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鹿科动物

合集下载

麋鹿的知识

麋鹿的知识

麋鹿,学名Alces alces,是一种大型的有蹄类动物,属于鹿科。

以下是关于麋鹿的一些知识:1.特征和外观:麋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类动物,体型庞大。

雄性麋鹿通常比雌性更大,肩高可达2.1-2.7米,体重可达450-800公斤。

它们有长长的腿和宽大的蹄子,脖子上有宽大的浓密毛发。

麋鹿的体色通常为深棕色至黑色,具有浅灰色的下颚和喉咙。

雄性麋鹿有宽大的鹿角,它们是唯一一种鹿类雄性都长有鹿角的物种。

2.分布和栖息地:麋鹿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森林和沼泽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寒带地区。

它们喜欢生活在湿地、湖泊和河流附近的森林中,以及苔原和针叶林地带。

3.饮食习性:麋鹿是草食性动物,以树叶、嫩枝、草、水生植物和苔藓为食。

它们具有特殊的消化系统,可以有效地消化低质量的食物。

麋鹿以吃草为主,因此它们经常在湖泊或河流附近的湿地地区觅食。

4.行为和繁殖:麋鹿是主要以群体生活为特征的动物,它们常常组成小型的家庭群体。

雄性麋鹿在交配季节会进行激烈的角斗来争夺配偶,雌性麋鹿通常在春季产仔,一次会生1-2只幼崽,幼崽在出生后会跟随母亲。

5.与人类的关系:麋鹿在古代和现代都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的肉、皮毛和鹿角都是有经济价值的,被人类用于食物、衣物和工艺品制作。

麋鹿也是狩猎运动中的重要对象,但由于过度狩猎和栖息地破坏,一些地区的麋鹿种群数量受到了威胁,因此在很多地方对麋鹿实施了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狩猎活动、推动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监测种群数量和健康状况等。

此外,麋鹿也成为旅游观光的对象,在一些地方可以进行野外观察和观赏。

这种观光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麋鹿保护的意识,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体来说,麋鹿是一种重要的野生动物,具有生态和经济的价值。

通过保护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维持和恢复麋鹿种群的健康,并确保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

中国鹿文化考述

中国鹿文化考述

中国鹿文化考述赵国强吉林省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春市双阳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鹿是鹿科动物的总称,是反刍哺乳动物,属偶蹄目,有角亚目。

鹿的大多数种类具有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形大于雌性,通常雄类有角的特点。

鹿的进化过程比较漫长。

3800万年前,天地间出现了被人类称作古鼷鹿的生灵。

古鼷鹿个头很小,比今天的野兔略大一点儿,头骨长而低平,脊背弯曲,四肢和蹄较为修长。

在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北美洲诞生了原角鹿,体长1米左右,头上仍没有长角,但有6个骨质隆起,被人类称为原角类动物的祖先。

又经过千万年的日月精华浸润,在北美洲才诞生了奇角鹿。

奇角鹿体型比今天的梅花鹿略大,颜面细长,头顶长有一对弯曲的角,鼻子上长有“丫”字型角。

但这种角突既不分叉也不脱落,极像今天鹿的角柄。

距今约1000万年前的欧洲和东亚地区,诞生了其角呈掌状、形似小皇冠的皇冠鹿。

人们认为,皇冠鹿是最早的可周期性换角的鹿类。

距今约70至80万年前,在北京地区涌现的肿骨鹿属于大角鹿种。

因下颌厚似肿大状而得名。

生活在100万年至2500年前,出现了古鹿中最知名的巨大角鹿。

后来,源于大自然不断雕琢,使全世界鹿科动物分化成47种,仅我国就有鹿科动物9属15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鹿科动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逐渐显露出来。

1、鹿的饲养历史中国自商周时代开始养鹿,殷纣王建筑“大三里,高千尺”的鹿苑。

《诗经》:“王在灵囿,麋鹿攸伏”和“与民共之”。

《孟子·梁惠王》:“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西征记》:“有鹿子苑,羌王养麋鹿数百头。

”《蛮书·云南管内产物》记载:“傍西洱河诸山皆有鹿”。

史料记载:在晋武帝太康九年,夫余国威胁邑娄族,提出了“美女十人,梅花鹿两对”通牒。

到了五代时期,史书有“养鹿刺血和酒而饮”的记载。

《本草纲目》对鹿的用途有了更加详尽的叙述。

清朝时期,吉林的双阳、东丰和辽宁的西丰等地已经出现人工圈养梅花鹿行为。

白鹿的知识点

白鹿的知识点

白鹿的知识点白鹿,也被称为较小型的鹿科动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森林和山地地区。

它们通常是群居动物,以植物为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白鹿的一些知识点。

1.分类学:白鹿属于鹿科动物,科学名称为Cervidae。

它们属于哺乳纲,偶蹄目。

在白鹿的分类系统中,还有其他几个属,如马鹿、麋鹿等。

2.外观特征:白鹿的身体通常被毛皮覆盖,颜色多样,包括白色、灰色和棕色。

它们的体型相对较小,具有优雅的外表和强壮的四肢。

白鹿的头上通常有分叉的鹿角,雄性鹿的角更为宽大。

3.分布区域:白鹿广泛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森林和山地地区。

它们适应不同的生态系统,可以生活在温带和寒带的气候条件下。

4.行为习性:白鹿通常是群居动物,它们组成小型的群体,通常由一只雄性鹿和几只雌性鹿组成。

这些群体会一起觅食和保护自己免受潜在威胁。

5.食物来源:白鹿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草、嫩叶、树枝和水果。

它们具有特殊的胃部结构,可以帮助它们消化这些植物纤维。

6.生殖方式:白鹿通常在特定的季节进行交配。

雄性鹿会发出响亮的声音来吸引雌性鹿的注意,并展示自己的体魄和鹿角。

雌性鹿在配偶选择上也会考虑雄性鹿的领地和资源。

7.适应环境:白鹿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

它们可以在冬季寒冷的气候下寻找食物,并使用它们的厚毛皮和脂肪层来保持体温。

8.生态作用:白鹿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食草来控制植物的生长,维持森林和草原的平衡。

此外,白鹿也是其他捕食性动物的猎物,如狼、猞猁和豹子。

9.保护状况:白鹿的保护状况因地区而异。

在一些地方,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在另一些地方,它们面临着栖息地破坏和狩猎压力。

为了保护这些美丽的动物,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来限制狩猎和保护白鹿的栖息地。

总结:白鹿作为鹿科动物的一员,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和行为习性。

它们适应性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森林和山地。

白鹿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植物生长和其他动物的食物链起到平衡作用。

动物小百科

动物小百科

动物的世界
猫咪
猫科是哺乳纲食肉目的一科。

头圆、颜面部短。

前肢五指,后肢四趾,趾端具锐利而弯曲的爪,可伸缩。

趾行性。

大多能攀缘上树。

麋鹿•麋鹿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
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
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
四不像,原产于美洲部分带,
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
海中衔食海藻。

体长达两米,
重300千克。

白头海雕又名美洲雕。

海雕是鸟纲、鹰科下的一个属。

白头海雕为北美洲所特有,是一种大型猛禽,一只完全成熟的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

三文鱼也叫撒蒙鱼或萨门鱼,学
名鲑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
及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地区。

黑熊也被人称之为月
熊、喜马拉雅熊或藏
熊,而在我国也被称
为狗熊
美洲雁,又称美洲香醇,原产于南美洲,学名香鹁,属珍禽类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爱清洁,是不太嘻水、性情温顺的、叫声柔哑的禽种。

谢谢大家。

世界的鹿

世界的鹿

世界的鹿作者:来源:《天天爱科学》2013年第07期如果你要想见到一只活蹦乱跳的鹿,除了去鹿生活的原始森林或者保护区,剩下的唯一地方就是动物园了。

在动物园里,你会见到很多“鹿”,有的鹿长着角,有的鹿不长角;有的鹿长着獠牙,有的却没有;有的体形很大,有的很小……是不是让你感觉很困惑,这些都叫鹿?它们每个都得有个自己的名字吧。

是的,在生物学分类上,这些鹿都属于鹿科动物。

不过首先声明的是,长颈鹿可不是鹿科动物,它属于长颈鹿科,与鹿科有着一些亲缘关系,但是比较远。

我们杂志上一期介绍的麝香,它是麝鹿分泌的物质。

麝和鹿很相似,但是在生物学上,它们还是分开的,麝鹿属于麝科。

长颈鹿脖子长,很容易和鹿科动物区别,可是麝科和鹿科怎么区分呢?在生物学上有严格的标;隹,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记住以下两点就可以了:第一,麝科动物都是无角的,它们的上犬齿呈獠牙状从嘴里突出来;第二,鹿科动物除河麂外,雄性都有角,没有獠牙。

其中有个例外,驯鹿雌雄都有角,河麂雌雄都无角,雄性有獠牙。

从人类的童年开始,鹿就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史前人类把鹿的形象刻画在岩壁上,在神话传说里,鹿被赋予了神性,成为美丽、富有、和平、长寿的象征。

当早期人类还不会农耕,处于狩猎阶段时,数量庞大的鹿群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在距今3000多年前,那时候地球,上的人口仅为1.5亿时,鹿的数量就达到了几亿头。

不过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森林的减少,地球上鹿的数量越来越少,有些种类的鹿已经灭绝或者正处于灭绝边缘。

鹿是善于奔跑、跳跃的机灵动物,它形体优美,且性情温顺,深受人们的喜爱。

世界上的鹿科动物有52种,除了南极洲外都有分布。

其中我国就有19种,像麋鹿、梅花鹿、河麂等还属于特有种。

在鹿的世界里,有许多有趣的事,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最大的鹿——驼鹿驼鹿是鹿科中体形最大的,它体长约2.5米,肩高近2米,仅次于长颈鹿和大象,体重可达500千克。

它的外形有些像牛,但比牛高大。

因为肩部明显高于臀部,形状像骆驼背上的驼峰,因此得名驼鹿。

麋鹿麋鹿简介

麋鹿麋鹿简介
分类
麋鹿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牛科 、鹿属。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分布范围
麋鹿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 森林、草原、沼泽和冻土带。
栖息地
它们喜欢栖息在开阔的森林、草原和 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城市和农田 附近。
物种特征与习性
物种特征
麋鹿是一种大型有蹄类动物,体长通常在2.1-2.5米之间,体重在150-250公斤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头部较大,角呈掌状,蹄宽大,毛皮浓密,有显著的季节 性变化。
繁衍。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麋鹿能 够通过调节体温和代谢率来保
持能量平衡。
在食物稀缺的情况下,麋鹿能 够灵活地调整食谱,从植物到 动物,从陆地到水生生物。
通过这些适应性特征,麋鹿成 功地适应了各种环境并生存至
今。
麋鹿的灭绝与保护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麋鹿曾经面临 灭绝的危险。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野生动物 保护计划和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麋 鹿的数量逐渐恢复。
麋鹿的保护教育与政策
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麋鹿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法狩猎、盗猎等行为 的打击和惩罚。
教育宣传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麋鹿保护的意识,加强社会共同参 与。
保护区建设
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麋鹿的栖息地,确保其生存环境的良好状态 。
06
CATALOGUE
相关研究与资料查询
关于麋鹿的研究文献与资料
繁殖策略
麋鹿的繁殖策略包括长距 离迁徙、雄性竞争以及雌 雄间的相互选择等。
麋鹿的迁徙与活动
迁徙习性
麋鹿具有明显的迁徙习性,每年 会按照一定的路线进行长距离的
迁徙。
活动习性
麋鹿的活动习性因季节和环境的不 同而有所变化,通常在冬季会选择 在向阳的坡地或平原上活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鹿的相关资料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鹿的相关资料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鹿的相关资料
1. 鹿的基本信息
- 学名:Cervidae
- 科属:哺乳动物,偶蹄目
- 分布:全球各地,包括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区
- 特征:体型较大,四肢细长,雄性具有鹿角,毛色多为棕色或灰色,有时也有白色斑纹
- 饮食:主要以草、叶子、嫩枝等植物为食
2. 鹿的生活习性
- 鹿是群居动物,通常以小群为单位生活,群体中有一只领头鹿负责保护群体安全。

- 鹿善于奔跑和游泳,适应力强,可以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如森林、草原和山地等。

- 鹿在冬季常常会迁徙,寻找更适合觅食的地方。

- 鹿具有敏锐的听觉和嗅觉,能够及时察觉到潜在的危险。

3. 鹿的繁殖与保护
- 鹿通常在春季或夏季交配,雌性怀孕期为约7个月。

- 雌性鹿会寻找安全的地方生产,每胎通常只生一只幼鹿。

- 幼鹿出生后,会跟随母鹿生活,并逐渐学习觅食和逃避捕食
者的技巧。

- 鹿的数量受到人类活动和环境破坏的影响,需要得到保护和
管理。

4. 鹿在文化中的意义
- 鹿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象征着力量、敏捷和自由。

- 鹿在文学、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常常被描绘出来,成为
艺术家们借以表达美好意象的对象。

- 鹿也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象征性动物,代表着该地区的自然
资源和文化特色。

以上是关于鹿的一些基本资料和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来源:。

南美洲的鹿科动物

南美洲的鹿科动物

南美洲的鹿科动物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介于北纬13°和南纬57°之间,赤道横贯其北部。

陆地地形分为3个南北向纵列带: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积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为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西部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域划分上,南美洲属于新热带界,大部分地区气候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既利于动物生长,又具有环境多样性,所以不论是动物物种总数还是特有种群的数量,都是其它动物地理区无法比拟的,其中现有鹿科动物12种。

1南美洲鹿科动物的起源和进化鹿科动物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动物。

考古研究表明,最早的偶蹄类动物出现在距今约6 000万年始新世初期的地层内。

最原始的反刍类祖先以在蒙古晚始新世地层内发现的鼷鹿(Archaeomeryx)为代表。

到渐新世,亚洲出现了原始的鹿科动物————原鹿(Eumeryx)。

在亚洲的中新世早期地质层,首次出现鹿亚科动物化石————祖鹿(Cervavitus)。

由于相关化石记录非常少,目前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新大陆)的空齿鹿亚科(Odocoileinae),鹿的起源尚不十分清楚,但生物地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它们来自中新世(距今 2 300万年到533万年)中期欧亚大陆(旧大陆)鹿科动物的辐射。

该亚科在北美和欧亚最早出现的化石证据大约是500万年前。

受化石记录匮乏的影响,新大陆早期的鹿形态也是不清楚的。

当它们首次出现在北美或欧亚大陆冰川的南部地区时,已经进化成接近现代的种类。

上新世晚期后,由于北半球的气温有几次骤冷,整个地球北部变冷,原来生活在古北方处于较温暖气候带下的各种鹿类,有的大批迁徙。

其中北美的空齿鹿亚科动物在距今250万年至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第三纪末期)或更新世早期,参与了“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

至少有8种鹿通过北美洲与南美洲间形成的巴拿马陆桥,首次进入到南美洲。

在巴拿马陆桥形成前,南美洲除骆驼属动物外没有任何其它反刍动物,因此,这些鹿进入到南美洲后,很快辐射占领各种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不同生态位,并迅速进化成一大批形态各异并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鹿种,通常认为,一直存活到现在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美洲的鹿科动物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介于北纬13°和南纬57°之间,赤道横贯其北部。

陆地地形分为3个南北向纵列带: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积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为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西部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域划分上,南美洲属于新热带界,大部分地区气候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既利于动物生长,又具有环境多样性,所以不论是动物物种总数还是特有种群的数量,都是其它动物地理区无法比拟的,其中现有鹿科动物12种。

1南美洲鹿科动物的起源和进化鹿科动物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动物。

考古研究表明,最早的偶蹄类动物出现在距今约6 000万年始新世初期的地层内。

最原始的反刍类祖先以在蒙古晚始新世地层内发现的鼷鹿(Archaeomeryx)为代表。

到渐新世,亚洲出现了原始的鹿科动物————原鹿(Eumeryx)。

在亚洲的中新世早期地质层,首次出现鹿亚科动物化石————祖鹿(Cervavitus)。

由于相关化石记录非常少,目前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新大陆)的空齿鹿亚科(Odocoileinae),鹿的起源尚不十分清楚,但生物地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它们来自中新世(距今 2 300万年到533万年)中期欧亚大陆(旧大陆)鹿科动物的辐射。

该亚科在北美和欧亚最早出现的化石证据大约是500万年前。

受化石记录匮乏的影响,新大陆早期的鹿形态也是不清楚的。

当它们首次出现在北美或欧亚大陆冰川的南部地区时,已经进化成接近现代的种类。

上新世晚期后,由于北半球的气温有几次骤冷,整个地球北部变冷,原来生活在古北方处于较温暖气候带下的各种鹿类,有的大批迁徙。

其中北美的空齿鹿亚科动物在距今250万年至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第三纪末期)或更新世早期,参与了“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

至少有8种鹿通过北美洲与南美洲间形成的巴拿马陆桥,首次进入到南美洲。

在巴拿马陆桥形成前,南美洲除骆驼属动物外没有任何其它反刍动物,因此,这些鹿进入到南美洲后,很快辐射占领各种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不同生态位,并迅速进化成一大批形态各异并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鹿种,通常认为,一直存活到现在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2南美洲鹿科动物资源现状南美洲现有的11种鹿均为空齿鹿亚科动物,分属于6个属中。

它们都具有保留有第2和第5掌骨侧端末梢残余和鼻腔后部被犁骨分成两个腔的特征。

2.1空齿鹿属(Odocoileus)南美仅存在1种空齿鹿属鹿————白尾鹿(O. virginianus)。

它们分布于北到加拿大南部,南到巴西和秘鲁(见图1)。

由于分布范围广,生境复杂多样,亚种数量丰富。

在南美,至少有6个亚种分布在北部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以及秘鲁和巴西的部分地区。

在南美北部,它们栖息在常绿雨林的低密度区。

在委内瑞拉的拉诺斯和哥伦比亚,它们占据着离固定水源很近的牧草和枝叶混合生态位,并达到最高密度。

由于一些地方过度捕猎和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白尾鹿种群数量严重下降,甚至有些地区的白尾鹿已经绝迹,所以有关南美洲白尾鹿亚种遗传差异的研究工作一直未能有效进行。

通常,热带地区的白尾鹿明显比温带地区的小,但其仍然是南美洲现存鹿种中体型较大的种类。

2.2草原鹿属(Ozotoceros)到亚马逊的南部,白尾鹿渐渐被两种鹿————南美草原鹿(O.bezoarticus)和南美泽鹿(Blastocerus dichotmus)所取代。

南美草原鹿是一种小型鹿种,成年雄性体重平均为40kg,生长着一副很小的、有3个分枝的小角;成年雌性体重为33.5kg。

它们占据着以树木覆盖率降低和大面积草地为特征的热带高草草原、大冲积平原以及无树大草原栖息地,主要沿着巴拉那河、巴拉圭河以及它们的支流的流域栖息地分布,有3个亚种。

其中O. b. bezoarticus 分布在巴西的东部和中部、乌拉圭以南到亚马逊河;O. b. leucogasterthat分布在巴西西南部到玻利维亚的东南、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北部;O. b. celer分布于阿根廷南部。

南美草原鹿鹿群以小群为典型特征,一般由母鹿和年轻的后代组成,但是也可以看到一小群有8~12只那么多的鹿在一起采食(Jackson和Langguth,1987; Redford,1987)。

研究表明,南美草原鹿是最具多态性的哺乳动物,其种群表现出高核苷酸多态性,表明其种群数量曾经达到过数百万只。

由于过度猎杀、栖息地的失去、家畜和其它野生动物的引入导致的传染病,使南美草原鹿的数量急剧下降。

其中分布于阿根廷南部的O. b. celer亚种已经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认定为濒临灭亡的鹿种。

目前南美草原鹿还有8万只,大部分分布在巴西境内。

2.3南美泽鹿属(Blastocerus)南美沼泽鹿属有一个种————B. dichotomus,雄性体重可达150kg、雌性体重为100kg,是南美洲最大的鹿。

南美泽鹿只栖息在沼泽、漫滩和湿润森林地带,活动区域的水深达半米,植被茂盛。

它们的耳朵和蹄都很大,趾间有具弹性的膜,能帮助其游泳及在沼泽地上行走,喜欢独居;雄性有角,长度可达60cm,但角的脱落时间不规律。

南美泽鹿曾经在南美洲广为分布,但它们现在只限于在南美中部的阿根廷中东部和东北部、巴西中西部和南部、巴拉圭和秘鲁的东南部及玻利维亚的东部。

调查表明,目前除了巴西境内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外,其它各地的分布数量都有下降。

下降的原因主要因为过度捕猎、家畜传染病和湿地改造成农业、林业用地以及修建水电大坝破坏了其栖息地。

2.4马驼鹿属(Hippocamelus)该属有2个种,智利马驼鹿(H. bisulcus)和秘鲁马驼鹿(H. antisensis),分布在智利、阿根廷、秘鲁和厄瓜多尔的山地森林栖息地。

智利马驼鹿也叫南安第斯山鹿,雄性体重90kg、体高90cm,雌性体重70~80kg、体高80cm,是智利的国鹿。

智利马驼鹿身体敦实、短腿,象山羊一样能很好地适应陡峭的山地生活。

其栖息地类型主要包括开阔的冰缘灌丛、低谷悬崖和其它岩石区域、山地森林及其边缘等等。

它们曾广泛分布在安第斯山脉南部和巴塔哥尼亚,但现在仅分布在阿根廷南部和智利一带。

由于过度捕猎、在其栖息地过度放牧家畜、栖息地转为农业用地以及建筑、伐木、偷猎和疾病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智利马驼鹿数量的下降。

适宜智利马驼鹿生存的冬季栖息地已几乎完全消失,而非法狩猎在许多地区仍然存在。

目前剩余的小量种群分布极其分散,总数量可能不足1 500只。

IUCN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尽管智利马驼鹿在智利和阿根廷受到全面保护,但是大部分的智利马驼鹿分布在保护区之外。

而且就算在保护区内,法律也很少被执行。

对此,人们也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包括提高人们对于智利马驼鹿困境的认识、促进私有保护区域的建立、转移在国家公园的牲畜以及圈养繁殖。

秘鲁马驼鹿也叫北安第斯山鹿,分布在横跨安第斯山脉的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地区。

栖息地为海拔 2 500~5 200m的高地云林及树木稀少的高山荒原。

体重45~65kg,体高70~80cm。

目前该种的个体数量大约为12 000~17 000只,其中成年个体不到10 000只。

由于种群数量小以及狩猎和栖息地质量下降,IUCN红皮书将其列为“易危”物种。

2.5短角鹿属(Mazama)短角鹿也叫墨西哥鹿,以身体粗壮\大耳为特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墨西哥的东南部尤卡坦半岛和特立尼达岛,约有10种,其中南美洲有4~ 5种。

24~48kg,个别雄性鹿可达到65kg;肩高为67~ 80cm,属于中型短角鹿。

虽然赤短角鹿分布范围在短角鹿中是最广的,但由于赤短角鹿的种群分类混乱,IUCN将其作为“数据不足”物种。

M.gouazoubira)分布在阿根廷北部、玻利维亚、巴西东部和南部、巴拉圭和乌拉圭。

其身材比赤短角鹿小和短,但是比M. nana大,是典型的森林及边缘地区栖息者。

过去曾经将亚马逊褐色短角鹿(M. nemorivaga)作为其亚种,有时也把尤卡坦褐色短角鹿(M. pandora)作为亚种。

在阿根廷科尔多瓦省西部的一个保护区进行的调查表明,夏季灰短角鹿分布密度为4.41只/km2,冬季为5.12只/ km2。

在玻利维亚的查科的另一项调查表明,灰短角鹿在雨季的密度是6.77只/km2,在干季的密度达到30.57只/km2。

因此,IUCN认为其危险程度较低。

M.rufina)也叫厄瓜多尔短角鹿。

分布在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的海拔1 400~3 600m的森林和热带高山荒原(Páramo)地带,是短角鹿中最小的动物。

1999年,一些研究者将分布在哥伦比亚北部和委内瑞拉西部安第斯山脉海拔1 000~3 500m的森林和热带高山荒原地带的红褐色短角鹿(M. bricenii),分布在阿根廷、巴西南部和巴拉圭的俾格米短角鹿(M. nana)归类为小短角鹿亚种。

M.chunyi)分布在玻利维亚西部和秘鲁东南部的安第斯山脉高地森林和páramo地带。

被毛为红褐色,身体前部和颈部为深灰色,腹部为浅褐色,鼻口部短而厚,体重为11kg左右。

在玻利维亚进行的研究表明,其40%的栖息地质量下降或呈破碎状态,其余则表现出良好保护状态。

目前该物种处于“易危”状态。

M.bororo)主要分布在巴西东南部的巴拉那和圣保罗大西洋森林中。

体型较小,雄性有角但很小,分枝简单。

尽管其身材和结构与俾格米短角鹿(M. nana)最相似,其被毛颜色与赤短角鹿(M.americana)几乎一样,很像是这两种鹿的杂交后代;但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小短角鹿与这两种鹿以及它们的杂交后代完全不同。

由于栖息地的丢失,该物种为“易危”动物。

2.6普度属(Pudu)普度鹿是鹿科动物中长得最小的鹿,有两种:一种叫北普度鹿(P.mephistophiles),分布在安地斯山脉北方,即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及秘鲁;另一种是南普度鹿或智利普度鹿(P.puda),分布在智利南部和阿根廷西南部,其栖息地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2 000m,低于北普度鹿的海拔2 000~4 000m。

这两种鹿都栖息在北美的温带雨林中。

北普度是世界上最小的鹿种,四肢细致,鹿角短,只有简单的主干。

耳朵圆小,尾巴很短。

肩高32~ 35cm、体重3.3~6kg、鹿角长6cm,向后弯曲,有些像山羊。

南普度鹿比北普度鹿略大,肩高35~45 cm、体重为6.4~13.4kg、鹿角长5.3~9.0cm,也向后弯曲。

由于过度狩猎和栖息地的丧失,2009年,这两种鹿都被IUCN列为“易危”动物。

目前有关普度鹿保护的南普度鹿人工繁殖国际项目正在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大学领导下已经开始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