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形器基础知识
辅助器具基础知识

辅助器具基础知识一、辅助器具概述(一)前言(二)辅助器具的定义(三)辅助器具的分类(四)辅助器具的功能(四)辅助器具的特点二、不同残疾类别辅助器具选择(一)肢体残疾(二)视力残疾(三)听力残疾(四)言语残疾三、常用辅助器具介绍(一)轮椅(二)拐杖(三)助行器(四)防压疮垫一、辅助器具概述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
残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并伴随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 6.34%。
由于身体功能和环境等方面的障碍,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
辅助器具的出现和发展,有力提高了残疾人的生存质量,改变了残疾人的人生。
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身患严重的神经元疾病,然而他借助一系列配套的辅助器具设备,可以撰写论文著作,与观众交流互动,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
【辅助器具的定义】辅助器具是指(2004年《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由残疾人使用的,特别生产或一般有效的,用于防止、补偿、减轻、抵销残损、残疾或残障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
通俗地说,凡是能够有效减轻残疾影响,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器具,普通到轮椅拐杖及自制的工具,高级到植入式电子耳蜗等都是辅助器具。
【辅助器具的分类】辅助器具品种多样,使用广泛,按使用人群可分为:肢体障碍者辅助器具、视觉障碍者辅助器具、听力障碍者辅助器具、言语障碍者辅助器具、智力障碍者辅助器具、精神障碍者辅助器具六类。
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国际标准ISO 9999):个人医疗辅助器具、技能训练辅助器具、矫形器和假肢、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个人移动辅助器具、家务辅助器具、家庭和其他场所的家具及其适配件、沟通和信息辅助器具、操作物体和器具的辅助器具、环境改善和评估辅助器具、就业和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休闲娱乐辅助器具这12个主类、130个次类、781个支类。
【辅助器具的功能】补偿减弱的功能。
残疾人如果还有残留的潜能可利用,辅助器具可在残留潜能和环境间构建一个“通道”,使其活动和参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
矫形器的基本作用

矫形器的基本作用2011-02-17 16:17矫形器的基本作用现代矫形器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矫形器师制作的。
与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同的是,矫形器治疗常常需要临床医师、物理治疗师与矫形器师的密切配合。
矫形器的基本功能如下。
一、限制肢体运动,保持关节稳定通过限制异常运动,如固定性踝足矫形器可限制足踝的各方向活动;通过对肢体的固定,促进骨折的愈合或利于软组织损伤的消炎、减轻疼痛,如各种固定性矫形器。
二、矫正畸形,防止畸形的发展柔软性畸形可以利用矫形器矫治,如脊柱侧凸矫形器;对僵硬性畸形或手术矫治前的患者,可利用矫形器限制畸形的发展,如足外翻矫形器。
三、牵引作用,缓解症状通过对脊柱的牵引,缓解神经压迫症状,减轻疼痛,如颈椎矫形器、腰椎牵引带。
四、免荷作用,减轻疼痛免荷式矫形器是为减轻下肢承载的负荷而使用的矫形器。
常用的免荷式矫形器有髌韧带承重(PTB)矫形器和坐骨承重矫形器,避免了伤残部位的承重。
五、功能代偿,辅助肢体运动能够辅助肢体关节运动的功能性矫形器。
如利用弹簧或橡皮筋的弹力来代偿麻痹肌肉功能的指伸展辅助矫形器、动态对掌矫形器等。
六、保护作用,预防组织损伤通过对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强固和对关节活动的适当限制,增强关节的稳定,防止关节及肌肉、韧带的损伤,如护肩、护肘、护膝等各种软性护带及软性围腰等。
上肢与下肢不同,其功能不是支撑体重,而主要是发挥手的灵巧持物功能。
上肢矫形器除了用于稳定关节、矫正畸形外,更常用于辅助或替代手的功能。
这类矫形器又称功能性矫形器或动力性矫形器。
一、装配上肢矫形器须知1.矫形器辅助瘫痪肌所残留的肌力,或替代完全瘫痪肌肉的功能。
例如对桡神经损伤的病人,使用矫形器支撑腕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可以更好地发挥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所支配肌肉的功能。
又如C5平面四肢瘫的病人,使用辅助握持功能的矫形器,可明显改善自理生活能力。
2.矫形器的握持辅助力量应适当,以满足辅助病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但不能力量过强,以免损伤感觉障碍的手指。
康复科----三基

康复科第一章基础理论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测评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2.社区康复:指在社区层次上采取综合性的康复措施,利用和依靠社区资源,使残疾人能得到及时、合理和充分的康复服务,改善和提高其躯体和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3.残疾:残疾是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性异常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
这些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4.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合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的功能按全或无定律进行。
同一块肌肉的运动单位越多,动作的精细程度越高.同样,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越少,动作的精细程度也越高。
5.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时,肌肉张力增加,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
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性运动。
6.等张收缩: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运动时肌张力大致恒定,肌纤维缩短,引起明显关节运动。
等张收缩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
等张收缩又称为动力性运动。
7.等速收缩:肌肉收缩的速度保持恒定或产生匀角速度的关节活动。
8.最大耗氧量:运动时消耗的能量随运动强度加大而增加。
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摄氧量达到最大而不再能增加的值,称为最大摄氧量(VO2max)。
9.突触:突触是神经传导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一个突触小结。
10.运动终板:是指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肉接头部位形成的突触,它是将神经兴奋性传递到肌肉的重要部位.11.反馈:是中枢神经系统高位和低位中枢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促进、制约的方式。
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反馈活动有2种,即使原有活动加强和持久的正反馈和使原有活动减弱或终止的负反馈,起到促进活动出现、保持活动适度、防止活动过度的作用.1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其周围的肌梭受牵拉后将兴奋传人脊髓,引起受牵拉肌肉的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残疾人辅助器具基础教材

学习目的
本课程是《残疾人辅助器具基础与应用》的第一章及下册简介, 希望通过本课程图文并茂的介绍来了解残疾人辅助器具的基本知识, 以便在残疾人康复中能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广泛应用辅助器具 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就残疾人康复手段而言,我国与国际 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辅助器具的应用。所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 希望医生能在残疾人康复协作组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头和尾两个 关:即能针对残疾人需要的辅具类型开出辅具处方;再通过辅具训 练后的效果进行验收,来促进残疾人的康复。
辅助器具基本概念
♠ 残疾人辅助产品
名称和定义
国际上从1992年发布国际标准ISO 9999第一版后发生了很多变 化,特别是艾滋病的泛滥,使“aids” 通常特指艾滋病HIV,所以 许多国家已经用“assistive devices and assistive technology” (辅助器具和辅助技术)来代替“Technical aids”。因此当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中文版《国际功能、 残疾和健康分类》),并在环境因素的第一章中提出了“辅助产品” (Assistive products)的概念后,逐渐被广泛认可。而且已被最 新版本国际标准ISO 9999:2007定义为:“能预防、代偿、监护、
辅助器具基本概念
♠ 残疾人辅助器具
名称和定义
国际上的共性名称是1992年国际标准ISO 9999《Technical aids for disabled persons ——Classification》,发布后由民 政部假肢所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共同翻译。经标委会反复推敲后决 定将Technical aids译为辅助器具,并予1996年发布了等同采用该 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CB/T 16432-1996《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 在该标准的“定义”中给出了 “辅助器具”的定义为:“由残疾
康复医学(重点!)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康复医学(重点!)重点知识复习资料1.康复是一系列措施的应用,旨在减轻残疾和残障状况,使其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受歧视。
2.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应用学科,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3.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张力基本不变,可产生关节的运动。
可分为等张向心性收缩和等张离心性收缩。
4.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的长度基本不变,所做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不产生关节的运动。
5.联合反应是指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异常表现。
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
6.共同运动是指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
7.肌力是指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
8.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9.关节活动度或关节活动范围是指一个关节的运动弧度。
10.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11.协调是指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衡、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动作的能力。
12.日常生活活动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活动,即进行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等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13.康复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康复治疗技术,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14.有氧训练是一种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训练方式,采用中等强度、大肌群、动力性、周期性运动,持续一定时间,以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运动能力和全身耐力。
15.靶心率是通过有氧运动调高心血管循环系统的机能时有效而安全的运动心率,是判断有氧运动的重要依据。
(完整版)假肢与矫形器学教学大纲

《假肢与矫形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假肢与矫形器学》英文名称: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公共课总学时: 54 讲课学时: 36 实验(上机)学时:18学分: 3适用对象:康复治疗学专业选修课程:无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假肢与矫形器学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假肢与矫形器在康复医学中的临床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种截肢原因、截肢类型、截肢注意事项、截肢平面选择的基本原则,一般假肢与矫形器的分类方法,各类常见的假肢介绍,各类矫形器的矫正原理、注意事项、及人体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及各类假肢矫形器及辅助用具在临床中的运用.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和了解假肢矫形器学在康复医学中涉及的范围,理解临床应用的意义.2.了解假肢与矫形器的种类、结构特点、生物力学特性及适应症。
3.能根据病情,初步开具假肢与矫形器处方,并进行假肢与矫形器适配性检查与评估.4.能将检查、评估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做出表达清晰的评定报告.5.对国内外假肢与矫形器的最新动态及发展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假肢矫形器学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实验实践课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类假肢、矫形器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构造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教学手段: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践课安排到实验基地动手操作;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及实操相结合(各占50%)的方法。
笔试采用闭卷考试.实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件毕业设计产品。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假肢第一节截肢的概述一、截肢的历史二、截肢的发生率三、截肢的适应症四、截肢水平的选择五、截肢技术的改进六、儿童截肢的特点七、残肢的手术后处理八、各部位截肢的特点九、截肢后的主要功能障碍第二节假肢概述第三节上肢假肢的品种、特点、选用和适合性检查一、上肢假肢的分类二、上肢假肢的基本构成三、各种假手品种、结构特点、选用原则四、上肢假肢装配适合性检查五、上肢假肢新结构第四节下肢假肢一、下肢假肢的分类二、部分足假肢三、塞姆假肢四、小腿假肢五、膝部假肢六、大腿假肢七、髋部假肢八、假肢的临床适合性检查第五节假肢处方学一、假肢处方讨论中所需要的基本资料二、影响假肢处方的主要因素三、上肢假肢处方四、下肢假肢处方五、儿童假肢处方六、假肢处方的书写与主要内容第六节截肢者康复治疗一、术前物理治疗二、术后全身治疗三、术后肺功能训练四、术后残肢的处理五、临时性假肢的应用六、残肢的保健第七节下肢假肢使用训练一、小腿假肢使用训练二、单侧大腿假肢使用训练三、双侧大腿假肢使用训练四、髋离断假肢使用训练第八节上肢假肢控制、使用训练一、索控上肢假肢控制训练二、索控上肢假肢使用训练三、肌电假手信号检测和使用训练第九节截肢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残肢肿胀二、瘢痕、粘连及滑囊炎三、皮肤病四、残肢皮肤感染、坏死、溃疡五、残肢末端骨刺六、残肢痛与神经瘤七、幻肢痛重点、难点:重点是截肢水平的选择、小腿假肢、大腿假肢、各部位截肢的特点;难点是假肢处方、下肢假肢使用训练、上肢假肢控制、使用训练课程考核要求:了解:膝部假肢、髋部假肢熟悉:上、下肢假肢的分类掌握:残肢肿胀处理、术前物理治疗、术后残肢的处理、术后肺功能训练、复习思考题:1、临床上如何正确选择截肢平面?第二章矫形器第一节矫形器概述一、矫形器的历史二、矫形器的统一命名。
医疗器械基础学习知识学习培训

维护保养与故障排除
01
日常维护
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洁、润 滑、紧固等保养工作,确保器
械处于良好状态。
02
故障识别
熟悉医疗器械的常见故障现象 和原因,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
故障。
03
维修与更换
对于损坏的部件或出现故障的 医疗器械,及时进行维修或更 换,确保器械的正常运行。
04
保养记录
建立医疗器械的保养档案,记 录每次保养的时间、内容和结
果,以便追溯和管理。
03
诊断类医疗器械介绍
诊断类医疗器械种类及功能
医学影像设备
包括X射线机、CT扫描 仪、MRI等,用于获取 人体内部结构和病变信
息。
实验室诊断设备
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血液分析仪等,用于对 人体样本进行生化、免
疫等分析。
医用内窥镜
如胃镜、肠镜等,用于 直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
病变情况。
医疗器械基础学习知识学习 培训
目录
• 医疗器械概述 • 医疗器械结构与工作原理 • 诊断类医疗器械介绍 • 治疗类医疗器械介绍 • 辅助类医疗器械介绍 • 医疗器械安全与风险管理
01
医疗器械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人类疾病、损伤或残疾的设备、器具、器材、材料或其他物品。
性。
01
02
03
04
05
05
辅助类医疗器械介绍
辅助类医疗器械种类及功能
拐杖
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支撑和平衡,帮 助行走。
助听器
帮助听力障碍者改善听力,提高沟通效 率。
轮椅
为无法行走或行走困难的人群提供代步 工具,提高生活质量。
辅助器具基础知识

辅助器具基础知识一、辅助器具概述(一)前言(二)辅助器具的定义(三)辅助器具的分类(四)辅助器具的功能(四)辅助器具的特点二、不同残疾类别辅助器具选择(一)肢体残疾(二)视力残疾(三)听力残疾(四)言语残疾三、常用辅助器具介绍(一)轮椅(二)拐杖(三)助行器(四)防压疮垫一、辅助器具概述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
残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并伴随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由于身体功能和环境等方面的障碍,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
辅助器具的出现和发展,有力提高了残疾人的生存质量,改变了残疾人的人生。
着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身患严重的神经元疾病,然而他借助一系列配套的辅助器具设备,可以撰写论文着作,与观众交流互动,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
【辅助器具的定义】辅助器具是指(2004年《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由残疾人使用的,特别生产或一般有效的,用于防止、补偿、减轻、抵销残损、残疾或残障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
通俗地说,凡是能够有效减轻残疾影响,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器具,普通到轮椅拐杖及自制的工具,高级到植入式电子耳蜗等都是辅助器具。
【辅助器具的分类】辅助器具品种多样,使用广泛,按使用人群可分为:肢体障碍者辅助器具、视觉障碍者辅助器具、听力障碍者辅助器具、言语障碍者辅助器具、智力障碍者辅助器具、精神障碍者辅助器具六类。
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国际标准ISO 9999):个人医疗辅助器具、技能训练辅助器具、矫形器和假肢、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个人移动辅助器具、家务辅助器具、家庭和其他场所的家具及其适配件、沟通和信息辅助器具、操作物体和器具的辅助器具、环境改善和评估辅助器具、就业和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休闲娱乐辅助器具这12个主类、130个次类、781个支类。
【辅助器具的功能】补偿减弱的功能。
残疾人如果还有残留的潜能可利用,辅助器具可在残留潜能和环境间构建一个“通道”,使其活动和参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前庭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如下 ①前庭系统受损害所致。 ②站立或行走时平衡障碍 ③有眩晕、眼球震颤及前庭功能实验异常 ④无肢体的共济失调和深感觉障碍
(7)共济失调残疾程度分级 重度:食物摄取、大小便始末、穿衣服、起 居、步行、入浴等均不能自理,需要他人 帮忙。 中度:上述运动困难,但在他人帮助下可完 成。 轻度:完成上述运动虽有一些困难,但基本 可以自理。
生物力学原理在上肢矫形器中的应用
1、三点力原理 2、杠杆原理 ⑴前臂支撑部应有足够的长度 ⑵牵引力方向应与矫正对象骨的长轴相垂直 ⑶指套安装在矫正对象关节的末端 ⑷牵引力不可过大,以免造成皮肤压迫性病变, 因此,要注意检查手指前端色调的变化及患者 疼痛程度,牵引力过强时要放松弹簧或橡皮筋
生物力学原理在下肢矫形器中的应用
(4)减轻轴向承重 减轻肢体或躯干长轴的承重 (5)改进功能 是指用于改进步行、饮食、穿衣等各种日常 活动和工作的矫形器。 (6)产生动力功能 通过一定的装置来代偿失去的肌肉功能
矫形器与生物力学
什么叫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力学有关问 题的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利用力学基本原 理,结合生理学、医学和生物学来研究生 物体特别是人体的功能、生长、衰老及运 动的规律。从狭义上讲,生物力学就是人 体生物学。
矫形器
天津市天医医疗康复器具厂
李朋
矫形器概述
1.定义 1.定义 用于改变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机 能特性或结构的体外使用装置。
矫形器应用于人体躯干、四肢和其 矫形器应用于人体躯干、 他部位,通过力的作用以预防、 他部位,通过力的作用以预防、矫正畸 治疗骨折和关节、肌肉、神经、 形,治疗骨折和关节、肌肉、神经、血 管等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疾患, 管等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疾患, 并能起到直接代偿它们功能的作用。 并能起到直接代偿它们功能的作用。
几种常见力
1、重力 2、摩擦力 3、弹性力
生物力学原理在矫形器设计中的应用
一、三点压力系统 在矫形器,无论是固定用或是矫正用, 都广泛采用了三点力原理(即三点压力系 统)。它是指处于同一平面但不在同一直 线的三点受力,其中一点的受力方向与另 外两点受力方向相反的情况下,根据作用 力反作用力、力的分解定律以及杠杆平衡 原理,三点力相互作用而产生固定和矫正 作用
②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为痉挛性 (硬瘫)、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 硬瘫)、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 )、肌张力增高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亢进、病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亢进、 理反射为阳性。早期无肌萎缩,晚期 理反射为阳性。早期无肌萎缩, 为废用性萎缩 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为迟缓性 (软瘫)、肌张力降低、深反射减弱、 软瘫)、肌张力降低、深反射减弱、 )、肌张力降低 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 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理反射为阴性,早期即有肌萎缩 理反射为阴性,
生物力学原理在脊柱矫形器中的应用
脊柱矫形器的作用主要是控制脊柱运动、 牵引、矫正畸形和改变脊柱的对线关系。 1、利用三点压力系统进行弯曲的矫正 2、压垫的抗扭转作用 3、提高腹压,以增加对躯干的支持力 4、纵向牵引力的矫正作用
支条式下肢矫形器半月箍的安装位置: 半月箍的作用是固定支条、提高矫形器的强 度,特殊情况还起到矫正作用。 ⑴膝下箍位于腓骨小头下2.5cm处膝上箍位于 ⑴膝下箍位于腓骨小头下2.5cm处膝上箍位于 腘窝上方,一般以膝铰链轴为中心使上下 两箍等距 ⑵髋下箍斜置于会阴和大转子下2 2.5cm处 ⑵髋下箍斜置于会阴和大转子下2-2.5cm处 ⑶腰髂箍:又称骨盆带、髂箍等,主要起悬 吊和固定作用。
矫形器必须具备的特点: 矫形器必须具备的特点: 治疗效果良好,结构简单,轻便耐用, 治疗效果良好,结构简单,轻便耐用, 安全可靠,穿戴方便, 安全可靠,穿戴方便,无压痛和其他副作 用,不影响固定范围以外的关节功能,透 气性好,以保持清洁卫生。 气性好,以保持清洁卫生。
损伤致肢体残疾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是人的高级智能活动、多种精神活动、人 的情感、意志、知觉和反射活动的物质基 础,也是人体各种运动的物质基础,是人 体协调和适应内外环境使其进行正常生命 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统 一性、多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联系都必须 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才能完成
力学基础知识
力是生物力学的基础概念之一,矫形器装 置对被矫治肢体的作用是通过里实现的。 1、力的定义 2、力的效应 使物体产生运动状态改变 使物体产生形态的改变
内力与外力
内力:在一个系统内部相互的力 外力:一个力学系统与外部物体相互作用的力 在矫形器的生物力学研究中,一般把整 个人体作为一个力学系统,体内肌肉的力量, 骨、软骨、关节、韧带、肌腱及筋膜等组织 的力是人体的内力;矫形器的压力、扭力、 支撑反作用力等人体的外力。
锥体系有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来管理 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致残原因 大脑皮质运动区和运动传导路某一环 节受到损伤, 节受到损伤,都可以产生该神经支配区域 的功能障碍。 的功能障碍。锥体束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 以引起随意运动障碍,出现肢体瘫痪。 以引起随意运动障碍,出现肢体瘫痪。
(3)致疾诊断要点: ①有脑实质的损伤史。
下肢矫形器的功能作用主要是固定、矫 正、代偿与免荷。为实现这些功能,在下 肢矫形器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三点力的杠 杆原理和重力线的调整。
根据人体下肢的生理结构特点,在下肢矫形 器的设计中考虑以下几点 1、按照下肢的重力线的要求正确对线 2、正确选择矫正力的作用点 3、下肢矫形器铰链转动中心的位置应与下肢 生理关节轴保持一致 4、支条式下肢矫形器半月箍的安装位置
矫形器的基本功能
(1)稳定与支持功能 通过限制关节的异常活动范围,,稳定关节, 减轻疼痛或恢复其承重功能、运动功能。 (2)固定和保护功能 通过对病变肢体或关节的固定和保护以促进 病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疾病或肌肉病 变引起的关节周围的肌力不平衡。 ②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疾病或肌肉疾 患使肌肉无力对抗重力 ③损伤引起的反应性瘢痕 ④关节炎症 ⑤肌肉或肢体供血不足 ⑥任何能妨碍肌肉收缩的骨、关节、肌肉疼 痛
矫形器应用对象很广泛,如小 矫形器应用对象很广泛, 儿麻痹后遗症、 儿麻痹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 畸形、截瘫、骨与关节结核、 畸形、截瘫、骨与关节结核、关 节脱位、骨折、关节炎、 节脱位、骨折、关节炎、椎间盘 突出症、脊柱侧弯、 突出症、脊柱侧弯、颈肩腰腿痛 和肢体畸形都可通过使用矫形器, 和肢体畸形都可通过使用矫形器, 达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达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1、三点固定 三点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故三点压力可 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 2、三点支撑产生横向移动力和纵向拉力 3、三点力形成的杠杆作用可产生矫正转矩,而且 矫正转距的大小与校正对象的弯曲角度有关。即 弯曲角度越小时,侧向力产生的矫正转矩效果就 越好。 4、组合式三点压力系统 有时为了加强固定或增加局部的压力,常采用三点 力的组合。 当使用的压力超过2.5 N/cm² 当使用的压力超过2.5 N/cm²时,造成皮肤 坏死和压迫性溃疡。
1、脑损伤致肢体瘫痪残疾
(1)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主要在中央前回和旁 中央小叶前部。它接受来自关节、肌腱及 骨骼肌的深部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在空 间的姿势、位置以及各部分在运动当中的 状态,并根据这些运动器的状态来管理全 身的运动。肢体运动有大脑皮层运动中枢
产生后通过运动传导路管理骨骼肌的运动。 产生后通过运动传导路管理骨骼肌的运动。 运动传导路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部分。
(2)致残原因 共济失调是指肌肉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 协调障碍,也就是随意运动的幅度协调发 生紊乱,以致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依据损伤部位的差异,将共济失调分为大 脑性、小脑性、深层感觉障碍性和前庭性 四类
3伤残诊断要点 ①有头部外伤史。 ②大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如下: ③依据大脑皮层损害部位的不同,可出现不 同的症状 ④额叶共济失调主要在站立或行走时出现 ⑤颞叶共济失调症状较轻,只有结合颞叶其 他症状才可确认。 ⑥顶叶共济失调多伴有深层感觉障碍;有的 出现皮质感觉障碍
(4)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如下 ①肢体运动时,表现出震颤,静止时消失 ②肌群收缩的强度与运动所达到的目的不相 称,如步行时举足过高,拿物品是过度伸 开手指等 ③无深部感觉障碍 ④伤侧肌张力减低,步行或站立时常向病灶 侧倾倒 ⑤小脑蚓部损伤时,出现平衡失调,站立时 身体摇摆不稳步履蹒跚
(5)深层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如 下: ①由于深层感觉障碍所致 ②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而闭眼时更明显 ③夜晚行走困难、洗面时不能保持站立平衡, 易向面盆方向倾倒。 ④伴有深感觉障碍,位置觉、震动觉减弱或 消失等
⑦肌力分级
肌力分级 0级 1级 标准
相当正常肌 肉的%
0 10
测不到肌力收缩 仅有轻微收缩,不引起关节 运动 再减重状态下能作全幅运动 能抵抗重力作全幅运动,不 能抵抗外力阻力 能抵抗外力,抗部分阻力运 动 能抗重力,能充分的阻力运 动
2级 3级
25 50
4级
75
5级
100
2、外伤性共济失调残疾 (1)小脑位于颅后窝,小脑的机能是协调躯 体的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以及协调肌肉 的紧张和协调肌肉的运动。 前庭在内耳迷路中部,略似椭圆形腔 隙。深感觉又叫本体感觉,包括位置感、 运动感和震颤感,是颈脊髓神经的后根、 脊髓后索、丘脑传递至大脑皮层顶叶的
下肢矫形器各关节轴心的位置选择如下: ⑴髋关节轴心位于人体大转子最突出点上2cm, ⑴髋关节轴心位于人体大转子最突出点上2cm, 略偏前1cm,与股骨中心保持水平。 略偏前1cm,与股骨中心保持水平。 ⑵膝关节轴心处于人体股骨内上髁最突出点水 平高度,位于股骨髁前后径的1 平高度,位于股骨髁前后径的1/2和后1/3 和后1 的中点间 ⑶踝关节轴心位于人体胫骨内髁下缘水平处
④偏瘫,即一侧上下肢的瘫痪。包括同侧 偏瘫,即一侧上下肢的瘫痪。 面肌在内的瘫痪,叫脑性瘫痪;没有脑 面肌在内的瘫痪,叫脑性瘫痪; 神经麻痹,而仅仅表现一侧上下肢瘫痪 神经麻痹, 者,叫脊髓性瘫痪。 叫脊髓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