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1
历史必修3人教新课标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

(1)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征
(2)现代主义文学家及代表作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剧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贝克特借《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汉之口阐明“在人类的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这一戏剧主题。
5、20世纪苏联和亚非拉美的文学”
(1)苏联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及其沿革
3、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家和代表作
巴尔扎பைடு நூலகம்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恩格斯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在《人间喜剧》中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最著名。小说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的罪恶和道德的沦丧,形象地反映了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从而表现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难点:认识其产生的时代北京及影响。
教学方法
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集体教案)
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导课
高二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使用者:时间:
课题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北京及影响。
教学目标
一、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对比法、情景再现法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人教版必修三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教案设计

第22课文学的繁荣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及20世纪世界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分析各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体会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的贡献(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深切理解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学情分析教授对象是高二文科生,作为一节新课,尤其是有关世界文学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生僻,尤其是本课要求学生既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背景又要对世界史的阶段特征有相对清晰的认识,而学生在此方面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上还是比较薄弱,通过学案课前预习检查情况及学生交谈了解,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提供及教师的方法指导学生还是比较难整体清晰把握。
3重点难点1.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2.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背景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一)导入:莫言获诺贝尔奖,展示本课理论支撑:一定时期文艺是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在讲授浪漫主义文学流派背景时候,通过提供“政治上动荡的欧洲”、席勒的名言等史料让学生清楚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展示《西风颂》诗词、《巴黎圣母院》视频让学生借助课本自主归纳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通过课本找到相应的代表作品。
接着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题,当堂反馈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讲授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使,先展示史料让学生自主归纳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展示《人间喜剧》片段介绍《葛朗台》,让学生自主归纳其特点;同时让学生在课本上自主找到本流派的代表作品。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

第22课文学的繁荣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1、产生的社会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主要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社会罪恶。
3、主要代表:三、20世纪西方文学1、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2、现代主义文学(1)产生的社会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使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2)主要特征——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开头结尾没有明显理由,故事背景也不明确,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现代主义文学家及代表作: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四、20世纪苏联文学①0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
——代表: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等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解冻文学(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思潮和触及尖锐社会问题的文学,以爱伦堡《解冻》为标志)。
——新班教材中无第23课美术的辉煌一、新古典主义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社会动荡;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2、特点:强调理性,选择重大题材,注重严整和谐。
3、代表:法国的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和安格尔《泉》。
二、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上半叶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2、特点: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不拘泥局部和细节。
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三、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1、特点:注重社会现实2、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法国米勒代表作品《播种者》《拾穗者》;俄国列宾代表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四、印象画派——19世纪60年代起1、早期印象画派特点:借助当时光学研究新成就,探讨用光和色描绘外部世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22课文学的繁荣苏联作家高尔基对欧洲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与创作方法作了这样的概括:“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
”高尔基为什么认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提示: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一、欧美文学的发展1.浪漫主义文学(1)产生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社会各阶层,特别是________,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________”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主要特征:①在政治上反对________,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在创作风格上,以______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____为主要特征。
(3)主要代表作:法国作家雨果的《__________》、英国____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国诗人____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都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2.现实主义文学(1)产生: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日趋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2)特征:关注________,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
(3)代表作:①法国巴尔扎克的《________》,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____________”。
②英国______的《大卫·科波菲尔》等,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③俄国______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______________》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④丹麦______的作品、挪威易卜生的“__________”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填空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作品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理解。
3.简答题: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式导入:教师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清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吗?这些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探究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清时期文学的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小说、戏剧、诗歌等主要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难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主题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文学素养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我国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在文学方面,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对明清时期文学的成就及特点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文学鉴赏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缺乏兴趣,阅读量不足,导致文学素养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
一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及成就。
2.掌握明清时期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小说、戏剧、诗歌等。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教案1

文学的繁荣【教学目标】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教学方法】①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归纳、提炼各种文学流派的特征;②情景再现:有条件可放映《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片,以加深印象;③历史比较:如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差异。
同时,学生可以展开比较、讨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特点,一个是颓废、迷茫,一个是充满朝气和激情,分析其中的历史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曾经阅读过这些世界名著吗?引出课题讲述新课一、浪漫主义文学1.背景:(启蒙思想幻灭、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动荡、人们对现实的不满)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2.特点: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②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③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2课文学的繁荣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4.教育学生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为榜样,追求真理、崇尚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要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旨在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文学艺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背景,包括社会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解答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3.问题拓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的一个问题出发,拓展至其他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2.问题导向: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某一文学作品或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自我反思: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教案

文学的繁荣【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苏联文学、亚非拉为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全面分析十九世纪以来各主流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各历史时期主流文学出现的成因,把握它的基本特征;进而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在此基础上,认识各主流文学产生及主要成就带来的影响,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学法指导1.联系语文课的相关内容,学会欣赏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
2.关注时代特征与文学的关系,理解它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苏联文学的成就。
2.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有机引入展示世界名著的影印封面,以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所知道的世界名著。
你读过哪些19世纪的外国名著?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文学流派?各文学流派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关系?对今后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出示课标,进入本课学习。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一、阅读第一目“浪漫主义文学”(1)19世纪30年代,兴起于欧洲的主流文学是什么?这一文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作品(请注意阅读“前言”、“资料回放”和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6组学生板演预测时期主流文学基本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国别作者代表作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封建、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构思奇特、情节跌宕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文学的繁荣★课程标准: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要求:①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②认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③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
②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③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问题探究:;②情景再现:;③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②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三,概述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①概述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社会根源。
②概述了20世纪的苏联文学和亚非拉美的文学成就。
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文学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20世纪的世界文学成就还展现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景观。
由于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增强在真、善、美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朗诵英国著名作家雪莱的诗《西风颂》: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师:1819年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
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
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
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那么,这首诗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生: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师:说得很好。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结尾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
那么“冬天”和“春天”分别有什么含义?生:“冬天”象征着反动势力,寓意革命道路的艰难与曲折;“春天”象征着新的生命的诞生,意味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师: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
作者在诗句中表达了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1、背景:(启蒙思想幻灭、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动荡、人们对现实的不满)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含义: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张扬。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特点: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②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③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
雨果:维克多·雨果(l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
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1885年,雨果逝世。
200万巴黎人民上街,参与伟大诗人雨果盛况空前的国葬。
后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
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雪莱:(1792年~1822年),8岁时开始尝试写作诗歌,12岁那年进入伊顿公学,18岁时进入牛津大学。
1811年3月,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
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
1811年,雪莱与十六岁的少女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妹妹的同学)仅见了几次面,然后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
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6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
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海涅:(1797-1856)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1820年又来到哥廷根大学,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
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
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在世界诗坛上,海涅的成就和影响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大家媲美。
他的多半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由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等各国大作曲家谱写成歌曲,多达三千首以上,其数量甚至超过了被他和拜伦尊为“诗坛君王”的歌德,堪称世界第一。
二、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含义: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
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特点:(1)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注意关键词:关注……,再现……,剖析……,揭露和批判……)(2)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作者简介】巴尔扎克:(1799.5.20-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
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
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
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法国一位传记作家介绍时说:“每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巴尔扎克的时间表启示我们: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写作上取得一定成就,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是难以做到的。
狄更斯:(1812~1870),11岁时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童工。
从16岁开始,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记员。
1832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
1836年到1837年,狄更斯分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
1846年,他创办进步报刊《每日新闻》,并担任主编。
狄更斯一生不知疲倦地写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这位英国文坛上的“天之骄子” 在赶写他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患脑溢血去世。
狄更斯在死前的遗嘱中写道:“……我绝对要求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
不要张扬。
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
恳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