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春
疫情、双减下的易混、难认拼音拼音教学开展

疫情、双减下的易混、难认拼音拼音教学开展自从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的突然侵入,人类进入了一场大规模的抗疫活动中。
各个行业都面对着不同的压力。
在教育行业更是如此,特别是在2021下进行的双减政策下教学的压力随着而来。
这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能力提升的考验。
老师们都在想着怎样才能在更有限的时间里能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在这样的时代老师们只有不但学习不停地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展开自己的教学。
也在不断地试验与反思中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2020年那一场疫情的到来,许多的孩子被迫关在了家里。
本该在幼儿园开展着快乐而有趣的活动与教学。
就因为疫情原因孩子们的幼小衔接也没有更好地进行。
更多的孩子是关在家里没有去上学,这让这一环节的教学完全脱离。
在长时间的休假期间与细小衔接的空白下,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孩子与一年级语文老师的身上。
国家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进行了双减政策,这让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感觉到学习的困难。
老师也是有了更大的压力。
在这期间作为一名拼音教学的老师面对如同一张白纸的孩子更是应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提升课堂的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和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在假期中我进行了反复地备课与教材的研究: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更快地学好拼音。
1.良好的开端等于事半功倍。
对于刚入门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特别是在家休息了几个月后许多的行为习惯都有了太多不可确定性。
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不但要重新开始,还有的许多孩子有着一些不良习惯的纠正及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一段时间。
孩子们和老师的心理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回校后孩子的不适应,老师的适应。
孩子们认为一下子多了许多的要求,老师们除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外觉得怎样这一届的孩子老是坐不住真让人头疼。
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的磨合期又会变得更长。
为了让孩子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措施:1.先让孩子们觉得老师有亲和力。
正因为孩子们在家里待久了对学校有和一种新鲜感到抗拒感的过程。
如果老师刚接手就立规矩孩子们的抗拒心理一下就来了,他会不但不喜欢这个老师也会对上学有一种抗拒。
古代讲老天惩罚朝廷的诗词

古代讲老天惩罚朝廷的诗词
《纪变》
[明代] 王宠
皇帝纪元年,嘉靖秋七月。
肓风白昼号,酣斗亘明发。
势从西北来,突过东南蹶。
一鼓江河翻,再簸海岳拔。
《送王伯安南都审刑》
[明代] 何孟春
秋雨弥天来,秋风动地发。
秋官方用权,暑气扫七月。
四牡复何之,时当奉天罚。
黄纸下青冥,钦哉惟帝曰。
《玄明宫行》
[明代] 何景明
君不见玄明宫中满荆棘,昔日富贵今寂寞。
祠园复为中贵取,遗构空传孽臣作。
雄模壮丽临朝廷,远势连袤跨城郭。
忆昨己巳年来事,秉权自倚薰天势。
《蚊对》
[明代] 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适甚就睡。
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
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面。
《春游图》
[明代] 卞荣
游丝百尺荡空阔,天上有人落白发。
人生行乐及少年,《金缕》一声杯百罚。
翩翩两骑出郭东,桃花如雨吹东风。
愿倩游丝绊西日,不教便入咸池中。
《长江行》
[明代] 李东阳
大江西来是何年,奔流直下岷山巅。
长风一万里,吹破鸿蒙天。
天开地辟万物茁,五岳四渎皆森然。
帝遣长江作南渎,直与天地相周旋。
《西山诗次李宾之韵(壬辰年十二月)》[明代] 陆釴
蚃蚃分阴阳,乾清已高发。
顺哉地漫衍,乃复有凌越。
于地起峰峦,如人有筋骨。
敷与意何休,敦圉势不杌。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

明朝大礼议事件经过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朱厚熜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
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正德旧臣们之间,群臣认为世宗继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应以武宗之父孝宗为尊,故要求世宗承认自己是过继给明孝宗,要认孝宗为嗣父,世宗却只认孝宗为伯父,故如此造成了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斗争。
大礼议所反映的皇统问题,实质反映着明朝中期皇帝(皇权)与大臣势力(阁权)的较量。
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世宗一方施加强权压迫获胜而告终。
嘉靖十七年九月,廷议追尊朱祐杬为明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名为显陵。
反对一方的官员被悉数削职致仕。
起因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
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次子早夭,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
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正德二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
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
朱厚熜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
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
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此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
三月十四日,太监谷大用、张永抵达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
然而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
根据皇太后张氏之命,移殡到大殿,并交与内阁大学士讨论由谁继承皇位。
内阁首辅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兄终弟及的祖训,谁能亵渎呢?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伦序应当继承皇位。
”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
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请求办理,皇位之事遂定。
三月十五日,皇太后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北京即帝位。
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作者:胡仁亮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专家学者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考察文物古迹等方式研究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流程、特征及教育发展等情况。
笔者根据相关文献,通过考察郴州出土的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以及墓主人何仲方的生平简历,探究《湖广乡试录》所涉及的历史信息,从而彰显其历史价值。
【关键词】湖广乡试录;科举制度;乡试;考略【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一、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概况2000年7月28日,配合灾民安置项目,湖南郴州市文物处对位于郴州市北湖区郴江镇三里田李家坝的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出土了2套明代古籍,即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和《大学衍义节略》。
其中,《湖广乡试录》是明嘉靖七年(1528)的刻本,双线框,长35.5厘米,宽19厘米,共98页。
书籍封面贴有书签,卷首写有明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郭日休撰“湖广乡试录序”,卷尾写有明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吴龙撰“湖广乡试录后序”。
书内正文排版为对开,半页九行,每行最多十八字,版心上下黑口,版心上为双黑鱼尾,记录书名、卷数、叶数,象鼻,整页四周都画有双栏,文章使用正楷撰写,字体工整,行格疏朗,端方俊秀。
详细记录了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有关情况。
二、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省一级考试,地点在南京、北京府、各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棘院”即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报考。
参加嘉靖七年湖广乡试的考生“二千四百有奇”,经过“棘院试之,辛亥又试之,甲寅又试之”,最后只有85人考取举人,“八十五人录其姓氏”,同时阐明了撰写本书的目的是“若文以献”。
何姓宦游云南历代职官谱

何姓宦游云南历代职官谱唐【玄宗】何履光【剑南节度使】明巡抚【正徳】何孟春【郴州人进士】巡按【天顺】何悌【合州人弘治进士】何琛【成都人进士】右布政使【景泰】何楚英【攸县人】【成化】何经【顺德人进士】右参政【嘉靖】何铛【丽水人进士】副使【洪武】何纯【新淦人进士】【嘉靖】何思登【蒲圻人进士】【崇祯】何闳中【黄州人进士】佥事【成化】何俊【郴州人进士】【万歴】何存斆【温江人进士】明都指挥使【洪武】何福【定远人】何琪【安徽滁州人】清朝布政使何毓秀【奉天人监生二年任右布政使】迤东道何毓秀【籍贯见前康熙二年以副使分守临元】提学道何起鹏【奉天人举人三年任】【元以前无考,其一二载于正史者附见总部至明代府州县各官姓名科贯残缺甚多不具録】清朝曲靖府府台何子润【大塘何氏族谱载良遇公子,四川人,康熙间任,真假待考】昆阳州知州何大宠【萧山人监生五十六年任】易门县知县何国祥【凤阳人贡生四年任】阿迷州知州何石云【钱塘人贡生三十七年任】新平县知县何恭锡【浙江人举人二十七年任】云南县知县何良佐【广东人监生康熙十八年任】邓川州知州何琛【福建人举人康熙三十一年任】蒙化府掌印同知[附]定边旧县何锡爵【奉天人监生】景东府掌印同知何震【奉天人监生康熙四十五年任】清朝总兵何应元【福建人楚姚防景镇】何勉【福建人鹤丽镇】【以上雍正元年至十三年任】副将何起龙【湖广人元江协】。
神童应对有见识

COUPLETS传/承/民/族/文/化传说故事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人幼年聪慧过人,才思敏捷,擅长吟诗作对,被人们称为“神童”,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不少风趣幽默、智慧十足的对联故事。
文中的这些少年很早就展露出卓越的才华,注定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神童应对有见识文丨曾昭安一、解缙巧对一年端午节,明代才子解缙去岳父徐泰家贺节,正好徐泰的另外两个女婿也来了。
岳父那天来了兴致,把三个女婿叫到一起,指着门上挂的菖蒲、艾叶和院子里的花木,让他们作副即景对联。
解缙随口吟出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徐泰见另两个女婿搜索枯肠半天对不出来,就叫解缙自己续对,解缙指着院中的花木说: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蒲”“桃”两种植物名连起来恰好与第三种植物名“葡萄”同音,而蒲属草本植物、桃和葡萄属木本植物,故草本在前,木本在后,以相呼应。
下联“梅”“桂”两种植物名连起来恰好与第三种植物名“玫瑰”同音,梅花于冬末春初开放,桂花和玫瑰花于夏秋时节开放,故与“春香”“秋香”相照应。
足见联语构思之巧。
二、黄策行智对其师相传广东郁南县有名中医黄策行,自幼博览群书,能诗善对.被誉为“神童”。
11岁那年一个月夜,他正与老师谈论诗文,老师见皓月当空,触景生情,随即出了个上联邀对:月圆照方窗,有规有矩;黄策行一时对答不上,老师有意夹了块鱼给他。
黄策行顿有所悟,对出下联:长竿垂短钓,能屈能伸。
上下联皆分成两短句,虚实结合,以实壮虚,相得益彰。
圆曰规,方曰矩,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上联中“圆”和“规”'方”和“矩”相互照应,寓意为人处世要“有规有矩”;下联中“长”和“伸”“短”和“屈”相互照应,含意更深一层,认为做人处事既要坚持原则,有规有矩,又要灵活变通,“能屈能伸”。
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成功。
黄策行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地,非神童所不能也。
三、张适名句妙对客北宋进士张适6岁时,有客过书馆,他正在洗浴。
客说:书生沐浴,日新日新日日新;张适即时对道:学者工夫,时习时习时时习。
探究明代灾荒中的官员劝赈

探究明代灾荒中的官员劝赈官员,马克思韦伯把他们区分为两种,即为了( leben fur)政治而活,或者是依赖(leben von)政治而字胃0为了政治而活的官员,在一种内在心灵的意义上,把政治当成自己的生命所在,,而依赖政治而活的官员,则是在经济上致力于把政治变为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的人。
因此,韦伯认为他们是把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人。
无论哪一种官员,他们都需要使用一些社会技术来协调社会各方的关系。
明代官员在灾荒中的活动即体现出这一点。
明正统年间,明朝廷前后制定了诸多鼓励富民助贩的政策,如冠带荣身、优免摇役、捐纳入学、捐纳卖官以及输粟赎罪等。
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灾区官员大多非常重视,他们在领导救灾过程中,不仅动用各种手段争取明朝廷的救灾物资,而且也会执行明廷制定的这些政策,以调动民间救灾力量贩灾,是为劝贩。
毕竟,灾荒处理的结果如何是人命关天甚至灾区社会稳定的大事,特别是发生大灾时动系百万人命,其逃死为流民者,一无以给之,又叛乱立生,这是每个有良知的官吏都不会忽视的,更何况,最终灾荒应对的结果如何和官员的政绩、前途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对于明代民间救灾劝贩中官员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学界研究尚显薄弱。
文章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官员劝贩的原则明朝中央政府对于民众贩灾助铜的原则规定是自愿的,即使在官员捐棒时,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带动民众捐贩,而民众是否捐贩也是自愿,不是强制。
官员或受官员委托者在规劝民众捐贩时,往往会以自愿作为劝贩的原则加以遵循、准宜行劝诱,听其自愿,不宜妄行科派,强其不堪。
万历年间,周孔教巡抚江南时,适逢当地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霆霖为虐,巨浸稽天,阶陌沦为江湖,室庐荡为直梗。
连城跨邑横目为鱼所在。
周孔教首先捐出棒禄,在他的带领下,道府州县的官员也纷纷捐棒贩灾,今本院捐棒为首,以及次道、府、州、县。
周孔教认为地方上行侠仗义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在他捐棒之后,至于任侠慕义,如顾正心者,三吴岂谓无刀倘乡绅先生慷慨仗义行仁者,听其自书;若干不愿者,不强也。
明史何孟春传文言文翻译

何孟春,字子元,湖南郴州人也。
其祖何俊,尝为云南按察司佥事。
父何说,官至刑部郎中。
孟春少时从李东阳游,学问博洽。
弘治六年(1493年),举进士,初任兵部主事。
谏官庞泮等被逮入狱,孟春上书救之。
孝宗诏令修建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使士卒九千,计用银百万两,孟春抗言上书,极力劝阻。
清宁宫遇灾,孟春借机上书,陈八事,奏疏一万多字。
后迁员外郎、郎中,奉命至陕西管理马政,各种规章制度皆得实施。
还朝后,提出五条兴利除弊之策,并弹劾巡抚失职行为。
正德初年,上书要求改正孔庙祭祀典礼,未果。
后外调河南参政,廉洁奉公,声威远扬。
后擢为太仆少卿,再升太仆卿。
武宗游宣府,孟春飞章劝谏。
不久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平定十八寨蛮人阿勿、阿寺等,奏准设立永昌府,增设五所长官司、五处防御所,登录战功,荫封一子做官,孟春辞而不受。
世宗即位后,孟春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半道上被召回京任吏部右侍郎。
时苏、松各府旱涝相继,江、淮以北河水泛滥,淹没田地、房屋、人口、牲畜无数。
孟春仿效汉朝魏相上书,陈述时弊。
何孟春,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也。
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
时魏忠贤乱政,孟春不谒选而归。
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
流贼陷凤阳,毁皇陵。
孟春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
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
陛下辍讲避殿,感动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臣民。
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
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
”忤旨,镌一秩视事。
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
刑官瞻徇,实由于此。
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
”应熊复奏辩。
孟春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
”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
吏部尚书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
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
孟春亦疏驳之。
孟春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孟春
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湖广郴州人,李东阳弟子,学问广博。
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官至云南巡抚,礼部侍郎。
谥文简,著有《何文简疏议》《何燕泉诗集》《馀冬诗话》《孔子家语注》等。
作品集
送王伯安南都审刑
秋雨弥天来,秋风动地发。
秋官方用权,暑气扫七月。
四牡复何之,时当奉天罚。
黄纸下青冥,钦哉惟帝曰。
罪毋脱秦黥,法勿加楚刖。
三覆五覆间,务使事情核。
宸衷一寸丹,载拜书之笏。
年来民俗漓,肯长其告讦。
年来吏事冗,肯听其唐突。
持此直如弦,何人行请谒。
持此平如衡,何人得乾没。
莫将五德凤,拟以独击鹘。
笔端有造化,还解肉冤骨。
山川几经历,岁月去飘忽。
簿书盈几席,肯作尘劳咄。
夜分灯火孤,清兴谅难汩。
检点纪行篇,浮踪遍吴越。
归朝拟何时,欲及众芳歇。
民物哀矜余,转觉心如龁。
好为万言书,伏奏苍龙阙。
东山草堂四首为刘大司马作(以四字为韵)
舜日丽宸极,大明朝万方。
天下闻风声,我公真栋梁。
公有补阙线,孤忠托衮裳。
公有决胜筹,长才制畿疆。
君子恃无恐,临流公为航。
一朝辞禄去,士类何伥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