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浙江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2016年10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世官制【考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一郡县制的建立【解析】分封制会导致诸侯混战,有叛国现象发生,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实行的是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有叛人而无叛吏” “有叛国而无叛郡”肯定的是郡县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答案】C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是家庭农业,③是家庭纺织业,都体现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是水排,水力鼓风装置,用于冶铁的;④反映的是汉画像石“讲经图”,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所以应选Co【答案】C3 •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考点】百家争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解析】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A时间错误;②孟子提出“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提出“平政爱民”,因此两人都主张施政为民、得民心,所以选B。
2016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历史、政治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 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D 2.A 3.C【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抓住时间,20世纪80年,结合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国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3.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业基础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推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2016年10月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201610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官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无叛吏”、“无叛郡”,故材料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故C正确。
分封制后期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错误。
宗法制没有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和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内容,故B错误。
世官制,属于贵族世袭的官制,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 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图片①体现了水力鼓风冶铁技术,与农业无关,故①排除。
图片②体现了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故②正确。
图片③体现了男耕女织,故③正确。
图片④体现了教育讲学,与农业无关,故④排除。
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①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②③组合正确,故C正确。
②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特点3. 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2016年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文化发展历程部分)

2016年全国高考各地文综历史题(文化发展历程部分)一、单项选择题(2016浙江卷)12.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 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2016浙江卷)13.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 “今天下已定, 而民数未核实, 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 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 “说与户部官知道, 如今天下太平了也, 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 你每(们)户部家出榜, 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 都教入官, 附名字, 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 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这说明A. 《实录》与《户帖》, 都是第二手史料B. 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 需仔细甄别使用C. 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 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 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 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2016浙江卷)14.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 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 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 “九市开场, 货别隧分”(《西都赋》)B. “贝锦斐成, 濯色江波”(《蜀都赋》)C. “经游(营)天下遍, 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 “苛峨大舶映云日, 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2016浙江卷)18.20世纪初, 有学者认为, “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 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 要晓得那时的事, 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 何妨老实说出, 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A. 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 提倡使用白话文C. 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 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2016浙江卷)19.新中国成立时, 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考点一:“斯大林模式”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试题以社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解题时紧扣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的改革的历史特征分析归纳即可。
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对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特点关注外,一定要培养考生的解题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名师点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会考查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2016年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201610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官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无叛吏”、“无叛郡”,故材料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故C正确。
分封制后期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错误。
宗法制没有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和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内容,故B错误。
世官制,属于贵族世袭的官制,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 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图片①体现了水力鼓风冶铁技术,与农业无关,故①排除。
图片②体现了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故②正确。
图片③体现了男耕女织,故③正确。
图片④体现了教育讲学,与农业无关,故④排除。
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①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②③组合正确,故C正确。
②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特点3. 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学科网学易大联考】2016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学科网学易大联考】2016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 16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外在的制度、牧师乃至教皇来得救——王阳明对儒学的贡献,与此类似。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B.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C.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D.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与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的能力,题干中马丁·路德认为基督教徒可以通过信仰得救,而不需要外在的说教,王阳明与之思想相类似,而C就强调了天理在自己的心中,良知是支配自己的行为事件,进而成圣,两人都强调了人的心灵自由,均符合题意;A是董仲舒的思想,B 程朱理学的思想,均与题意无关,D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3.张学锋在《六朝建康城研究中的史料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无视各种文献的传承关系,不仔细分析各种文献(尤其是后出文献)的致误原因,即不重视史料批判,按需所取,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会违背事实……推而广之,所有的历史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
”据此张学锋强调的主旨是()A.历史研究应重视分析各种文献的史料价值B.史料批判的关键环节是剖析后出文献C.史料批判即是掌握各种文献间的传承关系D.主观臆断是获取史料价值的致命弱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史学研究方法,由题干中“无视各种文献的传承关系,不仔细分析各种文献(尤其是后出文献)的致误原因”等信息可知不注重分析前出文献和后出文献的传承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史料价值,并进行去伪存真的批判,就容易得出违背事实的结论,为此可以得出A符合题意;B“关键环节”的表述不合题意,C表述片片面,“史料批判”仅是方法之一,D偏离题干主旨,故选A。
2016年高考浙江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名师点晴】本题以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地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且符合朱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D项正确,A项错误;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B项错误;“《明太祖实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C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名师点晴】本题以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地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且符合朱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D项正确, A项错误;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B项错误;“《明太祖实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C 项错误。
答案选D。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分析•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是课外知识,但是以明朝的相关史实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分类的准确认识,即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亦称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同一时期)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例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例如: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但两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
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史料居多,而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名师点晴】本题设问较为简单,但是要想准确解答本题,必须首先理解备选项古文节选的含义,这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文言文一直都是学生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拦路虎,需要从整体把握史料并与具体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题。
学生在解答本题的时候,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
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定州丝织业、制瓷业【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及运用的能力,试题以定州为切入点,分别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考查古代中国的相关史实。
试题难度不大,但是要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为前提,解题时一方面需要学生明确州的设置时间、行省的管辖范围,这些均在教材中有明确叙述,另一方面要明确唐代与宋代定州的丝织业与制瓷业的相关史实,两者都熟悉,解答本题就会得心应手。
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应紧扣“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这一要求。
东周诸侯国拥有军政经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元行省制是地方的行政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唐政事堂是唐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宋中书门下亦指“政事堂”,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并中书省与门下省为一省,称中书门下省,即宰相机构和官署,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和王侯的官员,而明朝的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而通政司是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臣民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其职能是开天下言路,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监察御史、政事堂【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备选项中所给的古代的官职,均是学生所熟悉的,解题时,一是要紧扣“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等要求,二是要对备选项进行准确的分析归纳,明确刺史、政事堂、诸侯国、行省、监察御史、中书门下、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等官职的地位与权力,这就需要学生对教材基础有准确的识记,夯实的基础知识是高考取胜的前提。
17.在古代史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的难点在于题干中引文是文言文,对于此类型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1.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不可以只注意历史现象,而忽视历史本质的分析归纳,这也是此类试题的难点所在。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题干获取关键信息,如时间“20世纪初”,内容“一目了然”等,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本质意图。
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所占比重很大,平时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复习,特别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表明、反映类试题的解法。
本题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找本质即可。
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56年5月,在苏联的援助下,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近郊动工。
反应堆是实现大规模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是一种向人类提供核能的装置。
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能量的粒子,并用它来击破原子核的设备。
它是研究原子核内部复杂结构的最重要工具。
1958年9月27日,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提交生产。
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原子能技术【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的能力,试题难度不大,较为重视基础知识,这也是本套试题的最大特点,也说明了高考必须要有夯实的基础为依托,因此在复习应考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二是构建知识体系,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归纳,不留死角。
20.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本题也是一道排列组合式的选择题,试题以英国工业革命的隐含知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的认识。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在通读题干的基础上,对四个备选项进行分析,找出一个错误的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排除,本题好在可以通过排除④,直接获取正确答案。
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