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了在中医学领域取得进步和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有一些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必读的。
这些书籍包含了中医多年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该书集中了众多的疾病论述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中医师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编写的另一本重要的中医著作。
这本书主要关注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诊断方法,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量的经方和针灸治疗方法,对于学习药物和针灸疗法非常有价值。
《温病条辨》是唐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著作。
《温病条辨》详细描述了温病的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对于学习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在中医学界广泛流传,并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李时中编纂的一本草药学著作。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和用法。
《本草纲目》对于学习中药学和药物配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中医药学必备的著作之一。
《针灸大成》是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戴思聪撰写的一部关于针灸学的巨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的原理、经络的走向和针灸治疗的方法。
《针灸大成》为针灸师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灵魂。
该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典籍,由不同的医学家撰写而成。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六本经典著作。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展开全文《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施氏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认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有关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
主张从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
他以中医病证名繁杂,有碍学术发展,呼吁统一病名。
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医的疾病名称引入中医诊疗之中。
《丁化民临证备忘录》丁化民(1904~1990),字树诚,河北省丰宁县人。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之门人。
丁化民治学主张理论联系实际。
如恶阻病为妇科妊娠常见病,丁化民析其病机大致有二,一是肝气郁结,肝血虚燥;二是脾胃虚弱,中脘停痰。
治疗当以和肝、安胃、理血、顺气为法。
丁化民精于临床,涉及面广,在内科、儿科、妇科及肿瘤科等均有一定见解,受到同行及病人的认可。
其临证经验对指导后学颇有益处。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孔伯华(1884-1955年)现代医家,山东曲阜人。
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
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
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
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
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尚未见付梓。
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
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泊庐医案释评》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1.《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难经》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
它以问答的形式,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还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及有关奇经的论述。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成书于两汉期间。
全书收载365味中药。
该书所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止痢、大黄通便、常山截疟等,不仅是医药史上的最早记载,而且目前中医学仍在使用。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与一体。
此书因战乱佚散,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方》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6.《五十二病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医籍,经整理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283首,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7.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8.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等传染病的候症和传染途径,其炼丹术的记载则成为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
9.隋代《诸病源候论》,列病候1720个,为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学专著。
10.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使脏腑辨证更完善。
11。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12.陈自明的《妇人良方》系统地总结了妇产科的诊治经验和理论。
13.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14.明代《普济方》载方61739首,为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
15、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中医历史悠久,正因如此,中医的历史上留下了一大批的经典医案。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是中医的宝贵财富,而且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学习中医时,以下六本医案是必读的。
1.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之一,由汉朝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收录了420多个不同的医案,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中医疾病。
这本书是学习中医的必备之书,尤其是对于学习辨证论治的人来说,更是不能错过的。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著作,也是汉代张仲景所著。
该书以“寒邪伤人,大抵皆从于风雨寒湿之邪所生也”为基本思路,详细介绍了中医对于风寒感冒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对于中医学以及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是一本集药方和临床医案于一体的医书。
该书主要包括了四部分,分别是伤寒杂病论、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千金病源方。
这本书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有详细介绍,而且对于中药的使用也有较为详细的解析。
4. 《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医理论与临床治疗的方案。
书中涉及的古方和中草药的使用方法都十分实用,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有着非常实用的参考价值。
5. 《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是元代医学家王清任所著,此书着重强调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内容丰富而全面,是建立科学的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参考之一。
6. 《素问》《素问》是中医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它集结了许多重要的医学思想。
《素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中医理论、疾病的形成、治疗方法等。
因此,《素问》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也是学习中医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以上六本医案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适合自学中医的书

适合自学中医的书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选择一本适合自学的中医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本适合自学中医的书籍,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内容和特点。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这本书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2.《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之作,由张仲景所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伤寒为代表的外感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
《伤寒论》以其简明扼要的特点,成为了中医临床学的基本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了解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想要自学中医临床学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3.《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由李时中所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草纲目》,可以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对于想要了解中医药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
4.《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医针灸学的经典著作,由杨继洲所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穴位与针灸方法、疾病的针灸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针灸大成》,可以了解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对于想要自学针灸学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学教材,由多位中医学专家合编而成。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中药学和针灸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以上是几本适合自学中医的书籍,它们涵盖了中医学的不同领域,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参考其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不断积累和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尊重。
中医传承人作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中医药医籍方面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对于后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以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类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理论,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习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学类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经典,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中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方剂类1.《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内服和外用的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医宗金鉴》方剂篇《医宗金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谦所著,其中方剂篇收录了大量的常用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其他类1.《黄帝内经素问》除了以上提到的经典之外,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黄帝内经素问》,其中包含了中医养生、食疗、针灸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2.历代医家著作选读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如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这些书籍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书籍也是中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摘要:1.导语2.中医入门书籍推荐3.阅读顺序建议4.总结正文:导语: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中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医。
那么,对于零基础的人来说,如何开始学习中医呢?阅读一些入门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一些自学中医的入门书籍,并提出阅读顺序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入门中医学习。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1.《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籍。
该书详细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防治原则等内容。
2.《伤寒杂病论》: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研究伤寒病、温病及杂病的专著。
该书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3.《金匮要略》: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一部关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
4.《温病条辨》:由清代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是一部关于温病的专著。
该书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5.《中医方剂学》:介绍了中医常用的方剂,包括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等,对学习中医临床治疗非常有帮助。
阅读顺序建议: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建议先阅读《黄帝内经》,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接着学习《伤寒杂病论》,掌握疾病的辨证方法。
之后可以阅读《金匮要略》,了解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学习《温病条辨》,加深对温病的认识。
最后,学习《中医方剂学》,了解常用的方剂组成和功效。
总结:自学中医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阅读入门书籍,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方法。
按照推荐的阅读顺序,相信您会在中医学习道路上取得良好的成果。
当然,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
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
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
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
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现代·姚乃礼《中医证侯鉴别诊断学》(五)断生死:现代·周信有《诀生死秘要》
三、《中药学》
1、现代·颜正华《药性歌括四百味》
1、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
1、现代·王绪前《临床中药用药鉴别速览》
2、清代·吴洛仪《本草从新》
3、民国·张山雷《本草正义》
4、民国·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
四、《方剂学》
1、清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2、现代·丁光迪《增订中药配伍运用》
3、现代·刘子民《汤头趣记图释》
4、现代·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附:四小经典
1、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2、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
3、清·汪昂《汤头歌诀》
4、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贰、四大经典
一、黄帝内经类:
1《内经知要》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
2、现代·王洪图(高考状元,内经倒背如流)《内经讲义》(本科教材)或《王洪图内经讲稿》
3、现代·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
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
4、马莳(明)《灵枢经注证发微》
5、《黄帝内经太素》唐·杨上素
5、明·张景岳《类经》
二、伤寒类
1、现代·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现代·刘渡舟《伤寒挈要》
2、现代·胡希恕《伤寒论》、《金匮要略》讲稿,《经方传真》
3、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4、清·尤在径《伤寒贯珠集》
5、现代·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6、现代·黄煌著《中医十大类方》
7、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8、民国·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三、金匮要略
1、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
2、清·尤在径《金匮要略心典》
四、温病类
1、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2、李保顺《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3、清·王孟英《温热经纬》
4、民国·俞根初原著《三订通俗伤寒论》
五、神农本草经
1、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2、药征(日·吉益东洞)
3、药征续编(日·村井钝)
六、难经
民国·张山雷《难经汇注筏正》
叁、针灸类
1、现代·周檐声《金针梅花诗抄》
1、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2、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
肆、内、外、妇、儿、五官
清·《医宗金鉴》
一、中医内科
1、现代中医内科学(现代·何绍奇)
2、实用中医内科学(方药中)
二、中医外科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徐灵胎点评本)
三、中医妇科
1、《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2、清.傅青主《傅青主女科》(黄绳武点评本)
3、清.萧埙《女科经纶》
四、儿科
《医宗金鉴·妇科儿法要诀》
明·万密斎《万氏家传幼科发挥》
五、五官科
《干祖望中医五官科经验集》
伍、医案
1、民国·张山雷《古今医案平议》
2、民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3、清·《王孟英医案》
4、现代·陈克正《叶天士诊治大全——叶天士医案研究》
陆、综合类
1、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清·吴谦《医宗金鉴》
3、现代·《岳美中全集》
4、现代·《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6、(清)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现代·唐步祺阐释)
7、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柒、丛书类
1、现代·单书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2、民国·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
3、现代·《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4、《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捌、岭南医家
1、《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何炎燊》
2、《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邓铁涛》
附录:一、资料的获取
1、新浪共享资料
2、百度文库
3、当当网
4、淘宝网
5、京东商城
二、阅读软件
开卷有益(手机,支持txt格式)
CNKI阅读
维普阅读
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