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分析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者623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服药后饮酒、过敏性体质、过敏史及情绪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服药后饮酒、过敏性体质和过敏史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23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155例(24.88%),以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45.81%)。

结论: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加强服务意识,充分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136-02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1]。

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日趋增加,较为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且具有不可预测性,病情凶险,若不及时和有效抢救,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者623例,其中男269例,女354例;年龄:>60岁232例,<60岁391例;饮食习惯:规律291例,不规律332例;服药后饮酒:是78例,否545例;过敏性体质:是88例,否535例;过敏史:有96例,无527例;情绪:稳定466例,不稳定157例;环境:良好306例,较差317例。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过敏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就像其他药物一样,头孢菌素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同时在使用时也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一、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一)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症状可能包括皮疹、瘙痒、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需要注意的是,头孢菌素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即对一种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其他头孢菌素也过敏。

(二)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较为轻微,停药后多可自行缓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对症治疗。

(三)血液系统异常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可能会影响血液系统,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四)肝肾功能损害头孢菌素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

(五)神经系统反应在使用头孢菌素的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在大剂量使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六)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头孢菌素可能会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等。

二、头孢菌素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一)用药前的准备1、详细询问过敏史:在使用头孢菌素之前,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对药物、食物、花粉等的过敏情况。

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必要时进行皮试。

2、皮试:虽然头孢菌素的皮试并非强制性,但对于过敏体质、高敏状态、有明确头孢菌素过敏史患者的直系亲属等人群,建议进行皮试。

皮试结果阴性者,在用药过程中仍需密切观察。

(二)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1、根据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的种类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如年龄、肝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头孢菌素品种和剂量。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规范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提高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水平。

方法:归纳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

结果:准确把握适应症,合理选择药物及剂量、给药途径;详细询问患者家族过敏史、过敏体质及药敏史、预防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过敏、做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前的皮试工作。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预防【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060-0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性及不良反应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作为首选,当今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的频度在所有各类抗生素中居首位[1]。

是最常见的处方类抗菌素。

近年来随着头孢类药物各品种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2]。

笔者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临床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1常见的头孢菌类药物不良反应1.1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也是最高的。

为避免变态反应的频繁发生,应用头孢菌素时注意:①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也曾有个别患者用青霉素不过敏而换用头孢菌素发生过敏。

②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须皮试,应参照执行。

皮试液参考浓度300pg/ml。

皮试结果的判断按青霉素皮试的规定。

③发生过敏性休克可参照青霉素休克同样处理。

1.2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也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

主要原因是头孢菌素类抗生药物能够抑制肠道菌群合成,导致菌群失调及B族维生素、维生素K缺乏、凝血酶原合成减少等,严重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

1.3肾毒性、胆毒性反应: 对肾毒性反应,最常见的现象是患者出现蛋白尿,只需及时停药不需特别处理的情况下,各项指标即可恢复正常。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具有较好的疗效。

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等。

下面将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详细介绍。

1.过敏原因: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化学结构与青霉素类类似,因此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个体对于药物的过敏反应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免疫系统的异常等有关。

2.剂型和用药方式: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型和用药方式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口服剂和注射剂的药物经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有所差异。

3.药物代谢和排泄: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1.咨询患者过敏史:在给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特别是对于青霉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

如果患者有过敏史,应考虑使用其他类似药物进行治疗。

2.选择适当的剂型和用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剂型和用药方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胃肠道敏感的患者,可以选择口服剂型;对于需要迅速达到治疗浓度的患者,可以选择注射剂。

3.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维持在安全范围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在用药期间,及时监测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如果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

头孢菌素类药物虽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使用时仍需注意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

必要时应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分析
1.1过敏反应
在发生的临床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是最主要的不灵反应,发生率约为0.5% ~10%,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第三代头孢菌素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2.2%、1.8%、1.3%。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分别是17.7%、13.3%、11.3%,居头孢菌素之首。其发生原因除患者的个体差异外,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混有其他杂质,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蛋白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引起抗原抗体的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
近年来,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治疗中,发生很多的不良反应的情况。针对这些不良反应形成的原因,以下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临床的实际工作经验,给出了解决与预防的合理指导。
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是由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裂解,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获得。常用的约有30种,根据药物研制时间的先后,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的不同,目前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第一代有头孢唑林,头孢氨
2解决与预防Βιβλιοθήκη 施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能做到正确用药,正确用量,仔细观察,多加防范等方法,是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也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率。以下介绍两种预防的措施:
2.1作为医生,应严格掌握头孢菌素类抗
生素的适应症,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计量和方法。防治滥用、过量应用。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因此,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弯曲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 ~30%对特别菌素类药物也过敏,故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
分子结构含有N-甲基硫代四唑(MTT)的头孢菌素有类双流醒的功能。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N-甲基硫代四唑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从而使乙醛无法降解,储积在体内,造成乙醛中毒,而呈“醉酒状”即戒酒硫反应,又称“双流醒”反应。此外,头孢菌素类药物还能引起顽固性呃逆、流感综合症、幼儿乳齿变黑、龟头溃烂等少见的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具有广谱、强效、耐受性好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清除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感染。

然而,头孢菌素类药物也有一些不良反应,例如过敏、肝功能损伤等。

因此,临床用药应注意其不良反应和对策。

一、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多见于青霉素过敏者,非IgE介导的皮疹、荨麻疹、胃肠道反应等,也有IgE介导的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

2. 肝功能损伤: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常见的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肝炎或肝衰竭。

3. 胃肠道不适: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4. 血液系统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等血液系统反应。

二、临床用药对策1. 选择合适的药物:对过敏者慎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必须使用,则应选用“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菌素V。

2. 慎用长疗程和高剂量:头孢菌素类药物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易引起肝功能损伤和胃肠道不适,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3. 合理用药: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宜滥用,避免频繁、不必要的使用。

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4. 监测不良反应: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总之,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疗效显著、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但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

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慎用长疗程和高剂量、合理用药和监测不良反应等措施,以提高疗效和保障患者安全。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作为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且对多种细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多,真确把握其临床用药对策可以更好的规范临床应用。

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一些在结构上与青霉素类似,因此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发热、关节疼痛、血管炎等表现。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2.肝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

3.肾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异常,包括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尿路梗阻等。

这些不良反应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尤为严重。

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5.其他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痫样发作)、耳鸣、听力减退等。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对策1.临床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当严格遵守指征,不滥用或乱用。

对于无需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不应当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2.避免过敏史患者使用对于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史及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不得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3.避免联合应用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能增加肾脏毒性,因此应当避免联合应用。

4.监测肝肾功能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期间,应当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注意剂量调整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量,避免造成肾功能异常。

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

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

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然而,使用头孢菌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和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进行探讨。

一、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1. 药物代谢和排泄:头孢菌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头孢菌素的代谢和排泄一般无明显问题。

但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头孢菌素,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2. 耐药性问题:由于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过敏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头孢菌素的结构有关,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

对于已经发生过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禁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二、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处理1. 过敏反应处理:对于出现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头孢菌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度过敏反应可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对症处理,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包括给予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

2. 肝肾功能异常处理: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头孢菌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同时,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等,以及药物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药物相互作用处理:头孢菌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情况,并避免与影响头孢菌素疗效的药物同时使用。

总结:头孢菌素作为一类常用的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注意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为确保正确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近年我院发生的280例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统计各种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最后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

而发生原因与患者的年龄、饮食饮酒习惯及其本身病症等因素均有关系。

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效,也应考虑到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所以在使用到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注意严格对症治疗,合理用药。

,一旦发生异常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和及时抢救[1]。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由冠头孢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经半合成制得的一系列具有头孢烯(cephem)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抗感染药物占中国药品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头孢类抗感染药在这中间占到50%以上的比例。

随着其临床使用上的日益增多,近年来,经常出现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如何对于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预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2010年11月至2012年8月我院发生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280例。

其中,165例男,115例女。

1.2 统计学分析将所得到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差异、饮食、年龄、饮酒、情绪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统计标准。

其中主要是统计患者出现上述原因的不良反应的例数以及人体各系统出现不良
反应的例数。

2 结果
2.1 常见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
因不符合药物的用药目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或者不适的反应[2]。

通过总结数据可以看出,280例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是最为常见的,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5.0%及32.9%。

消化系统的不适现象主要是腹泻,而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皮疹、发热等不良临床表现形式,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死亡等。

但在本研究中,均为较轻微的不良反应,尚无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大出血或死亡病例。

见表1。

2.2 常见不良反应出现原因过敏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生原因除了个体差异外,还可能有药物的因素。

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混有其他杂质,如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

其症状一般较轻微,停药后通过对症治疗则可以消失,但严重者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中第3代头孢菌素发生率较高。

腹泻为主要表现。

这可能与其经胆道排泄,能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的正常菌群有关。

泌尿系统反应多表现为肾毒性。

因为是经肾排泄绝大多数药物,而肾小管细胞酶的活性会受到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抑制与干扰,若长期大量使用则易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导致尿血。

所以对于肾功能障碍患者来说应慎用此类药物。

血液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贫血等。

对于成年人来说,头孢菌素类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婴幼儿相关组织发育尚不完善,血脑屏障受到相关药物刺激后易引起脉络丛的变态反应,出现精神障碍和中枢神经毒性。

故婴幼儿一定要慎用相关药物。

而根据得出的数据显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原因与患者的年龄、饮食饮酒习惯及其本身病症等因素均有关系[3]。

例如若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12 h内饮酒,则其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的概率也要高于没有饮酒的患者。

见表2。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若长期大量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会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发生改变,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产生重复感染的现象。

2.3 预防方法在临床治疗用药过程中仔细询问过往病史和药
物过敏史,合理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防止滥用抗生素现象。

高敏体质患者应慎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同一种药物,造成蓄积中毒[4,5]。

在用药前应做皮试,正式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症状。

假若发生异常情况,则应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对症处理和及时抢救。

其次应以预防为主。

头孢菌素类药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和肾功能障碍,老年及婴幼儿患者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此
类药物。

同时,临床药师应做好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相关用药注意事项。

例如期间避免饮酒、服用含酒精药物。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根据其开发年代及抗菌性能可分为第1、2、3、4 代头孢菌素。

随着其各品种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也在逐年增多。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不良现象。

但是由于其较低的发生率,头孢类药物仍是临床上公认的安全药物。

可以通过此次回顾性看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较少有因此类药物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所有发生相关症状的患者,均为较轻微症状。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对头孢类药物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保持高度重视。

在临床工作中,要以预防发生不良反应为主。

在用药时应严格注意其药物种类选择,剂量等,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

在使用期间及时观察患者,询问是否出现不适状况,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进行正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孙媛媛. 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47—148.
[2] 杨丽.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 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03—103.
[3] 屈伟红.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9): 1047—1048.
[4] 李惠新. 浅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188—188.
[5] 文海岸.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1):66—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