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影评观后感
《完美的世界》观后感

《完美的世界》观后感电影《完美的世界》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和正义的思考。
影片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场景和角色塑造,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世界,让我不禁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
首先,影片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在童年时代经历了一场悲剧,这个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面对着社会的不公正和残酷,却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经历让我想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邪恶的并存。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善良和邪恶的一面,我们需要在面对困境时做出选择。
影片中的主人公选择了正义和善良,他的行为让我深受触动。
其次,影片通过展示社会的黑暗面,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影片中描绘了一个充斥着犯罪和不公的社会,这种社会让人感到绝望。
但是,影片并没有停留在揭示问题上,它通过主人公的努力和坚持,展示了改变社会的可能性。
这让我思考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改变做出贡献。
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要积极地去改变它。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完善。
最后,影片通过对正义的探讨,引发了我对道德和法律的思考。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面对道德和法律的冲突。
他不得不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做出选择,这让我思考到正义的定义和实现。
什么是正义?我们应该如何去追求正义?这些问题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定的回答,但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我相信,正义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只有在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正义。
总的来说,电影《完美的世界》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叙事方式,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和正义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存在以及正义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思考到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完美的世界观后感

完美的世界观后感
在阅读了关于完美的世界观的文章后,我深感震撼。
这篇文章通过对完美世界的探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首先,完美的世界观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问题和矛盾。
相反,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世界观鼓励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完美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个观念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让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这个正面临严重环境问题的地球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完美的世界观还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和互助。
在这个观念下,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爱弱者,消除歧视和偏见,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这个正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的世界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析电影完美的世界的观后感

浅析电影完美的世界的观后感电影《完美的世界》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电影,整个电影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寓意。
观后感如下:电影讲述了一个被社会抛弃的罪犯兼强盗布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一个年幼的男孩洛伊相遇并发展出了一段特殊的亲子关系。
这部电影通过一连串的事件,展现了布特在与洛伊相处过程中慢慢被改变,最终选择为了洛伊的自由而牺牲自己。
首先,电影通过展示布特在监狱中的囚徒生活揭示了社会对于罪犯的无情对待。
布特因为谋杀了两个人而被判处了死刑,在电椅前等死的他显露出的的冷漠和绝望,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监狱生活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通过展示罪犯的生活,电影让观众思考罪犯们是否真的没有任何挽救的价值,以及社会对于罪犯是否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其次,电影通过洛伊与布特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亲情的力量。
洛伊是一个被虐待的孤儿,他渴望得到关爱和保护。
与此同时,布特尽管是一个罪犯,但在与洛伊相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电影中的亲子关系并不是血缘关系,而是一种通过情感和责任建立起来的亲情。
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使得观众对于亲情的定义和价值产生了深思。
最后,电影通过洛伊被拐走的情节展示了社会中对于儿童的保护和关爱的重要性。
在这个冷漠和邪恶的世界中,洛伊成为了一个弱势群体,他无法保护自己,也无法逃脱恶势力的猎取。
这种情节让人反思,对于弱势群体,特别是儿童,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保护和关注,而不是让他们倒在黑暗和邪恶的阴影之下。
总的来说,《完美的世界》是一部非常感人和深思的电影。
通过展示罪犯生活、亲情的力量和对于儿童的保护,电影反思了社会中对于人性、亲情和责任的认知和认同。
电影通过布特和洛伊之间的互动和故事的展开,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社会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产生了思考。
完美的世界 影评

完美的世界影评
电影《完美的世界》是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
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震撼力。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摄影技巧,
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结合。
从广袤的原野到繁华的城市,每
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细节和美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中。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而引人入胜。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内心的挣扎,以及与
他人之间的关系纠葛,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角
色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一同经历情感的起伏和成长的痛苦,这种共鸣让观众更
加投入到电影的世界中。
此外,电影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配乐的选择恰到好处,既能凸
显情感的高潮,又能为观众带来情绪的共鸣。
每一首音乐都与剧情相得益彰,
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在情感上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共鸣。
它探讨了人类内心
最深处的渴望和痛苦,让观众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主人公
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望和坚持的力量,以及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观众在电影结束后,仍然对影片的情节和主题念念不忘。
总之,《完美的世界》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它通过视觉、剧情、音乐和情感上的共鸣,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感觉。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
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无论是在电影院的黑暗中,还是在离开后的日常生活中,观众都会被这部电影所感染,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可能性。
《完美的世界》观后感700字

《完美的世界》观后感700字《完美的世界》观后感700字《完美的世界》观后感700字1白得刺眼的日光下,男主布奇枕着臂弯躺在广袤无垠的草地上,四周微风轻拂,钞票被卷起撒落一地,耳边是一片寂静,只有秃鹰的叫声凄厉地盘旋在头顶。
电影开篇犹如梦境一般的场景很容易就将观众引向那个导演精心布置的情境中去,让我们不禁对这个所谓的完美世界充满了期待。
可以说,导演很准确地拿捏了观众的口味,将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叔和一个呆萌乖巧的正太组合在一起,激起了观影者观影的兴趣。
再加上在另一位性格暴戾自私残忍的越狱同伙的助攻下,二者的关系早已不是单纯的罪犯和被劫持的人质这样冷冰冰的关系了,而是渐渐变成了同仇敌忾的友好拍档或者说是旅伴,并且一同踏上了追寻完美世界的旅程。
逃犯布奇和小男孩菲利普之间诸多的相似遭遇使得二人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尤其是布奇,他一直想方设法地为小男孩去建造那个他曾经幻想过却不曾拥有的`美好童年。
小精灵服饰、不给糖就捣蛋的万圣节游戏以及孩子应得的理解与尊重,布奇都费劲心力地去达成。
都说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
也正因如此,这样一个尽管沾满鲜血却细心体贴、充满父爱的形象让人实在讨厌不起来。
尤其是那一句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了我妈妈的人,一个是想伤害你的人更是戳中了观众内心的柔软之处,让人会不知不觉原谅了布奇所做的一切逾越了法律秩序的事。
其实,布奇敲破牢房铁窗的那一刻就已经标志着他对现有法律秩序的反叛与挣脱,他将过往的一切踩在脚下,试图去建立一个游离于法律之外不受秩序所束缚的乌托邦。
与布奇一同出逃的同伴特里不同,特里逃出后仍是一个罪恶的人,布奇则是一个改过自新立志、重新做人并对未来有无限期许的人。
然而他所憧憬建立的所谓完美世界并非任何一个叛离者都可胜任,影片所要讴歌的是那些在人性立场上的完美者。
在现行的秩序下,我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妥协接受法律制度的条条框框,却无形中做着一些尚未被明令禁止却有失道德与公平的事。
电影完美的世界观后感

电影完美的世界观后感电影完美的世界观后感(精选5篇)电影完美的世界观后感精选篇1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世界上早已是人类心理研究孜孜不倦的话题,作为有着复杂情感的高级动物,人类错综复杂的心理转变,从来都是心理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声色光影的世界里,科斯特纳将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逃犯演绎的如此细腻,除了感叹老爷子(伊斯特伍德)选角方面的正确抉择,和科斯特纳及其他演员的精湛演技离不开。
影片中没有典型的好莱坞大制作,反而是适中透露着一股朴实的乡村气息,让观众得以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影片角色的复杂心理上。
难怪很多人会说,这是一部“不太好莱坞”的好莱坞电影。
死亡是最彻底的结束,一切探寻在其面前都将无功而返。
但幸运的是,生命的陨落,静默的控诉,胜于万语千言,给了我们审视的眸,沉思的心。
人们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拒绝喜欢一部电影,这本无可厚非。
但一部让人陷入思绪沉淀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实现,一种成功。
《完美的世界》展现给我们一个并不完美的现实世界,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电影以它独特的艺术语言,网住了现世的纷杂,在我们心中保全了一个关于完美的未来主义。
重要的是在与完美擦肩的瞬间,给了我们一次自我省视的机会,在沉溺的远处发出震世的警醒,阻止我们仅仅因为尚存温饱的生活,而在沾沾自喜的麻木中继续失去更多的东西。
科斯特纳所扮演的Butch正因为始终有骨子里透出来的这么一股正气,所以似乎从一开始就让人对这个“罪犯”毫无嫌恶之感,反而在看到他宛如一个父亲一样慈爱的`望着Phillip的时候,会对他多了些许怜悯之情。
在这条逃亡之路上,美国典型的公路电影的特质开始凸显,一切的人物心理变化,都在这条追与逃的美国乡间公路上发生。
男孩Phillip最初的惊慌恐惧渐渐被那些与Butch之间的相视而笑所取代,Phillip开始帮助Butch继续他们的逃亡,并与Butch谈论一些男人之间的话题,他开始享受身边这个高大强壮的男人带给自己的父爱。
完美的世界观后感

完美的世界观后感《完美的世界观》是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类追求完美世界的梦想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人世界观的思考。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未来社会,人类通过先进的科技实现了一个看似完美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再有疾病、战争和贫困,每个人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然而,随着故事逐渐展开,我意识到这个所谓的完美世界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代价和隐患。
作者通过主人公视角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了这个虚构世界的细节之中。
人们的生活无比规律,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安排得井然有序。
工作、饮食、社交、娱乐,仿佛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
而在这种完美的世界里,个体的意愿和自由被压制得几乎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故事中的主人公与这个所谓的完美世界格格不入,他对这种完全被安排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和不满。
他开始追寻真实的自我,想要摆脱这种虚构的完美,寻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在他的探索中,他遇到了其他和他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他们一起探讨生活的真谛,试图打破这个表面的虚伪。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对于完美世界的向往和矛盾。
我们常常希望获得一个没有瑕疵和困难的生活,渴望能够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然而,当我们真正实现了这个完美的愿景时,我们却可能会失去自由和个性。
正如主人公所感受到的,完美并不等于幸福。
这部小说通过对完美世界的描绘,促使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自由的价值。
它提醒我们,追求完美并非唯一的目标,人类的多样性和个性才是构建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社会的基石。
正如主人公最终选择离开这个虚幻的完美世界,我相信他寻找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困扰。
我们会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的认可,但同时也会感到这样的追求带来的压力和不自由。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对于我们而言,何为完美?何为幸福?对我而言,完美并非是一种绝对的状态,而是一种持续的追求和努力。
心灵救赎后的另一方净土(《完美的世界》)

心灵救赎后的另一方净土——评影片《完美的世界》由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完美的世界》,给我们讲述的是逃狱犯布奇在逃狱之后遇到菲利普,并带着菲利普作为人质在逃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和他们之间所产生的情感。
影片取名为《完美的世界》,可是整部影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世界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
而是影片中的人物在一步一步走向对自己心灵的救赎,寻找到彼此心中的另一方净土,那才是真正完美的世界。
从影片的整个结构上来看,并不是连接的多紧凑,甚至有些地方你会觉得拖沓。
可是导演很巧妙的在影片中设置到了一个对比点和一个共同点。
导演把探长雷德及那些警员眼中的囚犯和小孩菲利普眼中的囚犯做了一个对比。
在雷德和那些警员眼中所有的囚犯都是一个性质:是残暴的,是罪恶的,真善美的颠覆……布奇不会是一个例外。
而在小菲利普的眼中,布奇不是一个挟持他的越狱犯,而更像是一个朋友,一个家长,是作为他的救赎者的形象出现。
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现实世界总是给我们一副有色眼镜去判定一个人的品性,而在小孩的眼中,他依然是在用最纯净的心灵去感受对方,在他们的眼中才能看到世界真正存在的完美一面。
而导演设置的这个共同点就在于现实社会及家庭给布奇和菲利普创造出来的共同不幸。
导演通过女犯罪心理学家的口讲述着布奇的家庭经历,在一个问题家庭生活并走向犯罪的道路,而小菲利普在一个缺乏父爱的家庭里,受到母亲和宗教的束缚也已经失去了原本小孩该有的幸福快乐的童年。
在这一路上,他们不像是在逃亡,而是在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中去探索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完美世界,那一方净土,是对彼此心灵的宽慰及救赎。
让菲利普从一个受到家庭和宗教束缚的环境中逃离出来,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幸福,从布奇的身上去学会坚强、勇敢、率性。
让布奇走出了高墙,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的纯真,从一个孩子天真无邪的世界里摆脱罪恶的自己,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与解脱,即使最后面对死亡也是微笑的欣然接受。
随着直升机的音效渐行渐远,在那片绿色的草地上也仿佛已经看到了想去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彼此获得心灵救赎后的另一方净土,所创造出来的那个完美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美的世界》影评观后感
《完美的世界》影评观后感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和《完美的世界》
时光网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前后相继执导的《不可饶恕》和《完美的世界》进行了这样的对比描述:“这是两部主题相似的
电影,说的都是逃脱于社会秩序之外的主人翁是如何在法律和道
德的边缘建立起自己的“完美的世界”的。
当然,这种乌托邦的
世界自然是易碎的、易毁的。
不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是探讨了
这种世界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然而除了对
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逃脱于社会秩序之外的主人翁”的共同
点的概括我认同,其他我认为不是的。
这两部电影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共同的元素,不仅仅是因
为出自同一个导演,但从中找到共同点会是另外一个不同的话题,我更希望通过区分出其中的不同点然后对《完美的世界》进行电影评论。
在60年代作为美国特产的“西部片”衰落之际,一个叫塞
尔乔•莱奥内的意大利导演在罗马郊外拍摄出了经典传奇风靡欧洲
的“镖客三部曲”(即《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以及史诗长篇巨作《西部往事》这些赋予其美国西部梦想一种独特的史诗风格并创造了自成一格的西部片,这些西部片
也因特有的“意大利特色”而被人们称为“面条西部片”。
而
“镖客三部曲”的主演之一,便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伊斯
特伍德也凭借“镖客三部曲”在美国本土扬眉吐气火了一把。
可以说,伊斯特伍德不仅见证,还创造了曾经的西部片的辉煌,这在后来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不可饶恕》里,通过影片结尾“献给塞尔乔和唐”的字样就可以看到,《不可饶恕》是西部片作为特定的类型片在特定的时代经由曾经的辉煌的缔造者之一的一次总结,其中有对传统西部片伦理的挑战,也有英雄神话的颠覆和续写。
简而言之,从电影史和作者论的角度来说,《不可饶恕》其实在主题上和《完美的世界》相去甚远。
《完美的世界》,悲剧的诞生
《完美的世界》通过家庭教育问题以及社会对失败的家庭教育缺乏补救能力的问题这两个主要社会现实矛盾在小人物“布奇”身上的反映而最终导致的必然性的多个方面的悲剧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要欣赏点。
欣赏这一点,就不仅要求我去分析这种有惋惜也有感动的悲剧效果的产生在美学上的解释,更要求我对创作人的创作作出分析。
(即,创作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结合这两个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这部电影,同时对这部电影增加新的体验。
菲利普之所以跟上布奇,是因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传统,宗教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些家庭的教育的一部分,“信什么所以不能什么,以及信仰什么而使他们能达到什么”。
影片则从菲利普与生活节日的矛盾,如菲利普的同伴们在万圣节向窗户另一边的菲利普扔水球带来的嘲笑,以及菲利普与布奇的
友情的形成过程都在某种程度上批判了宗教传统对孩子的成长产
生的负面影响。
“菲利普偷了鬼马小精灵的套装”和这一点是分
不开的,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说宗教传统迫使孩子走
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是强调了,有些宗教传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无疑的,会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是要看菲利普
当初有没有遇到那两个歹徒然后走上逃捕之路。
也就是说,“内
驱力”已经有了,看有没有“诱因”以及什么样的“诱因”。
影
片当中不止一次有这样的场景:每当菲利普有逃走的机会的时候,影片都会通过正反打镜头来描述布奇是如何给出选择而菲利普是
怎么选择的。
这个场景即使到了片尾,还是一样的结果。
这不是
简简单单的友情因素,菲利普的家庭教育问题创造了菲利普和布
奇建立起复杂的友情甚至“父子情”的土壤,这种美好的情感本
质上是在社会现实矛盾的碰撞调解中发起的,这种情感为后来悲
剧的发生提供了美学意义上的感动。
这部电影还多次描绘了其他的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通过菲利
普和布奇作为外人对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暗合
了这个故事在“社会对失败的家庭教育缺乏补救能力的问题”的
佐证和探讨。
菲利普和布奇遇到的两个家庭都有家庭教育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表现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时候,导演通过对菲
利普和布奇作为这些家庭的外人的两组模式相同的特写镜头更加
直观的表达了这些问题对孩子而言的严重性。
路遇的第一个家庭中,两位孩子在车上因玩闹不小心打翻饮料让新车座椅变脏让女
主人大发雷霆甚至差点儿大打出手,男主人置之不理,这个时候
导演特别将镜头交给了菲利普和布奇的表情变化的敏感从而直观
地表达了这是个“家庭教育的错误”的态度。
而后在菲利普和布
奇路遇的最后一个家庭中,黑人夫妇祖孙家庭热情款待之时,爷
爷不经意间对孙子的“动手行为”发生后,导演以同样的方式将
镜头转到了菲利普和布奇的表情变化的敏感上。
在菲利普和布奇路遇到的两个家庭教育“小矛盾”中,导演
通过少量的喜剧效果巧妙地戏谑了第一个家庭的教育问题并用这
种方式通过在观众之间取得了戏谑的价值认同感而在某种程度上
为布奇因为不满“小矛盾”而抢车的这种“正义”的行为赋予了
合法性、合理性。
但在本质上,这种“正义”是不被允许的。
这
在菲利普和布奇路遇的第二个家庭通过正面的冲突被严肃地探讨了:对于家庭教育问题来讲,作为一个家庭外部的社会力量是难
以进行合理、合法的干预的,影片在这个情节的处理上,导演多
次通过连贯性剪辑对菲利普这个特殊人物特殊视角的特写完成了
这种探讨的严肃性,即如果一个单纯的孩子都知道这是错误的,
非正义的,甚至是邪恶的,观众就会严肃地思考布奇现在的行为,或许不是所有的电影观众都有思考结果,但这种反思本身,就是
电影在这个情节点的处理优秀的地方。
也许很少会有人会将这段
情节和布奇的悲剧色彩联系在一起,但我认为这种联系是电影世
界观得以完善的关键点,当布奇意图杀害款待他们的黑人男主人时,
女主人说:“求求你,先生。
”
“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
“我知道你是个好人。
”
近景浅聚焦,布奇枪指黑人男主人,但枪被虚化。
布奇说:“不,我不是好人。
”
“我也不是最坏的人。
”
“只是与其他人不一样。
”
从现实社会的道德法律语境来讲,布奇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
但从布奇对菲利普的情感,以及警察局长瑞德•加尼特和犯
罪心理学家萨利•格柏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布奇不仅出生在失
败的家庭教育中,局长瑞德也曾经试图对布奇进行补救,布奇在
一次情节较轻的违法活动中被局长托关系送进了“少年感化院”,局长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布奇远离原来糟糕的的家庭环境,甚至
如果运气好的话,布奇能在感化院中得到“矫正”,踏上正道。
但现实发展与事愿违,布奇成为了“职业罪犯”。
如果一厢情愿
就能简简单单的补救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的孩子,那么这部电影
就不会发生,我们现实生活甚至减少罪恶的发生,电影通过布奇
和局长瑞德的关系叙事,让这部电影具有了更深层次上的社会现
实意义。
在《完美的世界》中,以菲利普和布奇的复杂的感人情感和理想为代表的力量与现实中布奇作为逃犯而受到的代表正义的追捕
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和调解是这部电影悲剧产生的地方。
正如黑格
尔认为的,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者“普遍力量”的
冲突和调解。
用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对黑格尔的思想概括来说,即:“就各自的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带
有理性或者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
都有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整体来看,某
一理想的实现要和它的对立的理想发生冲突。
”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通过消极而导向积极,它唤起悲悯
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
”这种“净化”,是宗教不
能实现的也不能完成的,必然是通过悲剧来实现的,在影片中我
们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布奇在意图杀死黑人男主人的时候,播放
了改版的《奇异恩典》(最初由英国牧师约翰•牛顿作于1779年,开始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或黑人灵歌,它表达了宗教的忠诚,其
中包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
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
),从布奇的视角来说,布奇希望得到忏悔,从中赎罪并重生,这个片段凯文•科斯特纳
(布奇)的表演充满了仪式感,但布奇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净化。
这个宗教形式的仪式毫无帮助。
只有在菲利普阻止布奇意图杀人而
拿枪射杀布奇的那一刻起,布奇的“净化”才开始,也是一系列
的社会现实矛盾与布奇、菲利普的复杂友情及他们的理想最后的
冲突的结果,在片尾这一段剧变以及随后发生的故事,是影片感
人至深的片段,影片通过悲剧效果完成了布奇的净化,展现了悲
剧的美感。
这种感人肺腑的美感和惋惜,正如鲁迅说的:“悲剧
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