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目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目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目实习,是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习期间的表现也将决定你是否能留在公司继续工作。

以下YJBYS小编DL为大家整理了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目一一、实习目的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学习、工作中使用分析地质资料打好基础。

二、实习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学会野外地质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地质点的工作内容,岩层产状的测定,地质路线的观测,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节理的测量与统计方法等。

仔细观察与认识不同时代地层的主要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及物理地质现象,达到初步具有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对实习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归纳、分析,并结合水工建筑物、港工建筑物、工业民用建筑物以及道路和桥梁工程等,进行稳定和渗漏等方面的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认真并按时完成所规定实习内容,根据野外观察实测资料、记录、标本及作业等,实习结束时编写和绘制基本图件,以利于巩固实习效果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目二实习目的:(1) 深化与加强对工程地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土木工程地质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感性知识基础。

(2)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习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建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与各类土木工程建设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协调关系的思想意认知实习要求:(1) 对于与土木和交通建筑工程有密切关系的地址作用,地质现象及地质环境条件有较深刻印象。

(2) 对于与土木工程和交通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有密切的工程地质工作的内容,过程与步骤有较清晰的感性认识。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

目录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 (2)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 (3)三、野外实习路线 (21)四、实习安排与要求 (26)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一)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1、矿物与岩石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

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

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引言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少数山峰超过300~400米,如钟山、孔山、九华山、华仑山、栖霞山、宝华山等。

这里地层山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构造变形程度中常,构造形象清楚、典型;火成岩类多而且出露广泛;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观察容易,其中许多地点已成为地质旅行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从进行低年级地质认识实习的要求出发,将南京地区的地质情况作一介绍,供教学之参考。

(一)地层南京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宁镇地层小区。

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3篇)

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目的、内容、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对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二、实践目的1. 加深对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

2.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野外调查、取样、测试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野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增强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现状,增强环保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践内容1. 野外地质调查:了解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分布等,掌握区域地质背景。

2. 地质素描与剖面测量: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水准仪等工具,进行地质素描和剖面测量。

3. 地质取样与实验:掌握取样方法,进行土工、岩土等实验,分析地质参数。

4. 地下水调查:了解地下水分布、水质、水位等,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5.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践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赴野外,实地观察地质现象,进行地质素描和剖面测量。

2. 实验室分析:将野外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土工、岩土等实验。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野外调查成果,共同分析工程地质问题。

4. 指导教学:教师根据实践内容,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实践效果1.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学生掌握了野外调查、取样、测试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深化理论知识: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了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野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第一篇: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工程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土木工程专业使用)一、地质野外实习记录及工作任务书(一)野外地质观察记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野外记录要求(1)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地质内容和具体地点两方面(2)客观地反映实际场区地质情况(3)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4)图文并载2.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应用于对某一地区的全面、综合性地质调查。

如进行区域地质测量,常采用观察点和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

观察点是观察的点位置,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

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及其它重要地质现象所在。

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之目的,是观察和记录的一般对象。

作为实习时的参考,现将观察点、线的记录内容和格式介绍如下:(1)日期与天气:当天工作的日期与天气晴或天阴等(2)工作地区的地名(3)路线:从何处开始经过何处到达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4)观察点编号:可从01开始依次为02,03,……(5)观察点位置:尽可能详细交代方位、地形地貌等。

(6)观察目的:了解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地质构造特点。

如观察某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力动力地质现象等(7)观察内容:详细记录观察的地质构造现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

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

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① 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② 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单;③ 岩层时代的确定;④ 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⑤ 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⑥ 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或轴部等;⑦ 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的力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⑧ 地貌、第四系,水文特征及其它外动力地质现象;⑨ 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⑩ 补充记录上述内容尚未包括的现象。

地质学的野外实习(2篇)

地质学的野外实习(2篇)

地质学的野外实习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物质的起源、演化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支重要领域。

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一种重要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地质学的野外实习展开论述,包括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等方面。

一、实习目的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有着重要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野外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地质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加深对地质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通过现场的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地质工作中的各种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野外实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地质学的野外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实地观察、采样和实践操作等环节。

首先,学生需要前往野外实习地点,进行实地观察。

通过观察地层结构、岩石特征、地貌形态等,学生能够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有一个直观和准确的认识。

其次,学生需要进行采样工作。

采样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采样样本的分析研究,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地质结构和岩石成因的信息。

最后,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包括地质测量、地质图制图、野外考古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熟悉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三、实习收获地质学的野外实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地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地质学科的本质和内涵。

其次,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工程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工程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工程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工程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

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

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批阅。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

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

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

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

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

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志留系
1、高家边组(s1g)
主要由土黄色页岩(质感滑腻,易折断)及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93.5米;据资料,高家边组含有多种笔石。

高家边组与上伏五峰组的接触关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坟头组(s2+3f )
主要由土黄色中层-厚层砂岩构成,有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等;夹有少量土黄色薄层粉砂岩、泥岩和页岩;厚度120m;据资料,坟头组含有王冠虫等化石。

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为整合接触。

3、茅山组(s3m)。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的心得体会(5篇)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的心得体会(5篇)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的心得体会(5篇)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的心得体会篇1一、实习目的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

以及去武安的沿途出现的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沉积岩构造等。

2、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3、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正确地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我们的这次地质实习从2__年10月8号开始到10月21号结束。

10月8号到10月19号为准备期,包括老师在教室给我们介绍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以及实习时应该注意事项,例如注意安全,带够足够食物和水,并概况性地介绍京娘湖地区和莲花洞地区的地质情况,让我们对本次实习之地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实习中留心观察;讲解完毕后我们搜索实习地点地质资料及图片以便更好完成实习。

10月20号为野外实习期,我们在古武当山地区和莲花洞地区的天乳山中实习。

10月21号为资料整理期,把自己记录内容整理成为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1)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本次实习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

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

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1.古武当山古武当山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处,距邯郸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历史名山。

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

古武当山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势奇特,五峰相望,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目录第一章江宁区汤山镇湖山地区野外实习一、实习目的及任务二、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三、湖山地区地质概况介绍(一)地形地貌(二)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特征(三)地质构造简介(四)地下水现象(五)阳山碑材(六)汤山猿人洞第二章六合区瓜埠山地质公园野外实习一、实习目的及任务二、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三、瓜埠山地质概况介绍第三章南京地质博物馆简介一、博物馆老馆二、博物馆新馆第一章江宁区汤山镇湖山地区野外实习一、实习目的及任务1、观察沉积岩地区岩溶地貌现象。

2、观察、认识沉积岩的地层、岩性及古生物化石。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认识褶皱构造现象和断层构造。

4、观察地下水现象。

5、学会使用罗盘,包括:测量岩层的产状,并学会在地形图上定点。

二、实习路线及观察内容路线1、火石峰山脚下→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火石峰北坡废弃采石场主要观察泥盆系、石炭系地层的岩性及古生物化石。

观察孔山背斜在火石峰出露的特征。

学会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2、火石峰山脚下→沿盘山公路路边观察→中国水泥厂采石场主要观察石炭系下统的地层特征。

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3、棒锤山西小铁路边人工剖面主要观察三叠系中下统青龙群下部地层、岩性等。

利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路线4、明文化村→大石碑→汤山雷公山猿人洞在明文化村古代废弃的采石场中,观察二叠系栖霞组地层中岩性、化石特征。

考察大石碑断层,寻找该断层存在的证据,判断该断层的性质。

在汤山雷公山猿人洞中,考察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的溶洞特征,观察洞内的钟乳石特征。

在葫芦洞中考察第四系更新统堆积层特征,观察南京汤山古人类——南京直立人化石(牙齿1枚、头盖骨2件)。

三、湖山地区地质概况介绍(一)地形地貌汤山位于南京城东约28km,自南京有汽车直通汤山镇、湖山等地,交通方便。

本区位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地形上有三列山组成,走向NEE,三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次生谷地。

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m,包括排山、棒锤山。

谷地1:北侧湖山谷地是二叠系龙潭煤系地层经过地表水侵蚀形成,该谷地两侧的谷坡上发育有二级阶地,第一阶地海拔40~60m,即农田、煤矿所在地,第二阶地海拔60~70m,主要为残积、坡积之碎石,夹有少量冲积成因的粉砂质粘土。

中列山山势较高,一般标高为160~250m,主要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高341.8m。

谷地2:南侧谷地是志留系高家边组页岩地层被剥蚀而成(老宁杭公路)。

南列山简称汤山,其主峰海拔292.3m。

泉水:孔山北坡山脚下,有孔山寺泉;棒锤山泉,均为上升泉。

(二)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特征宁镇地区地层单元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

本次实习穿越路线区域出露的地层见表1:表1 汤山镇湖山地区地层一览表下面由老至新依次介绍如下:1、泥盆系(D)(1)中下统:茅山组(D1+2m)在孔山北侧采石公路东端有出露,厚约20m左右。

岩性:为紫红色间夹灰黄色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砂岩呈中厚层状,沿层面常见白云母片。

岩石原生色(新鲜色)为灰黄、或者灰白色,由于受到氧化作用而呈现紫红色。

茅山组与下伏坟头群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上统:五通组(D3w)岩石坚硬,常构成高山之顶,露头好。

假整合于茅山组地层之上,接触面略显受侵蚀之痕迹,局部见到细的砾石,砾石成份为茅山组砂岩。

五通组厚约150m,可分四部分:底部:灰白色石英砾岩、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

石英砾岩有三层以上,砾石成份:白色石英、黑色燧石等,呈滚圆或半滚圆状,砾径在1~3cm为主,砾石可排列成单向斜层理。

下部: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夹有粉砂岩薄层。

砂岩中石英含量可达95%以上,为硅质胶结。

具有缝合线构造,具有单斜层理。

上部:黄褐色砂岩、粉砂岩,夹有较多的灰白色粘土岩及灰黑色碳质页岩,局部夹有扁豆体状薄层赤铁矿。

顶部: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缝合线构造非常发育,根据此能准确判断层面。

化石:在灰黄色砂岩中见到植物化石:斜方薄皮木、亚鳞木等。

2、石炭系(C)分下、中、上统(1)下统(C1):C1分四组①金陵组(C1j)厚度:6m岩性:灰黑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状,生物碎屑主要是:海百合及腕足类碎片,含有有机质及泥质成分较高,击之有臭味,底部有一层铁质粉砂岩与D3w接触。

化石:多,盛产假乌拉珊瑚、笛管珊瑚,石燕类化石,金陵穹房贝等。

与下伏五通组(D3w)呈假整合接触。

②高骊山组(C1g)厚度:36m假整合于金陵组之上,金陵组顶面有受过侵蚀之痕迹,侵蚀面起伏不平,因受过氧化,颜色发红,面上有Fe Mn质薄层堆积。

下部: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砂岩,含有褐色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见有腕足类化石碎片。

中部: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有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

(杂色页岩)上部: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及灰黑色粘土质及粉砂质页岩,夹有少量薄层砂岩。

③和州组(C1h)与下伏高骊山组(C1g)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5m,出露少,零星分布。

岩性:灰黄色泥质及白云质微晶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

化石少,有:袁氏珊瑚、贵州珊瑚、巨长身贝等。

④老虎洞组(C1l)与下伏和州组(C1h)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6m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结晶白云岩,致密,坚硬,遇到HCl 仅微弱气泡。

风化面有刀砍状溶沟。

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红色之燧石结核,成透镜体或团块状,透镜状燧石结核的伸长方向与层面平行,可判断层面。

化石:不规则石柱珊瑚(2)中统(C2):黄龙组(C2h)与下伏老虎洞组(C1l)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55m底部:白云岩砾块组成的砾岩,砾块半棱角、半滚圆状到不规则状,直径3~5cm为主,由方解石胶结。

下部:白色微晶灰岩,斑块巨粒结晶灰岩,晶粒可达0.1~1cm。

厚度约5m。

主体部分:灰白色略显肉红色微晶生物屑灰岩为主,夹生物屑灰岩、砂屑灰岩,厚层到块状,层理不清,仅能根据缝合线来判断其产状。

化石:小蜓、莫斯科唱贝等。

(3)上统(C3):船山组(C3c)与下伏黄龙组(C2h)为假整合接触,黄龙组顶面受到侵蚀,起伏不平,并受到氧化颜色发红。

厚度约40m岩性: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互层的厚层生物屑灰岩、微晶灰岩。

具有缝合线构造,可判断层面。

中部及上部产有核形石,为圆球形,似豆粒大小,色灰白,既见于深灰色灰岩中,也见于浅灰色灰岩中,是藻类生物(葛万藻)聚集而成的。

核形石是识别船山组地层的重要标志。

顶部有一层极海百合茎的生物碎屑灰岩。

化石:麦粒蜓、球希瓦格蜓。

3、二叠系(P)两分:分下、上统(1)下统(P1)①栖霞组(P1q)与船山组(C3c)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130m,分为四部分:臭灰岩段: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缝合线构造发育,风化面上形成沿层面方向延展的眼球、扁豆状小溶沟。

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厚的灰黄色泥质页岩为标志层。

化石:米氏蜓栖霞本部(主体)段: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具有缝合线构造,有时可见微层理。

化石丰富:常见早坂珊瑚、奇壁珊瑚、米氏珊瑚、南京蜓、球蜓等。

化石突出于岩石表面,极易找到。

②孤峰组(P1g)与下伏栖霞组(P1q)整合接触,厚度约20m出露于山麓低地,露头零星。

下部:灰黑色燧石岩、硅质页岩,薄层至中层状,坚脆,易破裂,风化后为多孔状,质轻。

上部:灰黑色薄层至中层状硅质页岩、燧石岩夹页岩,产磷质结核。

化石:菊石类化石(拟腹菊石、阿尔图菊石)。

(2)上统(P2)①龙潭组(P2l)与孤峰组(P1g)为整合接触,厚度约100m,组成由排山村至幻黄花岸一线的谷地,露头较零星。

下部:为灰黄色、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砂岩,厚度约40m。

中部:灰黄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岩、砂质页岩、煤层及碳质页岩,厚度约30m。

上部:灰黄色、灰黑色页岩、粉砂岩、砂岩、煤层。

顶部夹有1~3层灰黑色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厚度约30m。

化石:页岩中盛产单网羊齿、大羽羊齿、节羊齿等植物化石。

②大隆组(P2d)与龙潭组(P2l)为整合接触,厚度约23m,仅出露于棒锤山矿山车间房后。

下部:黄绿色页岩夹生物屑微晶灰岩、钙质页岩、灰黄色泥质粉砂岩。

中部:灰紫色页岩、灰黑色硅质页岩与燧石岩互层上部:黄绿、灰黑色页岩夹硅质页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

化石:菊石4、三叠系(T)(1)下、中三叠统青龙群(T1+2q)与大隆组(P2d)为整合接触,厚度约500m,在棒锤山西端人工剖面出露。

分三部分下部: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有菊石、克氏蛤。

中部:灰色薄层微晶灰岩与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楚,产有菊石。

上部:灰色中厚层、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及薄层瘤状微晶灰岩、微晶砾屑灰岩。

顶部:厚层状微晶灰岩。

(2)上青龙组(T2s)(青龙群上部)分三部分下部:灰色中层~薄层微晶灰岩泥质微晶灰岩夹紫红色泥质微晶灰岩及瘤状灰岩数层(4~7层),产有菊石。

中部:灰色中薄层泥质微晶灰岩,灰岩中有蠕虫状构造发育。

上部:灰黄色中层泥质微晶灰岩夹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

顶部:层纹状白云质灰岩。

(3)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T2+3h)与青龙群为不整合接触于青龙群顶部的不同层之上。

底部:石灰岩质角砾岩,厚度约40m主要岩性:紫灰、暗紫红色砂岩、粉砂岩,页岩。

5、第四系(Q)近现代冲积~洪积层,有砾石层、粉砂层、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等,孔山北坡人工剖面上出露较好。

另外,广泛分布在谷地低洼地处。

(三)地质构造简介1、褶皱构造汤山镇湖山地区主要发育有汤山复式大背斜,在该背斜北翼发育有次一级的向斜(陡山向斜)和背斜(孔山背斜)。

本次实习仅在火石峰地区观察到孔山背斜的出露。

(1)孔山背斜孔山背斜位于测区中部偏西位置,在雪浪庵盘山公路旁、火石峰盘山公路旁均有核部地层及背斜转折端出露。

背斜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五通组(D3w)石英砂岩组成,两翼地层由老到新依次出露有:下石炭统金陵组(C1j)高骊山组(C1g)和州组(C1h)老虎洞组(C1l)、中石炭统黄龙组(C2h)、上石炭统船山组(C3c)以及二叠系栖霞组(P1q)地层组成。

背斜核部地层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节理、裂隙发育,使得岩石破碎,极易风化,岩石由新鲜颜色灰白色变为灰白色夹红褐色。

背斜南东翼地层倾角较缓,一般25~30°,(南东翼测得产状:178°∠31°);而北西翼地层较陡,常见65~70°,局部可见75~85°,(北西翼测得产状:356°∠76°),因而背斜横剖面不对称但转折端呈圆弧状,轴面向南倾斜,枢纽走向近东西向,呈波状起伏,倾伏角10°。

该背斜为一倾伏斜歪背斜。

2、断裂构造在测区中列山范围内发育有纵向断层和横向断层,前者主要为逆冲断层,常发生在褶皱的陡翼,沿着软弱岩层带发生,造成地层的缺失、岩层的破碎、地层产状的紊乱变陡甚至倒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