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沉积体系PPT课件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河三角洲;(c)与冰川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二、形成条件
1.
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所需沉积地形和坡度一般比扇三角洲缓,比正常三角洲陡。
2.
3.
同扇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距源区距离介于两者之间。
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冲积扇末端 和山顶侧缘的冲积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 后都可直接进人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2)分流河道间沉积:岩性较细,常为粉砂岩与泥岩。颜色较深,为灰
色及灰绿色。因水下分流河道迁移频繁,河道间沉积物往往遭到侵蚀破坏,
多以透镜状形式出现在河道砂体中。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3)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缘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局部
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层序,见平行层理及中型交错层
坳陷型湖 盆深陷扩 张期沉积 相示意图
AF:冲积扇; FD:扇三角洲 BR:辫状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LT:浊积砂 SL:浅湖区 DL:深湖区
坳陷型湖 盆收缩期 沉积相示 意图
(据吴崇筠 等,1993)
AF:冲积扇 BR:辫状河 MR:曲流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SL:浅湖区
围广;但相带窄,厚度薄;内部见小型沙纹层理,与前三角洲泥质沉积物
呈薄互层状频繁交互。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3、辫状河前三角洲
• 均以泥质沉积物为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物堆积迅速,沉积体不 稳定,很容易形成重力流, 沿前缘斜坡运动到前三角洲 泥质沉积物中堆积下来,常 见的有碎屑流、液化流及浊 流沉积。
辫状河沉积

①砾质辫状河流;
②砂质沉积为主的砂质辫状河流。
它们无论在沉积特征还是垂向沉积序列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辫状河的环境类型
由于辫状河的河床宽浅,多个河道反复分叉、反复汇合,河道既容易被废弃,也容易再复活,其地貌单元频 繁地被改造所致。从宏观上,可以将辫状河的环境类型粗略地分为河道和河漫滩两大部分,然后可再根据河道和 河漫滩内的更次一级地貌单元进行详细划分。
模式
自从Walker and Cant(1976)发表了加拿大魁北克省泥盆纪的辫状河沉积层序后,曾一度被广泛当作所有 辫状河的标准沉积层序。随后他们对砂质辫状河的垂向沉积序列又做了进一步的总结,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沉积序 列,即以滩坝、混合作用及河道为主的三类。尽管如此,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的变化十分复杂。1985年Miall 就此指出辫状河的“每一条河流都不一样”。简单地用一种模式,无法概括类型多样的辫状河沉积特征。故他利 用岩相、岩相组合及构形单元的概念,并考虑到了辫状河发育的地质地理背景和气候特征,总结出了6种辫状河沉 积模式。在Miall的辫状河模式中,沃克和坎特建立的辫状河沉积层序和模式仅是其中之一。
辫状河流的沉积特征
①以砾石和砂质沉积为主,局部夹粉砂和粘土,在垂向剖面上常形成“砂包泥”的宏观沉积特征,心滩和河 道砂坝的形态上主要呈透镜状和板状,底部冲刷面清楚。
②多为近源河段,因此,岩石成分复杂,矿物成熟度较低,粒度变化范围宽、分选较差,典型的辫状河的粒 度分布特征在概率图上有三个总体存在。其中,牵引总体和悬浮总体较发育,而多数情况下缺乏和很少跳跃总体, 因此粒度分布为双众数。两截点(粗截点和细截点)S、T均为突变。
沉积相课件-3-河流 85页PPT文档

湖北陨县保存在K2 洪积扇中的恐龙蛋,
湖北陨县K2恐龙蛋保 护区,最多的一窝竟 达61枚,为世界之最
The End
谢谢!
泛滥平原
泛滥平原
第3章 河流沉积
1 概述及河流分类 2 曲流河沉积 3 辫状河沉积 4 网状河沉积 5 河流沉积对比
4 网状河沉积
对网状河(anastomosing river, Jackson, 1834)的认识始于1980年代初
Typically consist of a network of low-gradient, narrow, deep channels with stable banks, in contrast to braided rivers, which form on steeper gradients and display less bank stability.
第3章 河流沉积
1 概述及河流分类 2 辫状河沉积 3 曲流河沉积 4 网状河沉积 5 河流沉积对比
3 曲流河沉积
A 河道弯曲、单河道 B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侧向加积 C 裁弯取直和形成牛轭湖 D 河道、边滩、心滩、河漫滩、洪泛平
原 E 发育于基底稳定的河流中下游
曲流河沉积
曲流河的水动力特征
河流沉积主要受气候(降雨量)、构造、 地貌、基岩类型和植被控制。
河流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现代和地层 记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曲流河。
河
顺直河
流
辫状河
分
类
曲流河
网状河
边滩(河漫滩)、心滩(江心洲)、河床
点沙坝、
河道沙坝、 河床沉积
河道决口发育形式
废弃河道 天然堤 洪泛平原 决口扇
河漫滩沉积 Overbank deposits
(二)辫状河及网状河沉积相知识

(⼆)辫状河及⽹状河沉积相知识1、辫状河垂向层序特点: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下特点:第⼀,河流⼆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第⼀,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
第三,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如块状或不明显的⽔平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单组⼤型板状交错层理等。
2、辫状河⼼滩特征:⼼滩也称河道砂坝,是辫状河流河道沉积的主体。
它是在辫状河双向螺旋性⽔流作⽤下形成的。
其主要特征如下:(1)主要岩⽯类型为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粉砂岩少见。
成分复杂,成熟度低,粒度较粗,结构成熟度低于曲流河。
向上粒度变细。
(2)主要沉积构造类型:有⼤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层理,向上沉积构造规模变⼩。
(3)垂向层序:底为冲刷⾯或滞留沉积,上部⼀般缺少堤岸沉积和泛滥盆地沉积。
(4)废弃河道⼀般不形成⽜轭湖。
3、辫状河沉积的垂向模式:D.F.坎特和R.G.沃克,1976提出了⼀个辫状河沉积的垂向序列。
由下⾄上依次为:①最底部为河床滞流沉积,以含泥砾的粗砂岩和砾质砂岩为主,与下伏呈侵蚀冲刷接触(SS)。
②其上为不清晰的⼤型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和具清楚槽状交错层理的粗砂岩以及板状交错层理砂岩。
③再向上主要由⼩型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组成,偶见⼤型⽔道冲刷充填交错层理砂岩。
④顶部由垂向加积的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和泥岩互层及⼀些具模糊不清的,⾓度平缓的交错层理砂岩组成。
由SS⾄E为河床滞流沉积和⼼滩沉积,构成河床亚相,泥岩互层代表了垂向加积的泛滥平原沉积。
4、辫状河流(粗粒)的沉积特征:主要有5⽅⾯:(1)岩⽯类型及其组合:辫状河流沉积以砾⽯和砂为主,局部夹粉砂和粘⼟,形成所谓“砂包泥”的宏观沉积特征。
由于距物源区较近,岩⽯成分复杂,成分成熟度低,常为混合砂岩或岩屑砂岩。
(2)粒度分布:碎屑的粒度范围变化⼤,分选较差。
典型辫状河的粒度分布特征在概率图上有三个总体存在,其中牵引总体(占50-70%)和悬浮总体(占30%左右)发育,⽽跳跃总体只占很少的百分⽐,斜率低,分选差,由于缺乏跳跃颗粒,粒度分布为明显的双峰型,C-M图主要显⽰PQR段的图形。
2019高考地理辫状河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 (共24张PPT)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三、现代河流沉积体系——辫
状河段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1)至今尚未概括出得 到大家认同的辫状河沉 积模式,通常以加拿大 魁北克省泥盆系巴特里 角辫状河垂向序列作为 辫状河沉积模式的代表。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2)鄂尔多斯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于下石河子组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辫状河沉积特征 及其沉积模式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二、辫状河沉积模式 三、现代河流沉积体系——辫
状河段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定义: 辫状河指弯度指数小于和等于1.5, 河道分叉参数大于1的低弯度,多河道 河流。
特点:水浅流急 具有多河道 河床坡降大 宽而浅 侧向迁移迅速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辫状河河床宽浅,河道反复分岔合并,受 不稳定水流作用,河道易废弃改道,所以 其沉积主要发育河床和河漫亚相,与曲流 河相比,不发育堤岸和牛轭湖沉积亚相。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1.河床亚相 (1)河床滞留沉积
与曲流河相同,出现在河床底部,以砂 砾沉积为主,其上发育心滩。
来源可不同 厚度小 成分杂 叠瓦状排列
一、辫状河沉积特征
1.河床亚相 (2)心滩沉积
成因: 与河流水动力结 构有关,弯曲 度较 低,短距离内近于 顺直河道,可沿主 流线形成两个螺旋 式前进的对称环流。
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 下特点:
• 河流二元结构顶层粗粒沉积发育较好,厚度较大, 而顶层细粒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
• 底层沉积粒度粗,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 砂砾岩。
• 发育由河道迁移产生的各类型层理(块状或平行 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
• 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不发育泛滥平原细粒沉 积物。
沉积体系分析PPT课件

基本内容:包括:概念:沉积体系,成因相,沉积体 系域,地层成因增量(GJS)和地层成因序列(GSS)。 ①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和步骤。 ②冲积扇的类型及纵向演化,冲积扇的空间形态,冲 积扇发育与产出背景。 ③沉积作用过程及其沉积物类型(河川径流,泥石流, 筛积作用,风的作用,片流作用) ④湿地冲积扇实例(印度与泥泊尔接壤处的柯西扇) ⑤旱地冲积扇(实例美国死谷的冲积扇)
• 沉积体系或体系域旋回性的成因有两种:
• a.内因旋回机制——取决于沉积作用,是 一个沉积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河道或三角 洲朵伸因决口而造成的侧向迁移,因而不 能用于远距离对比;
• b.外因旋回机制——受控于沉积体系外部 的更高级别的因素。如大地构造、古气候 和海平面变化等,因而可在大范围内保持 稳定(Selleg,78:Vail,1990)。
• 沉积体系是与地貌或自然地理单位相当的地层体,并以 其生成环境命名,如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障 壁—泻湖沉积体系等。
(二)成因相
• 成因相是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的基本单位。同一 种成因相是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作用控制下形 成的。这一术语的特定含意在于它强调地质体的 概念及其与沉积体系的构成关系。例如,障壁岛 沉积体系(Galloway,1986)包括了一系列的成因 相:滨面、障壁核部、进潮口充填、冲越扇及坝 后潮坪、涨潮三角洲和泻湖等(图3—1)。
• 沉积体系研究的优点首先在于强调环境与几何 态的统一,即把成因相和沉积体系都理解为三维 地质体,另一方面在于强调成因相在空间上的成 因联系,即一系列有成因联系的相是做为体系而 存在的。
(三)沉积体系域
• 同一时期发育形成的沉积体系彼此相联就构成了沉积体系 域(depositional aystemstracts)。在任何一个足够大 的沉积盆地中,沉积体系往往不是唯一的。一种沉积体系 沿着盆地的上倾和下倾方向以及沿走向通常可以过渡为另 一种沉积体系。沿沉积倾向最常见到的变化是冲积扇体 系——河流体系——三角洲体系——陆架体系——陆坡和 盆地体系;沿沉积走向的变化如三角洲体系——碎屑滨岸 体系的演变等。如美国海湾盆地始新世沉积体系域显示了 由Mt.Pleasant河流沉积体系——Rockdale三角洲沉积 体系的迅速演化(图3-2)。我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沉积体系 域模式从平面上显示了从盆地边缘向中心依次由冲积一湖 泊组合——三角洲组合、三角洲——障壁泻湖组合——碳 酸盐台地及边缘礁堆积一硅质碳酸盐和重力流沉积。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PPT课件( 37页)

• 地球化学标志: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
3、沉积相分析方法
相分析的就是依据沉积物的特征,在综合分 析各种指相标志的基础上,恢复沉积物形成时 沉积环境及沉积历史
相分析的三个阶段 单剖面(单井)相分析
剖面对比相分析(等时地层对比)
平面相分析
1、从被研究地层的最完整露头或岩心剖面着手
作详细的垂向剖面、确定沉积间断、冲刷面、不整合、小间断等;确定动物群的 存在与缺失
•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2、确定和解释可能的层序成因
与已知沉积作用层序联系;确定剖面内沉积相的重复情况
3、作观察特征的比较表
与现代和古代沉积过程进行比较;作沉积过程的推测;选择样品作详细分析,确 定可能的沉积过程
4、扩大研究其它露头和岩心
确定横向上成分分析的变化;编制有意义的变量图;把平面和垂向沉积类型与已 知沉积过程相联系
•外部几何形态:席状、楔状、滩状、透镜状等 •连续性 •振幅 •频率 •速度 (3)、地震相图的编制
六、沉积盆地的沉积体系
1. 冲积沉积体系 2. 河流沉积体系 3. 沼泽沉积体系 4. 湖泊沉积体系 5. 三角洲沉积体系 6. 滨海碎屑沉积体系 7. 浅海碎屑沉积体系 8. 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5、归纳和确定
确定剖面或许多剖面与大地构造特征之间的关系;获得补充岩心、露头剖面或一 些新资分析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ppt课件

冲积扇
冲积扇沉积微相及特征
(一)泥石流沉积--冲积扇沉积的主体 泥石流:山区发生的,泥、砂、砾与水混合而成的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搬 运的高密度流体。 泥石流沉积特点:常出现在冲积扇根部。形态为:长舌状。沉积物为: 泥、砾、砂,粗碎屑分布不均,成分复杂;砾石分选、磨圆差; 杂基支 撑;沉积体内成层性不明显,多呈块状。
剖面上部为堤岸亚相与河漫亚相,称为河流相的顶层沉积,主要由粉砂岩、 粘土岩等细粒沉积组成
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组合,称之为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另一重要特征:多阶性
在一个地区河流沉积剖面上,若二元结构重复出现,就可形成河流沉积相 的间断性正旋回,岩性上出现间断性粒度正韵律,每一个旋回即由一个二元结 构所组成,通常也称为河流沉积的一个“阶”。 河流沉积的多阶性有两种成因:
1、曲流河相层序
① 冲刷面,滞留沉积(砾石) ② 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砂岩 ③ 边滩上部发育小型槽状交错层 理,在边滩中部可发育平行层理 ④ 边滩顶部具有上攀波纹交错层 理的粉砂岩 ⑤ 泥岩,具水平层理,常有泥裂 、钙质结核及陆生植物的根
19
河流相
2、辫状河相层序
①底部为冲刷面、滞留沉积,过渡为砂 岩,具不清晰的槽状交错层理 ②粗砂岩中有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6、相组合 在横向上,河流相向上游方向与山麓-洪积相衔接,向下游方 向上与湖泊、三角洲、海岸相相邻。在垂向上,向上可演变为 三角洲相等相类型。
10
河流相
河流相沉积微相及特征
河床亚相
河床滞留沉积(lag deposit)
边滩沉积(point bar)
堤岸亚相
天然堤(natural levee) 决口扇(crevasse splay)
型板状交错层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岩阻抗值11000 泥岩阻抗值8000
地震响 应特征
.
28
2.石南地区
基008 基006
基007
J2t2砂体
石南21
TJ4 J2t2砂体
.
29
SN2431
SN2283
SN2224
主要沉积体系构成分析
SN2227
SN2169
SN2141
SN2143
SN24
SN2231
SN2283
24 SN22
27
.
25
• 西北缘吐孜沟SQ1层序,PSS4准层序组低部的巨型冲 刷面构造,冲刷面之上发育几套粗砾岩和含砾粗砂岩; 冲刷面以下为泥炭沼泽相,含煤线。
.
26
主要沉积体系构成分析
石南25
石南22
石南26
石107 石南24
石南油气田侏罗系头屯河.组J2t2砂层组波阻抗属性平面2图7
2. 石南地区
头屯河组砂 岩,厚18m
辫状河进一步分为砾质辫状河、砂质辫状河和
富泥的辫状河。
.
4
.
5
.
6
辫状河沉积体系内部的成因相构成
沉积组合 河道
河道边缘
泛滥盆地
成因相
沉积作用过程类型
心滩(PB) 河道底部充填(CBF)
河道水流作用
天然堤(LV)
漫滩流作用
决口河道砂体(CCH) 决口扇砂体(CVS)
决口作用
泛滥平原(FP)
漫滩流作用
SN21
SN2619
.
41SN21 43
30
勘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域之三
石南2石1井南区21头井屯区河头组屯二河段组沉而积二. 体段系沉图积体系分布图
31
.
32
.
33
网结状
小,<100
填积型,多成 因单位垂向
叠覆 天然堤,决口 扇(多),湿地 及沼泽组合
单向
三角洲分流 河道
下凸或双凸形 透镜砂体 树枝状或 网结状
小,<100
侧积-填积型 多成因单位垂
向叠覆 决口三角洲, 分流间湾或河
口坝组合 单向或双向
潮汐水道
平底或双凸 形透镜砂体
蛇曲状
大,>100 小,<100 侧积型(砂 多)填积型 (泥多)
.
19
.
20
.
21
辫状河废弃的背景下出现细粒的洪泛沉积,顶部沼泽化而形成薄煤层。
.
22
• 南缘乌鲁木奇郝家沟侏罗系下部SQ1层序界面, JSQ1/T3H;3个准层序的下部皆为扇前辫状河相 的灰白色细砾岩、含砾粗砂岩构成,中上部为灰 黄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具煤线或薄煤层。第 一个准层序的底界即为SQ1的层序界面。
组合类型 识别标志
断面形态
曲流河道
双凸或平底 形透镜体
辫状河道 似席状砂体
平面形态
蛇曲形
带状
宽/厚比值
大,>100
大,>100
内部沉积 构成
共生组合 古流型式
侧积型,具ε 多成因单位 交错层理 不规则叠覆
天然堤,决口 扇(少)及泛 滥平原组合
单向
洪泛性越岸 沉积组合
单向(变化大)
网结河道
下凸或双凸 形透镜砂体
主要沉积体系构成分析
1、河流沉积体系的分类和命名
1、平面形态的分类:辫状河、曲流河、顺直河和网结河 2、沉积负载分类:悬移质河道、混合质河道和推移质河道 3、河道化程度和活动性:席状泛滥、固定河道和摆动河道 4、河道的季节性变化:常年性河道和季节性河道 5、粒度分类:砾石质河流和砂质河流
.
1
.
2
各种水道沉积组合在内、外沉积构成上的差别
潮坪,潮池及 沼泽组合
双向或多向
.
3
主要沉积体系构成分析
1、辫状河沉积体系
辫状河是由一系列宽而浅的河道、河道沙坝( 心滩)和河间冲积岛组成。河道被心滩分割,水流 呈多河道绕着众多心滩不断分叉和重新汇合,心滩 和河道都很不稳定。心滩和河间冲积岛是其特有的 地貌特征。辫状河沉积体系一般分布于冲积扇和曲 流河之间。三者在空间上构成连续的共生组合。
.
23
• 南缘郝家沟SQ1层序PSS4顶部,即SQ1旋回的最 大湖泛沉积,主要示凝缩层下部的深水沉积物, 钙质页岩、泥灰岩,水平层理极为发育,凝缩层 底为MFS。
.
24
西北缘吐孜沟SQ1层序水进体系域PSS4底部的大型 河道和底部冲刷面构造的侧向延伸特点(巨型河道 的 另一侧)。主要表现为发育大型侧向加积层理, 低部以粗砾岩为主,硅质胶结,质地坚硬。
11
.
12
地震剖面M9418上河道的反映
充填相
.
13
基007
t2段砂层组
图4.11 过基007井波阻抗. 剖面(CROSSLINE284)
14
J1b3-1砂层分布预测图
.
15
.
16
.
17
.
18
• 上、下图为南缘乌鲁木奇 郝家沟侏罗系下部SQ1 底 部辫状河相准层序
• 上图接近于层序界面附近
越岸沉积(OB)
越岸作用
泛滥平原小型湖(PL) 浅水湖泊作用、生物作
废弃河道(ACH)
用等
.
7
辫状河沉积体系成因相概念
• 1、河道底部充填(滞留沉积):河道底部最粗的碎屑物。在 洪泛期搬运而沉积于河道底部。随后无法搬运而滞留于河底。 它和冲刷面一起构成河道成因单元划分的重要标志。
• 2、心滩:河道中心部位的沉积物(心滩坝),使河道辫状化。 心滩加积到一定厚度后露出水面,被植物固定。
• 3、天然堤:河流泛滥溢岸时,由溢出河道的悬移物堆积于河 道两侧而成。顺河道延伸,侧向分布很窄。
• 4、决口扇:洪水冲开天然堤,碎屑物被决口河水携出后,在 泛滥盆地中呈扇形分布。
• 5、泛滥平原:河道之外或河道之间的相对平坦低洼的地区, 一般只接受洪泛时期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
.
8
.
9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