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合集下载

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报告分析

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报告分析

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报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缺血人员单采后血小板数量变化报告。

方法:研究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集血站80例献血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对采集前以及采集后的不同时间血小板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检测其中的血小板数量。

结果:在不同时间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存在差异,不同时间段,献血量不同,献血人员血小板数量存在差异性。

不同采集时间献血人员的单采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等变化结果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采血小板之后,人体机体调节外周血小板数量,保证血小板数量以及功能可以维持在生产范围内。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血小板数量;变化机采血小板实施过程中,优势比较明显,容易保存,疾病传播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实施中效果相较于手工采集较高,伴随献血人员数量逐渐增加,临床针对机采血小板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1]。

在以往研究过程中,献血人员在机采血小板之后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降低,因此机体内血小板数量变化对机体血小板功能影响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集血站80例献血者进行客观性研究,利用分组统计学模式,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的血小板数量变化情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集血站80例献血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男性例数为42例,女性例数为38例,年龄最大值为52岁,最小值为20岁,平均年龄值为(36.0±5.3)岁。

80例献血人员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在研究之前处于知情状态,签署知情同意书。

机采血小板之前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在7天内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在30天内没有抽血或者是其他献血行为。

1.2方法采集所有献血人员的血样,在4小时内检测实验室血小板计数、体积以及分布宽度等指标,利用血小板分离机(美国血液技术公司提供),配套一次性密闭管道,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日本希森美康公司)。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研究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研究

・论著・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研究王作艳,高磊,单玉(山东省青岛市中心血站,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血站2016年2月~2017年3月接受的自愿献血者81例,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中的30例献血者均为首次接受血小板采集,研究组51例献血者定期在中心血站接受血小板采集,献血次数均为10次以上,对两组献血者的相关检测指标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 研究组献血者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反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从总体上看,多次机采血小板不会对献血者的血小板功能造成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采集方式。

【关键词】多次机采血小板;血小板;功能影响【中图分类号】R1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2.1.02Study on the effect of multiple machine plateletson platelet function in blood donorsWANG Zuo-yan,GAO Lei,SHAN Yu(Shandong Qingdao central blood station,shandong Qingdao 26607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multiple machine platelets on platelet function in blood donors.Methods 81 cases of blood donation from February 2016 March 2017 to accept voluntary blood donors,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 of blood donors were the first to accept the platelet collection,study group 51 cases blood donors receive regular collection of platelets in blood center,the total length of more than 12 months,the related indexes of two groups of blood donors were observed.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esul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of blood donors mean platelet volume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P<0.05);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latelet count, prothrombin tim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It is a safe and reliable way to collect platelets from blood donors in general.【Key words】Multiple machine platelets;Platelet;Function influence临床上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采血方式,但这种采血方式的使用存在较多的质疑声,在实施机采血小板的过程中是否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对血液功能产生障碍一直被担忧[1]。

多次单采血小板对机体健康指标影响的研究

多次单采血小板对机体健康指标影响的研究

多次单采血小板对机体健康指标影响的研究摘要:单采血小板是一种常见手段,其能够提高血小板采集质量,避免红细胞浪费,防止输血传播疾病发生。

但由于血小板捐献者医学基础知识储备欠佳,故而其将出现抗拒单采血小板的行为,致使该项血液采集手段无法顺利实施。

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及实际调查,围绕免疫系统指标、血浆蛋白指标以及血小板系统指标等多项内容展开探讨,并通过上述指标的变化,进而明确多次单采血小板对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以期可以为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多次单采血小板;机体健康;影响;指标引言: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成分输血技术的应用率正在不断增加。

单采血小板的采集对象多是健康献血者,但由于健康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认知程度较低,故而其将对该项技术产生抗拒心理。

因此为保障成分输血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做好对健康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其对单采血小板形成正确认知,帮助健康献血者明确该项技术与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该点对成分献血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机体免疫系统指标1.1.白细胞有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多次进行单采血小板的健康捐献者白细胞大细胞比值、白细胞小细胞比值及白细胞等指标与其他捐献者不存在差别。

由此可见,多次单采血小板无法对机体白细胞产生影响。

1.2.血浆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统功能属于重要健康指标,其能够对机体健康状况进行有效反映,而血浆中存在的免疫球蛋白实际水平能够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科学评价[1]。

针对单采血小板而言,其能够结合血液比重对血小板进行分离,但由于淋巴细胞与血小板比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而极有可能造成部分淋巴细胞丢失。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单采血小板健康捐献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A及IgG等相较于首次捐献者不存在明显差别。

促使该现象形成的原因是机体能够对T细胞稳态进行重建,提高不同亚群间的稳定性。

此外,在健康捐献者进行多次单采血小板的情况下,其C4、C3以及CRP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变化,但变化程度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于4益环境中保存,保存时间需<7d;若于室温中保存,则放置时间W4h。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越长,标本中水分减少越多,若将血液标本置于低温环境中时间过长,行ALT检测时,其酶的活性未出现明显改变,若反复行冷冻处理,则会导致血液中酶的活性会受到影响;而AST检测虽出现误差,但处于误差允许范围内,其酶活性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血。

由此可见,持续性完善血液标本采集及检验工作管理等制度,预防不规范采血行为,强化血液检验教育干预,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临床血液采集中需依据患者病情、检查项目需要调配抗凝剂使用量,避免检验结果产生误差。

综上所述,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结果准确性受到血液采集方法、血液样本条件、保存时间等因素影响,采取正确的保存血液标本方式,并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进行检测,有助于提咼检验结果准确性。

参考文献J]张玉霞,郝晓柯,魏沛,等•血液标本不合格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粤01)69-70.J]张瑞娜,魏利军,刘春子.血液标本采集位置和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67)22-23.J]李娜•生化检验结果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下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61)186.4]刘晓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心血管疾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7,3210)27-29.5]胡声报.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66)850-852.6]皮婧静,韩天矍,崔路可,等•应用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的中老年患者血清NGAL水平影响因素与临床价值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6)1029-1033.7]黄平,马明炎,余登琼•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允]重庆医学,2017,4662)105-106.8]崔福义,杨维.-20益保存血清标本是否混匀对临床常规生化项目检验结果的影响观察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员7,32 65)员26-员29.9]张霞•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综合质量控制的效果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员8,763)529-53员.10]龚向红•血液标本采集的部位、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17,66)713.收稿日期:2020-09-26)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邱昌凤寇剑成血小板作为血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对机体的止血功能发挥主要的作用。

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

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关键词】多次单采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98-02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2月中捐献≧10次的无偿献血者60名,年龄18-55周岁。

献血者外周Plt均≧150×109/L,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体检合格。

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仪器与试剂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及配套的检测试剂盒。

血小板采集用美国MCS+ED血细胞分离机、Amicus血细胞分离机、Trima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封闭式耗材,每次采集1~2 U的机采血小板。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表1)表1 60名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情况 (x±s) (n=60)统计结果表明,60名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

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变化的探讨

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变化的探讨

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变化的探讨目的:分析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的变化及其对机体红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择生活工作环境相同,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的捐献单采血小板者56名:年龄18~30周岁;按血液采集标准约定在捐献前(0小时),捐献后1小时、7~10天、15~20天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其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捐献前比较,捐献后不同时间捐献者外周血中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捐献单采血小板能启动捐献者机体应激反应,并不会影响外周血中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科学合理,正常间隔时间捐献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红细胞无影响。

标签:献血者;单采血小板;红细胞;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自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现实中全血捐献基本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而单采血小板捐献量还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给采供血机构带来极大的压力。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是血小板单采机器均来自国外,适用我国献血人群的参数还在不断地摸索调整中;二是捐献单采血小板是一个体外循环采集血小板的过程且捐献血小板时间长,捐献者更关注捐献后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无不良影响。

红细胞内肌酸含量与红细胞总数的平均年龄有关,是判断红细胞寿命的灵敏指标。

游离血红蛋白是判断血管内溶血或红细胞机械损伤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因此,我们通过对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前后的外周血中红细胞内肌酸及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并了解其变化规律对捐献者招募及捐献者自身红细胞的影响与否,均有重要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选取在市区内同一环境下生活,工作且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曾有捐献过全血并愿意在约定时间采集血样的某部队官兵及某高校学生志愿献血者56人参加本组研究,年龄18~30周岁。

长期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电解质和骨代谢的影响

长期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电解质和骨代谢的影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年4月第21卷第2期 ·221·n a n o c o c k t a i l :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i n h i b i t i o n o f d r u g -resistant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via a cancer cells and tumor vasculature dual-targeting strategy[J].Theranostics ,2018,8(10):2683-2695.(收稿日期:2018-07-08)(本文编辑:王敏)长期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电解质和骨代谢的影响王凯【摘要】 单采血小板受到采集仪器和采集时间以及人们接受程度等多种限制,目前多数血站的血小板捐献者多为固定献血者,这就造成了献血者反复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

且2012年7月1日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相比2001版规定“每隔4周采集一次”,理论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较之前单采次数翻倍,且单次捐献2 U 时体外循环使用的枸橼酸盐抗凝剂量也大幅增加。

目前已知,相对大量枸橼酸盐抗凝剂的应用会引起机体内电解质代谢变化,如血钙、磷水平下降同时引发血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

骨代谢平衡是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不断的骨重建中维持的,而钙的代谢变化是骨代谢中最主要的环节,因此长期频繁大量枸橼酸盐所致的低钙血症是否引发骨代谢生理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本文就长期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机体电解质和骨代谢的影响作一综述【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枸橼酸盐 电解质 骨代谢【中图分类号】 R 331.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587(2019)02-0221-04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32作者单位:215600 张家港市血站作者简介:王凯(1983–),男,黑龙江虎林市人,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临床输血工作,(E -m a i l )5555wangkai@ 。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液凝血因子变化分析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液凝血因子变化分析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液凝血因子变化分析黄艺;陈惠民【摘要】目的:了解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液凝血因子的变化.方法:以2016年1月1日-5月31日在我站参加成分献血献血者50例为观察对象,分析比较采前及采后10min内献血者外周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Ⅷ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50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采后其外周血Ⅷ因子及FIB的含量分别为(1.45±0.40)IU/ml、(2.62±0.46)g/L和(1.14±0.37)IU/ml、(2.01±0.41)g/L,两个指标的采后均值分别比采前均值低0.31IU/ml和0.51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7.01,P<0.05).APTT采前均值比采后均值延长3.9s(t=4.55,P<0.05),但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PT、TT的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1.65,P>0.05).结论:献血者单采前后主要对外周血的内源性凝血系统指标有影响,对外源性凝血系统指标影响不明显.【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30)018【总页数】2页(P2773-2774)【关键词】单采血小板;凝血因子;献血【作者】黄艺;陈惠民【作者单位】泉州市中心血站,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泉州市中心血站,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随着临床成分血的推广及全民医保政策的落实,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用量越来越大,但是单采血小板采集时间长,循环血量大,采集过程中要输入一定量生理盐水及ACD抗凝剂,为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采后外周血的凝血指标是否有差异,笔者特地选择50例符合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对其献血前、后外周血的相关凝血因子进行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3-01-18T09:19:36.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陈玉中1 赵宏祥2 胥琳琳3 汪玲4 任素玲2 黄红亮2 [导读]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
陈玉中1 赵宏祥2 胥琳琳3 汪玲4 任素玲2 黄红亮2
(1盐城市亭湖区伍佑中心卫生院江苏盐城 224041;2盐城市中心血站江苏盐城 224005)
(3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盐城 224005;4连云港市中心血站江苏连云港 222005 )
【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

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关键词】多次单采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98-02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2月中捐献≧10次的无偿献血者60名,年龄18-55周岁。

献血者外周Plt均≧150×109/L,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体检合格。

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仪器与试剂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及配套的检测试剂盒。

血小板采集用美国MCS+ED血细胞分离机、Amicus血细胞分离机、Trima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封闭式耗材,每次采集1~2 U的机采血小板。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表1)
表1 60名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情况 (x±s) (n=60)
统计结果表明,60名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

凝血酶时间(TT)为
20.15±1.72,接近正常参考范围(14-21)的上限。

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均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液成分、血流和血管壁的改变是凝血机制紊乱的主要原因[1],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者全身血液在分离机管道中运行,采集时间长,血细胞经过离心分离,采集过程中使用ACD-A抗凝剂,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凝血因子也会经常丢失,这些因素是否会引起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课题研究表明,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PT、INR、APTT、TT、FIB、ATⅢ、D-二聚体)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说明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不会引起献血者凝血功能的明显变化,不会引起对献血者身体伤害。

本课题研究发现,凝血酶时间(TT)为 20.15±1.72,接近正常参考范围(14-21)上限,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献血者长期多次捐献血小板时,每次均要用ACD-A作为抗凝剂对全血进行抗凝,以便于血小板的分离与采集,长期的捐献可能会导致献血者体内抗凝物质增多,从而导致了TT的相对延长,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中虽PT、INR、APTT、TT、FIB、ATⅢ、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均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这些项目检测特点分析,并无生物学意义。

张根仓等[2]报道,对39名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者进行研究,分别测量其采集2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前后PT、APTT、Fb、FⅤ、FⅧ、FⅨ等6个凝血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采集后Fb、FⅤ、FⅧ、FⅨ的含量较采集前降低(P<0.01),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内;采集前后PT、APTT 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从凝血功能方面来说,捐献2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对于献血者是安全可行的。

郭兆富等[3]报道,对55例机采血小板前后4项凝血参数(PT、PTINR、APTT、TT)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变化无显著性,认为体检符合要求的献血者,献血小板后对其凝血功能无影响。

李大鹏[4]等报道,选择符合标准的献血者,以科学方法采集单个供者血小板2个治疗量,其采集前后凝血机制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变化,安全系数高。

本课题中研究的对象是捐献血小板达10次以上的献血者,是随机空腹取样检测,研究结论与报道一致,即捐献血小板1~2 U后并不会引起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其血浓度升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反映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5]。

D-二聚体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脏疾病等,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王雅宁、崔立业[6]报道,通过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者与全血献血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比对观察,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透视光免疫浊度法对不同年龄段的360名健康献血者进行体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观察,结果180名成分献血者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低于180名全血献血
者,认为在降低血栓性疾病发生意义上成份献血更优于传统的全血献血。

本文研究结果也表明,多次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D-二聚体仍在正常参考范围值以内,说明献血者多次捐献血小板,虽然手臂静脉经过多次的穿刺,全身血液多次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管道的反复循环和离心分离,血液多次经过ACD-A的抗凝(有时会出现抗凝不充分而产生细小的凝集物),但仍不会引起献血者体内形成血栓。

相反捐献血小板与捐献全血相比间隔期短(捐献血小板间隔期为4周,捐献全血间隔期为6个月),多次捐献血小板其体内的血液经常被循环流动,采集回输过程中分离管道盐水的冲洗,血小板的经常采集丢失,红细胞、血浆成分的少量丢失,这些因素可能会使血液的粘稠度降低,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液粘稠度增高,静脉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血栓[7]。

本课题研究表明,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这一研究结果对消除献血者疑虑,有效地进行献血者招募,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亦江,房士琦,李清泉,等.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机制改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10(2):115.
[2]张根仓,张明霞,张明芳等.一次采集两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凝血参数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2):131-133.
[3]郭兆富,陈天鹏,杨留玉等.55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4项凝血参数的观察[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 8(2):142
[4]李大鹏,徐学芳,任红,等.机采单个供者血小板献血者凝血功能检测及机制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4, 21(12):1099.
[5]张立中,陈洪山,华俊等.血浆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287-288.
[6]王雅宁,崔立业.机采血小板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相关性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9, 25(5):547-5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