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后病愈

合集下载

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脚踝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术后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在进行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下面将介绍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希望对正在康复的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术后康复训练的初期阶段主要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为主。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踮脚练习、踝关节的腓腹肌力量训练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减轻术后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

接着,逐渐过渡到中期阶段的康复训练。

在这个阶段,可以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包括进行一些平衡训练、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步态训练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踝关节稳定性和步态的协调性,减少因术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肌肉无力和步态异常。

最后,进入术后康复训练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如进行一些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如上下楼梯训练、踢球训练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患者逐渐恢复到术前的运动水平,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运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

同时,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避免出现新的损伤。

另外,术后康复训练需要有一定的持之以恒,患者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术后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的运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介绍的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对正在康复的患者有所帮助。

三踝骨折恢复(康复)过程

三踝骨折恢复(康复)过程

我今年27岁,女。

在2008年12月底因意外造成右三踝骨折,事故发生后半个小时内送到医院拍了X光片CT片确认损伤情况,三块骨头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医生建议我尽快手术,因为脚部日益充血不利开刀。

但是当时我很犹豫,最终还是转送到市最著名的医院就诊,事实证明,去到之后还是要等待脚肿情况好一点才开刀。

转院后,医生首先对我的关节进行人工复位…….痛痛痛,不过复位后拍片骨头基本复原,只是后踝还是有一点点距离,这时候医生开始商量是否需要手术。

最后还是觉得手术遗憾会少一点,骨头恢复会更快,有些医生说不需要手术,不过其实我觉得这样虽然是少了麻烦疼痛和疤痕,但是骨头怎么都会有些变形的,没有东西内固定。

12月31日手术那天的事情很不想回忆,就是恐惧。

打了一阵镇定剂,也没能止住我身体的哆嗦,也许是女孩吧,怕。

有些人在手术竟然可以睡觉,而我就只是听到止血带,吸血管,电钻带来的可怕感官体验。

过了一个小时,止血带束缚下的右脚传来难以忍受的疼痛,已经打了麻药的,是止血带的原因,疼得我直叫唤,但是还有一个踝骨没固定,最后医生商量最后一个踝骨不固定。

我终于解放了,止血带松绑那一刻,那些血液汹涌进右脚的时候,那种感觉……难过得很。

推出手术室,麻醉剂过去了,剧痛开始从内扩散到外,没办法,我只有呻吟,到后来嚎哭…..不知道谁说尽量不要用镇痛,事实证明,医生们说,痛就必须要使用,这在外国非常的常见,包括怀孕生产都会使用镇痛,我熬了接近两个小时,感觉那就像地狱一样,最后还是使用了镇痛剂,这里我感觉开始那刻觉得痛一定要用,很必要。

过了几小时好多了。

手术完那天睡得很好,可能是太累了,也可能是因为睡之前吃了止痛片。

到拆线之前这段时间,腰椎很痛,因为不能侧躺。

这段时间,一定要垫高伤脚,还要经常找人按摩一下露出来的脚趾头,自己也尝试控制脚趾头让他活动起来,时间长一点,要活动大腿,因为这个时候大腿已经开始萎缩,锻炼办法就是尽量往上抬,一开始可以让人辅助你大腿上提,具体就是抓住第二第三个脚趾垂直往上扯,之后就尽量靠自己力量。

有关三踝骨折康复的亲身经历

有关三踝骨折康复的亲身经历

有关三踝骨折康复的亲身经历
我曾经经历了三踝骨折的康复过程,这让我更加了解了康复的重要性和艰苦的过程。

三踝骨折是一个相当严重的伤害,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在我受伤后,我很快就接受了手术并开始了康复。

一开始,我感到非常疼痛和不适,而且我的脚无法承受任何重量。

我的医生让我进行一些物理治疗来增强我的骨骼和肌肉,同时我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提高我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康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和耐心。

我需要每天进行训练,并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重复训练。

在康复的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调整我的训练计划,以确保我的脚可以逐渐承受更多的重量和运动。

经过了几个月的康复训练,我终于恢复了我的步态和运动能力。

我感到非常感激我的医生和康复师的帮助,他们在整个康复过程中一直支持和鼓励我。

现在,我已经能够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重新开始我喜欢的运动活动。

总的来说,三踝骨折的康复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定的意志。

然而,通过坚持和努力,我终于克服了这个伤害,变得更加强大和坚韧。

如果你也正在进行康复过程,一定要坚持下去,相
信自己,最终你一定可以恢复到最佳状态。

踝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

踝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

踝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
首先,术后的第一周,患者需要进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踝关节活动,如画圈、上下摆动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接着,第二周开始,患者可以逐渐进行一些轻微的负重训练。

可以使用弹力带或轻量杠铃进行一些简单的踝关节屈伸运动,逐渐增加负重和运动幅度,但要避免过度负重和过度活动,以免对受伤部位造成二次伤害。

在第三周,患者可以开始进行一些平衡训练。

可以站在稳定的地面上,进行单脚站立或闭目站立等训练,有助于提高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走路时的摇摆和不稳定感。

第四周后,患者可以逐渐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

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如上下楼梯、踮脚尖、踩踏车等,有助于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和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除了以上的康复训练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免加重踝关节的负担。

其次,要避免穿着高跟鞋或不稳定的鞋子,选择适合的鞋子有助于减少踝关节的受力。

最后,要避免参加剧烈运动或高风险的活动,以免再次受伤。

总之,踝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重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希望以上内容对正在康复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脚踝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术后的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患者的正常行走和生活至关重要。

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地加速康复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脚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希望对正在康复的患者有所帮助。

1. 初期康复阶段。

在手术后的初期,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同时,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如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被动活动,有助于减轻肌肉的萎缩和关节的僵硬。

此阶段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辅助措施,如热敷、冷敷等,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2. 逐渐增加负重训练。

随着康复的进行,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负重训练,如使用拐杖进行行走训练。

在进行负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负重,以免对受伤的脚踝造成过大的压力。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倒立等动作,有助于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

3. 强化肌肉训练。

逐渐恢复行走后,患者可以进行一些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化训练,如踮脚尖、踩脚后跟等动作,有助于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力量。

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踝关节的活动训练,如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动作,有助于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4. 恢复日常活动。

随着康复的进行,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如上下楼梯、跑步等。

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对脚踝造成二次伤害。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促进康复过程。

5. 注意饮食和营养。

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营养的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肌肉的恢复。

同时,也要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免影响康复的效果。

6. 定期复查和康复评估。

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康复评估,以了解康复的效果和进展情况。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强度,有助于提高康复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脚踝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7-12-01T15:44:40.5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9期作者:朱伯然,田立国,郭艳鸽,张集,卢九阳,崔飞飞孙杭[导读] 分析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右安门医院骨科北京丰台区 100069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法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传统的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踝关节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经比较可知,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对行手术治疗后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膝关节的恢复速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效果踝关节作为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其骨折与脱位都是常见的骨科疾病。

踝关节由人体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是人体中负重最高的关节,其正常受力时的峰值约为人体体重的四倍以上,因此常常发生骨折类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造成人体踝关节骨折的原因多为间接暴力所引发的踝部扭伤后骨折,患者会出现踝部剧烈疼痛、外表青紫、难以行走和皮下肿胀等临床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在一般情况有石膏固定和手术治疗两种,前者适用于无骨折移位的患者,后者适用于有明显骨折移位的患者,两种方式在治疗后都应予以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骨骼愈合。

相关研究表明,采取优质的康复治疗对促进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

本次研究以我院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部分患者展开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对比传统的术后康复治疗与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踝关节骨折后康复

踝关节骨折后康复

踝关节骨折后康复踝关节骨折后康复一、概述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

其骨折、脱位是骨科常见的损伤,多由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后发生。

根据暴力方向、大小及受伤时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目前临床常用分类方法是Lange-Hansen分类法、Davis-Weber分类法和AO分类法。

Lange-Hansen分类法于1950年提出,根据足在受伤时的位置和暴力的方向将骨折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和旋前/外旋型四类,每一类又根据骨折程度及是否伴有韧带软组织损伤而分为不同的亚类。

该分类对于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闭合复位有指导意义。

Davis-Weber分类法根据外踝骨折的位置,把踝关节骨折分为A、B、C三型,该分类以下胫腓联合为界将骨折分为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的损伤(A型)、经下胫腓联合的腓骨骨折(B型)以及下胫腓联合以上损伤(C型),较简单,使用方便,但却不能说明整个踝关节各种复杂改变。

国际创伤学会(AO)进一步细化了Davis-Weber分类法,提出了AO分类法。

根据踝关节外侧损伤情况,进一步将Danis-Weber分类分为三个亚型A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下型)A1-单纯腓骨骨折A2-合并内踝骨折A3-合并后内侧骨折。

B型:韧带联合平面腓骨骨折(经韧带联合型)B1-单纯腓骨骨折B2-合并内侧损伤(踝或韧带)B3-合并内侧损伤及胫骨后外侧骨折。

C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上型)C1-单纯腓骨干骨折C2-复合性腓骨干骨折C3-近端腓骨骨折。

踝关节的稳定性是由骨性结构和韧带系统以及通过踝关节的肌肉的动力作用共同完成。

骨性的踝穴由三个结构骨组成:腓骨远端、胫骨远端和距骨。

内、外踝与侧副韧带一起共同维持踝关节侧方的稳定。

内踝韧带分为胫距前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

外踝韧带分为腓距前韧带、腓跟韧带和腓距后韧带。

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屈伸运动。

正常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约为60~70°,背伸活动约为20°,跖屈活动约为40 °~50°。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要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要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要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在日常生活或运动中容易发生。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是恢复病患活动能力和功能的关键阶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和综合管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增强肌肉力量,并恢复正常行走和日常活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为主题,分为5个部分进行讲述。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进一步解释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并强调本文的目的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总结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指导和建议。

同时,本文也旨在强调康复过程中专业医疗队伍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康复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请根据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修改补充。

2.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要点:2.1 术后初期护理:踝关节骨折手术后的初期护理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减轻痛苦并确保伤口愈合。

以下是一些术后初期护理的要点:-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以避免对创口和骨折部位的进一步损伤。

- 根据医生的指示正确使用石膏、固定器或外固定装置进行支撑,以稳定骨折位置。

- 定期检查创口是否有感染迹象,并采取适当的清洁和消毒措施。

- 监测患者疼痛程度,并根据需要给予镇痛药物。

2.2 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过程中,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的要点:- 在医生或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逐渐增加的活动恢复计划,以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 执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运动,包括活动范围锻炼、肌力锻炼和平衡训练,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 渐进地进行负重行走和跑步训练,以恢复正常步态和日常活动能力。

- 根据康复师或专业指导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或助行器,帮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保持稳定并减轻体重。

2.3 饮食与营养指导:适当的饮食与营养对于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踝关节骨折后康复
、、概述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

其骨折、脱位是骨科常见的损伤,多由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后发生。

根据暴力方向、大小及受伤时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目前临床常用分类方法是Lange-Hansen分类法、Davis-Weber分类法和AO分类法。

Lange-Hansen分类法于1950年提出,根据足在受伤时的位置和暴力的方向将骨折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和旋前/外旋型四类,每一类又根据骨折程度及是否伴有韧带软组织损伤而分为不同的亚类。

该分类对于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闭合复位有指导意义。

Davis-Weber分类法根据外踝骨折的位置,把踝关节骨折分为
A、B、C三型,该分类以下胫腓联合为界将骨折分为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的损伤(A型)、经下胫腓联合的腓骨骨折(B型)以及下胫腓联合以上损伤(C型),较简单,使用方便,但却不能说明整个踝关节各种复杂改变。

国际创伤学会(AO)进一步细化了Davis-Weber分类法,提出了AO分类法。

根据踝关节外侧损伤情况,进一步将Danis-Weber分类分为三个亚型
A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下型)
A1-单纯腓骨骨折
A2-合并内踝骨折
A3-合并后内侧骨折。

B型:韧带联合平面腓骨骨折(经韧带联合型)
B1-单纯腓骨骨折
B2-合并内侧损伤(踝或韧带)
B3-合并内侧损伤及胫骨后外侧骨折。

C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上型)
C1-单纯腓骨干骨折
C2-复合性腓骨干骨折
C3-近端腓骨骨折。

踝关节的稳定性是由骨性结构和韧带系统以及通过踝关节的肌肉的动力作用共同完成。

骨性的踝穴由三个结构骨组成:腓骨远端、胫骨远端和距骨。

内、外踝与侧副韧带一起共同维持踝关节侧方的稳定。

内踝韧带分为胫距前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

外踝韧带分为腓距前韧带、腓跟韧带和腓距后韧带。

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屈伸运动。

正常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约为60~70°,背伸活动约为20°,跖屈活动约为40 °~50°。

正常步态时踝关节背伸10°左右,跖屈15~20°左右,约30°活动范围。

下胫腓韧带又分为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与下胫腓横韧带。

跖屈的肌肉主要是腓肠肌与比目鱼肌。

踝关节背伸肌有胫前肌、伸趾长肌、伸拇长肌和第三腓骨肌。

踝关节稳定结构:下胫腓联合复合体、内侧结构复合体、外侧结构复合体。

1、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踝关节外伤后踝部疼痛、肿胀,皮下可出现瘀癍、青紫,不敢活动踝关节,不能行走。

检查可见踝关节畸形,内踝或外踝有明显压痛,并可有骨擦音。

2诊断:
X线检查应拍摄踝关节正位、侧位和踝穴位片。

根据外伤史、踝部疼痛肿胀畸形及X线表现诊断骨折并不困难。

但在踝关节损伤时,有时会发生腓骨颈高位骨折,应注意检查,避免漏诊。

对于高位的外踝或腓骨骨折,应注意评价下胫腓关节损伤的可能。

另外,需注意检查其他合并损伤,如周围韧带损伤,腓骨肌腱、跟腱、胫后肌腱等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必要时行MRI检查。

(二)临床治疗
1、韧带联合下腓骨骨折(A型踝关节骨折)胫距关节水平以下的
横行撕脱性骨折,胫腓韧带完整,与足受伤时位置-力的方向有关,踝穴的稳定呈旋后-外展。

外踝撕脱骨折伴有横行骨折线,骨折复位后可用钢板固定,如外侧损伤是附着有韧带的撕脱骨折块,可用螺丝钉或张力带固定。

2、经韧带联合腓骨骨折(B型踝关节骨折)螺旋形骨折起于胫距关节水平,呈旋后外翻,近端骨间韧带通常完整,前后下胫腓韧带
可能撕脱。

外踝B型骨折的主要畸形是外旋、后方移位和短缩,复位
后用钢板螺钉固定。

3、联合韧带上腓骨骨折(C型踝关节骨折)骨折在胫距联合韧带
以上,联合韧带撕脱,踝穴不稳定,呈旋前-外翻,或旋前-外展,C型
骨折也要先处理腓骨,需开放复位和内固定以重建踝穴稳定型。

2、康复评定
(一)评定内容
1、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
(1)肢体长度测量:下肢长度用皮尺测量髂前上棘通过髌骨中点
至内踝的距离。

可以分开测量,大腿长度是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侧间隙的距离,小腿长度是膝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的距离。

(2)肢体周径的测量为了解肌肉萎缩情况,以测量肌肤部位为佳。

测量时用皮尺环绕肢体已确定的部位一周,记下肢体周径长度。

患肢与健肢同时测量对比,并记录测量日期,以做康复治疗前后对照。


肢测量常用部位是测量大腿时取髌骨上方10厘米处,测量小腿周径时,取髌骨下方10厘米处。

2、肌力评定骨折后,由于肢体运动减少,常发生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常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法),主要检查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足内外翻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方法常用量角器法,测量髋膝踝关节个
方向的主被动关节活动度。

4、步态分析踝关节骨折后,极易影响下肢步行功能,应对患者施行步态分析检查。

方法有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临床分析多用观察法、测量法等;实验室分析包括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5、下肢功能评定重点是评估步行、负重等功能。

可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Holden的功能步行分类。

6、神经功能评定常检查的项目有感觉功能检查、反射检查、肌张力评定。

7、疼痛评定通常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8、平衡功能评定常用的量表有Berg平衡量表、Tinnetti量表,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常用改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10、骨折愈合情况包括骨折对位对线、骨痂生长情况,有无愈合延迟或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主要通过X线检查完成,必要时CT检查。

(二)注意事项
评定须在详细了解病史,全面检查患者的基础上进行,切忌只顾局部、不看整体,或单凭X线做出草率诊断或评估。

评定要在治疗前、中、后分别进行。

并需粗略了解患者手术情况,康复评定的内容有所侧重和调整。

3、骨折康复
(一)治疗目的
恢复关节正常解剖结构,为早期活动提供充分的稳定性。

(二)治疗方法
1、术后0-2周
根据损伤和手术特点,为使踝关节可以愈合牢固,有一些患者需要石膏托或支具固定2-4周。

固定期间未经医生许可只能进行下述练习,盲目活动很可能造成损伤。

(1)手术后1-3天:
活动足趾,开始直抬腿练习
(2)术后一周:
膝关节的弯曲和伸直练习,大腿肌肉练习。

2、术后2周
(1)主动活动踝关节。

(2)逐步开始被动踝关节屈伸练习。

(3)内外翻练习。

3、术后4-8周
根据X线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决定是否开始与下肢负重有关的练习。

此期可以拆除石膏或支具固定。

(1) 开始踝关节及下肢负重练习。

(2) 强化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4、术后8周
(1)强化踝关节和下肢的各项肌力。

(2)强化踝关节的活动度。

注意:此期骨折愈合尚在生长改建,故练习及训练就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

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应注意安全,绝对避免再次摔倒。

5、术后12周
(1)3个月后可以开始由慢走过渡到快走练习。

(2)6个月后开始恢复体力劳动和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