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散文
老舍作品《济南的冬天》原文赏析

老舍作品《济南的冬天》原文赏析老舍作品《济南的冬天》原文赏析《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舍作品《济南的冬天》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作品《济南的冬天》原文: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精选题含答案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划线句。(3 分)
漆黑的夜,伸手不见五指,天空布满 了乌云。
运用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渲 染了夜晚的漆黑昏暗,烘托出保尔被捕后 内心的沉重、沮丧和担忧。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到了埋葬烈士的墓地。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在坟墓周围摆上了
用云杉枝编的花圈,像给这块小小的墓地修了 一道绿色的围墙。陡坡上挺拔的松树高高矗立 ,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⑧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
⑫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 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 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 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 水壶给他们吧。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 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 快听,好像有声音!”
第⑫段画线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 作用?(3分)
景物描写,描绘傍晚时分沙漠冷峻的景 色,渲染了“我”与孟海等对峙的紧张气氛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完全没有想到会被捕。 …… 然而,从家里到司令部这一路上的遭遇, 保尔却是永远忘不了的。漆黑的夜,伸手不见 五指,天空布满了乌云。匪兵们推搡他,从背 后或两侧对他不停地拳打脚踢,毫不留情。
2、《冰窗花》
②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 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 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 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 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 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 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 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
7、《年夜饭》
①大年初一的傍晚,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雪,踩在上面,发出吱吱吱的声音。通往镇上 的道路也被覆盖了,邻近的村庄,都藏在灰暗 的光线里。天地之间,一片苍茫,村庄就像是 世界上最后一个村庄,我们像村庄里唯一一户 人家。
优美写景散文(15篇)

优美写景散文第1篇曾想做一个衣袂飘风的人,于月白风清中浅斟低唱,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曾想做一个银毫轻点的画家,于天朗气清中纵情山水,自在天地,随手点染,便是一卷汴梁。
曾想做一个转轴拨弦的琴师,于塞上风沙中任风吹拂,关山有情,随手拨弄,便道出一生路途。
词章、画卷、音乐,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于此,自是最最动人的风景。
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依然屹立,断桥边红药黄花暗香如故,人面桃花知何处,晓风残月仍伴杨柳,哀怨的风景令人心伤。
在这诗的风景中,苏东坡于赤壁之上,伴江上之清风,高歌大江东去,叹人生如梦;柳三变于长亭古道,冷落清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清照寻寻觅觅,于憔悴黄花之间,听梧桐更兼细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诗中的风景,为何总是抹上一层淡淡的哀愁让人心伤,又让人心醉。
是谁轻点银毫,画一树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的意境跃然纸上;是谁巧用丹青,一丛翠竹伴青石而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傲骨流露。
是谁的《仕女图》唐衣飘飞,体态丰腴而失婀娜,尽显大唐盛世又是谁的《清明上河图》车水马龙,尽显大宋汴梁物阜民丰的繁华画中的风景,灵动,飘逸,令人神思飞扬,思接千载。
是谁轻弹琵琶,是谁在抚弄古筝,又是谁在轻拉着如泣如诉的二胡琴声悠扬,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风景的画卷。
琵琶激昂,是《阳关三叠》吧,夹着塞北清冷凛冽的风的声音,仿佛让人看到了阳关古道依依惜别的场景。
羌笛悠悠,是《梅花落》吧,随着关外的风沙,伴着弥漫的乡愁,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仿佛让人看到梅花点点,心香瓣瓣的江南。
二胡悠扬,是《二泉映月》吧,一个瞎眼的艺人,在冷寂的城市,荒凉的街道,踟蹰独行,感受着秋般的人情。
音乐中的风景,如诗如画,怡人心神又撼人心魄,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诗、画、乐,唯美的风景,伴人走过千年。
而如今,许多人却只注重物质享受,诗再传诵,画再高悬,乐再演奏,只充斥了低级趣味的歌曲和小说。
试问风景再,让我们又何处栖居生活能苍白,能缺少了这唯美的风景,让我们重拾那书卷,品味那古代的书香;重悬那古画,重谒那山水奇景;重奏那袅袅古音,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身边多了无数风景,而你,一旦融入其中,亦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写景状物的散文(精选14篇)

写景状物的散文(精选14篇)篇1:写景状物散文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之《风景谈》

课文结构
沙漠驼铃(1): 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人类比自然伟大 。
高原归耕 延河欢歌 (2-4):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石洞共读 桃林小憩(5-8):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 —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北国晨号(9-10):清晨山峰上战士雄姿— —民族精神的化身,伟大中最伟大者。
5、以上两个主体是否有主次之分? 为什么?
驼队为主,沙漠为次。 沙漠作为衬托驼队——人活动的背景, 突出画面的“庄严”和“妩媚”,表达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 观点。 6、由此,本段主要句子是——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衬托的手法:即以“最单调最平
板”的沙漠作为背景,衬托出由于人的活 动而使这幅画面“完全改观”,从而揭示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二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即先说沙漠的广袤、苍茫、寂静,表 现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再说驼队 (即人)在其中的活动使得这幅“风 景”“完全改观”,进而突出“自然是伟 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本文借赞美自然风光,热情赞扬 了解放区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 情操,抒发了自己热爱共产党领导下 的抗日根据地的深情。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2、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绘形绘色
穿插思考:第一个画面为什么写塞外沙漠, 作者为何从这里入手?
明确: 1.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 的地方,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 这就更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 2.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
高原归耕
延 河 欢 歌
六、第二部分赏析:高原归耕、延河欢歌
思考:两幅风景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在表达 方式上有何具体区别?
写田园的经典散文名篇

写田园的经典散文名篇
写田园的经典散文名篇有很多,其中一些包括: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散文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展示了一个
远离尘嚣、自然美好的乌托邦世界。
2.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描绘乡村四季风景和农民生活的诗,诗
意地展现了田园的美丽和宁静。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虽然这不是专门写田园的散文,但其中对自然风景的
描绘和对乡村生活的提及,都让人感受到田园的美丽和宁静。
4.沈从文的《边城》:这是一部田园小说,但它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纯真。
5.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是一本描绘田园生活的散文集,其中包括对花草树
木、乡村风景、食物和人物的描绘,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6.贾平凹的《秦腔》:这是一部以田园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深入描
绘,展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田园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7.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这是一本描绘作者在浙江桐乡县的缘缘堂中所度过
的日子的散文集,其中包括对自然风景、人物和生活的细腻描绘,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8.冯骥才的《珍珠鸟》:这是一篇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散文,通过对珍珠鸟
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关爱。
这些作品都是以田园为主题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和生活的本质。
1000字左右散文小说3篇

1000字左右散文小说3篇1000字左右散文小说站在老屋的门口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
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
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
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
那场景重复了几年。
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
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
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担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
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
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
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
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
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
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
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
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
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
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
”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
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
”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
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
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
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百年经典散文之风景游记-我们的太平洋(鲁彦)

百年经典散文之风景游记-我们的太平洋(鲁彦)鲁彦〔1902—1944〕,浙江镇海人。
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愤慨的乡村》,散文集《随踪琐记》等。
倘假设我问你:“你喜爱西湖吗?”你一定回答说:“是的,我特别喜爱!”然而,倘假设我问你说:“你喜爱后湖吗?”你一定摇一摇头说:“那儿比得上西湖!”或者,你竟露着奇异的眼光,反问我说:“那一个后湖呀?”哦,我所说的是南京的后湖,它又叫做玄武湖。
倘假设你往常到过南京,你一定明白那个又叫做玄武湖的后湖。
倘假设你近来住在南京或到过南京,你一定明白它又改了名字了。
它现在叫做五洲公园了,是不是?然而,说你喜爱,我不能够代你确定的答复,如其说你喜爱后湖比喜爱西湖更甚,那我简直想也不敢如此想了,自然,你一定更喜爱西湖的。
然而,我自己却和你相反。
我更喜爱后湖。
你要用西湖的山水名胜来和我所喜爱的后湖比较,你是徒然的。
我是不注意这些。
我能够给你中意的答复:“后湖并不像西湖那样的秀丽。
”而且我还敢保证你说:“你更喜爱西湖,是完全对的。
”但我如此的说法,可并不取消我自己的喜爱。
我自己,依旧更喜爱后湖的。
后湖的一边有一座紫金山,你一定明白。
它特别高。
它没有生产什么树木。
它只是一座裸秃的山,一座没有春夏的山。
没有什么山洞。
也没有什么蹊径。
它那个地方的云雾没有像在西湖的那末神奇奇妙,不能引起你的甜美的幻梦。
它能给你的常是寂寞与悲凉,浩歌与哀悼。
然而,如此也就特别好了,我觉得。
它虽没有西湖的秀丽,它可有它的雄壮。
后湖的又一边有一座城墙,你也一定明白。
这是西湖所没有的。
在游人这一点上来比较,有点像西湖的苏堤。
然而它没有妩媚的红桃绿柳的映衬。
它是一座废堞残垣的古城。
它不能给青年男女黄金一般的迷梦。
你到了那儿,就看起来热情之神Apollo到了雅典的卫城上,发觉了潜伏在幸福背后的悲哀。
我觉得,如此更好。
她能使你味澈到人生的真谛。
然而我喜爱后湖,还不在那个地方。
我对它的喜爱的开始,这不是在最近。
那已是十年往常的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散文
对于小说创作来说,我属于玩票性质的,有时快乐了就写一篇,自己也不怎么钟意,因为不靠文字谋生,所以也没有下什么功夫,于是很佩服那些小说写的好的作家。
但是在阅读量上来说,我也许不比一些小说家读的少,一来是爱好,二来是很小就开始这方面的积累了,所以也算阅书无数。
有时听一些人谈写作,写的书倒比读的书多,真是无知者无畏,敢于放开手脚去划出一片天地。
书读多了反而束缚了思想,不敢随便下笔了。
近期看了不少新书,还有一些文友的新作,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越来越少了,心理描写却越来越多。
这也许是写作者急躁或阅读群体的急功近利的表现。
其实风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一如葱花或是味精。
没有也是可以的,但是却少了一些味道,一些鲜活。
下面就我个人的成见来浅谈一下风景描写的作用,给写小说的朋友一些参考。
风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最大的莫过于衬托气氛,用自然环境隐喻社会环境或人物心理情绪,所谓的情景交融其实不是散文的专利,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也处处颇有所指。
正如脂砚斋说《红楼梦》中的某些风景描写,提醒读者不要随便阅过,其中有作者的真意所在,不要被旖旎的美景和香艳的场面所迷惑。
在这方面散文家杨朔老先生给我提供了不少情景交融式的范文格式,比较出色的描写还得从名著中寻找,其中《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风雪描写,
还有《荷花淀》中的荷花,《边城》中的湘西风景。
不但描写的景色美到极致,而且将人物及社会环境丝丝相扣,融会贯穿到作品的血脉之中。
这是风景描写的最高境界,有时能从这方面见识到一个作家的文字功夫。
例如鲁迅的白描手法,三两笔就是一幅画,几十字就是一景。
其次,风景描写有推动情节,渲染故事气氛的作用。
最简洁的推动故事向下走的方式就是更换场景,更换场景最自然的莫过于用风景描写来过渡。
这是聪明的作家经常用的手法,省去了不少交待的笔墨和生硬的转折。
古人将这叫斗转星移法,可能是金圣叹提出来的。
这方面现代小说用的比较多。
近期也有一些作家直接就切过来了,就像电影剧本的分镜头,电视机换台一样,好是很好,但是了却未了,读者感觉有些突兀,阅读情绪有时会受一些影响。
艺术品和商品有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区别可能就在手感的不同和直觉的不适之间。
所以认真对待小说的人,还是会很小心的处理这些细节问习题。
这些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还有一种风景描写可以说对小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你读了发现和文本没有多少关系,去掉也是可以的。
但是去掉之后你发现,小说仿佛变快了。
其实这类风景描写就是调节小说的节奏和快慢。
按行话叫做间,就像十字绣,同色时要用不同的颜色隔开。
也是作者有意识的放慢情节和成心抖包袱之前的中场休息,算是加的一点风景广告片。
没有这些,故事会顺流而下,读的让人过于紧张,没有喘息之机,会出现审美疲劳。
风景描写只是小说中的佐料,就像葱花和味精不能给多了一样,所以风景描写不能太长,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会伤害到故事情节的正常开展,所以聪明的作家往往把字数控制在百字左右,假如写成《瓦尔登湖》那样就不成其为小说了。
风景描写与小说的故事应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意图性强的风景描写就显的图穷匕见,让读者索然无味;过于游离的风景描写又像是客厅里不适宜的一件家俱,放在哪里都碍眼。
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掌握也是一项有点难度的写作技巧,现在不少作者在这方面缺乏关注,有时候很好的一盘菜由于盐和味精没有掌握好,导致味同嚼蜡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其实作品的好坏有时候只在于一些没有注意的细节上。
烹饪之道不在于材料的多少,而在于佐料的掌控。
小说的优劣也许也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