃时,
由
,有
加入 0.5%MgO 时,会抑制 Al2O3 晶粒生长,抑制现象会更加明显,原因是由于晶界移动时遇到的杂质(MgO)更多,限制了晶粒的生 长。
10-16 材料的许多性能如强度、光学性能等要求其晶粒尺寸微小且分布均匀,工艺上应如何控制烧结过程以达到此目的? 解:(1) 晶粒的大小取决于起始晶粒的大小,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 。 (2) 防止二次再结晶引起的晶粒异常长大 。 10-17 晶界移动通遇到夹杂物时会出现哪几种情况?从实现致密化目的考虑,晶界应如何移动?怎样控制? 解:晶粒正常长大时,如果晶界受到第二相杂质的阻碍,其移动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晶界能量较小,晶界移动被杂质或气孔所阻挡,晶粒正常长大停止。 (2)晶界具有一定的能量,晶界带动杂质或气孔继续移动,这时气孔利用晶界的快速通道排除,坯体不断致密。 (3)晶界能量大,晶界越过杂质或气孔,把气孔包裹在晶粒内部。由于气孔脱离晶界,再不能利用晶界这样的快速通道排除,使烧 结停止,致密度不再增加,这将出现二次再结晶现象。
解:蒸发-凝聚机理(凝聚速率=颈部体积增加) 烧结时颈部扩大,气孔形状改变,但双球之间中心距不变,因此坯体不发生收缩,密度不变。
10-4 什么是烧结过程?烧结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解:烧结过程:粉末或压坯在低于主要组分熔点的温度下的热处理,目的在于通过颗粒间的粘结结合以提高其强 度。 烧结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界线不十分明显的阶段。
从实现致密化目的考虑,晶界应按第二种情况移动,控制晶界的能量以增加致密度。
10-18 在烧结时,晶粒生长能促进坯体致密化吗?晶粒生长会影响烧结速率吗?试说明之。 解:在烧结时,晶粒生长能促进坯体的致密化。在烧结中、后期,细小晶粒逐渐长大,而晶粒的长大过程是另一部分晶粒的缩小或消 失过程,其结果是平均晶粒尺寸增大。晶粒长大不是晶粒的相互粘接,而是晶界移动的结果。推动晶粒长大的是晶界的自由能,随着晶 粒的长大,使界面面积减小,从而促进坯体致密化。
10-9 试就(1)推动力来源;(2)推动力大小;(3)在陶瓷系统的重要性来区别初次再结晶、晶粒长大和二次再结晶。
解:晶粒生长——材料热处理时,平均晶粒连续增大的过程。
推动力:基质塑性变形所增加的能量提供了使晶界移动和晶粒长大的足够能量。晶粒生长取决于晶界移动的速率。
二次再结晶——(晶粒异常生长或晶粒不连续生长)少数巨大晶体在细晶消耗时成核-长大过程。
推动力:大、小晶粒表面能的不同。
二次再结晶
晶粒长大
不均匀生长
均匀生长
不符合 Dl=d/f
符合 Dl=d/f
气孔被晶粒包裹 气孔排除
界面上有应力
界面无应力
10-10 有人试图用延长烧结时间来提高产品致密度,你以为此法是理(凝聚速率=颈部体积增加) 此类传质不能靠延长时间达到烧结。
解:常规烧结过程主要是基于颗粒间的接触与键合,以及在表面张力推动下物质的传递过程。其总体的推动力由系统表面能提供。这就 决定了其致密化是有一定限度的。常规条件下坯体密度很难达到理论密度值。对于特种烧结,它是为了适应特种材料对性能的要求而产生 的。这些烧结 过程除了常规烧结中由系统表面能提供的驱动力之外,还由特殊工艺条件增加了系统烧结的驱动力,因此提高了坯体的烧结 速率,大大增加了坯体的致密化程度。例如热压烧结,它是加压成型与加压烧结同时进行的一种烧结工艺。由于同时加温加压,有利于粉末 颗粒的接触、扩散和流动等传质过程,降低了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抑制了晶粒的长大。其容易获得接近理论密度、气孔率接近零的烧结 体。
99
再由(1)有 =5789.5
则在 1500℃正常生长条件下,达到
所需时间为:
在 1600℃时
=122.83
由(2)
=22.2
加入杂质后由(3)有 =7.9
10-13 假定 NiCr2O4 的表面能为 600erg/cm2,由半径 0.5μm 的 NiO 和 Cr2O3 粉末合成尖晶石。在 1200℃和 1400℃时 Ni2+和 Cr3+离子 的扩散系数分别为:Ni2+在 NiO 中 D1473=1×10-11;D1673=3×10- 10cm2/s;Cr3+在 Cr2O3 中 D1473=7×10- 11 cm2/s,D1673=10- 9cm2/s;
解:烧结数率常数和温度关系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
即
……………………………………………………(1)
其中: 为常数 ,Q 为晶界扩散活化能,在正常的晶粒长大期间,晶粒直径与时间关系为:
……………………(2) 其中 为
时晶粒的平均尺寸。
在加入少量杂质时,晶粒直径与时间关系为:
…………………………(3)
在 1500℃时,MgO 正常生长时,由(2)有
求在 1200℃和 1400℃烧结时,开始 1h 的线收缩率是多少?(假定扩散粒子的半径为 0.059nm) 解:线收缩率:
1200℃,对 NiO 和 Cr2O3 粉末,其 则可求出 K1473,同理,可求出 K1673,代入上式,即可求出 式中 g=600erg/cm2,ó=0.59Å T=1473K,1673K,r=0.5µm
第十章答案 10-1 名词解释:烧结 烧结温度 泰曼温度 液相烧结 固相烧结 初次再结晶 晶粒长大 二次再结晶 (1)烧结:粉末或压坯在低于主要组分熔点的温度下的热处理,目的在于通过颗粒间的冶金结合以提高其强度。 (2)烧结温度:坯体在高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后显气孔率接近于零,达到致密程度最大值时,工艺上称此种状 态为"烧结",达到烧结时相应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3)泰曼温度:固体晶格开始明显流动的温度,一般在固体熔点(绝对温度)的 2/3 处的温度。在煅烧时,固体粒子在塔曼温度之前 主要是离子或分子沿晶体表面迁移,在晶格内部空间扩散(容积扩散)和再结晶。而在塔曼温度以上,主要为烧结,结晶黏结长大。 (4)液相烧结:烧结温度高于被烧结体中熔点低的组分从而有液相出现的烧结。 (5)固相烧结:在固态状态下进行的烧结。 (6)初次再结晶:初次再结晶是在已发生塑性变形的基质中出现新生的无应变晶粒的成核和长大过程。 (7)晶粒长大:是指多晶体材料在高温保温过程中系统平均晶粒尺寸逐步上升的现象. (8)二次再结晶:再结晶结束后正常长大被抑制而发生的少数晶粒异常长大的现象。 10-2 烧结推动力是什么?它可凭哪些方式推动物质的迁移,各适用于何种烧结机理? 解:推动力有:(1)粉状物料的表面能与多晶烧结体的晶界能的差值, 烧结推动力与相变和化学反应的能量相比很小,因而不能自发进行,必须加热!! (2)颗粒堆积后,有很多细小气孔弯曲表面由于表面张力而产生压力差, (3)表面能与颗粒之间形成的毛细管力。 传质方式:(1)扩散(表面扩散、界面扩散、体积扩散);(2)蒸发与凝聚;(3)溶解与沉淀;(4)黏滞流动和塑性流动等,一般烧 结过程中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传质机理,即烧结过程中往往有几种传质机理在起作用。 10-3 下列过程中,哪一个能使烧结体强度增大,而不产生坯体宏观上的收缩? 试说明理由。 (1)蒸发-冷凝;(2)体积扩散;(3)粘性流动;(4)晶界扩散;(5)表面扩散;(6)溶解-沉淀
10-14 在制造透明 Al2O3 材料时,原始粉料粒度为 2μm,烧结至最高温度保温 0.5h,测得晶粒尺寸 10μm,试问若保温时间为 2h,晶 粒尺寸多大?为抑制晶粒生长加入 0.1%MgO,此时若保温时间为 2h,晶粒又有尺寸多大?
解:由 在此条件下保温 ,设直径为 则有:
即求 加入少量的 MgO 时: 由
是有利的。
(2) 烧结氧化铝 Al2O3 时,由于氢原子半径很小,扩散系数较大,易于扩散而有利于闭气孔的清除;而原子半径大的氮则由于其扩散系 数较小难于扩散而阻碍烧结。
10-22 磁性氧化物材料被认为是遵循正常晶粒长大方程。当颗粒尺寸增大超出 1μm 的平均尺寸时,则磁性和强度等性质就变坏,未 烧结前的原始颗粒大小为 0.1μm。烧结 30min 使晶粒尺寸长大为原来的 3 倍。因大坯件翘曲,生产车间主任打算增加烧结时间。你想推 荐的最长时间是多少?
(1)液相流动与颗粒重排阶段:温度升高,出现足够量液相,固相颗粒在DP 作用下重新排列,颗粒堆积更紧密;
(2)固相溶解与再析出:接触点处高的局部应力 ® 塑性变形和蠕变® 颗粒进一步重排;
(3)固相的的烧结:小颗粒接触点处被溶解较大颗粒或自由表面沉积晶粒长大形状变化不断重排而致密化。
10-5 烧结的模型有哪几种?各适用于哪些典型传质过程? 解: 粉体压块:蒸发-凝聚 双球模型:有液相参与的粘性蠕变 扩散 Kingery 和 LSW :溶解-沉淀 10-6 某氧化物粉末的表面能是 1000erg/cm2,烧结后晶界能是 550erg/cm2,若用粒径为 1μm 的粉料(假定为方体)压成 1cm3 的压块 进行烧结,试计算烧结时的推动力。 解: 2x(1000/1x 10-4-550/1x10-2)=1.99x107 erg/cm3 10-7 有粉粒粒度为 5μm,若经 2h 烧结后,x/r=0.1。如果不考虑晶粒生长,若烧结至 x/r =0.2。并分别通过蒸发-凝聚、体积扩散、 粘性流动、溶解-沉淀传质,各需多少时间?若烧结 8h,各个传质过程的颈部增长 x/r 又是多少? 解:根据查得各传质方式公式可得: 时间分别为 16h,64h,8h,128h,若只烧结 8h,则 X/R 分别为 0.1×41/3,0.1×4 1/5,0.2,0.1 ×41/6。 10-8 如上题粉料粒度改为 16μm,烧结至 x/r=0.2,各个传质需多少时间?若烧结时间为 8h,各个过程的 x/r 又是多少?从两题计算 结果,讨论粒度与烧结时间对四种传质过程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