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发展规划
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五年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粮食局:根据国家粮食局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为加快推进我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省局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尽快做好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各项准备工作,努力提升我省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
附:《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安徽省粮食局二○○五年七月十一日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5年7月)根据国家粮食局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为加快推进我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实现以粮食散装、散卸、散储、散运为标志的粮食储运方式的变革,着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制定本规划。
一、物流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理念整合粮食储运体系的各个环节,实现粮食流通的现代化。
2、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机制原则。
政府通过编制规划和适度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
(2)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促进仓储运输设施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物流有效衔接。
(3)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国家、省负责跨市(区)和出省粮食物流通道规划建设,市、县负责辖区内的粮食物流通道规划建设。
根据国家对粮食物流规划布局,省重点支持跨省(区)物流项目建设。
(4)坚持利用现有设施的原则。
按照粮食物流“四散化”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粮食仓储和中转设施作用,通过改造和完善装卸设施和运载工具,实现粮食物流链各个不同环节的有效整合和无缝连接。
(5)坚持企业推进的原则。
在政府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扶持下,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粮食物流现代化。
四川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1]
![四川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1]](https://img.taocdn.com/s3/m/13a31cc00c22590102029da2.png)
四川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粮食现代物流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以及全国第二大粮食调入省,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建设十分必要。
本规划根据《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明确了未来5年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是指导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及条件(一)仓储条件较好。
四川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利用国债资金,建设了一批质量好、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国家粮食储备库。
全省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现有完好仓容1212万吨,其中2.5万吨以上仓容量的粮库154座。
22座国有粮库自备有铁路专用线,总长度2.5万米。
5座粮库有专用码头,有7个泊位,0.5万吨泊位量。
很多粮库设有粮情检测中心控制室、粮食品质检化室等,并配备有不同型号的移动式粮食输送机和通风设备,建立了局域网,与国家粮食信息网相连,与国内大中型粮食企业构建了信息联络体系。
(二)跨省流通具有相当规模。
四川主要的粮食产品是稻谷,除了满足本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还有一部分销往省外,主要是周边的云、贵、渝、西藏,有少量销往广东、福建等地。
四川因人口多、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畜牧业和酿酒业十分发达,因此,四川又是粮食的消费大省。
目前,四川需要从东北、华北地区调入大量的玉米、小麦和高粱,还要进口部分优质小麦。
四川每年跨省粮食调入、调出流通总量在500万吨以上,省内区间流通总量在430万吨左右。
(三)具备散粮运输的交通基础条件。
到2005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2939公里,主干线有宝成、成渝、成达、成昆、川黔、襄渝六条;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1.6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1.4万公里。
全省现有22座粮库配有铁路专用线,总长度2.5万米。
此外,四川河流众多,以长江为主干,上接金沙江,旁纳岷江、沱江、嘉陵江等主要支流,形成一个分布比较合理的水运网。
粮食的运输路线规划方案

粮食的运输路线规划方案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粮食的运输是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粮食运输的重要性出发,探讨粮食运输的现状,提出粮食的运输路线规划方案,以优化粮食运输效率,确保粮食的安全供应。
粮食运输的重要性粮食运输是粮食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粮食的质量和数量能否及时、安全地送达市场和消费者手中。
粮食运输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因此,合理规划粮食运输路线,提高运输效率至关重要。
粮食运输现状目前,我国粮食运输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运输能力不足,造成了粮食滞销和浪费。
其次,运输成本较高,影响了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
此外,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质量降低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粮食运输路线规划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需要在粮食运输路线规划上进行优化,以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确保粮食的安全供应。
1. 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是指采用多种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水运等)相互衔接运输粮食。
通过多式联运,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
例如,在运输距离较长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铁路运输,以提高运输速度和降低运输成本。
2. 建设粮食专用物流园区为了提高粮食运输效率,可以建设粮食专用物流园区。
粮食专用物流园区可以集中整合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同时,在物流园区内建设仓储设施,可以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3. 优化运输路线规划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粮食运输路线进行优化规划。
通过分析和比对各种运输路径的距离、道路状况、交通拥堵等情况,选择最优的运输路径,以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
4. 加强运输管理加强对粮食运输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
同时,加强对运输企业和驾驶员的培训,提高运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运输技能,确保粮食运输的安全和质量。
“十四五”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

“十四五”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参考答案:“十四五”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十四五”期间粮食贮存和运输需求,建立粮食仓储物流设
施布局和建设规划,以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和稳定供应。
在此基础上,“十
四五”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包括粮食生
产与消费的地理分布,粮食运输的形式,仓储设施的多样化选择,技术设
备的先进程度等。
同时,要结合实际遵循“以质量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不断提升仓储设施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推进仓储设施网络布
局和规模发展,保持全国粮食贮存和供应系统的稳定性。
我国粮食物流行业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粮食物流行业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传统农业生产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使中国粮食产量与需求存在地区、品种间的差异,需要调剂余缺来确保各地区粮食供需平衡。
而粮食运输是保证全国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粮食物流方式的演变使运输成本降低、运输效率提升、粮食市场的灵活性和流通性增强。
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北粮南运的粮食流通格局,黑龙江、河南两省分别占我国粮食产量的11.3%与10.2%,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而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等人口聚居地区是主要的粮食输入地。
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凸显,国家不断增加粮食战略储备,新建粮食储备设施数量不断增加,相应配套的粮食输送系统需求随之增加。
现阶段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了庞大的粮食商品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格局。
我国已经拥有6万多个粮库、2万多家粮食工业企业,还有60万套稻谷加工机组和4万套面粉加工机组。
其中2018年全国仓储企业个数达到17228个,而粮食仓储总容量达到63235.5万吨,有效容量为48748.9万吨。
二、我国粮食运输现状铁路、汽车、水运是我国粮食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铁路与水运是大宗商品运输的主流途径。
而我国铁路粮食运输方式主要有3种:传统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和粮食集装箱运输。
其中,包粮和散粮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包粮运输主要由通用敞车和篷车运输,散粮运输主要使用L18型散粮专用车。
近年来我国铁路粮食运输保持平稳态势,2019年全国铁路粮食货运量达到7835.66万吨,同比下降7.3%,相比于2014年之前总体水平有所回落。
主要是因为粮食运输具有淡季和旺季特征,在粮食季节性集中运输时期,铁路同时承担着煤炭、钢铁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下造成运力相对紧张,较难满足粮食运输需求。
另外相比于汽车与水运而言,铁路运输价格不能灵活调整,因此造成季节性波动比较大。
安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粮食局2008年9月目录一、现状和趋势........................................................ (1)(一)粮食产需现状及趋势......................................................... (1)(二)粮食流通设施现状......................................................... (1)(三)粮食流通现状及趋势 (2)(四)突出问题......................................................... (3)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一)指导思想......................................................... . (4)(二)基本原 (4)三、目标和任务........................................................ (5)(一)发展目标......................................................... (5)(二)主要任务......................................................... (5)四、总体布局........................................................ (6)五、建设项目........................................................ . (8)(一)河港口散粮中转库及专业化码头项目 (8)(二)陆散粮中转库项目 (8)(三)散粮运输工具项.8 (四)散粮接收发放设施改造项目 (9)(五)粮食物流信息系统项目 (9)(六)粮食检验检测设施项目 (9)六、政策措施........................................................ ..10 (一)加强项目管理......................................................... . (10)(二)加大资金投入......................................................... ........1 1 (三)完善各项政策......................................................... .......1 1 (四)创新体制机制..................................................................1 2 (五)加快人才培养......................................................... .. (12)专栏一粮食流量......................................................... .. (2)专栏二粮食分运输方式流量预测 (3)专栏三粮食物流节点布局......................................................... .. (6)专栏四粮食物流节点主要依托企业 (7)专栏五建设项目......................................................... (10)附件2008年省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库 (13)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商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物流业“十三
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粮食管理
【发文字号】发改经贸[2017]432号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粮食局(含国家粮食储备局)
【发布日期】2017.03.03
【实施日期】2017.03.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改经贸〔2017〕4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公司: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根据《物流业发
1 / 1。
粮食物流项目建议书

粮食物流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备受关注。
而在当前形势下,粮食物流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建议书旨在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确保粮食供应链的畅通和安全。
二、项目目标1. 提升粮食物流的效率和运营水平。
通过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环节的效率,减少粮食损失,提高利用率。
2.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实现粮食生产、储存、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促进粮食物流的可追踪和管理。
3. 优化物流网络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的粮食供需情况,合理规划粮仓、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提高运输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4. 加强粮食安全监管。
建立健全的粮食质量检验和监管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流程的把控,确保粮食品质安全。
三、建设方案1. 引入物联网技术。
通过在粮仓、运输车辆和销售终端等位置安装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实现对粮食环境温湿度、质量和流向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记录。
这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置,提高粮食物流的可追溯性和管理水平。
2. 推广智能仓储技术。
利用自动化设备和智能仓储系统,提高仓储效率和粮食保管质量。
通过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粮食库存的实时监控、货物跟踪和温湿度控制等功能,提高仓储作业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3. 建设现代化物流节点。
选址建设综合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将粮食运输和仓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布局,提高物流运作的协同性和效率。
同时,在物流节点内建设公共设施,方便货物集散和信息共享。
4. 推动粮食物流标准化。
建立统一的粮食物流标准和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流程,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同时,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1. 经济可行性: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可以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七年八月前 言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编制,是指导今后十年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专项规划。
本规划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项目和实施的配套措施。
规划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形成全国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实现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四散化”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粮食局,在广泛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发展改革和粮食部门及大型粮食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基础上编制而成。
目录一、现状与挑战 (1)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基本原则 (5)(三)发展目标 (5)三、主要任务 (6)(一)推广散粮运输方式 (6)(二)建设主要散粮物流节点 (7)(三)形成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 (7)(四)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 (8)(五)加强技术设备研发和标准化工作 (9)(六)建立粮食应急调控体系 (9)四、建设项目 (9)(一)建设和改造部分散粮中转库 (9)(二)增加散粮接收发放设施 (10)(三)增加散粮运输工具 (10)(四)建设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和检验检测设施 (11)五、政策措施 (11)(一)改革体制 (11)(二)完善政策 (11)(三)加大投入 (12)(四)培养人才 (12)专栏一 散粮物流节点布局 (7)专栏二 六大通道粮食流量预测 (8)专栏三 散粮中转库规划表 (10)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
保障粮食安全关系发展改革稳定大局。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即“四散化”)的变革,提高粮食流通自动化、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水平,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为指导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06-2015年。
规划实施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年到2015年为第二阶段。
一、现状与挑战近年来,我国粮食的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条件不断改善。
2003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在东北地区、长江沿线和西南地区建设的粮食收纳库、中转库、港口库和散粮运输系统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起步。
1998年至2003年,国家投资建成1114个、总仓容5260万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仓储条件大为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2006年底全国粮食总库存2亿吨,完好仓容的利用率为87%。
目前我国粮食主要流向是东北的玉米、稻谷和大豆流向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黄淮海的小麦流向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的稻谷流向华东、华南地区。
2005年东北地区流出粮食(含出口)约5710万吨(1140亿斤),黄淮海地区流出小麦1700万吨(340亿斤),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出稻谷1700万吨(340亿斤)。
粮食运输主要以铁路、水路为主,分别占跨省运量的48%(不含铁海联运)和42%,公路运输占10%。
东北地区已基本形成以大连北良港为龙头的散粮运输框架。
从产区到大连、营口等港口的散粮年运输量达到近2000万吨,约占东北港口粮食外运量的80%。
从总的看,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还比较落后,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仓储设施不能适应散粮接卸的需要。
目前现有完好仓容中只有约11%是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其余89%的平房仓不适应散粮接收发的需要。
关内主产区交通枢纽地区和南方部分主销区,散粮中转库容不足。
二是运输方式落后。
目前全国85%的粮食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
粮食收购环节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
散粮火车仅限于东北地区内部开行,散粮汽车运输处于起步阶段,内河散粮船舶运输尚未起步。
整个流通环节需要经过多次灌包、拆包,包装资材耗费大、抛洒损失多、掺混杂质情况严重。
三是装卸自动化水平低。
绝大部分粮食的装卸仍采用传统肩挑背扛的人工搬倒装卸方式。
目前,全国只有约1.2%的粮库配备铁路散粮卸车设施,严重影响了铁路散粮车在全国范围使用。
四是组织化程度低。
物流资源分散,粮食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目前,东北地区粮食发运人多、户年均发运量低,不能满足运输部门整列、整船发运的要求,影响运输效率的提高。
今后十年是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时期。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东北地区的粮食运往南方销区一般需要20天到30天,为发达国家同等运距所需时间的2倍以上。
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每年损失粮食800万吨(160亿斤)左右。
实现由麻袋包装、人工搬运向粮食“四散化”的转变,是世界粮食物流领域的一场革命。
美国、加拿大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历经三、四十年的努力,发展以圆筒仓自动装卸、散粮汽车、散粮火车、散粮专用船舶为标志的散粮运输系统。
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各主要发达国家已全部实现粮食“四散化”运输。
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粮食“四散化”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实现“四散化”运输变革的优越性。
推进粮食“四散化”运输的变革,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流通损耗、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二)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我国粮食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面临进口粮食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加快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可以大幅度降低国内粮食的流通费用,提高农民的出售价格,增强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对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预计2010年全国粮食总流通量将增加到2.6亿吨,2015年增加到2.8亿吨。
其中跨省粮食流通量将由2005年的1.2亿吨,增加到1.3亿吨和1.4亿吨;进出口量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4500万吨。
建立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可以进一步加强粮食产销区的衔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以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提高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推进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市场运作,政府扶持。
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投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
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全国性、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重点项目进行政策和投资上的扶持。
3、打破分割,整合资源。
打破行业和地区分割,充分利用现有粮食物流设施,整合各类粮食物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统筹协调,因地制宜。
加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统筹协调。
实施铁路转运站及专用线改造,注重粮食集并和分拨网络建设。
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选择运输方式。
5、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要根据全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布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首先解决“北粮南运”的突出问题,对跨省粮食主要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的散粮设施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全国主要散粮物流通道和散粮物流节点,形成物流网络,基本实现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的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应急调控能力。
第一阶段(2006年到2010年),重点发展跨省原粮流通“四散化”。
全国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由现在的15%提高到35%,其中国内跨省流通量(不包括进出口)中散粮流通份额由现在的20%提高到50%。
第二阶段(2010年到2015年),建设跨省粮食“四散化”运输体系和应急调控体系。
全国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达到55%,其中国内跨省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达到80%,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基本实现散粮运输。
三、主要任务(一)推广散粮运输方式依托现有散粮设施,完善重要通道和节点的散粮配套设施,打破制约散粮运输发展的“瓶颈”,推动形成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贯穿收纳、集并、中转、运输、储存、发放各个环节一体化的散粮运输系统。
在东北和黄淮海等产区加快发展散粮汽车运输,推动收纳库到中转库和收纳库、中转库到粮食加工企业的“包粮改散粮”运输。
开通从东北地区到关内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散粮火车定点定向班列,打通“北粮南运”的散粮铁路运输通道。
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发展铁海联运,实现粮食运输的铁、水合理分流。
逐步建立沿海与内河的散粮中转运输系统,鼓励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发展内河散粮船舶运输,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散粮集装箱的公铁联运发展,发展“门对门”的散粮配送服务。
(二)建设主要散粮物流节点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适应散装散卸的全国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完善集疏运网络,实现铁路、水路和公路的有效衔接、跨省和省内长短途运输方式的合理转换,提高粮食快速中转能力。
散粮物流节点按城市划分为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和沿海港口城市散粮物流节点。
内陆城市物流节点的标准为年跨省粮食中转量200万吨以上(包括中转库、储备库、内河港口库和粮食码头、加工配送中心、批发市场等设施的跨省粮食中转量),沿海城市散粮物流节点的标准是该城市港口中转库及码头年中转量在200万吨以上。
(见专栏一)专栏一 散粮物流节点布局根据散粮物流节点的标准,具体布局是:(1)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为北京、石家庄、邯郸、大同、郑州、商丘、信阳、驻马店、南阳、周口、济南、德州、潍坊、菏泽、枣庄、聊城、济宁、合肥、阜阳(皖北)、芜湖、南京、徐州、泰州、南通、苏州、杭州、衢州、泉州、漳州、南昌、九江、武汉、荆州、襄樊、长沙、岳阳、衡阳、东莞、佛山、肇庆、南宁、柳州、贵港、成都、重庆等。
(2)沿海城市散粮物流节点为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舟山、嘉兴(乍埔)、温州、福州、厦门、深圳、广州、防城港、北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