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案例分析【论文】
生态农业的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生态农业的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它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循环。
生态农业的实践旨在实现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通过介绍两个生态农业的实践案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来探讨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和价值。
案例一:有机稻田农业有机稻田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典型实践之一。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往往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但这往往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
有机稻田农业采用一系列的生态措施,如种植多种水稻品种、轮作种植和生物防治等,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护环境。
实践结果显示,有机稻田农业能够显著减少土壤化学污染物的含量。
实验地与传统农田相比,有机稻田农业中土壤中农药残留物的浓度明显降低,水稻中重金属和农药的残留量也较低。
这表明有机稻田农业不仅对土壤和水质有益,还能提供更安全、健康的食品。
此外,有机稻田农业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由于采用了综合的生态措施,该农业模式能够提供适宜的生境和食物,吸引了各种有益生物的栖息和繁衍。
实践研究发现,有机稻田农业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多于传统农田,这对维持生态平衡、抑制病虫害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二:有机果蔬种植除了稻田农业,有机果蔬种植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实践领域。
相较于传统农田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方式,有机果蔬种植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来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和病虫害的控制。
研究表明,有机果蔬种植能够显著增加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有机肥料具有慢释放养分的特点,能够长期滋养土壤,保持其肥力。
同时,有机果蔬种植中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实验对比研究显示,有机果蔬种植的作物质量和品质往往优于传统农田。
传统农田中,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可能导致土壤贫瘠和病虫害的抗药性,还会对作物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而有机果蔬种植由于避免了化学残留物的污染,使得作物更加天然新鲜,滋味更佳。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例

福建省南平市
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生活燃气和仔猪保温,沼液浇灌茶山,提高茶叶品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3
炉下循环经济实验区模式
建设沼气设施、发展有机肥、实施“零污水”生态化处理、热电联产等,形成循环经济体系。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
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色列
在沙漠环境中实现农作物高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例
序号
案例名称
主要内容
地域
成效
1
大邑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通过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沼液,施用还田,实现种养结合。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
年均沼肥还田达30万立方米以上,还田面积10万亩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化肥减量15%-20%,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升。
2
南平一春种生猪养殖场
4
荷兰循环农业发展
通过无土栽培、精准施肥、雨水收集、水资源和营养液的循环利用等技术,推进种植和养殖业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
荷兰
畜禽粪便得到有效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技创新,如光谱控制塑料薄膜、新型温室气候技术、新型覆膜材料等,实现农业高效优质生产。
[精编]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分析
![[精编]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a533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e.png)
[精编]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分析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和资源,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经验分析:1.稻田养鱼模式稻田养鱼是一种传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它利用稻田的水资源养殖鱼类,同时为鱼类提供遮蔽和食物。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提高农田的单位面积产出,还可以通过鱼类的活动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害虫数量,减少农药使用。
稻田养鱼模式在中国、印度和非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应用。
2.牛粪养殖蚯蚓模式牛粪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废弃物,它可以用来养殖蚯蚓。
蚯蚓可以将牛粪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高质量的有机肥,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
同时,蚯蚓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
这种模式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农作物秸秆是一种丰富的有机资源,它可以被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有机肥、饲料等。
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中,秸秆被收集、加工和转化,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种模式可以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4.生态休闲农场模式生态休闲农场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场提供游客住宿、餐饮、观光、采摘等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农产品销售和农业技术交流等服务。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5.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在较大范围内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不同的农业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例如,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或饲料,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可以用来生产有机肥或生物质能等。
这种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形成产业联盟和利益共享机制。
以上这些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经验都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高效利用:这些模式都注重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态恢复中资源循环利用的案例分析

生态恢复中资源循环利用的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生态恢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够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有力的支持。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资源循环利用在生态恢复中的实践和成效。
一、城市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生态恢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传统的填埋和焚烧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城市开始探索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以城市名称为例,该城市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厂,采用先进的分选和处理技术,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不同类别。
可回收物如纸张、塑料、金属等被送往相应的工厂进行再加工,制成新的产品;有机物则通过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城市绿化和农业生产;无机物则用于生产建筑材料或进行填埋处理。
通过这种方式,城市名称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垃圾的填埋量,降低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垃圾处理厂周边的土地也得到了生态恢复,通过种植树木和花草,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将原本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美丽的生态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工业废水的处理与回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回用。
企业名称是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每天会产生大量的废水。
为了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影响,该企业投资建设了一套先进的废水处理系统。
首先,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其中的悬浮物、油脂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然后,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一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最后,经过深度处理后的废水达到了回用标准,可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洗涤等环节。
生态循环农业成功案例

生态循环农业成功案例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循环规律,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生态循环农业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生态循环农业的成功案例,以期为更多农业生产者提供借鉴和启发。
首先,中国云南省的梯田种植模式是一个成功的生态循环农业案例。
梯田是一种利用山地地形特点,通过修建梯田,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壤保持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云南,农民们利用梯田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通过梯田的设计,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保护了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典范。
其次,荷兰的温室种植模式也是一个成功的生态循环农业案例。
荷兰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但是通过温室种植技术,他们实现了农作物的高效生产。
温室内的环境可以被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都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要进行调节,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温室内的水资源也可以被循环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最后,日本的有机农业模式也是一个成功的生态循环农业案例。
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日本的有机农业模式注重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通过种植绿肥、轮作、间作等方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
同时,有机农业也注重生态平衡,通过增加生态多样性,减少了对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循环规律,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上述案例充分展示了生态循环农业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倡导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功案例

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功案例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循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化、循环化和可持续化。
下面列举10个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功案例。
1. 循环农业温室种植技术循环农业温室种植技术是将农业温室与养殖结合,利用养殖废弃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同时植物释放氧气供养殖动物呼吸,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2. 雨水收集灌溉技术利用屋顶和地面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农田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农田鱼塘养殖技术将鱼塘建在农田中,鱼塘底部的粪便和残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施入田间,同时鱼塘的水可以用于田间灌溉,实现了水和养分的循环利用。
4. 气候智能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监测和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5. 植物-菌根共生技术通过培养菌根真菌与作物根系共生,增加根系吸收养分的表面积,提高作物养分吸收效率和抗逆性,减少化肥使用量。
6. 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田和养殖场的粪便经过发酵、堆肥等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壤质量。
7. 高效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精确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进行精确供水,减少水分浪费和土壤侵蚀。
8. 微生物肥料技术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备的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9.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捕食者等生物防治害虫和病害,减少对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
10. 农田多层次利用技术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农田,实现种植、养殖、蔬果种植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以上是10个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功案例,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循环生态养殖成功案例

循环生态养殖成功案例
循环生态养殖是一种将养殖和种植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养殖模式。
它不
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循环生态养殖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看河豚养殖的成功案例。
某养殖场利用水产养殖池塘的废水进
行水稻种植,水稻吸收了养殖池塘中的氮、磷等养分,净化了池塘水质。
而水稻长势良好后,又将其收割喂养河豚,河豚的粪便又可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循环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河豚的养殖效益,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我们介绍一下禽畜养殖和菜地种植结合的成功案例。
某农场将禽畜养殖
场的粪便用作有机肥料施入菜地,菜地的作物生长良好后,又将其作为禽畜的饲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禽畜的饲料来源,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对环境友好。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渔养结合的循环生态养殖案例。
某渔场在养殖鱼塘
的同时,利用鱼塘的废水进行水产养殖,比如养殖虾、蟹等。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鱼塘的利用率,还可以净化鱼塘的水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总的来说,循环生态养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通过养殖和种植的结
合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促进循环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经典生态农业循环利用案例分析

经典⽣态农业循环利⽤案例分析1“天津模式”实现零废弃⽣态农业农业浪费巨⼤,数字难以想象,农业有机垃圾每亩地每年超过2万⽄,⼏乎相当于每年农作物产量。
曾经有位美国的农业专家这样描述中国,中国的农业废弃物⼀旦利⽤起来,完全可以不再需要化肥。
“零废弃⽣态农业”,实现了农⽥有机垃圾的零废弃物、⽆污染,让农⽥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得到资源化应⽤,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
“天津模式”——农家肥随⽔施肥的新技术。
这是⾄今在全国领先的新型⽣态农业技术。
农家肥因为恶臭味道⼤,⼏乎不可能实现随⽔施肥。
天津“新农村”项⽬中⼤⼒使⽤⽣物催化技术,利⽤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等农⽥废弃物经⽣物催化后变为⽆臭⽆味溶于⽔的粉末,随⽔施撒在⼟壤⾥,让本来⼨草不长的宅基地和盐碱地变为良⽥,⽽成本却只有化肥的三分之⼀。
2空中农业打造都市新奇观现代城市的扩建使⾼层建筑⼤批崛起,农艺师和建筑师们提出了屋顶绿化和⽆⼟栽培的新措施。
学者们把这种在楼顶种植农作物的新技术称为“空中农业”。
空中农业由来已久,只是在近⼏⼗年才把它提⾼到重要⽇程上来。
1959年,美国的⼀位园林建筑师设计了⼀个“空中花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对实施空中农业是⼀个很好的启⽰。
这位园林建筑师是在⼀座六层楼的顶上建造了⼀个空中花园,其⽅法是先在屋顶的地⾯作了防⽔渗透处理,上敷薄层⼟壤,然后配置树⽊、花草。
有曲折的甬道穿⾏其间,并设有靠椅、⼩凳供⼈休息,全园⾯积1.2公顷,置景虽不算奇特,却给⼈以启⽰,此后屋顶绿化便在不少国家实施。
我国⼀些城市也进⾏了这⼀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从空中花园向空中菜园发展。
近年来,农艺师、园艺师们采⽤了锯末代替⼟壤基质的栽培⽅法,受到了⼴泛的重视。
锯末不仅质轻价廉,取材⽅便,还具有松软透⽓、吸⽔保墒的良好性能,其中还含有供植物⽣长和发育的微量元素。
重庆市在⼀些楼顶上造锯末⽥,种植蔬菜⽠果,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取得了⼀定的经济效益。
检测显⽰,经过绿化的楼顶房间的室内温度冬天升⾼3℃~5℃,夏天降低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案例分析一、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内涵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是一种新型种养加循环利用模式,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是利用高新生物技术、物种多样化微生物技术,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农业与传统种养农牧融合为一体,在农、林、牧、副间形成一种生态链条良性循环系统。
按照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有效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出效果,打造新型的物质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从而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数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造就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变强、农民变富、乡村变美。
可以说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模式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发展的意义1.节约化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
农业生产每年消耗的化肥量高达6000万吨,平均每亩农作物化肥施用量21.9千克,远远高于每亩8千克的世界平均水平,是欧盟的2.5倍、美国的2.6倍。
盲目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水质富营养化,而且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
实施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可节约大量的化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生产大量绿色有机农产品。
2.变废为宝,治理畜牧业粪便污染,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国农村养殖业已由过去农民一家一户分散饲养,逐步转变为规模化饲养,目前规模化养殖水平已达到60%以上。
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38亿吨,其废弃物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据调查,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每年产生固体粪便约2500吨、尿液约5400米3,其利用率却不到10%。
如果实施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把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有效利用,不仅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重塑田园美好风光,而且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质量,增加农业收入和农民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3.减少农民外出打工,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
一些偏远地方和山区农村出现“空壳村”,青年人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剩下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留守,出现农耕地撂荒。
实施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延长农业产业链,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可以增加农业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解决了谁来种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问题,是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
三、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模式1.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物质能量循环模式这一模式是将种植、养殖、加工组成一个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种植农作物(玉米、谷子、高粱等),将农作物生产的粮食、秸秆发展畜牧业,再将发展畜牧业畜禽产生的粪便进行科学处理作为肥料发展种植业(农作物),完成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同时,也可将种植生产的粮食进行加工,加工产出的下脚料用于发展畜牧业饲养畜禽。
如黄豆加工成豆腐,豆渣用来喂猪,猪粪用于种植农作物,也可将猪粪投入沼气池,经过气化处理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烧饭、照明,沼肥用于种植农作物等。
在实施这一模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整合当地种植资源(农作物)、畜禽资源(猪牛鸡等)、加工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生态循环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价值,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当地农业经济实力。
2.畜牧养殖业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循环模式这一模式是围绕畜牧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资源化逐级合理有效利用,应用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技术、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废弃物零排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构建“养殖-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种植业,沼气-燃料-民用”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就是把养殖场畜禽产生的粪便和冲洗的污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沼气设备发酵,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渣和沼液。
沼气用于农户照明、烧饭,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用于周边蔬菜、林果、农作物种植,全部还田资源化利用。
构建“养殖-畜禽粪便-有机肥-种植业”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就是对养殖业畜禽产生的粪便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生产有机肥,用于种植业。
通过上述物质能量循环链和产业链创新,从而生产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促进养殖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
3.种植业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物质能量循环模式这一模式围绕种植业生产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推广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方式。
构建“农作物秸秆-气化-燃气”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是把农作物秸秆通过沼气池气化后产生沼气,沼气作燃气用于做饭,沼渣、沼液作肥料用于种植农作物。
构建“农作物秸秆-饲料-养殖-种植”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是把农作物秸秆合理处理用于发展养殖业的饲料,主要是利用富含营养成分的花生、豆类等秸秆,以及番薯藤蔓、玉米秸、甜菜叶等加工制成氨化、青贮饲料,发展养殖业,养殖业的粪便用于发展种植业。
构建“农作物秸秆-肥料-种植”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是把农作物秸秆作肥料,通过过腹还田、腐熟还田和机械化粉碎还田等方式利用,不仅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弥补磷钾肥投入不足,减少化肥施用量,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还可净化环境。
总之,通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案例1.宁海县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三级模式案例近年来,浙江省宁海县坚持“生态立县”的指导思想和农业发展战略,建立了10万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出“点上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生态循环农业三级发展模式。
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①抓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是科学规划。
该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打造宁海湾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两大园区,推进10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创建3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培育3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战略目标。
二是县委、县政府重视。
该县从200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多次列入县重点工程,5年直接投资4.5亿元,支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基地、生态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等重点项目。
三是机制保障。
该县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6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②抓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一是土地流转。
自2001年起,全县流转耕地22.83万亩、林地34.1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7.4%、林地面积的21.05%。
土地资源的适度规模经营,为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目前全县已建立宁波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家。
企业大力推广集“贸、工、农”于一体的“订单(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1000亩以上农场和林场22个、500~1000亩农场和林场33个,构建了茶叶、柑橘、竹笋、蔬菜、西瓜、土鸡等6大主导产业,有效带动了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例如:宁海县绿丰生态有机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畜粪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复混肥加工企业,年生产有机复混肥半成品能力3万吨,解决了全县9家规模牧场粪便问题,同时在全县分片建立了5个养殖散户畜粪收集加工点,年收集粪便2.5万吨,有效解决了全县50~500头分散小规模养殖户畜禽粪便难处理的问题,还研制出了柑橘、蔬菜、水稻等多种专用有机肥。
宁海县利丰牧业有限公司是一个集饲养、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奶牛生产民营企业,公司利用农业主产区的农作物废弃物,饲养荷斯坦奶牛850头,年消耗青饲料9000余吨,使园区生产基地70%~80%的废菜叶、稻秆、黄豆秆等种植业秸秆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种植—养殖—有机肥料—种植的物质能量循环,净化了农田生态环境,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问题。
宁波天虹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把公司区域范围的农用瓶、罐、薄膜等废弃物回收加工利用,回收率达到98.2%。
宁海县三禾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等,将全县种植基地所产生的12万吨农作物秸秆集中回收粉碎,制作成秸秆粉末作为有机肥加工辅料、秸秆煤、食用菌培养料等,秸秆资源循环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是抓好沼气综合开发。
全县采用“联户共建”形式,建成沼气池397座,总容积达到23500米3。
据调查统计,506座沼气池每年厌氧发酵处理尿液冲洗水47.33万吨,削减COD4969.65吨。
20385米3沼气池每年产沼气192万米3,沼气用户达到2100余户。
③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三级模式一是以点带线,建设以企业为重点的内部小循环。
在企业内部开展从源头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减量化生产。
采取农牧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秸秆过腹还田等资源循环利用。
二是以线促片,建设以互利为纽带的区域中循环。
以建立“种、养、饲、加”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目标,构建了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以及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畜牧养殖-粪(肥)-有机复混肥-瓜果菜等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模式,使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农产品出口创汇率分别达到60%以上。
三是连片成面,建设以园区为载体的县域大循环。
按照“蓝色东部”和“绿色西部”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连片成面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现县域联动大循环。
综上所述,宁海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三级循环模式,使全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主导农产品标准化达到85%以上,全县稻谷、蔬菜、茶叶、水果、毛竹等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创建了一大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2.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江水系生态农业物质能量循环模式案例2016年以来,广西农业厅环保站在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试点工作,经多年的研究、试验、示范、实践和总结建立了“猪+沼+果+灯+鱼+捕食螨+水果套袋+黄板+生物有机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这一模式由养猪、沼气池、养鱼、果树、诱虫灯、捕食螨、水果套袋、黄板、生物有机肥、生草栽培等要素组成,构建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物质能量相互转换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