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氯设备泄漏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详细版
液氯泄漏事故现场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液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药等领域。
然而,液氯具有高度毒性和腐蚀性,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将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危害。
为有效应对液氯泄漏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快速、有效地处置液氯泄漏事故,降低事故危害;2.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 保障事故现场环境安全。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液氯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发生的泄漏事故。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液氯泄漏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的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2. 设立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3. 设立应急专家组,负责事故原因分析、处置方案制定和技术指导;4. 设立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护组、环境监测组、交通管制组、疏散组等专项小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处置工作。
五、事故报告及信息发布1. 发生液氯泄漏事故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2. 事故信息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3. 适时发布事故信息,确保公众知情权。
六、事故现场处置1. 现场处置组:(1)对事故现场进行警戒,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2)对泄漏源进行隔离,切断泄漏管道,防止泄漏扩大;(3)对泄漏区域进行通风,降低氯气浓度;(4)对泄漏点进行堵漏,防止氯气继续泄漏。
2. 医疗救护组:(1)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确保伤员生命安全;(2)对疑似中毒人员实施隔离观察,防止病情恶化;(3)根据需要,向上级卫生部门请求支援。
3. 环境监测组:(1)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掌握氯气浓度变化情况;(2)根据监测结果,对受污染区域进行评估,提出处理建议。
4. 交通管制组:(1)对事故现场周边道路进行管制,确保救援车辆畅通;(2)对受污染区域周边道路进行管制,防止车辆进入。
5. 疏散组:(1)根据事故危害程度,制定疏散方案,组织受威胁人员有序疏散;(2)对疏散区域进行隔离,防止人员回流。
液氯泄漏事故及处置措施

液氯泄漏事故及处置措施剧毒化学品液氯一旦因各种原因泄漏,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为氯气。
氯气可助燃,以毒气雾状向大气扩散或引发爆炸的连锁事故,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惨剧。
液氯泄漏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因此液氯泄漏时要遵循快速应战、紧急疏散、处置泄漏、清理现场的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
一、液氯钢瓶破裂、爆炸时;氯气管道大量泄漏且一时无法保证关闭阀门时;氯气大量泄漏并处于失控状态或者有迹象表明事态趋向失控时均立即启动公司应急救援预案。
由公司内指挥部门调集人力物力,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同时向上级部门及周边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二、事故现场的隔离由穿戴有效防护用品的人员用红色标示带将危险区域标示,禁止任何非事故救援人员的进入。
同时用黄黑标示带将隔离区域标示,警戒组负责现场警戒,严禁未穿戴有效防护用品的非救援人员长期逗留。
三、紧急疏散当液氯泄漏事故发生时,指挥部根据现场情况,确认事故对人员安全构成威胁程度,由指挥部总指挥或副总指挥通过电话、广播、移动喇叭等通讯方式发布疏散令。
当事故后果可能威胁到周边地区人员安全时,由政府应急救援指挥部门组织人员疏散。
四、现场救护、救治受伤人员由消防员或其他应急救援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后由医疗救护队负责现场诊断、救护,确定受伤等级,重症病人优先救护。
医疗救护队确定抢救技术及器材的救护能力,对诊断出中毒状况超出现场救护能力的受伤人员,应立即由车队转送附近有能力救治的医院,不得耽误,派专人途中监护。
五、液氯泄漏事故的处置1、氯气的一般泄漏事故氯气的一般泄漏可因设备的微量泄漏引起,由安全报警系统、操作人员巡检等及早发现,现场人员应作如下操作:a)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操作规程,及时关停相关设备或堵漏,立即用氯气捕消器进行处理;b)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伤员,抢修、救护人员必须佩带有效防护面具; c)抢修过程中应利用现场的通风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等,降低氯气污染程度。
液氯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液氯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1事故风险分析1.1危险性分析和事件类型公司化工厂涉及危险化学品包括:液氯,属于剧毒化学品。
主要风险为危险化学品泄漏而引起的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灼伤、腐蚀及其他事故。
泄漏致因如下:1、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过程中物料发生泄漏。
2、作业环境由于储罐、管道、阀门、法兰等设备使用、腐蚀、损伤或密封圈损坏等原因,出现泄漏。
3、装卸过程中,由于法兰、管道、密闭等处发生泄漏或者由于受热膨胀等发生泄漏。
4、违章作业或操作失误。
1.2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化工厂区液氯储存及使用地点(储罐区、工艺管道等)。
1.3可能造成的危害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泄漏可导致人员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灼伤、腐蚀及环境污染等事故。
液氯是剧毒化学品,水溶液是一种强酸,与碱猛烈反应并有腐蚀性。
与许多有机化合物,氨,氢和微细分散的金属发生猛烈反应,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
有水存在时,浸蚀许多金属。
浸蚀塑料,橡胶和涂层。
短期接触作用:流泪,该物质腐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
吸入气体可能引起肺炎和肺水肿,导致反应性空气道障碍综合征(RADS)。
该液体迅速蒸发可能引起冻伤。
远高于职业接触限值接触可能导致死亡。
作用可能延缓。
需进行医疗观察。
长期或反复接触作用:该物质可能对肺发生作用,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该物质可能对牙齿发生作用,导致腐蚀。
1.4事前可能出现的征兆(1)有异味或刺鼻味;(2)身体不适、头晕、呕吐等;(3)化工厂区液氯泄漏。
2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2.1应急组织机构组长:值组长成员:现场工作人员、安全员。
2.2职责(1)组长:事故发生后,值组长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
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2)班组人员职责:①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直观感觉、经验和可能利用的手段,结合各种异常情况,分析判断事故发生的性质和原因,并对灾害可能波及的范围和灾害程度作出判断;(2)立即通过电话等手段向值班人员或上级领导汇报事故的性质、地点及遇险人员情况。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预案范本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预案范本一、事故概述1.1 事故发生地点:液氯存储设施区域1.2 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发生时1.3 事故原因:液氯存储装置损坏1.4 事故规模:液氯泄漏量为XXX吨1.5 事故性质:液氯泄漏二、事故应急响应2.1 拨打应急电话:立即拨打应急电话XXXXXX,向相关部门报告液氯泄漏事故。
2.2 撤离人员:立即通知附近人员撤离事故现场,确保人员的安全。
2.3 封锁事故区域:在事故发生地点及周围设立警戒线,并配备专人负责对外封锁。
2.4 切断电源:断开液氯存储设施的电源,防止电火花引发爆炸事故。
2.5 启动应急方案:按照液氯泄漏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2.6 通知相关部门: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协同处置液氯泄漏事故。
三、事故风险评估3.1 事故后果评估:对液氯泄漏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进行评估分析。
3.2 风险识别:识别液氯泄漏事故可能引发的爆炸、气体扩散、火灾等次生灾害风险。
3.3 风险控制措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后果并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事故现场控制4.1 调集应急救援人员:调集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对事故现场进行控制和处置。
4.2 确定泄漏点:通过检测和观察,确定液氯泄漏的具体位置。
4.3 设立临时隔离区:在泄漏点周围设立临时隔离区,限制泄漏物扩散范围。
4.4 制定泄漏物清除方案:根据液氯泄漏物的性质和扩散情况,制定泄漏物清除方案,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人员。
4.5 部署安全防护措施:针对液氯泄漏的特点,采取控制风向、佩戴呼吸器、灭火器材等安全防护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泄漏物清除与处置5.1 初步清除:使用吸附材料对液氯进行初步吸附,减少泄漏物的扩散。
5.2 气象条件调查:了解气象条件,预测泄漏物的扩散范围和方向,并调整处置方案。
5.3 泄漏物收容:利用合适的容器将泄漏物收集起来,并封存妥善处理。
5.4 水帘喷淋:在液氯泄漏物周围设置水帘喷淋装置,控制泄漏物的扩散。
液氯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i)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
j)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
3
零点种点草
k)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
l)喷稀碱液中和、稀释;
m)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n)泄漏场所保持通风。
不同泄漏情况下的具体措施: 泄漏处置 a)瓶阀密封填料处泄漏时,应查压紧螺帽是否松动或拧紧压紧螺帽;瓶阀出口泄漏时,应查瓶阀是
零点种点草
液氯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液氯泄露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包括事故风险描述、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四方面,如下表:
序号 项目
具体内容
特别警示 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包装容器受热有爆炸的危险。
氯,分子式 Cl2,别名氯气,CAS 号:7782-50-5。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
温下、709kPa 以上压力时为液体,液氯为金黄色。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分子
理化特性 量为 70.91,熔点-101℃,沸点-34.5℃,气体密度 3.21g/L,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5,相对
密度(水=1)1.41(20℃),临界压力 7.71MPa,临界温度 144℃,饱和蒸气压 673kPa(20℃),log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牙龈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等。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
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
a)进行事故风险研判,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救援; b)抢救受伤人员; 应急工作 c)建立安全警戒区域,组织受影响人员疏散; 2 职责 d)切断泄漏点气源、堵漏; e)采取防氯气扩散措施; f)开展事故监测。
液氯生产现场泄漏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目的为预防和减少液氯生产现场泄漏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液氯生产现场发生的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
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快速反应,协同处置;(4)科学决策,规范操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液氯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2.1.1 指挥部组成由公司总经理担任总指挥,生产部、安全环保部、人事部、设备部、保卫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 指挥部职责(1)组织、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2)决定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决策;(3)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和应急处置进展。
2.2 液氯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小组2.2.1 小组组成由生产部、安全环保部、设备部、保卫部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2.2.2 小组职责(1)现场救援: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救援工作,确保事故现场安全;(2)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提出整改措施;(3)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和应急处置进展。
三、应急处置措施3.1 紧急疏散3.1.1 发现液氯泄漏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人员迅速撤离泄漏区域。
3.1.2 撤离过程中,确保人员在上风方向,远离泄漏区域,并立即采取防护措施。
3.1.3 撤离过程中,保持通讯畅通,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3.2 隔离泄漏区域3.2.1 事发地点周边设立警戒线,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3.2.2 组织人员进行现场监测,确保泄漏区域安全。
3.3 事故救援3.3.1 组织专业人员对泄漏点进行堵漏处理,防止泄漏进一步扩大。
3.3.2 撤离泄漏区域内的易燃易爆物品,防止发生火灾。
3.3.3 消防部门对泄漏区域进行灭火作业,确保火势得到控制。
3.4 人员救护3.4.1 对吸入氯气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包括吸入新鲜空气、吸氧等。
3.4.2 对中毒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治,确保生命安全。
3.5 环境监测3.5.1 组织专业人员对泄漏区域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液氯生产化工单位泄露事故的处置(word版)

液氯生产化工单位泄露事故的处置(完整正式规范)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液氯生产化工单位泄露事故的处置化工生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文明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标志, 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领域, 也是当今工业发达的重要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化学工业也在飞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化工事故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大,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甚至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
化工产业一方面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提高和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液氯化工企业有60多家, 多年来, 发生大小事故各益, 有生产中事故、储存泄露事故、运输交通事故;作为消防队伍, 不但要加强对化工事故的预防外, 而且还要应对化工企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剧毒和腐蚀等特点及可能发生的事故作出准确的预测, 制定事故处置预案, 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家组, 有针对性地开展战术讨论演练, 为化工灾害事故的成功处置打下坚实的基础, 逐步完善处置方法和措施。
笔者以生产液氯化工单位为依据, 就化工单位事故(液氯泄露)的危害性及处置对策, 作如下探讨。
一、液氯特性和事故成因及危害(一)氯气泄露事故成因化工企业在生产中, 特别是发生泄露或火灾事故前后, 一般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的大量流失, 由于大都具有毒性大、易扩散和易燃烧爆炸等特点, 因而极易造成事故地域大面积污染和大量人员伤亡, 在人员稠密的大中城市尤为严重。
究其原因, 化工泄露或火灾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操作人员违章操作。
化工生产和储运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 一旦违章, 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2)企业设备本身的故障。
化工生产工艺流程, 其产品生产需要电解或高温高压、低压, 加上许多原料和产品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容易造成各种管、阀、塔、缸的腐损因而产生有毒物质跑、冒、滴、漏等安全隐患。
液氯泄露现场处置预案

一、目的为确保液氯泄露事故的及时、有效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液氯泄露事故的现场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市人民政府成立液氯泄露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和决策。
2. 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工作,包括人员疏散、伤员救治、环境监测等。
(2)警戒隔离组:负责现场警戒、隔离和交通管制。
(3)信息宣传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和舆论引导。
(4)后勤保障组:负责现场救援物资的调配、供应和保障。
(5)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原因调查、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落实。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紧急报告(1)发现液氯泄露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2)接到报告后,应急管理部门应立即向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
2. 现场救援(1)现场救援组接到指令后,应立即组织救援力量赶赴现场。
(2)根据事故情况,制定救援方案,包括人员疏散、伤员救治、环境监测等。
(3)组织人员疏散,确保周边居民安全。
(4)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及时送往医院。
(5)对泄露区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3. 警戒隔离(1)警戒隔离组根据现场情况,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交通管制。
(2)对泄漏区域周边的居民进行疏散,确保其安全。
(3)对泄露物质进行隔离,防止扩散。
4. 信息宣传(1)信息宣传组负责收集、整理、发布事故信息,及时向公众通报事故进展情况。
(2)加强舆论引导,消除恐慌情绪。
5. 后勤保障(1)后勤保障组负责调配、供应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评估和处置。
6. 事故调查(1)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
(2)根据事故调查结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应急处置措施1. 人员疏散(1)迅速组织周边居民撤离泄露区域,确保其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GD/FS-5228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液氯设备泄漏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详细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液氯设备泄漏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详细版
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1 总则
1.1 目的
为了及时控制和消除液氯设备泄漏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安徽省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1.2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安徽省辖区内的液氯储罐、铁路罐车、汽车罐车、液(气)氯管道、液氯钢瓶等特种设备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作业指导。
2 介质特性
液氯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水处理等行业,属剧毒品类。
2.1 理化特性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液氯由氯气压缩或低温液化而成。
标准状况下氯气密度为3.214kg/m3,相对密度(空气为1):2.48。
稍溶于水。
标准状况下1个体积的液氯可汽化成484个体积的氯气。
液态氯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接触液氯可引起严重冻伤
氯气的体积膨胀系数较大,满量充装液氯的钢瓶,在0—60℃范围内,液氯温度每升高1℃,其压力升高约0.87—1.42MPa,因而液氯气瓶超装极易发生爆炸。
2.2 危险特性:氯本身不燃烧,但可助燃,一
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物质或蒸汽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发生猛烈反应而引起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对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
氯碱生产中如果生产工艺控制不严,容易导致三氯化氮(NCl3)在设备中积聚。
三氯化氮是一种剧烈的爆炸物,自燃爆炸点95℃,在热水中易分解,在冷水中不溶,在空气中易挥发、不稳定,在气相中浓度达到5-6%(V/V)时,有潜在的爆炸危险。
60℃时受震动或在超声波条件下,易发生分解性爆炸,与油脂或有机物等接触也可以发生爆炸。
2.3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轻者有流泪、咳嗽、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
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
质性肺水肿;中毒严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2.4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造成污染,水吸收液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3 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
3.1 液氯储罐的气相进出口、液相进出口、排污口、放散口、液面计接口、压力表接口等接管、阀门、法兰连接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漏。
3.2 氯气管道、阀门、法兰等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
3.3 液氯罐车装卸用软管泄漏或爆裂。
3.4 液氯钢瓶阀门和丝堵的密封面失效或泄漏。
4 装备和器材
4.1 消防装备及器材。
消防车、消防水幕、消防水炮、砂土。
4.2 防护器材。
过滤式防护氯中毒专用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湿毛巾、全封闭防化服、防冻衬纱橡胶手套、工作靴。
4.3 设备物资储备。
吊车、有毒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救援绳索(30-50米,用于救援中毒伤员和拖曳气瓶)、不同规格带压堵漏卡具、夹具、高压注胶枪、手动高压油泵、防火花的专业施工工具、防爆电筒、适用液氯介质的密封胶若干,10-15%氢氧化钠溶液等。
4.4 医疗救护车、2%—3%小苏打溶液或1%硫酸钠溶液、1%-2%麻黄素或2%-3%普鲁卡因
+0.1%肾上腺素溶液、其它常用救护药品。
5 紧急处置
5.1 发生泄漏事故同时进行以下处置:启动本企业(生产单位、使用单位、贮存单位)、本地区(运输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
抢险救援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1.1 报警。
通知本企业管理、维修、应急抢险等相关人员到场处置。
拨打119、120,向消防等部门报警,通知供水部门对事故发生地段管线增压,并将事故情况及时报告当地质监、安监等有关部门。
5.1.2 关阀、断源。
事故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或熟悉现场的人员关闭输送物料的管道阀门,切断事故源。
消防人员在上风向负责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协助操作。
关阀人员防护
用品必须穿戴齐全。
5.1.3 抢救伤员、设定区域、疏散人员。
(1)救援小组:穿好全封闭防化服,戴上氧气呼吸器,在消防水幕的掩护下,寻找和抢救伤员,查找泄漏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2)疏散小组:根据地形、风向、风速、事故设备内液氯储量、泄漏程度、以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密集程度等,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设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人员疏散、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
(3)堵漏小组:根据救援小组现场侦察获得的信息,会同专家组确定堵漏方案。
如果设备有爆炸危险须迅速撤离。
5.1.4 稀释降毒。
在泄漏点上风位置,用带架水枪以开花形式和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泄漏点喷射,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和减少有毒气体向空中排放。
为了提高效果,可以在消防水中加入苏打粉或其它碱性物质。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设置隔离沟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5.2 泄漏处置
5.2.1 泄压排空。
当罐体开裂尺寸较大而又无法止漏时,迅速将罐内液氯导入空罐或其它储罐中。
5.2.2 如果罐壁发生泄漏,泄漏量不大而又无法堵漏时,可将氯气导入10-15%氢氧化钠溶液中中和处理。
(将氢氧化钠配制成10-15%的溶液。
处置1吨氯气需要氢氧化钠(100%)1.5吨。
若用30%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溶液,处置1吨氯气需要5吨重量的30%氢氧化钠溶液。
)
5.2.3 器具堵漏。
5.2.3.1 管道壁发生泄漏,又不能关阀止漏时,可使用不同形状的堵漏垫、堵漏楔、堵漏胶、堵漏带等器具实施封堵。
5.2.3.2 微孔泄漏可以用螺丝钉加粘合剂旋入孔内的办法封堵。
5.2.3.3 罐壁撕裂泄漏可以用充气袋、充气垫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
5.2.3.4 带压管道泄漏可用捆绑式充气堵漏袋,或使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施行堵漏。
5.2.3.5 阀门、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可用不同型号的法兰夹具并注射密封胶的方法实施封堵,也可以直接使用专门阀门堵漏工具实施堵漏。
5.2.3.6 对液氯钢瓶可先用密封器堵漏,然后用
专用工具处置。
5.2.4 体积较小的液氯钢瓶发生泄漏,无器具堵漏或泄漏无法控制时,可将其浸入碱液池内进行中和。
5.3 现场洗消处理。
根据液氯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处理,或对污染区暂时封闭等,待环境检测合格后再行启用。
5.4 现场恢复。
经有关部门、专家对事故现场的安全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进行事故现场清理、维修设备、恢复生产等。
6 安全防护
6.1 个体防护。
佩戴防氯气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
式呼吸器,穿全封闭防化服,在处理液态氯泄漏时佩戴防冻伤防护用品。
无防护用品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鼻嘴,向上风方向转移。
6.2 伤员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6.3 现场监测。
迅速监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有毒气体浓度和扩散情况,人员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6.4对危险区域进出人员实行登记,做好事故现场人员及伤残人员的统计工作。
7 附则
7.1 应急工作结束后,应急作业单位应总结本次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在应急工作结束后的15日内提出总结报告,送交省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7.2 应急带压堵漏人员应经过培训,持有相应的作业资格证书。
7.3 本作业指导书是事故应急抢险的指导性文件。
发生事故后,应视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可在这里输入个人/品牌名/地点
Personal / Brand Name / Location Can Be Enter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