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阿司匹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有心脏病的患者,每天口服1片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心梗。

但临床调查显示,口服阿司匹林也会增加脑出血及胃出血风险,针对已经发生过中风或者心脏病的群体,阿司匹林好处大于风险。

但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医生思考是否每个人都能服用阿司匹林,针对阿司匹林的用途进行分析,还需思考阿司匹林的作用,以免乱服药。

一、阿司匹林是什么阿司匹林是西药名,包括胶囊及散剂、片剂,在临床上属于解热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达到缓解疼痛及抑制血栓的效果,阿司匹林肠溶胶囊及肠溶片在临床上为甲类药物,阿司匹林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属于乙类药物,阿司匹林散剂及泡腾片属于丙类药物。

二、阿司匹林适应症及作用阿司匹林片在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动脉硬化上有一定效果,能缓解暂时性脑缺血及中风。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免患者血管内形成血栓,可预防心梗及人工心脏瓣膜、手术后血栓,也能在不稳定心绞痛中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作用便是抵抗血栓,针对心梗、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等疾病具有一定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针对普通感冒引发的发热及中度疼痛具有一定效果,比如,患者发生头痛及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均能使用阿司匹林。

二、阿司匹林使用后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比如,患者在大量用药后发生呕吐及腹部不适感,患者血药浓度高,则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

常见的反应包括恶心、上腹不适、呕吐、疼痛、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在停药后不良反应会消失。

长期及大量口服药物会引发胃肠道出血及溃疡。

也有患者发生中枢神经反应,引发可逆性耳鸣、听力降低等反应,患者在多口服一个疗程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较为明显。

有些患者会发生过敏反应,临床常见反应是休克、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水肿等,部分易感染的患者,在口服药物后容易发生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患者导致死亡。

患者过量使用阿司匹林后,让血药浓度超过250ug/ml时会发生肝肾功能损害,这种损害往往是可逆性的,患者在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出血发生率(95%CI)
出血类型 氯吡格雷组(%) 阿司匹林+埃 两组差值
P值
索美拉唑组
(%)
复发性溃疡出
8.6
0.7
7.9
0.001

(4.1~13.1) (0~2.0) (3.0~12.4)
下消化道出血
4.6
4.6
0.0
0.98
(1.3~7.9) (1.3~8.0) (﹣4.6~4.6)
结论:
Schrőr K指出,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在男 性中降低心梗危险,女性中降低缺血性 中风危险,美国心脏学会建议用75~ 160mg/d,有胃肠道反应加用质子泵抑 制剂(PPI)。
(中国医学论。 5.呼吸系统:哮喘、肺水肿、鼻息肉。 6.泌尿系统:肾功能不全。
7.内分泌系统/代谢: 小剂量可抑制血浆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胰岛 素浓度。 中~大剂量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大剂量可抑制胆固醇浓度。 抑制胶原酶延缓创伤愈合。
8.过敏反应
(药物临床信息参考.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Vol 2:992~994.)
5. 联合用药:
阿司匹林和抗凝药联合应用显著增加颅 内出血率。 A Kins在美国卒中学会第30届卒中会议 报道(2005):
应用希美拉群(Ximelagatran,新的凝 血酶抑制剂)或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合用 的结果,认为联合用药并不比单用抗凝 剂效果更好,并且脑出血明显增加,前 者为2.5%→3.8%,后者为2.9%→5.01 %。
(BMJ, 2005, 330: 1306)
4. 阿司匹林的剂量与出血的关系:
192036例
剂量
小 <110mg 中 100~200mg 大 >200mg
出血率 (胃、 中风) 3.72% 11.31%

临床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临床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临床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的分析目的分析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后所致的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引起的不良反应。

结果41例患者中,17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1例出现过敏反应,6例出现水杨酸反应,5例出现瑞士综台征,2例出现肝损害。

所有不良反应在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未出现严重躯体损害及死亡病例。

结论临床使用阿斯品林时,应严格把握其适应症,确保用药正确、剂量合理,避免长时间应用,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阿司匹林又称为乙酰水杨酸,诞生于1899年,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发热、感冒、头痛、肢体痛、牙痛等,而随着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发现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1],故而又将本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之中,且其地位“不可动摇”。

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目前存在明显的误区,即“阿司匹林十分安全、可长期应用”,进而导致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后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应正确面对阿司匹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给予足够重视,临床中规范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才可有效避免其所造成的不良反应[2]。

本文即对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41例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2~74岁,平均(48.7±4.3)岁。

治疗疾病:发热、感冒12例,头痛5例,牙痛3例,关节炎、关节痛7例,冠心病9例,风湿热5例。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不良反应患者的资料,观察用药方法和剂量、不良反应种类及表现、转归预后等情况。

2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其中17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占比41.46%;11例出现过敏反应,占比26.83%;6例出现水杨酸反应,占比14.63%;5例出现瑞士综台征,占比12.20%;2例出现肝损害,占比4.88%。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对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严格按照 医嘱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 反应。
联合用药
定期检查
当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咨询医 生是否与阿司匹林存在相互作用,以避免不 良反应的发生。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 、肝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 反应。
处理策略
停药观察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 析》
xx年xx月xx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ontents
目录
• 阿司匹林简介 •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展望与挑战 • 参考文献
01
阿司匹林简介
阿司匹林的背景与历史
阿司匹林由德国药厂拜耳于1897年发明, 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增加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如华法林、低分子量 肝素等)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 险,特别是胃肠道出血。
减弱抗凝效果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合用,可能会减弱抗凝 药的效果,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与抗炎药的相互作用
增加胃肠道副作用
阿司匹林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同时使 用,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副作用,如溃疡、出血和穿孔等。
阿司匹林最初被用于解热镇痛,后来被发现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心
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阿司匹林的化学与药理特性
1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是乙酰 水杨酸。
2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的合成 ,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还包括解热镇痛、抗炎、 抗风湿等。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片的说明书

阿司匹林片的说明书

阿司匹林片的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阿司匹林片商品名称:阿司匹林片英文名称:Aspirin Tablets【主要成份】其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

【成份】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

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 1.镇痛、解热: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

本品公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抗炎、【规格型号】0.5g*100s【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

1解热、镇痛:一次0.3g~0.6g,一日3次,必要时可每4小时一次。

2抗炎、抗风湿:一日3~6g,分4次口服。

3建议手术前开始,一次100mg~300mg,一日1次。

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痛停止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2.小儿常用量口服。

1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1.5g/m2,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可每4~6小时一次。

2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要浓度调整剂量。

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 mg/kg。

3儿科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mg/kg-100mg/kg,每日3-4次;退热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每日3-4次;症状解除后减少剂量至每日 3mg/kg-5mg/kg,每日一次,连续服用2月或更久。

【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用药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g/m1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

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 ?g∕ml后出现。

2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改善老年痴呆症状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出现了大量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以及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听力损害、习惯性和成瘾性、眩晕、鼻炎、涎腺肿大、诱发痛风、致畸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剂量、选择适宜的剂型、正确地服药时间、避免同时服用增加胃酸的药物及应该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等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临床应用1.1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而阻止凝血素的生成,以达到阻止动脉病变的目的,并能减慢β 细胞的功能退化进度,从而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POP)研究、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PAD)研究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AAA)试验结果均表明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

长期高血糖可使血小板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在:①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②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③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强;④血小板促激活性增高参与血栓形成。

1.2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一级预防方面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很多国家的临床诊疗指南都推荐其用于一级预防。

在男性当中,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2]。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1.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答: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阿司匹林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头痛、牙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抗炎抗风湿作用强,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2、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抗血栓形成: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性疾病及手术后有静脉血栓形成倾向患者,能减少缺血性心脏病发作和复发的危险,也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口服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长期大量服用可致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

2、凝血障碍:一般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3、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可致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以及视力和听力减退等,统称为水杨酸反应。

4、过敏反应: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5、瑞氏综合症:对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年,服用阿司匹林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6-08-08T15:22:51.4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7期作者:贾淑文
[导读]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

贾淑文
(鹤岗市萝北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宣传站黑龙江鹤岗 154200)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
2.1 解热镇痛
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2.2 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也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对缺血性血管事件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阿司匹林的小伎俩能够对凝血素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使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降低,对脑出血、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短暂性缺血性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2],使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发病率明星的降低,因此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服用小伎俩的阿司匹林来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

2.3 抗肿瘤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在临床中已逐步应用到抗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的防治中,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血中的前列腺素降低有很大关系,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对COX-2产生抑制作用,导致降低肿瘤细胞代谢降低,从而对肿瘤的转移及生长产生抑制,有研究显示,对于结肠癌、直肠癌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乳腺癌、胃癌的风险程度,具研究表明长期给予阿司匹林患者使胃癌风险度降低达22%;阿司匹林还能够对抗皮肤癌,对环氧酶蛋白质产生作用,使环氧酶对血细胞的刺激降低[3]。

2.4 抗衰老作用
阿司匹林对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产生促进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老年人具有抗衰老和提高记忆力的效果,还可以增强人体角膜组织的弹性,对角膜组织中糖元的合成产生抑制,延续角膜老化的过程。

3.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临床较为常见,出现恶心、呕吐、严重可发生出血等,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临床上不良反应较少,而对于治疗有些疾病需要大剂量使用,如治疗用于风湿病时需要阿司匹林的剂量相对较大,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其主要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是通过对COX-1产生抑制作用,使PG的合成受阻,而在胃黏膜中COX-1是对PG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从而通过PG对胃肠道黏膜进行保护,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该反应产生破坏,刺激胃肠黏膜导致不良反应。

肠溶阿司匹林的外膜主要为纤维素等组成,在胃酸环境下不分解,当药物到达十二指肠内才会分解,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造成损伤,阿司匹林常为餐后用药,减缓药物的直接作用,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伤。

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在碱性环境下分解的特点,如在餐后服用,食物可能使胃部环境出现短暂的变化,导致药物在胃部产生分解,造成胃部损伤。

因此,肠溶阿司匹林应在空腹时使用,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避免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3.2 阿司匹林过敏
阿司匹林过敏是指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支气管痉挛、荨麻疹、水肿等,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

而有些哮喘患者服药后出现“阿司匹林哮喘”。

其主要由于阿司匹林对气道COX产生抑制作用,导致PG的合成受阻,生成的白三烯过多,导致气管严重的收缩反应,引起哮喘严重。

因此,在在临床上用该药治疗时需要注意,了解患者是否有阿司匹林过敏史,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则及时给予吸氧等对症治疗。

4.小结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使用,其用途仍在不断的被发现,对临床上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但需要充分认识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正确的用于临床患者非常重要,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用药医师的配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284.
[2]穆林,王永亮,吴永全等.阿司匹林在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2,,1(1):162-164.
[3]胡安新,路清华.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新进展及配伍.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4):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