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1.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
人类活动影响。
元素的性质。
生物的生长速率。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4.碳循环:c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5.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外表而导致气温上升。
温室气体:CO2\CH4\N2O\SF6\CFCs\HFCs。
温室效应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全球气候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6.N循环:生物可利用的N的形式:NO3-\NO2-\NH4+。
N循环的主要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意义:平衡反硝化作用。
对局部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
使N进入生物循环。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7.P循环:典型的沉积循环。
P以不活泼的地壳作为主要的储存库。
v磷的循环过程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应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一局部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外表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8.赤潮:氮和磷的浓度大于0.2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上聚集成大片的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
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
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
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
--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
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态学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温周期现象二、重要知识点1、环境概念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三、重要知识点1、种群动态(重点)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三种类型意义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四种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四、重要知识点1、生活史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2、繁殖成效繁殖价值(了解)亲本投资3、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概念:是讨论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及其互相逻辑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重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平安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进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伤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庇护协调进展,它们是一个密不行分的系统,既要达到进展经济的目的,又要庇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持续进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讨论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互相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讨论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黑箱法:彻低忽视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讨论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讨论途径。
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互相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讨论办法。
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讨论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光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作用,通过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3)、防尘固沙,庇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强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①、人的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特定的食物产量达到最大;①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非彻低是自然挑选下形成的,而是在人工挑选下形成的①、农业生态系统收到来自外部有目的地调控,并非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幅(生态价):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为经过瓶颈,这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下降。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叫做建立者效应。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用1/N作为遗传漂变的指标。
种群数量越大,遗传漂变越弱。
生活史: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竞争性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这种现象。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对农林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种群稳定、少争斗;生长快,生产率高;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领域: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群落演替:就是指在某一地段上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
十分之一法则: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个营养级的1/10。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分子到生物圈。
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
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在最小量或最大量时,都会对生物起到限制作用。
耐受定律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是限制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1)提出了生态因子质量的问题,还提出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2)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颉颃和补偿等)。
耐受范围: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低限和高限之间的范围。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光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2)光质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向光性与色素形成;(3)光质影响水中藻类的分布;(4)光质影响光合作用产物;(5)光质影响动物的活动;(6)红外和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 植物叶子的日运动反映了光强度和光方向的日变化。
(2) 温带树叶脱落是对光强度的年周期变化的反映。
(3) 光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不同种植物光合能力不同。
根据植物对光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把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一般也较高,可利用强光,如杨、柳、桦等。
阴地植物:光饱和点较低,光补偿点一般较低,可有效利用弱光,如云杉、人参、三七等。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视觉器官(夜行性动物眼大、深海鱼、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兽类);(2)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将植物分成四种类型:长日照植物、短日照、中、日中性植物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昆虫滞育(与温度也有关);②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长日照动物:春季交配繁殖;短日照动物:秋季交配)③影响换毛与换羽;④决定动物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①K=N*T (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②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最低有效温度C,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所以,应对平均温度进行修饰。
上式变为:K=N*(T-C) 或T=C+K/N,。
温度T与发育时间N呈双曲线关系,由于发育速度V=1/N, 所以,T=C+KV,温度与发育速度呈线性关系。
③生物的发育也有一个高限温度,发育时间也有生理极限,即最短发育时间N0,K=(N-N0)(T-C) 。
不同物种,完成发育所需积温不同。
一般起源于或适于高纬度地区种植的植物,所需有效积温较少,反之则较多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植物形态适应: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
(2)植物生理适应: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3)内温动物的形态适应: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例如东北虎的颅骨长331-345 mm,而华南虎的仅283-318 mm 长。
阿伦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
(4)内温动物的生理适应:增加产热;逆流热交换机制;局部异温性;热中性区;适应性低体温,冬眠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植物的形态适应(密绒毛和鳞片、体色、叶片垂直主轴、叶片对折、厚的木栓层);(2)植物的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旺盛的蒸腾作用);(3)动物的形态适应(皮毛隔热、夏季毛色变浅;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巢持久的或季节性的下降到腹腔外,比体核温低几度;有蹄动物的颈动脉在脑下部形成复杂的小动脉网,包围在从较冷的鼻区过来的静脉血管外,通过逆流热交换而降温,使脑血液温度比总动脉血低3℃)(4)动物的生理适应:(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5)动物行为适应;(穴居;昼伏夜出;夏眠或夏季滞育) 陆地植物对水的适应性:(1)根系(在潮湿土壤中植物根系不发达,有的植物根缺乏根毛;干燥土壤,发达深根系) (2)气孔(潮湿、弱光环境中的植物减少气孔开张度甚至主动关闭气孔以减少失水。
阳生草本 植物在干燥环境中,气孔慢慢关闭。
干旱地区有些植物气孔深陷在叶内,或在夜晚进行气体交换。
) (3)叶子(外表覆盖有蜡质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能降低叶表面的蒸腾量。
缩小叶面积) 水生动物对水的适应:① 淡水鱼类(肾脏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没有膀胱或膀胱很小,肾脏排 出大量低浓度尿。
鳃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 ② 海洋硬骨鱼类(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主要是二价离子 Mg 2+, SO 42-;鳃主动向外排盐)③海洋软骨鱼(其高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甲胺;排出体内多余 Na +,主要靠直肠腺,其次是肾脏。
) ④洄游性鱼类(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中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⑤其他海洋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是渗透压顺应者。
海龟、海鸟具盐腺。
海洋兽类(鲸)排高浓度的尿。
) ⑥两栖动物(在水中时肾脏功能同淡水鱼,皮肤功能同鱼鳃。
在陆地上时皮肤可从空气中吸收水分,靠膀胱重新吸收水分来保持体液水分平衡。
) 陆生动物如何减少失水:① 减少蒸发失水 ② 减少呼吸失水③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哺乳动物肾脏的保水能力) 有关种群的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存活曲线:存活率随时间(年龄)的变化曲线称为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
以nx 或lgnx 栏对x 栏作图即可得存活曲线。
X 可采用相对年龄(如寿命的百分数, X/XL 100%。
XL 为寿命)。
I 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II 型:曲线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
III 型:曲线凹形,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内禀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 时增长率。
逻辑斯谛方程:产生‘S ’型曲线的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可以解释并描述为指数增长方程乘上一个密度制约因子(1-N/K ),就得到逻辑斯谛方程式中参数α的值取决于N 0,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α=ln((K-N 0)/N 0) 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①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 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Nt=K/2时,dN/dt=rN(1-N/K)=rK/4=MSY)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 和K ,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