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机械、功能、内能知识与考试隐含条件
九年级物理必考十大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必考十大知识点在九年级物理学科中,有一些知识点是必须要掌握的,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和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物理学科的十大必考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和学习。
知识点一:力和压强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常用单位是牛顿(N)。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常用单位是帕斯卡(Pa)。
要理解力的作用和计算压强的方法,包括等效重力、杠杆原理等。
知识点二:简单机械简单机械包括杠杆、轮轴、滑轮等。
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力的平衡条件、力的运用等都是必考的内容,也是理解更复杂机械原理的基础。
知识点三:能量与功率能量是物体进行物理或化学变化时能够释放的物理量,可从势能、动能、内能等角度来理解。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常用单位是瓦特(W)。
要会计算能量和功率,并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点四:电和电路电是带电粒子进行运动产生的现象,电路是电流在导体中所经过的路径。
要了解电流的方向、电路中电阻、电流、电压的关系,以及串并联电路的计算等。
知识点五:磁和电磁磁是吸引或排斥物体的力,电磁是指电与磁的现象关联。
理解磁的性质、磁场的作用、电磁感应的原理等都是必考的内容。
知识点六:光的传播光是能够被人眼识别的电磁波。
要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以及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等基本性质。
知识点七: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机械波,要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音的高低、音量和音色等基本性质。
知识点八:热与温度热是物体的内能传递的一种形式,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能量的度量。
要了解热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热的传导、辐射和对流等热传递方式。
知识点九:物质的分子模型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要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分子模型的关系,以及物质的状态变化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知识点十:宇宙学宇宙学是研究宇宙起源、演化和结构的学科,对宇宙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地球的位置、星系的形成、宇宙的膨胀等。
这十大必考知识点涵盖了九年级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长远发展都非常重要。
初中物理必考知识点

初中物理必考知识点初中物理是中学物理学习的起点,也是中考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我们要注意掌握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便最终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出初中物理必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一部分: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力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1.力的定义和测量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用N(牛顿)作为单位来表示。
在物理实验室中,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来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合成和分解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计算。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而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规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己发生改变,除非外力作用于物体。
这个定律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需要外力才能改变其运动状态。
4.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定律可以用公式F=ma来表示,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指出,物体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都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第二部分:机械能物理学上,机械能是指物体运动、变形和运动和变形同时发生的能量总和。
机械能是初中物理中必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1.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的定义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E_k=0.5mv^2来计算,其中E_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E_p=mgh来计算,其中E_p表示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高度。
2.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规定了一个封闭系统内的机械能总是不变的。
九年级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一、力和压力1. 力的定义和性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和方向。
2.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为牛顿(N)。
3.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4.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 = F/A。
二、简单机械1. 机械工作和能量转化:机械工作是指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物体移动的过程。
能量转化是指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2.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指在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力矩相互平衡。
3. 轮轴装置:轮轴装置是指利用轴和轮的组合实现力的传递的装置。
4. 滑轮组:滑轮组是指多个滑轮组合在一起,可以减小力的大小,增大力的作用距离。
三、光学1. 光传播的直线性: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方向是直线。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反射是光线碰到物体后返回的现象,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现象。
3. 镜子的成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都能够产生图像,其中平面镜的图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球面镜的图像可以放大或者缩小。
四、电学1. 静电学:静电是指物体带有静止电荷的现象。
不同电荷之间会产生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的力。
2. 电流和电压: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电荷数目,电压是指单位电荷通过导体时所做的功。
3. 电阻和电路:电阻是指阻碍电流通过的元件,电路是指由电源、导线和元件组成的路径。
4. 平行板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是由两块平行金属板和介质形成的元件,可以存储电荷和电能。
五、热学1. 温度和热能:温度是物体热平衡状态的度量,热能是物体内的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2. 热传递:热传递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导热、对流和辐射。
3. 热量和功的关系:热量是指能量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的过程中放出或者吸收的能量,功是指外界对物体做的功。
六、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振动物体产生的,通过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考试的隐含条件都在这里了!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考试的隐含条件都在这里了!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4.匀速直线运动=恒定速度;力量平衡;恒定动能(同一物体)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6.轻型和小型物体=可忽略的质量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8.真实图像=反转图像(小孔成像、投影仪、相机)、光交叉、实线9.虚像=正立的像(平面镜、放大镜、凹透镜),光线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虚线10.物体距离大于影像距离=摄像机成像原理11.升高到=物体的末温12.上升=物体温度的变化13.白气=液化现象14.不包括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释放的热量(Q吸收=Q释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换后的能量15.正常工作=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16.串联=等电流;选择公式P=I2R来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7.并联=电压相等;选择公式p=u2/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8.灯不亮,电流表无指示=断路(电压断路)19.灯部分亮,电流表有示数=电路短路(无电压处短路)20.家用电器不工作=保险丝熔断、短路或总功率过大。
初中物理最重要的公式是:速度v(m/s)v=s:路程/t:时间密度ρ(kg/m3)ρ=M/(VM:质量,V:体积)压强p(pa)p=f/s(f:压力,s:受力面积)热Q(J)Q=cm△ t(C:材料的比热容,M:质量,△ T:温度变化值)欧姆定律i=u/i(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要记住的几个值: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c.水的密度:1.0×103kg/m3d、水的比热容:4.2×103j/(kg℃)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f、家庭电路电压:220V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要点全解析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要点全解析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考试大纲的要点,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我们将对初中物理考试大纲的要点进行全面解析。
一、力学部分1、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包括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的计算、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等。
学生需要理解运动的相对性,能够准确测量长度和时间,并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质量和密度质量和密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学生要掌握质量的测量、单位换算,以及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计算体积或质量等。
3、压强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
要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能够分析固体和液体压强的变化情况。
对于大气压强,要了解其存在的实例和测量方法。
4、浮力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难点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
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提高对浮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热学部分1、温度和物态变化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内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要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同时,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够运用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3、热机热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内燃机等。
学生要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冲程和效率,认识到热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光学部分1、光的直线传播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和现象,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
初中物理力、机械、功能、内能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机械、功能、内能知识点归纳力和运动知识归纳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span=""></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2)费力杠杆: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 内能”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必背知识点一、内能的概念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微观的,与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单位:内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J)。
特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内能永不为零。
二、内能的影响因素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因为质量决定了分子的数目。
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内能可能不同。
因为不同材料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热运动特性可能不同。
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内能也可能不同。
例如,同质量的水和冰在相同温度下,内能不同。
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定义: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关系: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等因素有关;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质量等因素有关。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但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因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具有内能的物体也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四、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这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五、热量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是变化量,不能说物体 “具有”或 “含有”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单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但内能增加不一定吸收热量 (如做功也可以使内能增加),内能减少也不一定放出热量 (如做功也可以使内能减少)。
六、分子热运动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完整版)中考物理机械能和内能知识点总结

机械能和内能一、机械能1、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不计空气阻力或摩擦力,即只有动能和势能转化二、内能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常见对物体做功的四种方法压缩体积(打气筒打气)、摩擦做功(如钻木取火)、锻打物体,弯折物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实质: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规律: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少。
条件:存在温度差。
本质:内能的转移。
三、热量计算1、热量的定义: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
=cm(t-t);物体温度降低时,放出热量:2、计算公式: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Q吸0=cm(t-t)Q放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Q放=mq效率;η=Q有效/Q完放= Q吸/Q完放(Q吸表示被有效利用的即被水吸收的,Q完放指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t为初温,t为末温,q为热值。
公式:c为比热容,m为质量,3、热量单位:焦耳,符号:J四、热值1、热值的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热值的符号:q,单位:/J kg。
2、物理意义:表示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
3、燃烧时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五、汽油机、柴油机的工作1、热机的定义:将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一个工作循环,四个冲程,曲轴转两圈,活塞往复运动两次,对外做功1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机械、功能、内能知识与考试隐含条件力和运动知识归纳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
单位:P→瓦特;W→焦;t→秒。
(1瓦=1焦/秒。
1千瓦=1000瓦)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物理考试隐含条件发掘利用技巧一、物理题中条件的隐含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1.隐含在题给的物理术语中。
物理学中有许多名词术语,往往隐含中某个常数。
如:标准大气压;照明电路的电压;水的密度和比热容;空气中的光速和声速;g=9.8m/s2等。
这些数据,题目中一般都不给出,要求解题者凭自己的记忆直接加以应用。
2.有些物理量,对于确定的对象来说,它是一个恒量。
如物体的质量、物质的密度、物质的比热容、导体的电阻、燃料的热值、电源的电压、用电器上的铭牌标志等。
3.隐含在题给的物理现象中。
题设的条件中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
例:“宇航员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示意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通讯卫星”示意卫星运行角速度或周期与地球的相同,即同步;“导体处于平衡状态”示意物体是等势体,内部场强为零等。
4.隐含在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中。
在习题中常将理想化条件隐含在有关词语或题意中,需要运用理想模型去捕捉和挖掘。
如质点和点电荷,都不计其形状和大小;轻质弹簧即不计其重;光滑表面即不计其摩擦;理想变压器即不计功率损耗等。
5、隐含在临界与极值问题里。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虽然没有在教学大纲或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但近年高考试题中却频频出现。
从以往的试题形式来看,有些直接在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
也有一些临界问题中并不显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周密讨论状态的变化。
从以往试题的内容来看,对于物理临界问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力和运动的关系部分,对于极值问题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力学或电学等权重较大的部分。
二、常见的重要临界状态及极致条件:1.雨水从水平长度一定的光滑斜面形屋顶流淌时间最短——屋面倾角为45°。
2.从长斜面上某点平抛出的物体距离斜面最远——速度与斜面平行时刻。
3.物体以初速度沿固定斜面恰好能匀速下滑(物体冲上固定斜面时恰好不再滑下)—μ=tgθ。
4.物体刚好滑动——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5.两个物体同向运动其间距离最大(最小)——两物体速度相等。
6.两个物体同向运动相对速度最大(最小)——两物体加速度相等。
7.位移一定的先启动后制动分段运动,在初、末速及两段加速度一定时欲使全程历时最短——中间无匀速段(位移一定的先启动后制动分段匀变速运动,在初速及两段加速度一定时欲使动力作用时间最短——到终点时末速恰好为零)8.两车恰不相撞——后车追上前车时两车恰好等速。
9.加速运动的物体速度达到最大——恰好不再加速时的速度。
10.两接触的物体刚好分离——两物体接触但弹力恰好为零。
11.物体所能到达的最远点——直线运动的物体到达该点时速度减小为零(曲线运动的物体轨迹恰与某边界线相切)。
12.在排球场地3米线上方水平击球欲成功的最低位置——既触网又压界。
13.木板或传送带上物体恰不滑落——物体到达末端时二者等速。
14.线(杆)端物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恰能到圆周最高点—最高点绳拉力为零(=0v杆端)。
15.竖直面上运动的非约束物体达最高点——竖直分速度为零。
16.细线恰好拉直——细线绷直且拉力为零。
17.已知一分力方向及另一分力大小的分解问题中若第二分力恰为极小——两分力垂直。
18.动态力分析的“两变一恒”三力模型中“双变力”极小——两个变力垂直。
19.欲使物体在1F2F两个力的作用下,沿与1F成锐角的直线运动,已知1F为定值,则2F 最小时即恰好抵消1F在垂直速度方向的分力。
20.渡河中时间最短——船速垂直于河岸,即船速与河岸垂直(相当于静水中渡河)。
21.船速大于水速的渡河中航程最短——“斜逆航行”且船速逆向上行分速度与水速抵消。
22.船速小于水速的渡河中航程最短——“斜逆航行”且船速与合速度垂直。
23.“圆柱体”滚上台阶最省力——使动力臂达最大值2R。
24.损失动能最小(大)的碰撞——完全弹性(完全非弹性)碰撞。
25.简谐运动速度最大——位移(恢复力、加速度)为零。
26.受迫振动振幅恰好达最大——驱动力的频率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
27.只有机械能与电势能相互转化时,重力势能与电势能之和最小时,动能最大。
28.粒子恰不飞出匀强磁场——圆形轨迹与磁场边界相切。
29.纯电阻负载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内外电阻阻值相等。
30.滑动变阻器对称式接法中阻值达最大——滑至中点。
31.倾斜安放的光滑导轨上的通电导体棒静止时,所加匀强磁场方向若垂直于斜面的情况下磁感强度最小。
32.光从介质射向空气时恰不射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33.刚好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频率等于极限频率。
34.带电粒子恰好被速度选择器选中(霍尔效应、等离子发电)——电场力与洛力平衡。
35.“地面卫星”(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势能最小、总能量最小、运动周期、角速度均最小;速度、向心力、加速度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