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剂的配方及洗涤作用机理

合集下载

洗涤原理及配方

洗涤原理及配方

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要在厨房和卫生间里接触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

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要用香皂和牙膏;午饭过后收拾餐具要用洗涤剂;晚上冲凉洗衣服要用肥皂和洗衣粉等。

那这和化学有什么联系?这其中的联系大着呢。

只要生活中留心,就会发现日用品中有好多化学知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洗涤原理洗涤机制包括润湿作用和洗涤过程。

1.润湿作用如果没有润湿作用,想把物体洗净是不可能的。

润湿作用涉及有关表面的性质。

通常吸附在衣物和皮肤上的污物如尘埃、煤烟、油渍、汗分泌物等,大都是疏水物质。

丝、毛、棉、麻等动植物及人造纤维,虽然有的本身亲水(含多个羟基),但大都有一层油膜,故表面也多是疏水的。

若要使被吸附的污垢与衣物表面分离,就要求洗涤剂分子一方面能“挤入”织物和污垢之间,在其界面形成一亲水的吸附层,使界面张力降低,因而削弱其粘附力。

另一方面,洗涤剂分子又会渗进原来粘在一起的污垢的间隙和裂缝中把他们分散成更小的颗粒。

这一作用就是润湿。

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能力可用接触角θ来表示。

所谓接触角就是指液滴在固体表面形成的角度。

当θ=0o时为完全润湿,θ=90o为润湿,90~180o 不润湿,180o完全不润湿。

如水对几种面的接触角分别为:石蜡108o,羊毛哗叽141o,雨衣156±9o。

可见水对这些物质都不润湿。

2.洗涤过程(介质)洗涤的基本过程为:被洗物一污垢+洗涤剂======被洗物+洗涤剂-污垢此处的介质决定于是水洗还是干洗,水洗介质为水,干洗介质为有机溶剂。

当然,关键是洗涤剂。

除上述润湿作用外,还有:①机械作用。

通常与起泡沫有关,借助揉搓及泡沫的活动,使污垢从纤维上脱落;②乳化作用。

使污垢分散,不再回附于纤维;③增溶作用。

污垢可能进入洗涤分子的胶束,最终脱离被洗物。

洗涤剂的去污作用就是上述由降低界面张力而产生的润湿、渗透、起泡、乳化、增溶等多种作用的综合结果。

也可以制备标准人工污布,测定其反光率,作为洗涤剂或一定洗涤过程去污能力的标度。

高中化学常见的洗涤剂及其原理

高中化学常见的洗涤剂及其原理

高中化学常见的洗涤剂及其原理
高中化学常见的洗涤剂有:肥皂、合成洗剂和生物洗涤剂。

1. 肥皂:
- 原理:肥皂是由脂肪酸盐和纯碱(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

在洗涤过程中,脂肪酸盐的亲水性头部与水结合,疏水性碳链部分则与油脂污垢结合。

通过肥皂分子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特性,使油脂污垢与水结合,从而被冲洗掉。

2. 合成洗剂:
- 原理:合成洗剂是通过化学合成而得到的洗涤剂,常见的合成洗剂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合成洗剂分子的结构中包含两个部分,一个亲水性头部和一个疏水性烷基链。

亲水性头部与水结合,疏水性烷基链与油脂污垢结合,从而将污垢分散悬浮在水中,达到清洁的目的。

3. 生物洗涤剂:
- 原理:生物洗涤剂是利用生物学酶类来分解和去除污垢的洗涤剂。

生物洗涤剂中含有各种酶,如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

这些酶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污垢进行特异性降解,从而去除污垢。

生物洗涤剂对环境友好,对皮肤刺激性较小。

化学与洗涤剂学习洗涤剂的化学原理和清洁效果

化学与洗涤剂学习洗涤剂的化学原理和清洁效果

化学与洗涤剂学习洗涤剂的化学原理和清洁效果化学与洗涤剂:学习洗涤剂的化学原理和清洁效果洗涤剂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之一,在我们的衣物和家居用品的清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很少有人深入了解洗涤剂背后的化学原理和它们的清洁效果。

本文将介绍洗涤剂的化学原理并探讨其在清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 洗涤剂的基本组成洗涤剂一般由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和辅助剂组成。

而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它们在洗涤过程中起到降低表面张力和增加润湿能力的作用。

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四大类。

其中最常见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常见的洗涤剂中多含有此类表面活性剂。

它们由具有亲油性的疏水基团和具有亲水性的亲水基团组成,使其既能与污渍结合,又能与水分子相容。

3. 清洁作用的机理洗涤剂的清洁作用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原理实现。

当洗涤剂与水接触时,表面活性剂迅速扩散并吸附到污渍表面。

疏水基团与污渍结合,使其溶解在水中;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相容,使污渍被包围并分散在水中。

这样,污渍就易于被冲刷掉,从而实现清洁的目的。

4. 洗涤剂的分类和特点洗涤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按照使用方式,可以分为洗衣液、洗衣粉和洗衣皂等;按照洗涤剂的成分,可以分为有机洗涤剂和无机洗涤剂。

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清洁厨房、卫生间和地板等的清洁剂。

5. 洗涤剂的清洁效果评价洗涤剂的清洁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评价,例如去污力、漂白效果和皂化值等。

其中去污力是衡量洗涤剂清洁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真实污渍进行测试。

在实际应用中,洗涤剂的清洁效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水质、温度和机械力等。

因此,在选择洗涤剂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选择适合的洗涤剂来达到最佳的清洁效果。

总结:洗涤剂的化学原理和清洁效果是我们了解和选择洗涤剂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09第三章 洗涤剂

09第三章 洗涤剂
Wa越小,污垢与固体结合越弱,越易去除。
加入洗涤剂后,洗涤剂憎水基吸附在污垢和固体表面,
降低了γD-W和γS-W,使Wa减小,通过机械搅拌等方法使固体 污垢从固体表面脱落,洗涤剂分子在污垢周围形成吸附膜悬
浮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包油的乳液,漂洗后随水一起除去。
c 抗再沉积作用 洗涤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一方面污垢洗涤下来,另
肥皂是一种良好的洗涤剂,但在酸性溶液中形成不溶性的脂肪酸, 在硬水中与Ca2+、Mg2+形成不溶性的脂肪酸盐,不但降低了去污性能还 污染织物。近几十年来,合成洗涤剂工业发展迅速,用各种表面活性剂 作原料,克服了肥皂的缺点,可制成片剂,粉剂或洗涤液,便于用机械 搅拌去污的洗涤过程。
洗涤过程 — 可逆过程。可表示为:
结构:
具有亲油、亲水结构
缺点:HCl 一般用量很少
+Na2SiO3→H2SiO3
生成的硅酸难以除去,因此
硅酸钠,水玻璃的水溶液相当于由硅酸钠与硅酸组成的缓冲溶 液。水玻璃在溶液中能控制pH值、贮存碱性物质,起到减少洗 涤剂消耗和保护织物的作用。此外,水玻璃还具有悬浮力、乳 化力和泡沫稳定作用,起到阻止污垢在被洗物上再沉积的作用, 并对金属(如铁、铝、铜、锌等)具有防腐蚀作用。制造粉状 洗涤剂时,加入水玻璃能使产品保持疏松,防止结块,增加颗 粒的强度、流动性和均匀性。
一方面可再沉积,加入洗涤剂后,它吸附在固体和污垢的表 面,可以形成双电层,从而形成稳定的乳液,一方面使分散 下来的污垢不易聚积再沉积,另一方面又使污垢与固体之间 产生静电排斥,使污垢Wa降低,而更易去除。 d 合成洗涤剂考虑的因素 1) 洗涤剂必须具备良好的润湿性能,使它与被洗涤表面充 分接触 2 ) 能有效降低被清洗固体与水及污垢与水的表面张力,使 污垢与固体的粘附功减小,而使污物脱落 3)有一定的起泡和增溶作用,及时把除下的污物分散 4)能在洁净固体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再沉积

洗涤剂的去污原理与成分

洗涤剂的去污原理与成分

洗涤剂的去污原理与成分洗涤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洁用品之一。

在日常使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油渍、污渍和尘土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被洗涤剂来解决。

那么,洗涤剂是如何去除这些污渍的?本文将介绍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和成分。

去污原理我们经常使用的洗涤剂有两类:一类是表面活性剂,另一类是酶类洗涤剂。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中最常见的成分。

它们的去污原理是利用分子结构的两端:疏水基和亲水基,将水和污渍结合在一起。

疏水基会吸附在污渍表面,亲水基则与水结合成为水分子的“外衣”,这样污渍就可以被水带走了。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有许多种,例如烷基、苯基、醇基、羧基等。

这些不同的疏水基可以使表面活性剂适应不同类型的污渍。

酶类洗涤剂酶类洗涤剂是一种用酶作为活性成分的洗涤剂,常见的酶类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

它们是一种生物学酶,可以分解大分子有机物,使其变成易于清洗的小分子物质。

以蛋白酶为例,它可以分解蛋白质、纤维素、皮革、血渍等污渍,同时不会对衣物造成损伤。

而淀粉酶则可以针对淀粉污渍和硬水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去污清洗。

成分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包括表面活性剂、助剂和添加剂等。

每个成分都有特定的功能,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最为重要的成分之一。

它们主要的功能是分散污染物,使其在水中悬浮,避免二次污染,并提高水的湿润性。

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缩合物表面活性剂等。

它们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进行选择。

助剂助剂是指为了加强或改善洗涤剂的功能而添加的辅助性成分。

一般来说它们包括有机酸、盐类、PH调节剂、缓冲剂、螯合剂等。

盐类可以增加洗涤效果,提高比表面积;有机酸、缓冲剂可以中和钙离子、镁离子等硬水离子; pH调节剂和螯合剂可以控制洗涤剂的酸碱度,避免对衣物和容器的损伤。

添加剂添加剂主要是一些增色剂、香精剂等,它们主要是为了体现消费者的美观需求和生活质感,使洗涤有更好的顺滑度和舒适感。

洗涤剂配方原理

洗涤剂配方原理

洗涤剂配方原理洗涤用品工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环境的要求、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是制约洗涤用品工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1.概述现代洗涤剂是含有多种成份的复杂混合物。

其中表面活性剂是起清洁作用的主要成份,洗涤剂中的其他成份或是为改善和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效能、或是为适应某些特殊需要、或是为制成所需产品形式而加人的。

各种表面活性剂和各种助剂都具有各自的特性,这些性质各异的成份混在一起,由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便会产生更加理想的洗涤效果。

反之,若配方设计不当,各组份的性质也会相互抵消,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洗涤剂的配方是决定某种洗涤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洗涤剂配方的变化始终反映着洗涤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

最早的洗涤清洁用品当属肥皂,最早的表面活性剂是以肥皂为主,但肥皂不耐硬水的缺陷一直未得到解决。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脂肪醇硫酸钠,到了50年代,主要以四聚丙烯苯磺酸钠为主要表面活性剂,三聚磷酸钠作为当时洗涤剂配方中唯一的助剂开始使用。

到60年代,由于四聚丙烯苯磺酸钠的不易生物降解,使一些工业化国家,尤其是欧洲开始使用具有优越的可生物降解性能的烷基苯磺酸钠来取代四聚丙烯苯磺酸钠。

并且由于水体出现富营氧化,认为是由于洗涤剂中磷酸盐使用带来的后果,因此立法者与环境学家强烈呼吁限磷、禁磷,这就促使了无磷洗涤剂的发展,并努力寻找磷酸盐的代用品。

70年代开发出的4A沸石,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代磷助剂,无磷洗涤剂也从此发展迅速。

由此可见,洗涤业与环境相容性有关,环境的要求促进洗涤剂的进步与发展,各种新原料及相应配方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一大批新产品的问世。

此外,影响洗涤剂配方的因素还很多,如经济、技术、原料、有关的国家法规等等。

2.配方组成各种洗涤剂都是由表面活性剂和助剂两部分组成,在这里以液体洗涤剂为主进行介绍。

液洗类洗涤剂是指以表面活性剂为主的均匀水溶液,如香波、浴液、餐具洗涤剂等。

其生产工艺及设备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种,因为生产过程中既没有化学反应,也不需要造型,只是几种物料的混配,制成以表面活性剂为主的均匀溶液(大都为水溶液),由于液体洗涤剂制造工艺简单、能耗低、使用方便,现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洗涤剂机理

洗涤剂机理

探究洗衣粉机理摘要: 洗衣粉是一种碱性的合成洗涤剂,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基苯磺酸钠, 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再加一些助剂, 磷酸盐、硅酸盐、元明粉、荧光剂、酶等。

汉高(德国)在1907年以硼酸盐和硅酸盐为主要原料, 首次发明了洗衣粉。

由于洗衣粉能在井水、河水、自来水、泉水、甚至是海水等各类水质都表现出良好的去污效果, 并广泛使用于各类织物, 所以其生产和使用就迅速发展起来。

现在, 洗衣粉几乎是每一个家庭必需的洗涤用品。

Part1.洗衣粉成分及作用机理:1.成分洗衣粉的成份共有五大类: 活性成份、助洗成份、缓冲成份、增效成份、辅助成分。

(1)活性成份: 活性成分在洗涤剂中去污起主要作用。

洗涤活性成分是一类被称作表面活性剂的物质, 它作用就是减弱污渍与衣物间的附着力, 在洗涤水流以及手搓或洗衣机的搅动等机械力的作用下, 使污渍脱离衣物, 从而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

(2) 助洗成份:助洗剂是洗衣粉中含量最多的成分, 一般占到总组成的15%-40%。

助洗剂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束缚水中所含的硬度离子, 使水得以软化, 从而保护表面活性剂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所谓含磷、无磷洗涤剂, 实际上就是指所用的助洗剂是磷系还是非磷系物质,而也正是助洗剂为磷系的洗衣粉给我国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 所以我们要坚决杜绝含磷洗衣粉的生产与使用。

(3) 缓冲成份: 由于洗涤剂处于碱性状态下去污能力最好, 而衣物上常见的污垢, 一般为酸性的有机污渍, 如汗渍、食物、灰尘等, 所以洗衣粉中都配入了相当数量的碱性物质, 一般常用的是纯碱和水玻璃。

(4) 增效成份: 为了使洗涤剂具有更好的和更多的与洗涤相关的功效, 越来越多的洗涤剂含有特殊功能的成分, 这些成分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洗涤剂的洗涤性能。

如: 提高洗净效果的, 酶制剂、漂白剂、漂白促进剂等;改善白度保持的, 抗再沉积剂、污垢分散剂、酶制剂、荧光增白剂、防染剂;保护织物改善织物手感的, 柔软剂、纤维素酶、抗静电剂、护色剂等。

洗涤剂配方复配原理介绍

洗涤剂配方复配原理介绍

洗涤剂配方复配知识讲解洗涤剂属于配方密集型产品,洗涤剂是将不同的洗涤剂成分按一定比例混合,使以达到最佳的清洁效果和经济效益。

常见的复配原理包括:1、互补复配:将具有不同清洁功能的洗涤剂成分混合使用,如表面活性剂和酶类洗涤剂的互补复配。

2、协同复配: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清洁功能的洗涤剂成分混合使用,以增强清洁效果,如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的协同复配。

3、对抗复配:将具有相反作用的洗涤剂成分混合使用,以达到平衡效果,如表面活性剂和缓蚀剂的对抗复配。

表面活性剂和泡沫抑制剂的复配。

洗涤剂中的各种成分经过精确的复配,相互作用,协同发挥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清洁效果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常见的复配原理包括下面是洗涤剂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1、表面活性剂:洗涤剂中最重要的成分,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污垢分散在水中,并在洗涤水溶液中形成泡沫。

它们能够在水和油之间降低表面张力,使油和污垢从衣物表面剥离并被水冲走。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不同污垢有不同的清洁能力,因此需要在复配过程中选择最佳比例,以达到最佳的清洁效果。

例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增加提高清洁效果和去污能力;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可以提高清洁效果,泡沫稳定性和减少刺激性。

2、生物酶类制剂:洗涤剂中的酶类制剂可以瓦解某些污垢,如蛋白质和淀粉等,提高清洁效果。

同时,酶类制剂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可以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清洁能力。

3、抗污垢再沉积剂:和表面活性剂有强的互补作用,指抗污垢再沉积剂可以与表面活性剂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从而增强其去污能力和防止再沉积能力。

可互相促进洗涤效力。

一般来说,抗污垢再沉积剂中的聚合物可以与表面活性剂形成交联结构,从而增强其稳定性和去污能力。

4、酸碱度控制剂:洗涤剂中的酸碱度对其清洁效果有很大影响。

酸碱度控制剂可以在洗涤过程中稳定洗涤剂的酸碱度,并与硬度调节剂相互作用,减少水垢的形成,提高洗涤效果。

5、配制中的水硬度调节剂:硬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等离子,容易形成水垢,降低洗涤剂的清洁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涤剂的配方及洗涤作用机理
去污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上还不能完善说明的现象。

洗涤作用原理:(1)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改善水对洗涤物品表面的湿润性洗涤剂对洗涤物品的湿润是洗涤剂可否发生作用的先决条件,洗涤剂对洗涤物品必须具有较好的湿润性,否则洗涤剂的洗涤作用不易发挥。

对人造纤维(如聚丙烯、聚酯、聚丙烯腈)和未经脱脂的天然纤维等,因其具有的临界表面张力低于水的表面张力,因而水在其上的湿润性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加入洗涤剂后一般都能使水的表面张力降至30mN/m以下。

因此除聚四氟乙烯外,洗涤剂的水溶液在物品的表面都会有很好的湿润性,促使污垢脱离其表面,而产生洗涤效果。

(2)洗涤剂能增强污垢的分散和悬浮能力洗涤剂具有乳化能力,能将物品表面上脱落下来的液体油污乳化成小油滴而分散悬浮于水中,若是阴离子型洗涤剂还能使油-水界面带电而阻止油滴的并聚,增加其在水中的稳定性。

对于已进入水相中的固体污垢也可使固体污垢表面带电,因污垢表面存在同种电荷,当其靠近时产生静电斥力而提高了固体污垢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

对于非离子型洗涤剂可以通过较长的水化聚氧乙烯链产生空间位阻使油污和固体污垢分散并稳定于水中。

因此洗涤剂可以起到阻止污垢再沉积于物品表面的作用。

配制高密度洗涤剂的技术特点是将作为洗涤剂主要成分的表面活性剂、助剂(碱剂、硬水软化剂) 按洗涤一次所需的量进行等量配制,去除影响去污力的粉末剂芒硝。

同时利用表面活性剂的黏附性,在高密度化的同时使粒子表面覆盖沸石助剂,形成松散的洗涤剂粒子。

同时配入各种酶以提高去污力。

酶是生物催化剂的一种,少量使用便可使污垢分解、易溶,很容易从纤维中脱落下来。

衬衫等吸汗性优良的棉纤维,使污垢很难侵入到纤维内部。

对此类污垢起作用的碱性纤维素酶,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到高密度洗涤剂中。

(一)配方原则
配方对洗涤剂成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洗涤剂配方应具备以下几个标准。

(1)洗净力强。

洗后织物具有柔软的手感和鲜艳的色泽;
(2)洗衣粉的外观要求颜色洁白、颗粒均匀、不飞扬、易溶解、自由流动性好,此外,无不良气味,特别要求洗后织物上不留不良的气味;
(3)对皮肤无刺激作用,不损害织物也不褪色,对洗涤用具及设备无腐蚀作用;
(4)要求最终产品成本低,价格便宜;
(5)下列一些条件也会影响配方。

活性物的种类不同,它们的性能以及最终产物中含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活性物,由于制造原料、生产方法以及工艺条件和设备的不同,它们的性能和无机盐含量差别也很大,因此,必须以不同的配方来补偿。

商品形式不同或是成型方法不同,也要求配方不同。

洗涤对象不同,需要有不同的配方,以适应特定目的。

洗涤条件(如水的硬度、洗涤温度、洗涤方式等)不同,配方要求也不相同。

1.表面活性剂的选用
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产生去污作用的主要成分。

在洗涤剂的生产中又常把表面活性剂称之为洗涤剂的活性物。

洗涤剂选用的主要活性物种类,一般是在建造洗涤剂厂时就决定了的,当然仅仅配制洗涤剂的工厂例外。

在合成洗涤剂中,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性物可使活性物组分不显著的特点相得益彰,以适应复杂污垢的需要。

实践证明,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活性物配制的洗涤剂,在活性物总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它的有关性能,特别是去污能力要比单一活性物为好。

这种作用可从表1中看出(实验时,活性物浓度为2.5g/L,用硬水洗涤,以烷基苯磺酸钠的去污力作为100%)。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洗涤剂配方中,几乎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洗涤剂活性物。

所用活性物的种类一般都以烷基苯磺酸钠作为合成洗衣粉的主活性物,再配用其它种类的活性物( 如脂肪醇类活性物)作为辅助活性物。

当时,我国生产活性物的种类还不多,除烷基苯磺酸钠外,其它活性物的产量还不大。

仅“上海牌”和“天津牌”洗衣粉是以烷基苯磺酸钠和烷基磺酸钠两种活性物配制而成的。

洗涤剂中活性物的含量一般都在10%~30%,很少超过30%。

我国生产的合成洗衣粉分三种型号即3O型、25型、2O型,其活性物的含量分别为30%、25%和20%。

在拟订配方时,可根据洗涤对象和洗涤条件而选用不同的活性物含量。

2.助剂的选用
(1)根据助剂作用的大小选用。

各种助剂的作用不同,其中以聚合磷酸盐和硅酸钠的作用比较全面。

硅酸钠因其水溶液的pH较大,它的用量一般不超过10%。

三聚磷酸钠主要受到环境污染的限制,用量一般都比较大。

一般地说。

活性物,特别是烷基苯磺酸钠的抗污垢再沉淀能力比较差,因此,抗污垢再沉淀剂—cMc①等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配料。

特殊助剂是否加入以及加入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对洗涤剂的要求和成本。

(2)根据对洗涤剂p(一)值的要求而选用。

不同的洗涤对象要求有不同的pH值的洗涤剂来洗涤。

国外家用合成洗涤剂可分为轻垢型(柔效型)和重垢型(强效型)两大类。

轻垢型洗涤剂的水溶液呈中性(pH----6.0~8.0),它和我国的洗涤丝毛类型织物的洗衣粉(pH=6.5~8.5)的pH值相当,适于洗涤丝、c毛和铜氨、醋酸酯纤维之类的纤维制品;重垢型洗涤剂的水溶液呈弱碱性(pH=9.0~l0.6),它与我国通用类洗衣粉的pH值(pit<10.2~10.5)相当,适于洗涤棉、麻、强力黏胶、醋酯以及一般尼龙、丙烯腈等纤维的纤维制品。

在各种无机助剂中,碳酸钠的碱性最强,其次是硅酸钠和复合磷酸盐,硫酸钠为中性。

因此可以根据洗涤剂的pH值来选配无机盐的种类和用量。

例如,国内生产的丝毛类洗衣粉中就不宜配用碳酸钠,而在20型洗衣粉中,碳酸钠的含量可达10%~12%。

(3)根据助剂的相互切、调来选用。

一个好的配方要善于利用助剂之间的相互增进作用,以较少的配量获得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还必须注意助剂之间的抑制作用,防止某些助剂因其它助剂的加入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选择助剂还必须考虑各种助剂对环境的污染(如磷酸盐的富营养问题)以及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参考文献:1.陈金芳.精细化学品配方设计原理Mj
2.李勇.含磷洗衣粉及磷对环境产生的影响[J].化学教学.2001,(6):47-48
3.章永年, 洪珍玉. 工业及公共设施洗涤剂[M ] . 北京: 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2000, 3-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