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doc资料
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兹简介如下:一、湿阻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
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
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胸闷、咳嗽、喘息。
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
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
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
治宜先宣肺气。
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
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
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
”中焦和,即脾胃和。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
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脾主湿,以升为主。
若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阻,可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
舌苔白腻,脉濡而软。
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虽有热邪,亦不可过投寒凉。
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二、凉遏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
百年国医赵绍琴治疗肾炎、尿毒症经验分享(纯干货)

百年国医赵绍琴治疗肾炎、尿毒症经验分享(纯干货)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为《赵绍琴验案精选》读者心得,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百年国医 赵绍琴赵绍琴老中医慢性肾病的中医辨治——读《赵绍琴验案精选》心得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
三代御医之后,幼承家学,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
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他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
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展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
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其特点就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
在内科临床方面,赵绍琴老中医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
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对一些疑难病证主张从营血分进行辨证,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他认为,内科病症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
所以他在内科杂病的治疗方面,运用解郁、疏利、宣泄等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
临证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为主,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
根据他的经验,治火郁证常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
近日我们学习《赵绍琴验案精选》一书,尤其是书中所论述的19个关于各类“肾病”的医案,其思路明晰,讲解精细,深入浅出,验案传法,受益颇深。
对“肾病”的辨证施治论述如醍醐灌顶,豁然贯通,现根据其医案中的内容,整理出赵师治疗各种肾病的中医辨治法则,以飨诸同道。
如下:赵师认为慢性肾病,包括慢性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等,其本质绝非虚症,邪毒新年新气象医者仁心新赵师认为慢性肾病,包括慢性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等,其本质绝非虚症,邪毒久留而不去,深入血分,蕴郁化热成毒,以致脉络瘀阻,是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因此治疗上大忌温补,必须以凉血化瘀为主,佐以疏风胜湿,疏调三焦之法,务使内外上下一齐通调,邪气外出有路,则可收邪去正安之效。
[转载]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
![[转载]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1e32576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6c.png)
[转载]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最近在读赵师绍琴的《温病讲座》,通过这本书我对温病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书中的一些理论和经验都对传统的温病学有所发展,并有所提高,非常切合临床实际,其中对一些疑难疾病、对一些西医已经无能为力的疾病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赵师的《温病讲座》取源于他的《温病治验提要》,《温病治验提要》这本书最能体现赵师温病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一篇辩治温病的纲领性文件,赵师将一生诊治温病的心得体会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仿前贤之作,以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共23条,2555字,却以概括了温病诊治全过程。
由于时间的关系,赵师的《温病讲座》只是截取了其中的前10条,起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终于邪入血分证治。
在卫分时,“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
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这一条赵师讲了温病的传入途径,是从口鼻而来的,并不是从体表而来,这是温病和伤寒的区别,这里的伤寒是仲景讲的伤寒,并非难经中所说的包裹温病的广义的伤寒,伤寒是从体表而来的,是邪气侵犯人的肌表而引起的,这一点吴又可就曾指出过,所以说赵师是对前贤的继承,当然也有所发展了,这一条还提出温邪在卫分的临床表现,他着重提出一定要看咽喉,温病的咽喉是红的,是充血的,这一点和伤寒不同,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证悉具,与风寒无异,唯其咽红且痛,即可定为温邪。
若为风寒之邪,咽必不红。
虽然温病也可能出现恶寒、发热、咳嗽,但这并不是表证,这是由于温邪从口鼻而入,咽为肺胃的门户,邪就侵犯肺脏了,肺呢,为娇脏,主宣发肃降,其受邪则郁闭,宣发肃降失常,因之咳嗽必有之。
肺主皮毛,肺气郁闭则皮毛失其所主,故而出现发热、恶寒等表现,但这是由于肺气郁闭造成的,并非邪犯肌表引起的,虽然古人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篇一: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关键词慢性肾炎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赵绍琴导师赵绍琴(1918—XX)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幼承庭训,尽得家传。
后又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等先生,医学造诣颇深,深得数家名医之绝技。
笔者有幸在1985~1988年间随师学习,侍诊左右,聆听教诲,认真学习。
毕业以来,临证近20年,每将老师所传之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收效颇佳,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老师学识之渊博,经验之宝贵。
笔者随师学习期间,老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并借鉴前人和其他医家之经验与教训,反复思考揣摩,对慢性肾炎的辨治颇有成效,形成一套很有特色的辨治体系。
笔者验之于临床,也颇奏效,今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老师辨治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作一探析。
1 明虚实临证辨治疾病,辨别其虚实是最为基本的一步,虚实也是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的重要一环。
慢性肾炎因为病程长,病机复杂,寒热交夹,气血郁阻,往往出现一些疾病的假象,在辨治时常很难分清证的虚实。
虚实若不分,则施治常要出差错。
故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辨治慢性肾炎,首先要辨清其虚实,千万不能将实证当虚证来治,而犯“实实”之戒,致使病情缠绵不愈,甚至加速病情的发展,危害生命。
从临床上来看,慢性肾炎病人大多虚实夹杂,但以实为多,或因实致虚。
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常有面色萎白或苍黯,精神疲软,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等,极易给人造成虚的印象。
但若对症状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许多病人又有大便干结,咽红且痛,心烦急躁,夜寐欠安或不寐,舌边尖红,脉沉取细弦且滑等实的征象,是典型的虚实夹杂的病证,而且多为因实致虚,这实际上与慢性肾炎的漫长病变过程相关,其中也有不少是因治疗不当所致的。
老师认为,慢性肾炎绝不能当作纯虚证来治,在老师的几十年临床实践中,这方面的教训很深。
故老师经过反思,认为慢性肾炎应当从实的方面去论治,即使出现虚象,也应先辨清其病机变化,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或予兼治,或去实邪而复正虚,千万不可蛮补,以免加重病情。
赵绍琴论湿热治法

赵绍琴论湿热治法赵绍琴老先生擅长温病治疗,为当代着名温大家。
湿热之邪,常缠绵难祛或误治生变。
老先生从用药到病机,再到治法,及调护,为我们总结了他在临床治疗湿热病证的临床经验。
01用药平正轻灵赵氏治湿,用药少而精,喜用轻清灵动、辛温芳香、性味平淡之品,多用芳香宣化、调畅气机之法,忌甘寒、滋腻、守中。
湿郁上焦者多用藿香、佩兰、淡豆豉、豆卷、前胡、杏仁、枇杷叶,芳香化湿,开宣肺气,以肺主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易清。
湿阻中焦者在用芳香化湿、宣降肺气的同时,更用陈皮、半夏、厚朴、木香、大腹皮、白豆蔻、草豆蔻、煨姜等辛开于中。
湿蕴下焦者用六一散、竹叶、鲜白茅根、鲜芦根、通草等导湿于下。
热邪郁于内,亦当清之,然湿与热胶合,过用苦寒每致湿邪凝滞,湿不得化,气机不畅,甚至闭塞清窍,神识昏蒙,故用寒药味宜少,量宜轻,黄芩、栀子、黄连可酌情用之,少则2一3g,多则10g。
栀子清泄三焦,与淡豆豉配伍,清宣郁热,湿热郁久则为陈腐之气,栀、豉合用,最善发越陈腐,故有宣阳解郁之功。
半夏、生姜、黄芩、黄连辛开苦降,清热燥湿,开泄中焦之湿热积滞。
荷叶、竹茹、青蒿、牡丹皮、白蒺藜亦常用之。
治湿热,其方多以三仁汤、藿香正气散加减化裁。
寒凉重坠、滋腻之品一般不用。
若确有实热,白虎汤亦用之;若有热甚神昏、腑气不通,“三宝”、羚羊角粉、大黄亦少用之。
但中病即止,决不多服久服,免生变证。
02重视三焦畅通,气机调畅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畅则可上下分消,邪去有路。
三焦畅通,营血之热才可外透而解,上中下之湿热才可外出。
凡湿热阻滞,气机不畅,头昏目胀,胸脘满闷者,治以芳香宣化,宣降肺气,以展气机。
凡舌苔厚腻,尤其是舌根苔厚者,加用消积导滞之品,如保和丸(布包)、莱菔子、焦三仙、水红花子、鸡内金,并用白茯苓、赤茯苓、薏苡仁、茯苓皮等分消湿热,药后三焦通畅,气机调顺,则微汗从头至胸而出,终至汗出至脚趾而透,热即全退。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湿温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湿温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四诊身热已退净,体温36.6℃,头部尚觉徽痛,大便通畅,咳嗽痰多,口淡无味,舌苔白腻,两脉和缓有神,湿温三周而解,遍体潮润,唯胃纳欠佳,脘闷仍不思食。
再“辛泄余邪,调和阳明。
病虽向愈而正气未复,由虚涉怯,意中事也,饮食寒暖,备宜小心。
白蒺藜10克,香青蒿4.5克,粉丹皮4.5克,厚朴花4.5克,川连2克,川贝母10克,杏仁10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范志曲12克(布包),香稻芽10克,新会皮3克,白米30克炒焦煎汤代水,三付三付之后,诸恙皆安,停药后一周而饮食二便皆正常,遂渐康复。
[按];湿温乃感受湿热之邪,胶固难解,缠绵难愈。
因其高热不退,医者往往执寒药以疗之,每致误事。
此案前医不知湿温初起当芳香宣化透邪外出,反用寒凉之剂,湿邪遇寒则凝,阻塞气机,三焦不利,邪无从出,其身热更甚,恐将昏蒙矣。
故初诊即重用芳香宣化,疏调气机,其方用藿香,不用佩兰,以佩兰性寒不利于湿重故也,炒山栀,川黄连等清热之药用量极轻,其余诸药皆为芳香化湿宣展气机之用。
俟三焦畅、气机行则邪可透出矣。
药后微汗出从头至颈胸,乃邪透之标志。
此后数诊,皆宗此法进退,终至汗出至下肢,乃断其三周退热,果不其然。
先生常日;治湿温症必得教汗遍及周身,至双脚趾缝中亦似潮润,斯为邪透尽之征。
若误用寒凉滋腻,则湿邪愈盛,邪不得出矣。
湿温虽禁发汗,然必得汗出,乃得邪解。
湿温4(肠伤寒)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步,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赵绍琴教授论治郁热经验总结

赵绍琴教授论治郁热经验总结赵绍琴教授为著名温热病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论治温热病证,尤重郁热机理,临证常辨郁热病证,治疗擅用栀子豉汤、升降散等发散郁热,不仅于温病中善用,杂病中亦常用,特色鲜明,疗效独到。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三载,感受较深,欲作探讨与重温。
卫分证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病在手太阴肺,乃肺系受邪,常见肺卫郁热,肺卫失宣的病理改变。
治疗卫分病证重在向外达邪,解散郁热,恢复肺卫宣发、开合等正常生理功能。
赵老早有“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的论述,认为叶氏之“汗”为卫分证应用疏卫法治疗之后,肺卫疏解而肌肤渍渍汗出的一种表现,绝非应用发汗法治疗温病。
由此可以看出卫分证的治疗,除了必须针对不同的病因而相应运用疏风泄热、解表清暑、芳香化湿、疏表润燥等等之外,还应注意宣郁达邪,解郁散热。
同时不可寒凉滋腻,以及即使使用辛凉清解,药量也不可过重。
这在赵老论著中有明确告诫:“温病卫分证,属肺经郁热证。
'火郁当发’,与治疗火热证不同。
因之治疗应注意宣郁达邪,不可寒凉滋腻。
寒凉,使气机闭塞,郁不开则热不能清,每使邪气内逼深入。
用药仅取辛凉轻清透泄之味,配入少量辛温之品,以成辛凉清解之剂。
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淡豆豉、苦杏仁、桔梗、前胡、枇杷叶、芦根、蝉蜕等,轻清举上,即叶氏所谓'上者上之也’。
即使用辛凉清解,药量也不可过重。
”“若误用甘寒滋腻,如生地、麦冬、玄参之类,多致热势不退,或高热成低热久留不退之证。
”气分证治气分证治总以辛凉、辛寒、苦寒结合为用,轻清宣气、清泄阳明、直折火势。
赵老运用清气之法,亦重宣郁散热。
如热邪初入气分,郁阻胸膈证,运用栀子豉汤轻清宣气。
赵老将之谓为“苦宣折热”,因淡豆豉、山栀子性味苦寒而质地轻扬,宣阳解郁,故苦寒清热而宣透气机,散邪外出,遏止邪热深入。
苦宣之品尚有前胡、芦根、瓜蒌等。
这是除苦降、苦泄之外,新立“苦宣”之意。
如温热蕴郁肺胃,邪在阳明,本当白虎清之,若心烦不寐、便干、舌燥、脉弦数,乃郁热甚,可酌加蝉衣、僵蚕、片姜黄、芦根、杏仁入白虎之内。
治疗湿温病的体会

凉遏
•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生冷,或贪凉过度,或 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 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 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
• 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 楚,大便溏薄,小溲不畅,面色淡黄,舌质 略红,苔白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
凉遏
• 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 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 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 草豆蔻等。
•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 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 藿梗、防风等,方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辛 以开郁,湿郁开,再议清热。
(一)中、上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上焦湿热
• 以上焦心肺为主,湿热上蒸,心肺受迫,胸中者 气之海,故感胸满闷痛,肺受湿热所迫,故咳嗽、 喘逆且肺部满堵,舌白,脉象浮数按之濡。
• 以宣肺为主,肺气得宣则胸满闷堵皆愈。
• 可用疏卫、芳香、宣化以开胸中之气机。药用佩 兰、藿香、杏仁、炙枇杷叶、旋覆花、片姜黄等。
辨证治疗原则
➢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 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 入面,难解难分。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 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 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 的关键。
辨证治疗原则
➢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畅三焦,通 阳化气祛湿,则是治疗湿热病的重要方法。在治疗 中必分清湿与热的多少,湿邪虽常可弥漫三焦,但 究竟以上焦为主,还是中焦、下焦为主,也当分辨。 另外,还须视热的轻重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 宣展气机,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则三焦弥漫之 湿邪,可达膀胱从小便而去。根据热的多少,可加 入清热之品,但湿热病应始终不忘祛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兹简介如下:
一、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
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
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胸闷、咳嗽、喘息。
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
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
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
治宜先宣肺气。
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
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
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
”中焦和,即脾胃和。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
则和。
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脾主湿,以升为主。
若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阻,可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
舌苔白腻,脉濡而软。
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虽有热邪,亦不可过投寒凉。
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
二、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
证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楚,大便溏,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
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解,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辛以开郁。
俟湿郁开,再议清热,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
三、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
又因过分饮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使气机涩滞。
证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而涩或沉涩。
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开凝通闭,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
用辛温之品治热,因寒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可暂而不可久,待脉缓渐起,苔化寒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四、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去寒凉即成冰伏。
其多见于素体阳虚的湿热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
寒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深伏于内,气机为寒凉所遏滞,阴阳不相顺接,阳不能达于四末。
证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脉沉迟或沉伏。
此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通闭。
急用四逆、理中法。
常用药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川椒、草蔻等。
冰解、寒散、舌苔化、面润即停服,不可过用,防其热势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