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误用原因浅析(蓝本)1
常用成语常见错误原因分析

常用成语常见错误原因分析2023年,成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成语的时候会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往往源于对成语理解的偏差和不充分了解。
本文将分析常见的成语错误原因,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
一、“一无是处”、“一毛不拔”等严谨程度较低的成语被误用“一无是处”这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真的一点儿用处都没有,但是有些人会把“一无”和“一点儿”混淆,令成语使用不准确,显得不够严谨。
“一毛不拔”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小气、吝啬,但是有些人会把“一毛”和“一分钱”混淆,使得成语的使用出现偏差。
这些误用源于对于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认真学习成语的准确用法。
二、成语的前后搭配不当有些人在使用成语时没能够正确地将其前后部分搭配完整。
例如,“大开眼界”这个成语,它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大张旗鼓地开拓新局面,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增加了眼界”。
但是,有些人会忽略“张旗鼓地”和“新局面”的搭配,只使用“大开眼界”,这样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含义。
三、“引经据典”等表达形式的误用“引经据典”这个成语是形容一个人能够很好地运用经典的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有些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会犯几个错误,例如:将其用于描述一个人引用的是不是经典的书籍,造成误用;将其用于描述一个开拓性的想法或思路,则不准确。
这些偏离成语基本含义的用法都是因为没有理解成语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总之,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请我们要加强对成语的学习和认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让词句更加精炼、准确。
否则,即使是发生了微小的偏差,也可能使得所要表达的意思发生全然不同的改变。
05成语误用的10个原因

[失误防范]
[失误防范]
原因八 不明语法易功能紊乱
正确使用成语还需要注意其语法功能,因为成语在与相 关词语搭配时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如能否带宾语,能否充当 某个成分,应该与哪类词语搭配,等等。如果使用时不顾其 搭配规则,就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成语误用的10个原因
原因一 忽视关键字词而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 俗成的,而且大多源于典故,需要我们溯本求源,加之有些 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古义,这就增加了某些成语理解上的难 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只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 成语的含义,就可能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原因五 不能瞻前顾后易重复赘余
句子上下文已有与成语相同意思的表述,就会导致成语 语意和上下文语意重复。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 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现语意重复 的错误。
[应用体验] 5.判断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并分析错因。 (2010·湖南高考)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 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判断:( × ) 分析:“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因“津津乐道” 已经包含了“谈论”这一动作,所以“津津乐道”在这里 与后面的“谈论着”连用是重复的,属重复赘余。
浅谈成语误用现象

浅谈成语误用现象摘要: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是在其演化过程中,误用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常表现为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自相矛盾等。
这些误用现象“习惯性”地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作家作品、广告,甚至于权威的电视节目中,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所以,成语的误用现象应得到重视并且全面地改善它。
关键词:成语误用一、现实生活中的成语误用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它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汗水,就汉语成语来说,它来源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为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锦上添花。
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乃至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
而这些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比如报纸杂志、作家作品、广告,甚至于权威的电视节目等。
在世界航天史上,美国“哥伦比亚号”的事故曾经震惊了世界人民。
《中华读书报》所刊的《“哥伦比亚号”悲剧何以发生》一文中有这样的话:“航天飞机上的七位宇航员一道香消玉殒。
”香消玉殒:香、玉是旧时美人的代称。
消,毁。
殒,死亡。
比喻美女死去。
绝对不能用于五男二女的“哥伦比亚号”全体宇航员。
该处作“一道遇难”便很好。
以“香”“玉”指年轻女子的成语,还有“怜香惜玉”。
某教师的论文,将“怜香惜玉”用于对一女子的怜惜,这是对的,但怜惜者为女性,却大错了。
“怜香惜玉”只能用于男性对年轻女子的怜惜,而不能用于女性对女子的怜惜。
如果只是单单了解“怜香惜玉”的意思,却没弄明白它的对象,就会闹笑话了。
除了报刊杂志之外,也有一些作家作品中也会出现成语误用现象,作家贾平凹的《我是农民》说:“有两个人就打起来了,各自的家人也参与其中,双方都打得焦头烂额。
这里的“焦头烂额”显然不恰当。
“焦头烂额”出自《汉书·霍光传》:“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原义是头部被火严重烧伤的样子。
后来比喻狼狈、窘迫难堪的情形,已为极常见之语。
成语的误用剖析课件

总结词
了解成语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 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
详细描述
通过对成语的语言类型、字面意 思、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分 析,揭示其误用的根本原因。
语义与语法分析
总结词明确成ຫໍສະໝຸດ 的语义和语法特点,注意其 特殊用法和固定搭配。
详细描述
分析成语的语义是褒义、贬义还是中 性,以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特 殊用法。
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分析
总结词
理解成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关注其语境和语体特点。
详细描述
探究成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等,以及其表达 方式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以更好地理解其使用情境。
纠正方法与建议
总结词
掌握纠正成语误用的方法,提出公道化 建议。
VS
详细描述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常见的成语误用类 型,提出针对性的纠正方法和建议,以帮 助使用者正确使用成语。
文化素养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文字的发展历程,有助于 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
交流与表达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生动地使用成语 ,增强语言表现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掌握正确的语法与修辞手法
总结词
掌握语法规则,了解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学习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理解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避免因语法错误或修辞不当而引起的误用。
多读多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词
多读、多写、多练习。
详细描述
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减 少因表达不当而造成的误用。
成语的误用剖析课件
• 成语误用概述 • 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 • 成语误用的分析与纠正 • 成语误用的案例分析
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一、不明整体,望文生义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
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
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4、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5、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例6、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辨析:1、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 1、句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
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3、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4、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5、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
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
而“固若金汤”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
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6、“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大方:大道理。
而在例句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高考成语最容易误用的十种情况分析(一)

高考成语最容易误用的十种情况分析(一)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成语误用原因例析

45成语富于表现力,人们爱用它来表情达意,但媒体上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成语的例子比比皆是,笔者通过分析一些错误用例,发现其误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对成语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就去运用,这是成语误用的一条重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整体意义理解错误有些成语来自典故,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单从字面去理解,就有可能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三人成虎,团结就是力量。
”这里就把“三人成虎”理解错了。
“三人成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城里本来没有老虎,然而三个人说有老虎就让人感觉真有老虎了。
可见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而不是三个人团结起来就可成为老虎,比喻团结就是力量。
2.关键字义理解错误成语是在人们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渐渐形成的,历史悠久,因此,现在的一些成语还含有古语素,古语素是理解这类成语的关键,如果按今义去理解,就误解了成语的意义。
如:“他这篇文章结构松散,逻辑混乱,陈词滥调,空话连篇,真是一篇不刊之论。
”这里就把“不刊之论”的“刊”理解错了。
“刊”在这里不是今义“刊登”的意思,它是古语素,用的是古义,修改的意思,“不刊之论”就是不可改易之论,确论。
把“刊”理解为“刊登”,就犯了以今释古的弊病。
3.意义理解不完整成语理解粗枝大叶,丢掉有关语素,断章取义。
如:“我们时常留心书店里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书预告,却视而不见这方面书籍的出版。
”这里就把“视而不见”片面地理解为“看不见”,只注意了“不见”二字,忽视了“视”字。
“视而不见”完整地理解应是: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形容不关心,不注意。
二、不能分辨成语的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看,词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
不能分辨成语的感情色彩,是成语误用又一重要原因。
主要情形如下。
1.褒义误作贬义如:“他不守纪,又不好好学习,是个名不虚传的混混儿。
”“名不虚传”谓所传的名声与实际相符,是个褒义词,不能用于不好的名声,能力之窗能力之窗46备考直通车例句显然误作贬义词,应换成中性色彩的“名副其实”。
成语的误用剖析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如何避免成语的误用
深入理解成语含义
总结词:明确理解
详细描述:在运用成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其含义,包括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相关文献,确保对成语的准确理解。
注意成语的使用语境
总结词:灵活运用
详细描述:成语的使用往往有其特定的语境。在运用成语时,要注意其适用的情境和场合,避免在不适当的语境中使用。同 时,也要注意成语的情使用成语时,没有注意到其情感色彩,将贬义词误用作褒义词,或将褒义 词误用作贬义词。
详细描述
成语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胸有成竹”是褒义词,表示事先有准备; 而“画蛇添足”则是贬义词,表示多此一举。在使用成语时,如果不注意其情 感色彩,就容易造成误用。
语境不合
总结词
指在不适合的语境中使用了成语。
“差强人意”的误用
总结词:反义使用
详细描述:“差强人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勉强还算可以”,但是很多人将其理解为 “不满意,很差劲”。当人们表达对某事物 的不满时,常常会使用“差强人意”这个词,
这实际上是对其原意的完全相反。
05
总结与建议
提高语言素养
掌握成语的正确含义
了解成语的起源、含义和用法,避免 望文生义。
02
成语误用的原因
语义不明
总结词
对成语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详细描述
有些成语的含义比较特殊或抽象,如果对其理解不透彻,就容易在使用时产生歧义或误解。例如,“登峰造极” 原意是形容成就达到最高境界,但常被误解为形容事物发展到极点。
文化背景不了解
总结词
缺乏对成语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详细描述
很多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果对这些背景不了解,就容易在使用时出现偏差。例如, “守株待兔”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常被误用为形容一个人很老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误用原因浅析(蓝本)成语运用的考查是各种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也是近年高考中必备的题型。
该题型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要能够从容应对试题中的成语题目,除了平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加强课外阅读特别是报刊的阅读以了解一些成语运用中的问题外,还应该知道命题人的命题方式以及成语运用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成语误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下面举例来谈一下。
(一)没有深入实际,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主观臆断,就会对成语的内涵不清楚,对成语的意义不理解,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
例⑴:在正常的写作中文不加点,只能使意思模糊,并可能使正确的意思变为错误的意思。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过修改,一气写成。
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点,是涂改的意思。
《初学记》卷一七引张隐《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而上例就是望文生义,误将“点”理解为“标点”,致使对成语的本来意思产生错误理解。
例⑵:随着中国加入WTO,IT人才是越来越炙手可热。
“炙手可热”较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绝伦,无与伦比;丞相,杨国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杨国忠权贵气势无与伦比,非常大,小心不要接近丞相。
“炙手可热”的意思是热得烫手。
比喻气焰权势很盛。
由此看出,“炙手可热”这个成语现在用的多是它的比喻义,一般只能用于气焰权势很盛,是个贬义词。
上面的例子中只看字面,把“炙手可热”理解为“抢手的;热闹、火爆的;红极一时的”之类的意思,因而造成了使用上的错误。
例⑶:走进华联商厦,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商品琳琅满目。
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郑玄注:“心讥其奢也。
轮,轮囷,言高大。
奂,言众多。
”其意思是形容高大华美。
多用于赞美新的房屋。
也可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在此句中,用这一成语来描述商厦中商品的好而多,显然是不正确的。
例⑷: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耳提面命,语出《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谓对人教诲恳切,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或者师长对弟子等。
例句中望文生义,误将其理解为训斥等义,是不正确的。
例⑸: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都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间不容发,语出汉代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多指安危之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亦谓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亦谓天衣无缝,没有破绽。
例句中用“间不容发”来形容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是错误的,也是由于只停留在字面而没有理解其实际意思造成的。
此类成语还有“暴虎冯河”、“不寒而栗”、“不刊之论”、“不可理喻”、“不为已甚”、“不足为训”、“惨淡经营”、“侧目而视”、“陈陈相因”、“出神入化”、“穿云裂石”、“大动干戈”、“大方之家”、“登高自卑”、“罚不当罪”、“飞短流长”、“付之一笑”、“光怪陆离”、“涣然冰释”、“毁家纾难”、“绘声绘色”、“火中取栗”、“祸起萧墙”、“噤若寒蝉”、“久假不归”、“酒囊饭袋”、“九死一生”、“具体而微”、“空谷足音”、“空穴来风”、“屡试不爽”、“每况愈下”、“期期艾艾”、“奇文共赏”、“七月流火”、“气冲霄汉”、“人满为患”、“人面桃花”、“三人成虎”、“差强人意”、“首当其冲”、“受宠若惊”、“率尔操觚”、“司马青衫”、“醍醐灌顶”、“万人空巷”、“危言危行”、“为渊驱鱼”、“闻过则喜”、“五风十雨”、“细大不捐”、“信手拈来”、“一言九鼎”、“严阵以待”、“倚马可待”、“语不及义”、“朝思暮想”、“珠圆玉润”、“卓尔不群”、“罪不容诛”、“坐地分赃”、“坐拥百城”等。
(二)没有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
有些成语随着语言的演变,通过比喻、引申等方式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些新的意义跟成语原来的字面意义相差很大,如果不注意弄清楚这些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也就是这些成语在使用时候的实际意义,就容易在使用上产生错误。
例⑴清明时节,我们相伴去郊外踏青。
一路上,田野风光宜人,大地一派生机。
途中在田埂上休息,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如坐春风,语出《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朱公掞来见明道(程灏)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这是朱光庭对程灏的吹嘘。
后以“如坐春风中”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
此例句中,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上,没有弄清其实际意思,造成了误用。
例⑵经过父母的劝导、调解,他们兄弟俩又重归于好,相濡以沫了。
相濡以沫,《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本意是泉水干涸,鱼儿相互吐沫湿润,后来比喻在困难的处境中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这个例句中误将其理解成为消除矛盾后两人和解,因而是错误的。
⑶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例句中没有弄清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
此类成语还有“波澜壮阔”、“不可救药”、“不偏不倚”、“不忍卒读”、“侧目而视”、“曾几何时”、“插翅难飞”、“城下之盟”、“充耳不闻”、“春风化雨”、“粗茶淡饭”、“大快人心”、“当仁不让”、“独步天下”、“独辟蹊径”、“反戈一击”、“翻云覆雨”、“风声鹤唳”、“骨鲠在喉”、“河清海晏”、“呼之欲出”、“见异思迁”、“江河日下”、“开门见山”、“慷慨解囊”、“乐不思蜀”、“屡见不鲜”、“盲人瞎马”、“目不窥园”、“目无全牛”、“拍手称快”、“巧言令色”、“如履薄冰”、“善刀而藏”、“上下其手”、“石破天惊”、“噬脐莫及”、“势如破竹”、“寿终正寝”、“水落石出”、“水清无鱼”、“四面楚歌”、“投桃报李”、“望洋兴叹”、“惜墨如金”、“狭路相逢”、“下车伊始”、“信手拈来”、“惺惺相惜”、“胸有成竹”、“一傅众咻”、“一目了然”、“一念之差”、“一衣带水”、“寅吃卯粮”、“捉襟见肘”、“坐而论道”等。
(三)没有弄清成语的适用对象。
有一些成语,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张冠李戴,弄错它们适用的对象。
⒈用于甲事物(人)的不能用于乙事物(人)。
例⑴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宛如活的一样。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栩栩,生动活泼貌。
一般情况下这个成语是用来描述文学艺术形象的,例句中用来形容自然界中充满生机的景象显然是错误的。
例⑵她生长在音乐世家,从小深受音乐熏陶,所以对音乐爱不释手。
爱不释手,语本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因以“爱不释手”形容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就这一成语的意思来看它一般应该用来表示对具体事物因喜爱而舍不得放手,不可用于抽象事物。
例⑶刘大妈满心欢喜,又让座又倒水,她多么希望这对反目成仇的兄弟能早日破镜重圆。
破镜重圆,是比喻夫妻离散或离异后又重新团聚、和好。
此成语只能用于夫妻之间,用于其他人身上则是错误的。
例⑷山饰水,水饰山,山水相连,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谓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的巧妙。
赵孟頫有诗云:“人间巧艺夺天工。
”(《赠放烟火者》)这个成语是专用于形容人工创造或制造的非自然产生的物品的,不能用于形容自然产生的事物。
例⑸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养虎遗患,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饥而遂取之。
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比喻纵容敌人,给自己留下后患。
这个词多用在敌对势力方面,而不能用于自己。
因此,例句中的用法是错误的。
此类成语还有“笔走龙蛇”、“筚路蓝缕”、“别出机杼”、“波澜不惊”、“不可磨灭”、“不同凡响”、“不知所云”、“不瘟不火”、“草长莺飞”、“穿云裂石”、“大器晚成”、“登堂入室”、“豆蔻年华”、“多事之秋”、“覆水难收”、“功高不赏”、“含英咀华”、“浩如烟海”、“回肠荡气”、“烘云托月”、“后起之秀”、“后生可畏”、“挥洒自如”、“江郎才尽”、“脍炙人口”、“两小无猜”、“六马仰秣”、“洛阳纸贵”、“漫无边际”、“妙手回春”、“年富力强”、“青出于蓝”、“青梅竹马”、“取而代之”、“曲高和寡”、“让梨推枣”、“人老珠黄”、“阮囊羞涩”、“入木三分”、“三令五申”、“手不释卷”、“索然寡味”、“天伦之乐”、“天马行空”、“天作之合”、“兔起鹘落”、“韦编三绝”、“宵衣旰食”、“秀外慧中”、“悬壶济世”、“循序渐进”、“一挥而就”、“引人入胜”、“在劫难逃”、“崭露头角”、“振聋发聩”、“知疼着热”、“擢发难数”、“自出机杼”、“纵横捭阖”等。
⒉用于人的不能用于物,用于物的不能用于人。
例⑴动员大会刚一结束,大家便冲到主席台前,一个个都是刻不容缓、争先恐后的样子。
刻不容缓,一刻也不容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由此来看,这一成语一般用来描述事情那种紧迫的形势,是从客观的角度表述的,不能用于描述人的心态。
例⑵在强调终极关怀时却对当下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不能不说是极大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如此迫不及待。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多形容心情迫切。
它只能用来描述人的急切的心情,不可以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情势或状态。
例⑶总之,覃明的文人朋友,汗牛充栋,限于篇幅,难免挂一漏万。
汗牛充栋,唐代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其意思是书多得堆满屋,往外运时牛马累得出汗。
后用“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丰富。
此成语应该用于物(藏书),而例句中却用来形容朋友(人)多,这是不可以的。
此类成语还有“比翼双飞”、“楚楚动人”、“东山再起”、“豆蔻年华”、“风姿绰约”、“皓齿明眸”、“河东狮吼”、“举案齐眉”、“良莠不齐”、“难能可贵”、“藕断丝连”、“破镜重圆”、“气宇轩昂”、“秦晋之好”、“赏心悦目”、“素昧平生”、“休戚相关”、“秀外慧中”、“在劫难逃”(以上用于人的)“不胫而走”、“不翼而飞”、“车水马龙”、“鬼斧神工”、“涣然冰释”、“鳞次栉比”、“美仑美奂”、“下里巴人”(以上用于物的)“短小精悍”、“凤毛麟角”、“光风霁月”、“回光返照”、“金玉满堂”、“天香国色”、“绣花枕头”、“秀色可餐”、“掌上明珠”(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