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8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10.《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部编本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八首)

七年级 语文 下册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竹 里 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作者档案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 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 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 、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 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 ,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 维,字摩诘。
词语解释
①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③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④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卞 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⑤凭:托,烦,请。 ⑥传语:捎口信。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参考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 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 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 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 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 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 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 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 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 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 作此诗。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领悟诗情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
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对比阅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体会情感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捕捉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动作,分析表达效果。 “落灯花” 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
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从字 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扬的。
体会情感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
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
诗的前两句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 怀若谷并赞叹贾生的才华。后面两句揭露了 汉文帝不关心国计民生,自顾求仙访道的嘴 脸。
作者简介
赵 师 秀 (1170—1219年)
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 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 “鬼才”,开创 “江湖派”一代诗风。
体会情感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几幅画面? ①梅子黄熟的江南雨季,烟雨蒙蒙,家家户户都笼罩在 蒙蒙的细雨之中。 ②笼罩在蒙蒙烟雨中的青草池塘里,传来阵阵蛙鸣,江 南的夏夜寂静而美好。
品析诗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阅读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阅读练习题(一)竹里馆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通过对幽篁、深林、明月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独坐、弹琴、长啸的活动描写,构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情趣?构建了一幅空灵澄明,清新幽静的月夜幽林图,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独处时的悠然闲适的高雅情趣。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以及超凡脱俗的气质。
6.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赞同。
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7.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七年级下册
.
诗
竹里馆(王维)
词 课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题 总
逢入京使(岑参)
览
晚春(韩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诗 词
《泊秦淮》杜牧
课 《贾生》李商隐
题 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览 《约客》赵师秀
.
竹里馆
王维
.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 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 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 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王维 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 《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等。
.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悄悄地飘来声音。
李白
故乡,家乡。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即洛阳。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指《折杨柳》, 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
【句解】
不知何人用笛子吹奏出悠扬的声音,乘着春风散落全 城。就在今夜的乐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 谁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
.
主旨归纳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 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 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 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 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人不写百花稀落、 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 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 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 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 了留春的行列。
.
诗句解读
指柳絮。 知道。
晚春
韩 愈 将结束。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才气、才华。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
【句解】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 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 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 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沁阳 。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 “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 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 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三十六体”。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汉代长安城中未 央宫前殿的正室。
.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 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 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 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 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
本诗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 怀。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 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 色夜景。
.
泊秦淮
杜牧
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 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 淮水开凿。秦淮河流经 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 六朝时十分繁华。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曲名,《玉树后
。
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后主所作,
歌女商。女不知亡国恨,这隔里指江犹唱后庭花 后世多称为亡国
秦淮河。
之音。
。
.
诗意:罩着河水,月亮笼罩着沙。入夜, 我将小船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可怜的商 女不知道国已经要亡,还在对岸唱着淫靡之曲 《后庭花》。
.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 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 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
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 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 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表明人 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 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 ”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 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 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 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 新激荡起来。
.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 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 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 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
晚春
韩愈
.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 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里。
.
诗句解读
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这里指“幽篁”。
竹里馆
王维
嘬口发出悠长清越
独 坐 幽 篁 里,
的声音,类似于打 口哨。
弹 琴 复 长 啸。
与“独坐”相应,意思
深 林 人 不 知, 是说,独坐幽篁,无人
明 月 来 相 照。 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
意,来相映照。
.
【句解】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唯有明月似解人意, 来相映照。
贾生
李商隐
即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力 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 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 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才华,这里指贾 谊的政治才能。
宣室求贤访逐臣,
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 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惜。
徒然。
可怜夜半虚前席,
指百姓。
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
.
诗 词
《泊秦淮》杜牧
课 《贾生》李商隐
题 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览 《约客》赵师秀
.
➢ 自由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
泊 秦 淮杜
牧
.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 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等。
.
逢入京使
岑参
.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69),河南南阳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 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 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等。
.
诗句解读
逢入京使
回京城长安 的使者。
指长安和自己 在长安的家园。
岑参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
后二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 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 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 一体,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 情。
.
贾生
李商隐
.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路途遥远的样子。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请求,烦劳。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泪流纵横的样子。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
.
【句解】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
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 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 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 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 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 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 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 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 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 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 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