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与案例课后练习

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与案例课后练习
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与案例课后练习

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与案例课后练习

判断题:

5、战略成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把生产成本控制到最低点。[题号:Qhx008929]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5、不管是战略成本管理还是成本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让成本降到最低。[题号:Qhx008930]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4、任何一家企业都追求成本的最优化。[题号:Qhx008931]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3、战略成本管理思维主要是在竞争环境的变迁和竞争要素的变化背景下产生的。[题号:Qhx008932]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1、战略成本管理思维在我国由高校学者推动下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并产生很多经典案例。[题号:Qhx008933]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1、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阐释,后者决定前者的方向和范围。[题号:Qhx008934]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1、成本领先战略中对采购的影响是小批量高频次以质量为主。[题号:Qhx008935]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1、差异化战略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是高工资熟练工人。[题号:Qhx008936]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4、降低了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就完全控制住了产品成本。[题号:Qhx008937]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4、成本管理是对战略成本管理思维的执行,两者相辅相成互不冲突。[题号:Qhx008938]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2、规模经济效应是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越低。[题号:Qhx008939]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3、每一项业务的背后都有成本动因在推动,成本管控就是要识别并管理好成本动因。[题号:Qhx008940]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4、质量成本从是否可控来看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题号:Qhx008941]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以下不属于战略成本管控范围的是()。[题号:Qhx008942]

A、从成本角度辅助战略决策

B、设计成本管控体系

C、选择成本管控工具

D、确定标准成本

正确答案:D

2、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以下项目中对整体成本影响最大的是()。[题号:Qhx008943]

A、研发

B、采购

C、生产

D、售后

正确答案:A

5、当企业的经营地点确定后,从成本角度分析将直接影响的是()。[题号:Qhx008944]

A、基础成本

B、产业成本

C、最优成本

D、运营成本

正确答案:B

1、以下业务环节中不属于价值链基本活动事项的是()。[题号:Qhx008945]

A、售后

B、生产

C、销售

D、财务

正确答案:D

1、以下内容中,不属于研发所导致的结果的是()。[题号:Qhx008946]

A、产品技术含量

B、生产的工艺

C、供应商合作关系

D、材料的熟练

正确答案:C

5、以下不属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目的的是()。[题号:Qhx008947]

A、认清存在差距

B、确定成本管控工具

C、寻求改善方向

D、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正确答案:B

3、企业选择成本管控工具时,不需要直接考虑的是()。[题号:Qhx008948]

A、工具的应用成熟度

B、实施成本与周期

C、与管理层预期的匹配度

D、是否需要购买计算机

正确答案:D

1、通常来说,成本体系设计对总成本金额的影响与成本体系对总成本金额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是()。[题号:Qhx008949]

A、前者大于后者

B、两者相等

C、前者小于后者

D、不好说

正确答案:A

4、战略与战略成本管控之间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题号:Qhx008950]

A、前者决定后者的方向和范围

B、两者是并行的互不影响

C、后者决定前者的方向和范围

D、两者是交叉的说不上谁先谁后

正确答案:A

3、对成本动因理解不正确的是()。[题号:Qhx008951]

A、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内容

B、成本动因是事后控制的

C、成本动因大都是具体的业务活动

D、控制好成本动因可有效控制成本发生额的大小

正确答案:B

3、战略成本管控在发挥业务战略辅助决策作用时,下述观点中不正确的是()。[题号:Qhx008952]

A、完全围绕此业务战略的最大化

B、要识别出关键成本影响要素

C、要从全局的视角进行分析

D、要考虑其在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A

4、关于质量成本的论述,错误的是()。[题号:Qhx008953]

A、预防成本发生在设计阶段

B、鉴定成本发生在生产阶段

C、内部失败成本发生在内部检测阶段

D、鉴定成本发生在售后阶段

正确答案:D

4、关于供应链的理论,错误的是()。[题号:Qhx008954]

A、可分为敏捷型供应链和效率型供应链

B、主要考虑周期、成本、质量等主要要素

C、需要在设计阶段谋划最优途径

D、必须要有专业信息系统的支持

正确答案:D

2、关于质量成本中的六西格玛的说法,错误的是()。[题号:Qhx008955]

A、六西格玛原是一个统计变量,被应用到衡量、分析、改进工作质量中

B、六西格玛代表着不超过6.2%的故障率水平

C、六西格玛有很多辅助工具应用,如故障分析、系统设计等

D、六西格玛着眼于改善具体的工作流程

正确答案:B

3、关于标准成本法应用的观点,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题号:Qhx008956]

A、大多应用在采购制造等环节

B、以业务的定额限制为管控思路

C、适用于所有的制造型企业

D、业务类型多变化频繁的企业一般不适用

正确答案:C

多选题:

5、战略成本管理的代表思想有()。[题号:Qhx008957]

A、管理工具论

B、管理思想论

C、管理信息论

D、管理系统论

正确答案:ABC

3、在战略决策过程中,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需要考虑以下哪些要素()。[题号:Qhx008958]

A、地点选择

B、能源选择

C、规模选择

D、风险选择

正确答案:ABCD

2、在战略决策过程中,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需要遵从哪些事项()。 [题号:Qhx008959]

A、从全局的角度思考

B、注意隐性成本

C、考虑风险因素

D、从长期动态发展的因素判断

正确答案:ABCD

2、规模经济的原因是()。[题号:Qhx008960]

A、议价能力强导致采购成本低

B、专业化与学习效益

C、单位分摊固定成本低

D、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正确答案:ABC

2、当企业的商业模式确定后,就相应决定了()。[题号:Qhx008961]

A、成本管控的范围

B、成本管控的工具

C、成本管控的重点

D、成本竞争力的相对高低

正确答案:ACD

4、在与竞争对手进行价值链对比分析时,应该注意()。[题号:Qhx008963]

A、建立在双方真实信息基础上

B、核心要素的识别与价值积累

C、考虑价值链的稳定性与运行效率

D、目光放在发展趋势与发展环境的变迁、适应上

正确答案:ABCD

4、质量成本可以分为()。[题号:Qhx008964]

A、预防成本

B、鉴定成本

C、内部失败成本

D、外部失败成本

正确答案:ABCD

1、对全面预算管理工具认识正确的观点为()。[题号:Qhx008965]

A、主要用途是对经营资源的协调分配

B、管理范围是企业整体

C、管理视角是企业各职能部分协调发展

D、难点在于计划的合理性与假设基础变化后的调整

正确答案:ABCD

1、对平衡计分卡工具认识正确的观点为()。[题号:Qhx008966]

A、主要用途是企业的系统发展

B、管理范围是企业整体

C、管理视角是延伸到非经济数据因素

D、管理难点在于对指标的筛选和确认

正确答案:ABCD

2、战略成本管理三角论包括()。[题号:Qhx008967]

A、成本工具

B、战略定位

C、战略价值链

D、管理体系架构

正确答案:BCD

4、当核心战略确定后,战略成本管理思维将在哪几个环节发挥作用()。[题号:Qhx008968]

A、战略决策评价

B、商业模式

C、竞争力分析

D、价值链

正确答案:ABCD

3、下列哪两项选择所对应的标准是最优成本()。[题号:Qhx008969]

A、能源选择

B、规模选择

C、地点选择

D、业务选择

正确答案:BD

1、价值链由于流转范围不同可以分为()。[题号:Qhx008970]

A、内部价值链

B、外部价值链

C、基本价值链

D、延伸价值链

正确答案:AB

3、价值链的用途主要包括()。[题号:Qhx008971]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16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福特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起、衰败和复兴,是一个典型的;福特公司的创造人亨利﹒福特有着精明强干得头脑和丰;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开始生产“A”型到“;福特从而建立起一个世界上最大和盈利最多的制造业企;随着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兴起,汽车有着不同档次的;当时它的强劲对手通用汽车公司,(一)福特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起、衰败和复兴,是一个典型的反映管理重要性的案例。 福特公司的创造人亨利﹒福特有着精明强干得头脑和丰富的技术经验。自从1889年《科学美国》作了有关德国奔驰汽车的结构和制造的报道后,许多美国人从事汽车制造,于1896年制造出第一辆福特汽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开始生产“A”型到“R”和“S”型汽车,参与几十家汽车公司的竞争,当时还没有什么优势。但1908年开始生产福特“T”型车就标志着福特垄断局面的开始。“T”型车的特点是结构紧凑、设计简单、坚固、驾驶容易、价格较低。1913年福特采用了汽车装配的流水生产法并实行汽车零件的标准化,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

力,当年产量增加到13万辆,1914年增加到26万辆,192 3年增加到204万辆,在美国汽车生产中形成垄断的局面。 福特从而建立起一个世界上最大和盈利最多的制造业企业,它从利润中积累了1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可是,福特坚信企业所需要的只是所有主管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助手”,只需“助手”的汇报由他发号施令即可运行。他认为公司组织只是一种“形式”企业无需管理人员和管理。 随着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兴起,汽车有着不同档次的需要,科技、产供销、财务、人事等管理日趋复杂,个人管理已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只过了几年,到1927年,福特已丧失了市场领先的地位,以后的20年,逐年亏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无法进行有力的竞争。 当时它的强劲对手通用汽车公司,则从20年代开始走着一条与福特经验相反的路子。“通用”原是一些竞争不过福特的小公司拼凑起来的,在建立之初,这些小公司作为“通用”的一部分各自为政,通用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公司的许多工作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不仅使这些领导人忙于事务,无暇考虑公司的方针政策,并且限制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而1920年后,新接任的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对公司进行了大整顿、大改组。公司根据市场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确定产品方向,加强专业化写作,谋取大规

战略地图描述企业如何创造价值.doc

战略描述:发挥无形资产的杠杆作用 战略描述了一个企业打算如何为它的股东创造持续的价值。今天的企业如果想要实现持续性的价值创造,必须发挥无形资产的杠杆作用。利用无形资产创造价值不同于通过管理有形的实物和财务资产创造的价值,这种区别表现在几个重要的方面: (1)价值创造是间接的。像知识和技术这样的无形资产很少能直接影响财务结果,比如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和利润提高。无形资产的改善是通过因果关系链来影响财务成果的。例如,在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六西格玛技术方面培训员工能够直接改善流程质量。于是这种改善被期望带来改善的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忠诚度。最终,客户忠诚度为企业从长期的客户关系中带来改善的销售和利润。 (2)价值与战略环境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与战略的协调程度。例如,在TQM和六西格玛技术方面培训员工,对于遵循总成本最低战略的企业要比遵循产品领先和创新战略的企业具有更大的价值。 (3)价值是潜在的。无形资产的投资成本只代表了企业对无形资产价值的拙劣估计。无形资产,比如接受统计质量控制和根本原因分析培训的员工,具有潜在的价值但不具有市场价值。诸如设计、生产、交付和客户服务这样的内部流程被要求将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有形价值。如果内部流程不以客户价值主张或财务改进为导向,那么员工能力和其他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通常不能被实现。 (4)资产是相互配套的。无形资产本身很少创造价值。脱离了企业背景和战略,它们分文不值。当无形资产有效地与其他资产(有形的和无形的)结合起来时,它们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例如,当员工能够及时地接触到流程导向信息系统的详细数据时,质量培训才能被加强。当企业的所有无形资产之间及其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战略协调一致时,价值最大化才能被创造出来。 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图1)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以说明战略如何将无形资产与价值创造流程联系起来。 财务层面以传统财务术语描述了战略的有形成果。投资报酬率(ROI)、股东价值、赢利性、收入增长和单位成本等衡量指标是滞后指标,它们显示了企业的战略成功与否。 客户层面界定了目标客户的价值主张。价值主张为无形资产创造价值提供了环境。如果客户看重一致的质量和及时的交付,那么生产和交付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技能、系统和流程对企业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客户看重创新和高性能,那么创造功能卓越的新产品和服务的技能、系统和流程则具有高价值。行动和能力与客户价值主张的高度协调一致是战略执行的核心。 财务和客户层面描述了战略所期望的成果。两个层面包括许多滞后指标。企业如何创造这些期望的成果呢? 内部流程层面确定了少数几个关键流程,它们被认为对战略产生最大的影响。例如,一个企业可以增加它的内部RD投资并再造它的产品开发流程,以便能为客户开发高性能的创新产品。另一个试图传送相同价值主张的企业,则可能选择了通过合资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

小米公司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案例研究 ——以小米公司为例 目录 1案例介绍 (1) 1.1 公司简介 (1) 1.2 小米手机 (1) 1.3 战略概况 (1) 2案例分析 (2) 2.1小米公司的产业链及竞争环节分析 (2) 2.1.1产业链分析 (2) 2.1.2 手机竞争环节分析 (5) 2.1.2.1 硬件竞争分析 (5) 2.1.2.2软件竞争分析 (6) 2.2小米公司价值链分析 (12) 2.2.1小米公司价值链重构的分析 (12) 2.2.1.1小米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 (12) 2.2.1.2解读小米公司价值链重构 (13) 2.2.1.3小米公司的创新与挑战 (15) 2.2.2小米手机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 (16) 2.2.2.1苹果手机 (16) 2.2.2.2华为手机 (17) 2.3 小米公司企业战略的三个基本命题 (18) 2.3.1 行业选择与业务定位 (18) 2.3.1.1 行业选择 (18) 2.3.1.2 业务定位 (19) 2.3.2 竞争战略的选择 (19) 2.3.2.1创新的低成本营销模式 (19) 2.3.2.2实施成本企划,精选方案,精简成本 (19) 2.3.3 如何依靠、培育、发展竞争所需的资源和能力 (20) 2.3.3.1优秀的团队 (20) 2.3.3.2客户与公司有效沟通的网络平台 (20) 2.3.3.3强大的关联公司后盾 (21) 2.4 小米公司的价值创新战略 (21) 2.4.1价值创新 (21) 2.4.1.1价值创新的概念 (21) 2.4.1.2价值创新的原则 (21) 2.4.1.3价值创新的实施途径 (22) 2.4.2小米公司的价值创新点 (22) 2.4.2.1销售方式不同 (22)

诺基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 诺基亚公司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其成立于1865年,前身是生产木浆和纸板的小企业,经过150年的发展,诺基亚品牌深入人心,它的经典手机铃声和开机动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诺基亚从无名小企业发展到世界知名品牌,从工业转型为电子业,成为电信时代第一巨头,这与它的管理人对其的管理和决策是密不可分的。在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借助Symbian 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但随着2007年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诺基亚由辉煌走向衰落。 诺基亚的盛衰史表明,它是一个很经典的战略管理案例,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一、诺基亚的发展史 1、工业时代:1967年,诺基亚成为了一家芬兰国内跨产业的大型公司,其产业涉及包括造纸、化工、橡胶、电缆、制药、天然气、石油等多个领域,而诺基亚开始手机生产制造是在1960年。 2、前电信时代:1990年,手机用户大量剧增,手机价格迅速降低,移动电话体积越来越小,诺基亚又明确制定了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电信公司的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因涉及产业过多而濒临破产,总裁以及高层果断做出决策,将其他所有产业舍弃,并拆分了传统产业,只保留下诺基亚电子部门,而此刻诺基亚做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3、后电信时代:只剩下手机电信产业的诺基亚经过5年的时间逐渐摆脱了破产的境况,由于专注于传统功能手机产业的研发,诺基亚功能手机在当时具有极佳的用户品牌效应。1995年,诺基亚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它的整体手机销量和订单剧增,公司利润达到了公司前所未有的财富,最高市值1980亿欧元。 4、智能机时代:由于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诺基亚由辉煌走向衰落。为扭转颓势,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战略同盟并合作推出WP手机。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在市场上一直处于颓势。2013年9月3日,微软和诺基亚官方宣布,微软将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业务,即手机业务部门,交易数额是54.4亿欧元(约折合71.7亿美元)。 二、诺基亚的现状 2014年4月28日19点,微软正式宣布完成对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的收购,收购后实体公司更名为“微软移动”,但“诺基亚”品牌将会一直保留,这意味着诺基亚品牌手机并不会随着微软的收购而消失。 2014年10月24日,微软正式在Lumia手机上用Microsoft取代了Nokia的品牌命名。微软周五推出了新Lumia手机的设计,该公司将在未来于Lumia设备的前部和后部使用Microsoft字样代替从前的NOKIA。 2015年1月7日,国行NOKIA N1平板在正式发布,并在1月8日首批开卖,售价1599元。 2015年4月26日,诺基亚中国区总裁王建亚透露,2015年诺基亚将会推出安卓智能手机。 三、诺基亚的战略失误

战略地图讲解

战略地图-老板的思维方式和沟通路径 老板的思维和员工的思维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上,老板看到的是趋势,想的是未来,而员工经常看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想的是现实。这两种思维经常没有交叉点,即便有,也很模糊。所以有管理专家说,战略失败了,不是战略制定的不好,而是战略执行出了问题。 所谓战略执行出了问题,首先在源头上就出现了偏差,就是老板和员工的沟通出了问题,老板没有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员工,导致战略是战略,执行是执行,员工做的事情和老板的战略没有关系,这样的做法,怎么可能帮助老板实现战略目标? 所以,还是沟通的问题。那么,老板该怎么和员工沟通呢?战略地图这个工具可以帮助老板实现这一点。 战略地图对于业务部门尤其适用。通过战略地图的图解,可以很好地帮助老板分析实现盈利的路径,把老板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当一个模糊的想法,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以后,员工也就更容易理解老板的想法了,这时候,模糊的战略方面描述就形成了可以理解的语言,员工理解和接受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图1是一个战略地图的框架,这也是帮助老板梳理战略思路的有效工具。 图一战略地图框架模型

首先我们要理解总体思考路径,先是财务层面,财务层面强调的是股东价值,就是股东怎么看待我们,通常会表现为利润增长;然后是客户层面,财务收入是谁带来的?客户,客户层面强调的是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带来业务收入;第三个层面是内部流程层面,强调的是内部流程如何完善才能保障我们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第四个层面是学习与成长层面,这个层面强调的无形价值,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人的能力如何提升才能保障上述三个层面的实现,信息资本,使用什么信息系统保障快捷沟通,提升沟通效率?组织资本,组织氛围如何改善? 1、财务层面 在财务层面,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开源,一个节流。 开源就是哪些方面可以带来业务收入,表现在地图上就是营收增长战略,这是一个战略主题,在这个主题下面又包括扩大销售收入机会和增加客户价值两个方面,所谓扩大销售收入机会是指哪些方面可以带来营业收入,结合案例,老板可以和员工清晰描述收入来源的渠道,比如说,老客户带来多少收入,新客户带来多少收入,老产品(比如杂志广告)带来多少收入,新产品(比如HR调研)带来多少收入;而在增加客户价值方面,可以描述为通过客户综合购买,比如既购买杂志,又购买调研报告,所带来的单个客户贡献,也就是增加单个客户购买量的增加,带来客户增值收入。 节流是指成本控制和提高资产利用率,要想实现利润目标,除了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改善成本结构,降低成本费用率,这是老板要关注的目标。另外,除了直接降低成本外,老板也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资产,带来的更多的收入,也就是说收入增加,但是资产投资不增加,对于杂志编辑部门,关键资产还是人力资本,企业应注重提高人均产值。 2、客户层面 为了满足财务层面的目标,企业如何看待客户,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就需要把客户层面的目标描述清楚。 客户层面又包括三个主题,分别是产品/服务、关系和形象。 产品/服务这个主题,主要关注的是客户体验,也就是产品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可以从价格、质量、时间、功能和选择的多样性角度进行思考,结合案

战略成本管理案例讲解

战略成本管理案例 集萃印花网2008-10-24 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无缝对接”的十种策略 成本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缔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之一,选择成本优势战略,意味着企业必须高效运作,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占领市场,获得利益。成本战略的实质是“低成本战略”,它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可能。 而战略成本管理指的是在既定的企业战略方针下,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的战略性选择与设计,它将导致企业最终交付的产品和服务成本的降低,而不是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追求成本最低。 从战略角度考虑,降低成本有两种途径,一个是通过提高运作效率和控制成本的技术与技巧;另一个是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一个途径是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层面的目标和职责,体现在具体执行环节;第二个途径是成本战略的事情,是公司整体战略课题要考虑的。 而战略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收益水平,提高成本效率,而非降低成本。“取舍”为战略,对不同环节的成本管理设定不同的目标、进行适当的取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它是一个决策过程,而非一个执行和作业过程。 下面给大家展示了诺基亚公司在有关成本管理方面的几个情景,这些情景将为我们描述战略成本管理中最典型的做法和策略,从中可以领悟成本管理与战略紧密结合后,企业所获得的实质性的收益: 策略一:产业链集群降低物流成本 情景一: 200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DA)为星网工业园(诺基亚工业园区)划出了150万平方米的土地免费使用。而这150万平方米中诺基亚公司占地只有10万平米,其他的面积,全部分给了将要与诺基亚一同搬家到星网的上游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有远道而来的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企业,也有身处国内的合资公司和本土企业,有的供应商甚至是初次进入中国。到2001年,工业园基本就绪,初具规模的星网工业园当年的销售额就到超过了300亿。至此,历时两年,经过艰苦谈判和沟通,一个现代集群产业链结构完成了。诺基亚公司此举是为提高对消费者的反应速度、降低总体成本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调整,调整的主旨是降低最终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固定成本耗资庞大的产业链构成的工业园中,诺基亚真的获益了吗?

【独家解读】 战略地图实操及17个问答

【独家解读】战略地图实操及17个问答 导读5.21是传统的小满节气,CMKT俱乐部邀请了佐佳咨询首席顾问秦杨勇老师跟咨询同仁做了战略地图操作思路的内部分享(我们一般不对外公开)。这也是CMKT继上一次立夏节气后的第二次分享。本帖正文是课件截图的概要分享,后面附有精彩的问答环节。 认识战略地图 战略地图系统文件: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战略行动计划表集团战略地图重点关注: 集团未来需要做什么样的业务,以何种方式进入何种产业?集团总部如何处理旗下多元化的业务单元关系并创造协同效应? 业务单元战略地图重点关注: 如何在集团战略的指导下,在业务单元落实集团的战略意

图? 职能战略地图重点关注: 如何在各职能的操作上支持上述两个层面的战略?提示1:认识战略地图及战略地图系统文件战略地图把冗长的、毕业论文式的、不适宜的战略规划文件,简单化、集成化和有效化,“一张图胜似千言万语”。图:战略地图文件卡:平衡计分卡表:战略行动计划表弥天大谎 战略地图是战略执行工具,不是战略规划工具 目前所有的管理咨询公司开发战略地图,无非是阅读战略规划文件,进行中高层尤其是最高领导的访谈,然后画一张战略地图再与企业讨论、确定。那么战 略地图开发就只能“照葫芦画瓢?”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咨询公司一直在编织战略地图的谎言!两位平衡计分卡大师在其第五本专著中指出:对于战略清晰的企业战略地图可以实现战略执行管理;而对于战略不清晰的企业,战略地图则可以引导战略思 考,规划战略!提示2:重新审视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既可以

是战略执行的工具,也可以是战略规划的工具。案例分享 案例1:ABP(中国)战略图引导战略规划案例客户:ABP (中国)简历ABP集团(化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感应加热设备的跨国集团企业之一,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ABP(中国)是ABP集团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子集团,主要覆盖中国及亚洲市场; ABP(中国)的总部设立在中国上海,在北京、广州、日本、韩国设立有子公司; 产品研发技术主要由ABP全球总部提供,ABP(中国)主要根据中国用户需求承担市场营销、技术优化、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职能。产品系列(一)IHM系列 1、产品:驱劢、转向、发劢感应、传劢系统 2、应用领域:汽车/风电/建筑机械/工程机械/通用机械/电机/机车 (二)IPS系列 1、产品:MINAC、WELDAC、模具淬火机、叶片淬火机等 2、应用领域:电机/汽轮机/变压器/发电/冶金/汽车模具/造船/ 钢结构/家电等 (三)LC系列 1、产品:LC

阿里巴巴 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

阿里巴巴案例讨论

阿里巴巴案例讨论 一、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股价下跌问题会不会持乐观态度? 我们小组认为,投资者会持乐观态度,原因如下: 1.阿里巴巴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 每一个成功企业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阿里巴巴从来都不缺人才,这一点我们从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看出。今年二月份的欺诈门也很好的反应了阿里巴巴管理高层的应变能力,对待突发事情快速做出了反应,将阿里巴巴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投资者进行投资时,肯定会对企业的管理层的人员上进行考究,阿里巴巴在管理人员上肯定是过关的。 2.阿里巴巴良好的企业文化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早电子商务门户,其良好的企业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最不容易被复制超越的。所以阿里巴巴在企业文化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3.阿里巴巴的业绩、前景良好 阿里巴巴虽然股价下跌了,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的收入和利润并没有受到股价的影响,收入和利润都是呈增长态势的。即使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时候,阿里巴巴的业绩也是良好的,这无疑会增加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信任度。另外阿里巴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利润也是相当的客观的。 二、阿里巴巴应该怎样最好的利用募集来的资金在B2B电子商务市场上攀登新的高度? 1.如果能筹集足够的资金,阿里巴巴完全可以利用其十几年发展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内部优势,充分把握外部机遇来促进自身发展,即: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全力推动社会化物流平台建设,加强与国际的战略合作,实现更广、更深层次的国际化。 2.随着资本的更多投入,互联网领域将会诞生新的商务模式,B2B市场也将进一步细分悄然形成规模。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要想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则应该考虑深入到B2B市场某个细分市场,深挖这个细分的潜力,把它做深做透,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战略地图描述企业如何创造价值

战略地图:描述企业如何创造价值 战略描述:发挥无形资产的杠杆作用 战略描述了一个企业打算如何为它的股东创造持续的价值。今天的企业如果想要实现持续性的价值创造,必须发挥无形资产的杠杆作用。利用无形资产创造价值不同于通过管理有形的实物和财务资产创造的价值,这种区别表现在几个重要的方面: (1)价值创造是间接的。像知识和技术这样的无形资产很少能直接影响财务结果,比如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和提高。无形资产的改善是通过因果关系链来影响财务成果的。例如,在全面(TQM)和六西格玛技术方面培训员工能够直接改善流程质量。于是这种改善被期望带来改善的,进而提高客户忠诚度。最终,客户忠诚度为企业从长期的客户关系中带来改善的销售和。 (2)价值与战略环境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与战略的协调程度。例如,在TQM和六西格玛技术方面培训员工,对于遵循总成本最低战略的企业要比遵循产品领先和创新战略的企业具有更大的价值。 (3)价值是潜在的。无形资产的投资成本只代表了企业对无形资产价值的拙劣估计。无形资产,比如接受统计质量控制和根本原因分析培训的员工,具有潜在的价值但不具有市场价值。诸如设计、生产、交付和这样的内部流程被要求将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有形价值。如果内部流程不以主张或财务改进为导向,那么员工能力和其他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通常不能被实现。 (4)资产是相互配套的。无形资产本身很少创造价值。脱离了企业背景和战略,它们分文不值。当无形资产有效地与其他资产(有形的和无形的)结合起来时,它们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例如,当员工能够及时地接触到流程导向信息系统的详细数据时,质量培训才能被加强。当企业的所有无形资产之间及其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战略协调一致时,价值最大化才能被创造出来。 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图1)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以说明战略如何将无形资产与价值创造流程联系起来。 财务层面以传统财务术语描述了战略的有形成果。投资报酬率(ROI)、股东价值、赢利性、收入增长和单位成本等衡量指标是滞后指标,它们显示了企业的战略成功与否。

关于宝钢战略成本管理的案例分析

关于宝钢战略成本管理的案例分析 宝钢集团的成本管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进步,紧跟时代的脉搏,带有强烈的时代发展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企业科学的成本管理发展历史。 一、宝钢成本管理的历史沿革 从公司投产至今,宝钢成本管理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综合消耗管理到责任成本管理,从责任成本管理到标准成本管理,从标准成本管理到目前的战略成本管理,每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都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适应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一)经营环境的变迁 宝钢于1978年12月23日打下第一根桩,到1985年正式投产至今,公司经营环境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第一阶段(1985年—1989年,一期生产及二期建设阶段),是一个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环境。公司确立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的管理体制,此阶段处于成本核算阶段,主要采用成本综合消耗额管理。第二阶段(1990年—1995年,二期生产及三期建设阶段),是一个以财务为中心的经营环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步进入了转型阶段,确立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大力实施减员增效、主辅分离,管理重心向产品质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倾斜。此阶段处于成本节约阶段,主要采用责任成本管理。第三阶段(1996年—1999年,一、二期稳定发展及三期全面建成逐步投产阶段),是一个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的经营环境。此阶段经营管理的突出特点是:苦练内功,节支增效。此阶段处于成本控制阶段,开始采用标准成本制度。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改制上市,三期全面投产阶段),此阶段处于提升成本竞争力阶段,进一步发展、完善标准成本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和体系。 (二)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 成本管理的思路总是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宝钢成本管理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 1.成本核算阶段(1985年—1989年)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框架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框架-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框架 案例陈述的各个部分 1. 简介 A. 公司背景介绍 B. 公司的任务 C. 公司的主要目标 D. 案例扩展材料(可在图书馆查阅) 2. 产业分析 E. 产业定义 F. 产业特征 G. 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H. 驱动因素 3. 产业环节分析 I. 战略群图 J. 本环节最必须的成功因素 K. 竞争最激烈和最薄弱的环节 4. 公司情况分析 L. 财务走势 M. SWOT 分析法 N. 价值链分析 O. 一般战略 P. 竞争优势定义(VIRO 分析法) 5. 建议 Q. 应遵循的战略的类型 R. 战略的各个关键要点 S. 实施战略的成本 T. 实施战略所需资源的来源 U. 列出各个主要的前提假设 第一部分–介绍 A. 公司背景 公司背景应该包括三个到五个有利于理解公司产生和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 是建筑在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之上的。 B. 公司的任务 请用一段话简要描述公司的任务。并且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公司是谁?公 司干些什么公司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些内容经常揭示了关于产品或服务的定 义、关于产业和目标顾客及技术功能。描述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不应包括具体的对象。 C. 案例扩充性知识 补充的材料应该有利于了解公司的现状,并请关注对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有影 响的各个因素。补充性材料包括:

- Business Periodicals Index - Forbes (特别是每年的第一期,上面包括了上年度的产业调查) - Fortune - Business Week - Current U.S. Industrial Outlook (at reference desk) - The Disclosure database - 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 (at reference desk) - Moody’s Industrial Manuals 请注意:扩充性材料的搜集时间不要超过完成案例整体事件的15% D. 公司的主要目标 这个部分应该包括对公司长期目标的描述。目标应该详细而具体。完成时 间表应该列出。短期目标不应包括在内,但可以再见一部分整合提出。而长期的目标应该列出: 1) 销售增长百分比(%) 2) 精利率(% ) 3) 市场占有率 长期目标应该使未来五年的目标。 第二部分–产业分析 A. 产业的定义 应该通过产品对产业的定义而明晰产业的定义。产业定义应该清楚的与替代 品竞争者区分开来,尽量做到产业定义的精确。 B. 产业特性 市场大小(年度销售额或销售量) 竞争角逐的范围(地理范围) 市场增长速度(用百分比表示) 产业生命周期(开始,成长,成熟,衰落) 产业中公司的数量(数量和规模) 顾客(数量和特性) 整合程度(广度和深度) 产业进入壁垒(用5 种竞争模型确定进入壁垒) 产业推出壁垒(用5 种竞争模型确定推出壁垒) 技术革新的方向(速度,大小, 持续性) 产品特性(标准化程度) 规模经济(如果可能,确定最小生产规模) 学习和经验效应 生产能力利用率(确定的) 行业赢利水平(quantify – ROA, PM) 需求的稳定性 成长潜力 产业特殊问题 C. 五种竞争力量+1 对每种竞争力量的强度的评价: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与伦理》总复习二 案例分析及其参考答案 (一)福特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起、衰败和复兴,是一个典型的反映管理重要性的案例。 福特公司的创造人亨利﹒福特有着精明强干得头脑和丰富的技术经验。自从1889年《科学美国》作了有关德国奔驰汽车的结构和制造的报道后,许多美国人从事汽车制造,于1896年制造出第一辆福特汽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开始生产“A”型到“R”和“S”型汽车,参与几十家汽车公司的竞争,当时还没有什么优势。但1908年开始生产福特“T”型车就标志着福特垄断局面的开始。“T”型车的特点是结构紧凑、设计简单、坚固、驾驶容易、价格较低。1913年福特采用了汽车装配的流水生产法并实行汽车零件的标准化,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当年产量增加到13万辆,1914年增加到26万辆,1923年增加到204万辆,在美国汽车生产中形成垄断的局面。 福特从而建立起一个世界上最大和盈利最多的制造业企业,它从利润中积累了1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可是,福特坚信企业所需要的只是所有主管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助手”,只需“助手”的汇报由他发号施令即可运行。他认为公司组织只是一种“形式”企业无需管理人员和管理。 随着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兴起,汽车有着不同档次的需要,科技、产供销、财务、人事等管理日趋复杂,个人管理已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只过了几年,到1927年,福特已丧失了市场领先的地位,以后的20年,逐年亏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无法进行有力的竞争。 当时它的强劲对手通用汽车公司,则从20年代开始走着一条与福特经验相反的路子。“通用”原是一些竞争不过福特的小公司拼凑起来的,在建立之初,这些小公司作为“通用”的一部分各自为政,通用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公司的许多工作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不仅使这些领导人忙于事务,无暇考虑公司的方针政策,并且限制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而1920年后,新接任的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对公司进行了大整顿、大改组。公司根据市场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确定产品方向,加强专业化写作,谋取大规模生产,按照分散经营和协调控制的原则建立管理体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通用”的市场占有率也从1920年的10%一跃而起达到1927年的43%,此后多年均占50%以上。 而“福特”则每况愈下,到1944年,福特的孙子——福特二世接管该公司已濒临破产。当时26岁的福特二世向他的对手“通用”学习,着手进行斯隆在“通用”所做得事,创建了一套管理组织和领导班子,5年后就在国内外重新获得了发展和获利的力量,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的主要竞争者。 案例问题及其参考答案 1.福特汽车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何能获得成功而后又为何濒于破产?可结合宏 观环境变化来分析。 答:20世纪20年代环境变化较慢,对手较少,企业规模相对小,靠老福特个人独断的管理方式有效;但随着环境的复杂,难于适应,导致破产。 2.从福特汽车公司的复兴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兴趣来看,企业管理如何发挥作用?(可分 析在哪些方面必须有专业管理) 答:通用的分权和协作原则有效。职能的下放适合市场,调动员工积极性,保证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以新希望集团为例

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以新希望集团为例 一、新希望简介 新希望集团是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农牧与食品制造企业集团之一,中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拥有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综合农牧商社。集团从创业初期的单一饲料产业,逐步向上、下游延伸,成为集农、工、贸、科一体化发展的大型农牧业民营集团企业。目前,新希望集团有农牧与食品、化工与资源、地产与基础设施、金融与投资四大产业集群,这四大产业集群像四个车轮一般快速驱动,使集团拥有稳定的增长曲线、良好的现金流量、强大的资产储备,能够拥抱机会,应对挑战,为仁人志士提供施展商业才华和实现产业理想的基业常青大平台。2010年底,集团注册资本8亿元,总资产361亿元,集团资信评等级为AAA级,已连续6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之一(2010年列第134位)。集团拥有420家法人实体,8万余名员工,其中有近4万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有专业大专以上员工近2万人,同时带动超过450万农民朋友走上致富道路。 新希望集团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59.58亿元,企业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近35%;年饲料生产能力达2000万吨,销售量超过1200万吨,列中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年屠宰和加工鸡鸭能力10亿只,居行业领先地位;在养殖业、乳业和肉食加工业等领域都有重大发展;现在,新希望集团已拥有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个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个奥运品牌。新希望的“美好”牌火腿肠被评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雄”牌猪、水产饲料均是中国名牌。“千喜鹤”牌冷鲜猪肉为中国名牌、2008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新希望”、“美好”、“蝶泉”均为国家驰名商标。 (一)集团化的组织架构 新希望集团的管理制度随着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而不断完善。如今,新希望集团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基准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并聘请有独立董事,构建比较完善的“两权分离”管理体系,集团总部与各专业事业部之间严密分工,充分授权,体现了科学、严谨、专业、高效的特色。 标准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新希望集团在投资与运营、财务与审计、品牌与宣传、人力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与国际企业管理逐步接轨的标准化管理程序。在管理模型及工具方面,提倡专业化,一方面,集团现已经引入ERP(企业资源规划)、E-HR(企业人力资源管理)、CRM(客户管理)、E-CASE(资金集中管理)、P6(工程项目管理)等比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春兰公司的兴衰。 走进中国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基地——江苏泰州春兰空调制冷设备总公司,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现代化生产的宏伟景观:4000平方米的厂房里机声轧轧,6条生产流水线盘绕如龙,“龙口”里,每一分钟“吐”一台窗式空调,每三分钟“吐”一台柜式空调。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10多年前,有关部门曾动过让春兰公司的前身泰州制冷机厂解体的念头,连重新安置工人的方案都拿出来了。原因很简单:机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水平上。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这家苏北小厂,国外空调大量进口,使本来不景气的中国空调行业雪上加霜。国内有关部门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从国外进口一批空调零部件回来组装。 泰州制冷机厂也争取到2000台的组装任务。技术人员和工人围着进口的零部件看呆了!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国产空调还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水平上,进口空调重量比国内轻40%,噪音低,制冷效果好,造型美观…… 市场风云变幻。1986~1987年的经济气候似乎特别有利于空调工业的发展,近百家空调厂仿佛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北京、广州、沈阳等地引进的国外生产线已经开始投产,国内空调生产能力急剧膨胀,与市场实际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春兰”处在空调列强的包围之中,春兰要想求生存,必须迅速发展,除此别无选择。 针对企业所处环境,以公司总经理陶建幸为首的决策者们把自己的后路斩断,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们作出了“三级跳”决策,即:“3.5.1工程”。这个规划要求:从1987年到1990年四年之内,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必须跃过3000万、5000万、1亿这样三级台阶。从此,春兰公司妙招迭出。 第一步棋:收拢五指,握成“拳头”。这是根据工厂人力、物力、财力实际而作的决策。公司一下子砍掉30多个批量小的产品,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实现由传统小生产者的小而全向现代化的大而精转变。 第二步棋:“让开大道,占领两厢”。这是根据市场实际而制定的决策。那时国内生产3000大卡空调的厂家强手如林,凭借当时春兰空调实力参加竞争,委实不是对手,“春兰”瞄准空档,抢占7000大卡以上柜式空调和3000大卡以下家用空调市场,避“热”就“冷”,避“旧”就“新”。 第三步棋:“引消同步,软硬并举”。这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而作出的决策。1987年9月,公司总经理陶建幸东渡扶桑考察日本三菱、松下等世界名牌空调厂家,事实告诉他:世界名牌空调就是世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的“混血儿”。春兰原有的手工作坊式的工艺已经成为企业腾飞的重要障碍,加强技术改造步伐,迫在眉睫。他们决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没有一分钱的投资怎么办?几经周折,春兰公司的决策者们找到了与外商合资引进外资的办法。1988年12月,100万美元划到了合资后的“春兰”账簿上。春兰公司有了足够的资金后,接着就是引进设备的谈判,日方执意要卖全套设备,而“春兰”却坚持只买其中的几台关键设备。谈判异常艰苦,几个回合下来,终于按“春兰”的意向拍板成交。花50万美元引进的高速冲床和机械涨管机,加上自力更生生产的配套设备使春兰的劳动生产率一下子提高了80倍。不久,“春兰”又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建成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热交换器生产线,以及与之配套的自动喷涂生产线,柜式空调和窗式空调装配线,柜式空调和窗式空调检测线……春兰公司在引进关键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逐步自我完善配套,建立春兰独特的工艺体系。

战略地图讲解

战略地图讲解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战略地图-老板的思维方式和沟通路径 老板的思维和员工的思维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上,老板看到的是趋势,想的是未来,而员工经常看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想的是现实。这两种思维经常没有交叉点,即便有,也很模糊。所以有管理专家说,战略失败了,不是战略制定的不好,而是战略执行出了问题。 所谓战略执行出了问题,首先在源头上就出现了偏差,就是老板和员工的沟通出了问题,老板没有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员工,导致战略是战略,执行是执行,员工做的事情和老板的战略没有关系,这样的做法,怎么可能帮助老板实现战略目标? 所以,还是沟通的问题。那么,老板该怎么和员工沟通呢?战略地图这个工具可以帮助老板实现这一点。 战略地图对于业务部门尤其适用。通过战略地图的图解,可以很好地帮助老板分析实现盈利的路径,把老板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当一个模糊的想法,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以后,员工也就更容易理解老板的想法了,这时候,模糊的战略方面描述就形成了可以理解的语言,员工理解和接受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图1是一个战略地图的框架,这也是帮助老板梳理战略思路的有效工具。 图一战略地图框架模型

首先我们要理解总体思考路径,先是财务层面,财务层面强调的是股东价值,就是股东怎么看待我们,通常会表现为利润增长;然后是客户层面,财务收入是谁带来的?客户,客户层面强调的是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带来业务收入;第三个层面是内部流程层面,强调的是内部流程如何完善才能保障我们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第四个层面是学习与成长层面,这个层面强调的无形价值,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人的能力如何提升才能保障上述三个层面的实现,信息资本,使用什么信息系统保障快捷沟通,提升沟通效率?组织资本,组织氛围如何改善? 1、财务层面 在财务层面,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开源,一个节流。 开源就是哪些方面可以带来业务收入,表现在地图上就是营收增长战略,这是一个战略主题,在这个主题下面又包括扩大销售收入机会和增加客户价值两个方面,所谓扩大销售收入机会是指哪些方面可以带来营业收入,结合案例,老板可以和员工清晰描述收入来源的渠道,比如说,老客户带来多少收入,新客户带来多少收入,老产品(比如杂志广告)带来多少收入,新产品(比如HR调研)带来多少收入;而在增加客户价值方面,可以描述为通过客户综合购买,比如既购买杂志,又购买调研报告,所带来的单个客户贡献,也就是增加单个客户购买量的增加,带来客户增值收入。 节流是指成本控制和提高资产利用率,要想实现利润目标,除了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改善成本结构,降低成本费用率,这是老板要关注的目标。另外,除了直接降低成本外,老板也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资产,

【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doc 37页)

【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 析(doc 37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以新希望集团为例 一、新希望简介 新希望集团是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农牧与食品制造企业集团之一,中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拥有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综合农牧商社。集团从创业初期的单一饲料产业,逐步向上、下游延伸,成为集农、工、贸、科一体化发展的大型农牧业民营集团企业。目前,新希望集团有农牧与食品、化工与资源、地产与基础设施、金融与投资四大产业集群,这四大产业集群像四个车轮一般快速驱动,使集团拥有稳定的增长曲线、良好的现金流量、强大的资产储备,能够拥抱机会,应对挑战,为仁人志士提供施展商业才华和实现产业理想的基业常青大平台。2010年底,集团注册资本8亿元,总资产361亿元,集团资信评等级为AAA级,已连续6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之一(2010年列第134位)。集团拥有420家法人实体,8万余名员工,其中有近4万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有专业大专以上员工近2万人,同时带动超过450万农民朋友走上致富道路。 新希望集团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59.58亿元,企业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近35%;年饲料生产能力达2000万吨,销售量超过1200万吨,列中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年屠宰和加工鸡鸭能力10亿只,居行业领先地位;在养殖业、乳业和肉食加工业等领域都有重大发展;现在,新希望集团已拥有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个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个奥运品牌。新希望的“美好”牌火腿肠被评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雄”牌猪、水产饲料均是中国名牌。“千喜鹤”牌冷鲜猪肉为中国名牌、2008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新希望”、“美好”、“蝶泉”均为国家驰名商标。 (一)集团化的组织架构 新希望集团的管理制度随着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而不断完善。如今,新希望集团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基准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并聘请有独立董事,构建比较完善的“两权分离”管理体系,集团总部与各专业事业部之间严密分工,充分授权,体现了科学、严谨、专业、高效的特色。 标准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新希望集团在投资与运营、财务与审计、品牌与宣传、人力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与国际企业管理逐步接轨的标准化管理程序。在管理模型及工具方面,提倡专业化,一方面,集团现已经引入ERP(企业资源规划)、E-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框架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框架 案例陈述的各个部分 1. 简介 A. 公司背景介绍 B. 公司的任务 C. 公司的主要目标 D. 案例扩展材料(可在图书馆查阅) 2. 产业分析 E. 产业定义 F. 产业特征 G. 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H. 驱动因素 3. 产业环节分析 I. 战略群图 J. 本环节最必须的成功因素 K. 竞争最激烈和最薄弱的环节 4. 公司情况分析 L. 财务走势 M. SWOT 分析法 N. 价值链分析 O. 一般战略 P. 竞争优势定义(VIRO 分析法) 5. 建议 Q. 应遵循的战略的类型 R. 战略的各个关键要点 S. 实施战略的成本 T. 实施战略所需资源的来源 U. 列出各个主要的前提假设 第一部分–介绍 A. 公司背景 公司背景应该包括三个到五个有利于理解公司产生和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 是建筑在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之上的。 B. 公司的任务 请用一段话简要描述公司的任务。并且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公司是谁?公 司干些什么?公司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些内容经常揭示了关于产品或服务的定义、关于产业和目标顾客及技术功能。描述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不应包括具体的对象。 C. 案例扩充性知识 补充的材料应该有利于了解公司的现状,并请关注对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有影 响的各个因素。补充性材料包括: - Business Periodicals Index

- Forbes (特别是每年的第一期,上面包括了上年度的产业调查) - Fortune - Business Week - Current U.S. Industrial Outlook (at reference desk) - The Disclosure database - 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 (at reference desk) - Moody’s Industrial Manuals 请注意:扩充性材料的搜集时间不要超过完成案例整体事件的15% D. 公司的主要目标 这个部分应该包括对公司长期目标的描述。目标应该详细而具体。完成时 间表应该列出。短期目标不应包括在内,但可以再见一部分整合提出。而长期的目标应该列出: 1) 销售增长百分比(%) 2) 精利率(% ) 3) 市场占有率 长期目标应该使未来五年的目标。 第二部分–产业分析 A. 产业的定义 应该通过产品对产业的定义而明晰产业的定义。产业定义应该清楚的与替代 品竞争者区分开来,尽量做到产业定义的精确。 B. 产业特性 市场大小(年度销售额或销售量) 竞争角逐的范围(地理范围) 市场增长速度(用百分比表示) 产业生命周期(开始,成长,成熟,衰落) 产业中公司的数量(数量和规模) 顾客(数量和特性) 整合程度(广度和深度) 产业进入壁垒(用5 种竞争模型确定进入壁垒) 产业推出壁垒(用5 种竞争模型确定推出壁垒) 技术革新的方向(速度,大小, 持续性) 产品特性(标准化程度) 规模经济(如果可能,确定最小生产规模) 学习和经验效应 生产能力利用率(确定的) 行业赢利水平(quantify – ROA, PM) 需求的稳定性 成长潜力 产业特殊问题 C. 五种竞争力量+1 对每种竞争力量的强度的评价: 竞争者(非常弱,弱,强,非常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