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摘要]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
本文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汉英语言中的种种现象,并剖析了其内在成因。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汉民族的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哲学观和形式逻辑思维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Hypostasis; Parataxis; English; ChineseAbstract :I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stinct English and Chinese. Parataxis dominates in Chinese and hypostasis is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the meaning restricting the form, while English is the opposite. This essay analyses in details various phenomena of parataxis and hyposta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t, and explores their inner causes of forming.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idea of wholenes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thought of synthesis and the thought of ambiguity in the nationality of Han are the dynamic theoretical bases on which Chinese tends to be in parataxis; hypo taxis is the natural choice that the western h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atom and the thought of form logic.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形合、意合的英汉对比及其成因探析

形合、意合的英汉对比及其成因探析
英汉在语言系统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出现极大的类似性。
英汉的形合与意合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从形合及意合的研究成果和历史变迁入手,探讨了英汉形合及意合的现象及其成因。
英汉形合指的是一般情况下,英文单词总体上与汉语拼音形式对应,无需了解英文就能解读英文写作,这种现象逐渐发展为英汉基本形合。
以英文里“angry (生气)”为例,汉语拼音“āngrì”总体上与“angry”同音。
英汉形合在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拼音的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英语的学习者熟悉英文的发音知识,使得他们对英文发音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英汉形合,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英汉意合,它是指英文单词与汉语词语有着相同的后代意义,而不仅仅是相似的发音。
例如,英文里的“run(跑)”和汉语里的“pǎo”意义相同。
英汉意合的发生使得初学者能够更快的掌握新的英语单词,他们不必一个个慢慢学习,而是可以通过认知汉语所记忆的内容来加速他们的学习进程。
英汉形合和意合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古代文明交流加深了英汉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产生了英汉形合意合现象。
此外,语言历史变迁是形合意合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汉语在过去的历史中影响到英语的源头,加强了英语与汉语的关系,最终形成了英汉形合及意合的现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英形合与意合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交集,文化历史及语言变迁等因素所造成,英汉形合及意合也在教学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未来,英汉形合及意合的应用能够让英语学习更简便,更有效地帮助人们开展跨文化交流。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一、英汉在连贯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连贯是句子依据合理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
但在重意合的汉语中,这种特征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呈“隐性”。
这并不妨碍汉语读者对其阅读和理解,因为汉语是依靠语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在逻辑和连贯方面的不足,而英文语篇中的逻辑和连贯关系则表现出“显性”的特征,即它的逻辑和连贯关系是通过外在的形式(词法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注意这种“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换。
例如: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译文: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以上汉语原文似乎是由几个并立的流水句组成,在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连贯逻辑关系。
但细细分析,发现此段中文中隐含着逻辑连贯关系,在将其译为英文时,就应该把汉语中的这种逻辑连贯关系显现出来。
英文译文中分别用了关系副词、从属连词、并立连词等,在句法上较好地体现了汉语原文中隐含的逻辑连贯关系。
如果我们再根据英文译文,将其回译成汉语,这时我们就应该将英文中通过形合而表现出的“显性”化为汉语通过意合表现出的“隐性”。
具体来说,就是将英文中的where,while,but,so that 等略去不译。
例如:1) As the weather was getting better, we decided to go for an outing the next day.译文:天气变好了,我们决定第二天去远足。
英汉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外教一对一英汉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句子间通过连接词,比如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等,进行有形连接),汉语重意合(不注重句子外在的有形连接,而是靠内在结构和语义来连接)随手找一些例子我们来阐述一下。
爱情也罢,灾难也罢,无论影片会拍成何样,能触及到那样一场夹杂在家国情仇动荡年代的“旧事”,已经是对悲情历史的一次打捞与情绪,甚至是反省,就像那艘被命名为“太平”的轮船,永远承载着中国人对太平的巨大渴望。
这段话的句与句之间,除了“无论”以外,没有其他有形的外在连接,可以说相当松散,但其内在的语义仍然是清清楚楚的。
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句式。
那我们来看看典型的英文句式是怎么写的:The feeling of affinity, the participation in a common culture andtraditions, the awareness of a common destiny, which are of the essenceof national sentiment and patriotism, are transformed by nationalism into a politicalmysticism in which th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state becomesuperhuman entities, apart from and superior to their individual members,entitled to absolute loyalty and, like the idols of old, deserving of thesacrifice of men and goods.上面句子中,有下划线的词都是连接词,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很难想象一句英文句子能够成立。
我再用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英汉形合和意合对比研究

导致中西方语言特思维的区别。
一直以来,西方的人们所注重的是主体和客体要分开,注重个体思维。他们认为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组成,而且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所注重的是行合。但是中国的人们所提成的思想是主体和客体要统一起来,注重的是整体思维。儒教和道教都接受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因此,汉语强调的是有机统一,而不是形态上的差异。汉语的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神统形。
二、英语句子结构上“形合”和“意合”的差异
英语句子重形合,因为英语有较丰富的形态标志、有较明显的词类分别。“英语语法成分都有其独立的句法作用,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句子以限定动词为中心,各种语法范畴在英语句子中都有较全面的体现。汉语句子重意合,因为与英语相比,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标志,没有显性的词类分别。汉语的句法关系则主要靠词序和隐含的语义关系来表达,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而往往只求达意即可。“汉语的词语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词语是能自由活动的基本粒子,可以相对随意地碰撞组合”。
2.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区别。
西方的理想思维注重的是科学的实践性以及形式上的论证,这是整个西方世界对新科技进行研究的主要动力。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比较发达,比较欠缺理性思维,中国哲人们都信奉的是伦理道德方面的学说,没有西方那样严谨和缜密,比如以“仁”、“礼”为核心思想的儒学,这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而不是理性地进行思考,中国人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说话的时候暗示比较多讲究的是不言而喻。
形合与意合两概念最早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Nida)在其著作Translating Meaning中也曾指出:对于汉语和英语来说,或许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形合与意合的明显差异了。这里所说的“合”,就是组合( syntagma),是组织语言符号的手段。刘必庆对形合和意合的定义如下:“形合”( 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

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09-07-15T10:38:35.000Z 来源:《新科教》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陈玉贤(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导读] 形合意合是英汉语对比及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摘要:形合意合是英汉语对比及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通常认为英语以形合为主,汉语以意合为主。
本文从文化,语言,翻译的角度对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一、引言由于形成和发展历程各异,英汉语言各具特点,这种差异虽然使语言本身丰富多采,但同时又给各自的学习者造成了障碍。
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学英语的人来说,有时觉得自己的话措辞、语法都没有错,可是总觉得有汉语味,为什么呢?恐怕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对英汉语言的差异缺乏敏感造成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之分(Nida,1982:16)。
本文拟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组织特点-形合和意合着手,研究一下英汉语言的差异。
二、关于形合和意合形合和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代语言学先驱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形合”(hypotaxis),又称“显性”(explicitness/overtness),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也称“隐性”(implicitness/covertness)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潘文国,2002,334)形合和意合是各种语言都是用的连接手段,但由于语言性质的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引言:一直以来,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翻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语段层面上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会发现二者本质性的差异---汉语重意合轻形合而英语则重形合轻意合。
就像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Nida)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所提出的“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
”一. “意合”与“形合”的概念所谓形就是形式,形合即形式的合拍;意即意义,意合即追求意义的整合,不求逻辑的严密。
形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意合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词或句子的连接。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语言学家王力曾形象地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拼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有很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如初系的目的语可兼次席的主语,又如相关的两件事可以硬凑在一起,不用任何的connective word。
(转引自《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176页)二. 形合与意合对英汉转换的影响充分考虑到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成功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㈠. 零位主语(null subject)零位主语也叫无主句,在汉语中广泛存在。
也是汉语轻形合重意合的充分体现。
汉语中经常有承前省略主语甚至不承前而直接没有主语的情况,这在英语中就算不合乎语法的病句,但在汉语中却是正常的句子,读上去很自然,丝毫没有病句之感。
例句一: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冰心:《微笑》,转自《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雪,123页)原句括号部分有两处省略主语“我”,补充全了应该是:我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
英汉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外教一对一英汉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句子间通过连接词,比如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等,进行有形连接),汉语重意合(不注重句子外在的有形连接,而是靠内在结构和语义来连接)随手找一些例子我们来阐述一下。
爱情也罢,灾难也罢,无论影片会拍成何样,能触及到那样一场夹杂在家国情仇动荡年代的“旧事”,已经是对悲情历史的一次打捞与情绪,甚至是反省,就像那艘被命名为“太平”的轮船,永远承载着中国人对太平的巨大渴望。
这段话的句与句之间,除了“无论”以外,没有其他有形的外在连接,可以说相当松散,但其内在的语义仍然是清清楚楚的。
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句式。
那我们来看看典型的英文句式是怎么写的:The feeling of affinity, the participation in a common culture andtraditions, the awareness of a common destiny, which are of the essenceof national sentiment and patriotism, are transformed by nationalism into a politicalmysticism in which th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state becomesuperhuman entities, apart from and superior to their individual members,entitled to absolute loyalty and, like the idols of old, deserving of thesacrifice of men and goods.上面句子中,有下划线的词都是连接词,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很难想象一句英文句子能够成立。
我再用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李晶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对比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成因的分析,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英汉语言;形合;意合;成因;对比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特征,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汉语里多用意合,联接成分并非必须,西方多用形合法,联接成分不可或缺。
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一直都被视为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其特征也存在着显著差别。
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一)形合与意合。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首次提出形合和意合两个概念,并将其作为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
形合和意合中的“合”也就是排列、组合的意思,是语言符号组织的基本方式。
形合和意合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广义上来讲,形合主要是指的是句子的形态组合,能够借助一定的形式组成完整的句法,主要包括词组标记、语法范围标记以及词类标记等。
狭义上的形合主要是利用词汇的手段,句子的形式主要借助一些连接词进行连接并组成句子,进而形成完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形合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组合,注重句子外在结构的完整和规范,以外在的形式表达句子的意义。
意合从广义上来讲,主要是不运用任何外在的形式或者词语的形态构成语言的表达意义,注重句子内在的逻辑表达和含义,词语和分句之间的连接不借助任何的形式和手段。
从狭义上讲,意合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语句之间的含义,通过句子之间的含义构成完整的语句含义,使得句子语义连贯。
意合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句子之间的隐性连接,注重语义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语用功能,注重以意统形态。
概括来说也就是形合注重语法结构和功能,注重语句之间的形式连接,而意合注重无形的语义连接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注重句子的内在含义。
(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
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一直在语言界作为研究的重点。
英语和汉语从语系分属的角度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语言的语系不同进而也决定了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
形合和意合作为英语和汉语句式结构和行文的重要方式。
汉语注重意合和英语注重形合是汉语和英语两大语系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这样解释汉语和英语两大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句式的组合多采用的是意合法,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复合句式。
英语语言中的意合作为一种变态,在汉语中却是一种常态。
美国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学家Nida曾经指出,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
因此可以说明了语言学家们对英语和汉语的形合意合研究持有相同的意见和看法。
因此可以总结出英语重视形合,分属印欧语系,汉语注重意合,分属汉藏语系,形合的特点注重外在之间的形式连接,句子多用词语连接。
而意合多注重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在英汉互译中显得十分明显。
就形合和意合两个特征来讲,英语注重词语的形态变化以及句子之间的结构规范,注重语句之间的连接,关注于语法,结构明显。
而汉语注重语用功能,词语没有形态的变化,语言的结构松散,侧重于语义的表达,语法结构不明显。
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原因语言形成的条件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也是多重的,对于语言的研究人们主要是从文化、社会背景。
历史、宗教等因素进行研究。
英语国家和中国所受的文化熏陶和思想传统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导致了东方人注重思维的整体性和全局性,而西方人侧重于个体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文化差异。
文化作为语言形成过程中一个无形的推动力量,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一种无形的产物。
不同民族传统和生活方式以及在民俗风情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能够更加有利于了解一国语言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语言作为文化的积累,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
德国语言学家Gentzler曾经说过,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文化的翻译,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更重要的是了解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注重右为上,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注重以左为上,这种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英语右分叉,汉语左分叉的语言特点。
右分叉主要指的是形容词或者中心词的成分注重在右边铺列,运用一些词语连接句子。
左分叉是中心词在左边延伸。
例如在英语翻译中常见的句子:This is a big table that can hold 100 people.笔译:这是一个能够容纳100人的大桌子。
口译:这是一个大桌子,能够容纳100人。
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右分叉,句子使用that连接,注重形式。
而汉语注重语义的连接。
(二)思维方式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俗习惯等,因此在各方面的差异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语言作为表达思维的重要工具,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归纳和直观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总体上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注重个体、思维,注重理性和形式,不同的思维反应在语言上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
例如:We can say that primary function of the computer today is to act 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people who wish to get information ,and people who wish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笔译:我们可以说,今天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做两种人之间的中间人,一种是想要获取信息的人,一种是希望传播信息的人。
在例句中英语的结构比较复杂,一个句子中主要由两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宾语从句构成,各个从句又有各自的主谓结构。
但汉语笔译在语序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注重语义的连贯。
三、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对比分析(一)语法层次。
英语作为音形合一的拼音文字,其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单词,单词在英语中具有丰富的形式变化,这也体现出英语形合的重要特征。
英语中的26个英文字母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了成千上万个单词。
英语注重形合其重要表现在单词的变化十分丰富,英语中的构词法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英语中的派生词主要是一个单词加上词缀的形式构成一个新的词语。
例如:加前缀的un 和im 的词:unlock 开锁(un+lock 锁)unbind 解开(un+bind 捆住)unbutton 解开钮扣(un+botton钮扣)impossible不可能的(im+possible可能的)immoral不道德的(im+moral 道德的)impolite 无礼的(im+polite 礼貌的)加后缀er变成另外一种不同的词性:work工作---- w orker工人teach教 ---- teacher教师wait等待 --- waiter男服务员另外英语在单词上的组合和变化还有人称词的变化、时态的变化以及名次单复数的变化等。
而汉语作为音形分离的表义文字,单音节语素作为其基本的语言结构单位,没有任何形态的变化。
汉语的意合主要是通过语素的位置变化来改变句子的意义。
(二)句法层次。
英语注重形合,讲究句子之间的形式连接,在英语中习惯用长句来表达,句式主要以主谓结构为主干,动词作为中心词,句子之间的连接借助一些具有连接功能的词语。
例如: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 promote free trade , and encourage countr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 mic globalizati on.笔译:我们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在国际贸易中加强合作,提倡贸易自由,鼓励各国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这句话以主谓结构为主干,整句话以动词为中心,并且用and将句子连接起来。
而在汉语中是使用标点符号将句子连贯起来,呈现线性铺叙,不使用连接词,依靠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呈现。
(三)篇章结构。
篇章作为语义的一个整体,主要由相互关联的语段或者句子构成,篇章有短有长,也可以是一段对话,一个语段等。
在翻译中,语篇作为完整的分析单位,包含着结构和句子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英语更注重主语,汉语注重主题。
英语中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就是主语,并且具有严格的形式规定。
而汉语的主语十分灵活,只注重对主题的表达,较少注重形式的规范。
在英语表达中要求指代明确,因此要突出主语。
例如:50 stude nts from differe nt schools will take part in the upco ming autu mn games.笔译:来自不同学校的50名学生代表将会参加即将到来的秋季运动会。
或者:50名学生代表来自不同的学校将会参加即将到来的秋季运动会。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英语的句式结构严谨,主语明确,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而汉语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只要把语义表达清晰并且无任何的歧义,主语并不重要,只是表达的主题。
形合与意合作为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就语言的结构而言,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语系语言国家的文化、思维等各方面的不同。
通过对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成因和对比分析,侧面反映了英汉语言国家之间多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文化交流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 谢君平.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英汉互译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124-126.[2] 丁洁.等值翻译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5,(18):118-118.[3] 陈琳.英汉互译中的模糊性语言及其翻译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5,(3):270-270.[4] 支明圆.经济语篇翻译中形合与意合的辩证与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31-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