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发展史PPT课件
农业水利工程介绍PPT课件

农业水利工程
伍靖伟 副教授
提纲
一、农水专业内涵 二、农水发展历史 三、农水重要性 四、农水发展展望
五、我校农水简况 六、我校农水研究方向 七、我校农水人才培养 八、学生就业前景
.
2
一、专业内涵
.
3
1.1 什么叫农业水利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即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农水”。
国际上一般称为“灌溉与排水”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
24
1.2 农水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内容
具体工作内容 F农田水土保持与整治
.
25
.
26
1.2 农水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内容
具体工作内容 G地区水利规划
中国地形、水文、气 候的多样性,决定了水 利问题的多样性,必须 进行相应的水利规划
.
27
1.2 农水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内容
具体工作内容 G地区水利规划
进入20世纪后期扩展为“农村水利”,指为农村工农 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以及为内容
目标:农田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类别之一,其基本 任务是通过各类工程技术措施,调节农田水分基本状 况及其有关的地区水利条件,防治洪、涝、渍、旱、 盐碱等灾害,以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乡镇供水、农牧 区人畜饮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等。
公元前256年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修建郑国渠。。。
《淮南子· 地形训》《周礼》等书籍记载了不同作用的灌溉用水特点
.
38
夏商时期至汉代(公元前21~公元3世纪) 灌溉的起源和主要水利区形成
汉王朝中期(公元1世纪),灌溉工程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汉武帝兴建龙首渠(水工隧洞); 西汉在新疆创建“坎儿井”,南阳出现长藤结瓜系灌溉系统 江南水利以绍兴鉴湖水利最为突出,江淮之间以塘堰灌溉发展迅速 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灌溉管理制度“水令”,以有效管理渠道和用水 各类灌排器具与机械大量发明
水 利 法 规.ppt

1 水资源特点与综合管理
水资源储量的有限性 水资源补给的循环性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用途的不可替代性 水资源利用的矛盾性 在国民经验发展中的与国家一样,不是人类社会形成时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和阶 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狭义的水法概念: 2002年颁布并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 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 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 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 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 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 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 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 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 原因。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 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 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 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 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 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 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 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 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 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禹治水ppt课件完整版

04 大禹治水对后世影响及 意义
对中国古代水利事业推动
奠定了中国古代水利基础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开端,通过治理洪水,积累了丰 富的水利经验和技术,为后世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大禹治水使江河得以疏通,土地得到灌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 改善,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形成了水利管理制度
在关键地段修建堤坝,有效防止了洪水的泛滥,保护了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团结民众,共同奋斗
1 2
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参与
大禹广泛动员各地民众参与治水工作,形成了众 志成城的局面。
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
根据各地民众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协作 ,提高了治水效率。
3
关心民众疾苦,赢得信任和支持
大禹时刻关心民众疾苦,积极解决民众困难,赢 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观测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 等水文数据,掌握洪水的基本情况 和变化规律。
分析原因
深入研究洪水形成的原因,包括自 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和人为因 素(如水利设施失修、过度开垦等 )。
疏通河道,开凿沟渠
疏通河道
清除河道中的淤泥、杂草 、树木等障碍物,确保洪 水能够顺畅通过。
开凿沟渠
在洪水易泛滥的地区开凿 沟渠,引导洪水流入江河 湖泊,减轻洪水的压力。
勇于创新,不断改进
01
借鉴前人经验,创新治水方法
大禹在继承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治水方
法和措施。
02
不断实践探索,完善治水方案
通过不断实践。
03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治水效率
大禹积极推广先进的治水技术和工具,提高了治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农业灌溉对粮食 生产的影响:提 高产量,保障粮 食安全
农业灌溉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节 约水资源,减少 水土流失,保护 生态环境
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的原理: 利用水流的动能转 化为电能
水力发电的优势: 清洁、可再生、环 保
水力发电的发展历 程:从古代的水车 到现代的水电站
水力发电的应用: 全球范围内广泛应 用于发电、灌溉、 防洪等各个领域
洪水灾害
水利工程的抗 旱作用:通过 引水、调水等 措施,缓解干 旱地区的水资
源短缺问题
防洪抗旱工程 的案例:三峡 工程、小浪底
工程等
防洪抗旱工程 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生态 化、可持续化
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
04
科技创新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利工程的运行状态 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环保技术: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进步:采用 先进的技术和设 备,提高水利工 程的效率和效益
环境友好:注重 水利工程的环境 影响,减少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
智能化: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实 现水利工程的智 能化管理和监控
水利工程的应用
03
农业灌溉
古代农业灌溉: 主要依靠天然降 水和人工引水
现代农业灌溉: 采用先进的灌溉 技术和设备,如 喷灌、滴灌等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 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点 现代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
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防洪:减轻洪水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灌溉:提供农业用水,保障粮食安全 供水:提供生活用水,保障人民生活需求 发电:利用水能发电,提供清洁能源 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旅游:开发水利风景区,促进旅游业发展
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历史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技术进步与创新 水利工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水利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添加章节标题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的 起源和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的 主要类型和特点
古代水利工程的 技术水平和成就
古代水利工程对 后世的影响和启 示
水利工程技术进步与创新
传统水利工程技术
古代水利工程: 如都江堰、郑国 渠等,体现了古 人的智慧和创造 力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的特点: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 注重生态保护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的局限性:受 自然条件限制, 难以大规模推广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对现代水利工 程的启示:注重 生态保护、可持 续发展
正常运行和安全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环境影响:水利工程可能对生态环 境、水资源、水质等产生影响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水利工程对环 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对措施:采取环保措施,如生态 修复、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等
发展趋势:探讨未来水利工程在环 保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未来水利工程
发展趋势:智能化、 数字化、信息化
技术进步:新材料、 新技术、新工艺
环境保护:生态保 护、水资源管理、
水污染防治
国际合作:跨国水 资源管理、国际水
利工程合作项目
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防洪抗旱
水利工程在抗旱中的作用: 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生 产
水利工程在防洪中的作用: 减少洪水灾害,保护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享水利工程的技术 和经验
水利工程的历史发展

未来水利工程的重要事件
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智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加强
03
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灌溉技术:采用水车、 水磨等设备,提高灌 溉效率
灾能力
04
水利工程的未来展望
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利工程的生态修复和保护 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水利工程的创新和研发
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智能化设备的研发:如智能水表、智能阀门、智能监控系统等 智能化管理的实现:如远程监控、自动调度、智能预警等 智能化服务的提供:如智能灌工程的技术创新
智能化技术: 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 术进行水利工 程的设计和管
理
生态化技术: 采用生态友好 的技术,如绿 色能源、生态 修复等,实现 水利工程的可
持续发展
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化技 术进行水利工 程的模拟和预 测,提高工程 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材料创新:研 发新型材料, 提高水利工程 的耐久性和抗
古代水利工程的 影响:农业灌溉 、防洪抗旱、交 通航运等
近代水利工程
19世纪初:现代水利工程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水利工程的现代化
20世纪中叶:水利工程的全球化 21世纪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特点:规模大、技术先进、效益显著
水资源管理技术的进步:提 高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
平
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我国历代水利工程汇总

我国历代水利工程汇总(一)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1秦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科学地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1)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2)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一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二)古代开挖的运河1古江南河一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邛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一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一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邛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一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
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
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三)古代对黄河的治理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土,治理黄河。
【公基常识】我国历代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1)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

(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全部内容。
世界水利发展史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中国水利史)。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公元前 3世纪的阿基米德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
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灌溉。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灌溉工程在全国普遍兴建。创建于唐代浙江鄞县的它山堰是当时著 名灌区之一。隔断了顺鄞江逆上的海潮,积蓄上游淡水,达到“御 咸蓄淡”、引水灌田和向城市供水的目的。
内河航运是古代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这一时期在运河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科学技 术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建 设最值得称道的是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建成的最著名运河有沟通黄 河和海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的永济渠,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通济渠(唐宋一般称作汴渠)。
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
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
8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
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 多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 明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 隆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 平,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
2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 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 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 总结时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
,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
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
中国水利发展史
水工11-01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讲:屠陈1 超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
•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 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 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 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 为传统水利。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 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 的学科和领域。
.
9
农田水利方面的专著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王祯的 《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 乾隆年间官修的《授时通考》,对于各种类型 的农田水利工程,尤其是对灌溉和水力机械记 述尤详。地方性农田水利专著如清代吴邦庆编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和徐松《西域水道记》 ,分别是研究海河流域和新疆水利的重要著作 。明代《浙西水利书》《吴江水考》等是太湖 水利的代表性著作。专门记述工程的专书如元 代李好文《长安志图。泾渠图说》、清王太岳 《泾渠志》、王来通《灌江备考》、王全臣《 大清渠录》、程鸣九《三江闸务全书》等。
.
7
这一时期水利的管理也有长足进步。现存最早的全
国水利法规,当数唐代制定的《水部式》。内容主
要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磨设置及其用水管理,航
运船闸和桥梁的管理维修,渔业及城市水道管理等
,这是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规。此外某些行
业还有自己的单行规定,例如江南圩田有定型的管
理体制,“田有官,官有徒,野有夫,夫有伍,上
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 著地理书《周礼·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 要自然水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
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郑国渠,蓄 水工程,都江堰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 名大型灌区。
.
5
秦汉以前,我国主要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之后,基本经济区逐渐向南方 扩展。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淮河中下游成为继黄河流 域之后的又一基本经济区;隋唐宋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工3世纪)长江流域 和珠江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出来,其中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在基本经济区的建设 中当然离不开水利建设。随着经济区的扩展,水利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
了,不能再任黄河在广袤的平
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了,筑堤
防洪.应运而生。
3
堤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此外,当年在黄河上还有护岸和 挑水坝等河工建筑物,也曾在游荡性河段上进行裁弯取直的 尝试。然而大量的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里,又不断抬高河床 ,恶化防洪条件。自汉武帝开始,黄河下游频繁决溢。筑堤 和堵口是当时经常性的治河工作。这期间,元封二年(前109) 由汉武帝主持的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堵口,采用的是 平堵法;建始四年(前29)由王延世主持的堵口采用的是立堵 法,都是成功的堵口工程的范例。但由于河床高耸,防洪条 件恶化,单纯依靠筑堤堵口已经无济于事,必须寻求新的解 决办法。至西汉末年,由朝廷倡导开展了关于治河理论的辩 论,治河方略林林总总,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疏导、筑 堤、改道、水力刷沙、滞洪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让提出 的后代屡有争议的治河三策。他认为完全靠堤防约束洪水的 做法是下策;将防洪与灌溉、航运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是中 策;治河上策是留足洪水需要的空间,有计划地避开洪水泛 滥防
下相维如郡县”。而各个灌区自己又有适合本灌区
气候、种植、水源、习惯的单行灌溉制度,甚至远
至新疆,都不例外。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
修水利特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曾颁布《农田水
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对各地兴修农田水利的组织
审批方式,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利分担,建议入与
这一时期水利规划理论有所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以明代潘季驯为 代表的“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完善和系统堤防的实施,使传统 的治河堤防工程技术发展进入高峰。明清以来大批有关水利工程 技术、治河防洪的专著陆续问世。各地的地方志大多设置了水利 专业志!漕运志作为新的专业志种在明清的水利专业志中也占了 相当的比重.现存的古代水利文献大多是这一时期编纂的。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 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 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 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 里”。圩田是在滨湖和滨江低地的一种水利工 程形式,四周围以堤防,与外水隔开。其中建 有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圩内与圩外水系相通 ,其间有闸门控制引水和排水,做到“以沟为 天”,对天然降水的不均匀起到重要的调节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