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位知识点总结

生态位知识点总结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生物个体或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涉及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资源利用和物种相互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对生态位的定义、种类、形成机制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进行总结。
一、生态位的定义生态位是指生物个体或种群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
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资源维度和空间维度。
资源维度指的是生态位在资源利用上的特点,包括食性、食物类型和资源偏好等;空间维度指的是生态位所占据的生活空间和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方式。
二、生态位的种类1. 基于资源利用策略的分类:生物个体或种群在资源利用上的策略不同,可分为广义专一型、狭义专一型、广义广泛型和狭义广泛型四种类型。
广义专一型指的是只利用某一类资源的物种,比如只吃植物的草食动物;狭义专一型指的是只利用某一种特定资源的物种,比如只吃特定种类昆虫的鸟类;广义广泛型指的是能利用多种资源的物种,但资源利用策略相对较为单一;狭义广泛型指的是能利用多种资源且资源利用策略较为灵活的物种。
2. 基于生态位重叠程度的分类: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和无重叠三种类型。
完全重叠指的是多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完全一致,此时它们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部分重叠指的是多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一些资源是相同的,此时它们之间存在局部的竞争;无重叠指的是多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没有重叠,它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三、生态位的形成机制生态位形成是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适应性演化过程而形成的。
主要有两个机制:资源分配和竞争排除。
资源分配是指通过个体间在资源利用上的分工,以减少竞争压力和避免资源重复利用;竞争排除是指通过种群结构的演化,使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从而减少相互竞争的程度。
四、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 维持生态平衡:生态位的形成和存在,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能够适应并利用资源,并通过竞争和相互作用维持生态平衡状态。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1.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
人类活动影响。
元素的性质。
生物的生长速率。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4.碳循环:c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5.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外表而导致气温上升。
温室气体:CO2\CH4\N2O\SF6\CFCs\HFCs。
温室效应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全球气候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6.N循环:生物可利用的N的形式:NO3-\NO2-\NH4+。
N循环的主要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意义:平衡反硝化作用。
对局部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
使N进入生物循环。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7.P循环:典型的沉积循环。
P以不活泼的地壳作为主要的储存库。
v磷的循环过程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应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一局部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外表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8.赤潮:氮和磷的浓度大于0.2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上聚集成大片的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
环境生态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态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1. 环境:环境指的是生物或非生物要素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微生物等要素。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环境的整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功能性单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它们所存在的地理区域。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的总和,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污染: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对生物体、物体或者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能量、噪声等,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情况下,不会威胁到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发展方式。
二、环境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在能量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各种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规律、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4. 损害生态环境和生物环境调控:研究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对生物环境的危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调控措施。
5. 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6. 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对环境的影响。
7.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寻找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方法和方式。
三、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是环境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 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环境生态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种群都在特定生态位上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复习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复习生态系统「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态系统在生产力、生物量、食物链等能流方面的特征;掌握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等基本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了解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理解调节物质循环的原则。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定义3.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4.生态系统的组成5.生态系统的功能6.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流的概念(1)能源(2)能流的途径2.热力学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2)耗散结构理论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分配与消耗(2)食物链与食物网(3)有毒物质的富集(4)生态金字塔(5)生态效率4.能源与人类社会(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2)世界及我国能源现状(3)能源策略(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l、生产力概念(1)关于生产力的概念(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力(3)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2.生物量(1)生物量的'定义(2)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3)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3.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1)环境条件(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1)补加能源的作用成考生态学高频考点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生态学知识点

1.有效积温:根据生物有效临界温度的天数的日平均温度累计计算发育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用于:预测害虫发生的世代数;来年发生程度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区;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规划,合理安排作物和预测农时;预测生物地理分布边界。
2.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2m,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相反,都要提早4天。
3.森林防火措施:①开展生物工程防火,建立火灾阻隔系统:利用耐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②开展计划烧除,加强可燃物管理:用低强度火烧除杂草,而不烧伤树木③加强防火管理:对人类用火严加控制4.种群增长模型:“S”型增长:两个特点: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N为种群大小,K为环境容纳量曲线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种群个数少,增长缓慢);加速期(密度增加逐渐加快);转折期(个体数达到一半,密度增长速率最快);减速器(密度增加减慢);饱和期(个体数量达到饱和K值)主要意义:①是许多两个相互影响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是渔牧林业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两个参数r和k是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5.生殖对策:r-对策和k-对策:r-对策: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高的繁殖能量和短的世代周期以“量”取胜,死亡率高,能讯速恢复(昆虫;白桦、山杨树种虽为高大乔木,但种子小,数量大,易飞散传播,为典型的r对策特征)K-对策: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个体大,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以“质”取胜,数量较稳定,一般在K值附近,种群恢复困难,容易成为濒危物种(大熊猫,老虎等大型哺乳动物,以及红松等树木)6.他感作用(异株克生):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间关系也有此现象。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对生物学、地理学、化学、气象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物群落:指的是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的总体。
2. 群落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组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格局。
3. 生物种群:具有相同形态、生理功能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落。
4. 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
三、生物的适应性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指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物形态、生理特性和行为等方面。
2. 生物形态:包括外形、大小、体色、生殖器官和运动结构等。
3. 生理特性:包括代谢、呼吸、排泄、生殖等生物功能。
4. 行为:包括觅食、交配、攻击、逃避等反应。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1. 能量流: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利用的过程。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能源,因此太阳光的能量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被转化为有机物,并且在食物链中不断向上转移。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内无机物的合成和分解,以及有机物的分解和再生的过程。
其中包括了碳循环、氮循环等。
五、生态学中的关键概念1.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种类多样性(指在一个特定地区内有多少种生物)、基因多样性(指一个种群内基因的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2. 生态恢复:是指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使已经受到影响的生态系统回复到原有状态的一门学科。
3.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可持续的利用价值,包括水源保护、温室气体调节、食品供应等。
六、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1. 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或地区为维持其消费和废弃物排放而需要的生物产地面积。
2.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的生物稳定状态,通常是指一个物种在一个给定环境中的角色或功能。
生态因素知识点梳理总结

生态因素知识点梳理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包括地表形态、气候、土壤等;生物环境包括食物、捕食者、竞争者、寄生者等等。
生态因素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素种类繁多,作用各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了解生态因素的相关知识。
一、生物因素1. 种群大小和结构: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内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群大小越大,种群内的竞争就越激烈,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种群无法生存下去。
种群结构包括种群内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都对种群的繁衍和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种间相互作用:生物的相互关系通常包括捕食和被捕食、共生、竞争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平衡产生深远的影响。
3. 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生物的适应性决定了它们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而进化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长期而言,生物的进化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4. 种群迁徙和分布:生物迁徙和分布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生物种群的迁徙不仅会影响其本身的生存状况,还会向其他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传递一些影响。
二、非生物因素1. 光线:光线是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源,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温度:温度对于生物的生长、繁衍和生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水分:水分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对保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土壤: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它不仅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还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5. 大气成分: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对于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它们的浓度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
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性状的现象。 15. 有效积温法则: 生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 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 K = N?T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 K = N ( T — C ) 其中, N 为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T 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C 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 学零度,K是总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①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② 预测生物地理分 布的北界;③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④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④ 应用积温预报农 时。 16.阿伦规律 (Allen 's rule):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 (如四肢、尾、耳朵及 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贝格曼规律 (Bergman 's rule): 生活在寒 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 的适应。 约旦规律 (Jordan 's rule): 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比在温暖水域的多。 17.水对植被的分布 的影响: 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 3 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分为 3个区: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 区和荒漠区。 18.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外因子来替代;但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的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 19. 土壤的生态学意 义:①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②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③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④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⑤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 在土壤中进行。
1 种群 :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加入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 2 种群生物学 :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种群遗传学 和种群生态学。3种群的主要特征: ①数量特征: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②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 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4 种群分布格局: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 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可有三种类型:①均匀分布: S2/ m = 0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② 随机分布:S2/ m = 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③聚集分布: S2/ m>1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5.年龄结构: 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因 此,称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 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 ) 型。种群的年龄分布体现种群存活、繁殖的历史,以及未来潜在的增长趋势,因此,研究种群的历史, 便可预测种群的未来。 6.内禀增长能力: 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 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 rm )。方程:①公式: dN/dt=rN (1-N/K )积分式为:Nt=K / (1 + e的a-rt次方)② 图形:环境容量 K,时间X ( 0-2-20),种 群大小丫 ();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③意义: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 础;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
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8。生活史 (生活周期) : 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K和r已成 部过程。 关键组分:体形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 9.生态对策: 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种群生态特征: 如出生率、寿命、大小和存活率等)被视为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 进化对策。该对策称为生态对 策或生活史对策。生活史对策可以理解为生活史的各种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 繁殖对策、取食对策、避敌对策、扩散对策。 10.种内与种间关系: ①种内关系: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②动物和植物的种内关系有所不同 :植物的 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集群等。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散、婚配制度、 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③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寄生和共生等。 11.①合作:指个体通过 相互联合,从而对彼此间有利的行为。合作常常是暂时或过渡性的,但也可能是长久性的。合作行为是 动物界常见现象。 ②利他: 是指一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利他行为可 以对直系亲属、近亲家族、整个群体有利。 ③竞争: 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 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④ 捕食: 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 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⑤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 内或体表,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情况。 ⑤互利共生 : 不 同种两个个体间的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12.生态位: 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 位。②实际生态位: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多维生态位空间:影响有机 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多维变量便是 n-维空间,称多维生态位空间,或 n-维超体积生态位。13. 生态位分化: ①生态位重叠: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②高斯假说 :高斯认 为两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共存只能出现在物种生态位分化的稳定、均匀 环境中。③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④生态位分离 :种间竞 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⑤性状替代 :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 形态性状的变化,叫性状替代。⑥竞争释放 :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 竞争释放。 1.群落 :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 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 群落。2.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外貌:生 长类型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③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 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 (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④形成群落环境: 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⑤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⑥一定的动态 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⑦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⑧群落的边 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⑨差异性: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4.群落的性质:①机 体论学派: 群落是一个和生物个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生命的系统。群落的演替具有定向特 征相当于生物的生活史或生物的发育,具有机体特征。代表人物 :美国生态学家 Cleme nts。②个体论学 派: 5.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不同,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落成员型。植 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型有以下几类:① 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 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②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 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③伴生种:伴生种为群 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罕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岀 现频率很低的种类。6.种的多样性:① 概念:指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②两层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 ;种 的均匀度。③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①空 间:纬度:随纬度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海拔: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水体:随深度增加物种多 样性降低;②时间: 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