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明朝初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郑和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一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死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人。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

明政府派兵攻入云南后,郑和被带回皇宫当太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把他赐给燕王朱棣。

朱棣为了争夺皇位,起兵南下,终于在南京登上皇位。

郑和因跟随朱棣多次立功,深得朱棣的赏识,成为朱棣身边的亲信,被提拔为“内宫监太监”,掌管采办宫廷所需的珍宝器用。

以后,朱棣又赐他姓“郑”。

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

明初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朱棣登位时,全国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采矿、冶炼、纺织、陶瓷、造纸、印刷、造船等行业的生产规模,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明初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并为大规模航海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富强的统一的国家,又是大规模航海的坚强后盾。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眼光远大、有所作为的皇帝。

他决定派遣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是有他的政治和经济南方面原因的。

在政治方面,明成祖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帝位不满引起的矛盾,特别是那些逃居海外臣民的反抗活动。

要加以安抚或镇压。

所以他要组织宏大船队、派遣大批使者出海诏谕四方。

经济原因,明成祖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迁都北京,大兴土木,更需要大量海外奇珍去充实宫廷。

因而,要打开一条通往西洋各国的海上航道,打击那霸占三佛齐(旧港)的中国走私商人,使海上航道畅通无阻,以便加强明政府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政府同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使明政府能独占对外贸易的利益,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物,并增加朝廷在对外贸易上的收入。

郑和简介

郑和简介

郑和简介篇一: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

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

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明朝时期重要的海外交通活动之一,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多种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意义。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第一种史料:明代史书明代史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其中,《明史》和《郑和航海图》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范围涉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区。

在航海过程中,郑和与沿途的各国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开展了贸易往来。

这些史书还详细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人员构成、航行路线以及所到国家的具体情况。

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航海路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第二种史料:航海日志与航海图除了明代史书外,郑和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也是研究该事件的重要资料。

这些珍贵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航海信息和沿途的地理环境。

航海日志记录了郑和船队的航行情况、天气变化、海况以及与沿途各国的交流情况等。

通过这些日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过程和文化交流情况。

而航海图则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和地理认知水平,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第三种史料:现代考古发现现代考古发现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和遗址被发掘出来,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例如,通过海底考古,我们发现了一些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船只残骸和文物。

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航海信息和沿途国家的文化特征。

此外,一些历史文献的出土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和背景信息。

五、结论通过对三种不同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意义。

【明朝历史】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

【明朝历史】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

【明朝历史】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郑和下西洋故事

郑和下西洋故事

郑和下西洋故事郑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率领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段传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后人津津乐道,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郑和作为明朝的宦官,受到了朱棣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大明宣德船队的提督,负责率领船队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进行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的实力和文明,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强大和友好。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船队中不仅有巨大的宝船,还有护卫船、货船等。

船队中的船员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他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险阻,向着西方的大海远航。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主要是沿着南海、印度洋一路向西,途经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半岛,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的肯尼亚。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进行了贸易活动,还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带去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医学知识等。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友好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航海史。

在他的七次下西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战斗和冲突,船队一路顺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迹,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高超和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大门,也为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航海精神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勇敢探索未知,勇于挑战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航海探险活动,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的深入,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三种不同的史料角度对郑和下西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全面、深入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画面。

二、正史资料研究首先,我们从正史资料入手。

明代官修的《明史》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之一。

在《明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航行路线、贸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开展外交活动,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带领的船队经过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与当地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得以传播到海外,同时也带回了当地的珍奇异兽和文化艺术品。

从正史资料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展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三、航海日志研究其次,我们从航海日志的角度来研究郑和下西洋。

航海日志是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记录的重要文献,包括航行路线、气象、海况、贸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航海日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郑和船队的航行情况和贸易活动。

在航海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非常复杂,经过了许多的海域和国家和地区。

在航行过程中,船员们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如风暴、海啸等。

同时,他们也需要与当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和交流。

航海日志中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情况。

四、民间传说研究最后,我们从民间传说的角度来研究郑和下西洋。

在中国民间,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传说非常丰富,涉及到郑和的生平事迹、航行经历、贸易活动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

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他更早狄亚士57年远赴非洲。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

“西洋”即今文莱以西的海域,包括中国南海及印度洋。

与“西洋”相对的是“东洋”,即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