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6 诸葛亮与蜀国的兴亡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有诸葛亮这样的能人 为何蜀汉政权还是消亡了?

历史趣谈有诸葛亮这样的能人 为何蜀汉政权还是消亡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有诸葛亮这样的能人为何蜀汉政权还是消亡了?导语:在魏蜀吴三大政权中,蜀国的国力最弱。

而且蜀汉政权的情况最为特殊,因为它是有外来户建立的政权。

由于当时的交通问题,西川地区是非常排外在魏蜀吴三大政权中,蜀国的国力最弱。

而且蜀汉政权的情况最为特殊,因为它是有外来户建立的政权。

由于当时的交通问题,西川地区是非常排外的,但刘备的荆州集团却鸠占鹊巢,占领了西川地区。

从刘备到刘禅,从诸葛亮到姜维,40多年时间里,无论是谁也不敢启用西川本土之人担任重要职位。

后期的李严是在荆州集团是在无人可选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启用的。

诸葛亮为了防止西川之人出任一把手,顺手从曹魏内部挖过来了姜维。

一、为了震慑西川本土势力,诸葛亮无法跟随刘备出征公元214年,经过三年的鏖战,刘备终于进入了成都。

随后荆州集团很多官员都进入了西川,掌握了西川的军政各项权利。

而西川本土官员们的权力被彻底架空,这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

刘备集团一直存在严重打压西川本土派的情况,这为之后的一系列失败埋下了隐患。

汉中之战之后,刘备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但各项权利仍在荆州集团的手里,关羽、魏延、张飞控制着大部分军队。

但是就在同一年,坐镇荆州的大将关羽在没有任何指示的情况下,率领大军进攻曹操。

由于他私自征用了孙权的军粮,以至于孙权和曹操达成了和解。

最终荆州被吕蒙占领,关羽遭到了曹操和孙权的夹击,随后关羽兵败被杀。

荆州和关羽对刘备都至关重要,无论是战略方针还是私人恩怨,刘备都必须进攻东吴。

为了夺回荆州,刘备集结了6万多精锐力量。

但是这时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考虑,那就是谁来镇守成都。

刘备对那些本土派不放心,所以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诸葛亮最大的失误 直接导致蜀汉的最先灭亡

历史趣谈:诸葛亮最大的失误 直接导致蜀汉的最先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亮最大的失误直接导致蜀汉的最先灭亡
导语:诸葛亮作为蜀汉中期的“擎天柱”,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夙愿,屡次北伐,虽然皆无功而返,甚至最后病死于军前,但
诸葛亮作为蜀汉中期的“擎天柱”,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夙愿,屡次北伐,虽然皆无功而返,甚至最后病死于军前,但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赞誉。

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但也历来为封建文人尊崇,认为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确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人品道德著于史册,无可辩驳。

但是,人无完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蜀汉灭亡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诸葛亮。

笔者这么写估计很多亮粉要口诛笔伐,义愤填膺了。

但是且慢,看完文章再骂不迟。

我们说诸葛亮“误”蜀汉,并非无中生有,刻意抹黑。

诸葛亮治理蜀汉,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关怀巴蜀士族,没有人尽其才,没有实现刘氏与巴蜀本土豪强的融合。

我们先看诸葛亮的代表作《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特意提及四个人推荐给刘禅,他们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


我们会发现,诸葛亮特意推荐的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荆州人士。

郭攸之,南阳人。

费祎,江夏鄳县人。

董允:南郡枝江。

生活常识分享。

蜀汉灭亡与诸葛亮有关

蜀汉灭亡与诸葛亮有关

蜀汉灭亡与诸葛亮有关常言道:成也萧何败萧何,对于刘备的蜀汉也是如此。

尽管刘备三顾茅庐遇到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订了联吴抗曹的计划,甚至提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

可是对于蜀汉的灭亡,好多人往往在后主刘禅身上找原因。

其实诸葛亮的毛病也不少。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因为诸葛亮曾经处理过一些异己分子,这些人有的名声显赫,有的文武全才,有的善于带兵打仗。

比如廖立曾经和庞统齐名,诸葛亮自己也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可最后因为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被流放,废为平民;名士彭羕虽然颇有才干,甚至受到庞统合法正的推荐,但是诸葛亮不喜欢他,觉得他行为狂放,最后被下狱而死。

至于魏延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眼里不能容人,很难做到胸怀大度。

而作为当时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没有广大的胸襟,这样很难办成大事,因此不利于人才的良性循环。

其二,因为诸葛亮做事比较苛刻,诸葛亮很重视法律,但是不懂得权变。

当时刑法峻急,刻剥百姓。

当时老百姓和做官的对诸葛亮都很怨恨。

法正提出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

可是此事遭到诸葛亮的拒绝。

其三,诸葛亮参与蜀汉太子之位的争夺。

当时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很有功劳,刘备也很喜欢他,但是诸葛亮对此并不感冒,又因为刘封做事干练果断,诸葛亮认为不好控制,于是就借刘备之手杀了刘封。

史书上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而对于刘禅,诸葛亮反复赞颂,刘备也说: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射君就是是射援,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

可见诸葛亮在蜀汉的重要性,假如拥戴了一位很有本事的君主,蜀汉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向灭亡。

其四,诸葛亮比较专权,不懂得放权,就是后主刘禅也曾牢骚满腹。

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

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而闻名于世,他的行为和格言成为后人的楷模和鞭策。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在国家兴衰中的责任和使命。

这句格言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台词,出现在他与刘备相见之后,向刘备表示自己追求天下安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和决定时。

从这句格言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兴衰负起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谓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理念。

首先,这句话表明了诸葛亮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他坚信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和决策,更离不开每一个普通百姓的付出与贡献。

正是因为诸葛亮深谙国家兴亡的道理,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刘备和蜀国立下赫赫战功。

其次,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的责任与担当。

诸葛亮认为,责任并非只是统治者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国家负起责任。

他反对鸵鸟心态,要求每个百姓都能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个人都能发扬担当精神,才能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人们时刻保持警醒。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是在他面临曹军入侵、蜀国境况堪忧的时候说出来的。

他用这句话来告诫身边的人们要时刻警惕国家的兴亡,时刻保持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准备、及时应对,防止国家走向衰落。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和表态,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态度。

它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社会的兴衰负起一份责任。

无论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时刻保持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和学习的事迹与格言。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导我们要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趣谈蜀国兴亡之谜 成于孔明亦败于孔明

历史趣谈蜀国兴亡之谜 成于孔明亦败于孔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蜀国兴亡之谜成于孔明亦败于孔明导语:众所周知,蜀国的建立,除了刘备的坚持、武将的奋战,功劳最大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辅佐刘备和刘禅,终成一代佳话,一直被历来史学家盛赞。

也众所周知,蜀国的建立,除了刘备的坚持、武将的奋战,功劳最大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辅佐刘备和刘禅,终成一代佳话,一直被历来史学家盛赞。

也因为他,促成了蜀国过早的衰落,成为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国的国家。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不同意了,诸葛亮这么尽心尽力,应该是延长了蜀国的国运才对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蜀国能够成为三分天下之一,源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当然,首先是诸葛亮的才干,如果没有才干,那么再鞠躬尽瘁也没有用。

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著名的隆中对的情节,在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壮烈的历史 诸葛子孙为守蜀汉战死沙场

历史趣谈:壮烈的历史 诸葛子孙为守蜀汉战死沙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烈的历史诸葛子孙为守蜀汉战死沙场
导语: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斗争在三国后期愈演愈烈,在曹魏与蜀汉的最后一场二战中,诸葛亮子孙英勇牺牲。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段壮烈的历史。

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斗争在三国后期愈演愈烈,在曹魏与蜀汉的最后一场二战中,诸葛亮子孙英勇牺牲。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段壮烈的历史。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大小战斗不计其数。

在三大势力格局稳定后,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战争,依然保持着较为频繁的趋势。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在致力于针对魏国的北伐战争。

当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对于蜀汉和魏国,绵竹之战可以说是最后一次战争。

而对于这场战争,一方面让邓艾成名,另一方面也让诸葛亮的子孙壮烈殉国。

一、
公元227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生。

公元234年,诸葛亮依然在北伐战争的前线,期间,孔明写信给兄弟诸葛瑾,表示“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不过,就怕他将来成不了大器”。

同年十月,诸葛亮在病逝五丈原之前,作了《诫子书》给诸葛瞻。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对待诸葛瞻就像自己的子侄一样,让他承袭诸葛亮的爵位。

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刘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将其提拔为骑都尉。

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对于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诸葛瞻和他的关系并非十分融洽。

公元262年,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
生活常识分享。

诸 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

诸 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影响力贯穿了整个蜀汉的兴衰历程。

那么,他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呢?首先,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诸葛亮便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构想。

这一构想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成为蜀汉建国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蜀汉建立后,诸葛亮承担起了治理国家的重任。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得蜀汉政治清明,官员们各司其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他注重法治,主张“赏不遗远,罚不阿近”,公平公正地处理政务,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其次,诸葛亮在经济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他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极大地提高了蜀汉的粮食产量。

同时,他还积极发展工商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通过这些举措,蜀汉的国力得到了增强,为对外战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物质基础。

军事才能也是诸葛亮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蜀汉在实力上相对较弱,但诸葛亮凭借着其卓越的军事智慧,多次指挥军队与曹魏交锋。

他善于用兵,战术灵活多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取得一些重要的胜利。

例如,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他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解决了军粮运输的难题。

诸葛亮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他始终铭记着刘备的托孤之重,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不辞辛劳,日夜操劳。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忠诚和奉献精神,不仅感染了当时的蜀汉臣民,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楷模。

在外交方面,诸葛亮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积极与东吴保持友好关系,共同对抗曹魏。

通过外交手段,为蜀汉争取到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发展内政和军事。

此外,诸葛亮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倡导儒学,培养人才,使得蜀汉的文化氛围较为浓厚。

这不仅提高了百姓的文化素质,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历史趣谈诸葛亮失败原因 做的越多 反而加快了蜀汉的灭亡

历史趣谈诸葛亮失败原因 做的越多 反而加快了蜀汉的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失败原因做的越多反而加快了蜀汉的灭

导语:在三国历史中,魏蜀吴三家打了一辈子的仗,结果却成全了司马氏的晋朝。

对于魏国、吴国、蜀国三个国家,最先灭亡的就是蜀汉。

而蜀汉的灭亡虽
在三国历史中,魏蜀吴三家打了一辈子的仗,结果却成全了司马氏的晋朝。

对于魏国、吴国、蜀国三个国家,最先灭亡的就是蜀汉。

而蜀汉的灭亡虽然不是在诸葛亮生前,却也和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然,北伐背后的攻势防御,确实打乱了曹魏的进攻部署,不过,以益州之力对抗强大的中原,难免要大大耗损蜀国的国力。

首先,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北伐上,而是其人的行事风格上。

自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的心思全部扑在在匡扶汉室和北伐中原上。

不过,正是因为长期的北伐战争,导致诸葛亮不能在阿斗身边充当托孤大臣的角色。

毕竟,刘禅本身的资质不能说傻吧,至少和曹丕、曹植等人是无法相提并论。

诸葛亮如果不能在身边谆谆教导,将为政之道全数交给刘禅的话,难保这位君主不会走向昏庸。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将军政大事全数拦在自己肩膀上,也促使自己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五丈原。

其次,诸葛亮对待手下太过严厉,尤其是打压了魏延等人的积极性。

在诸葛亮的苦苦劝谏下,刘备终于赐死了刘封。

而除此之外,蜀汉朝廷的彭羕、李严、廖立等人,也都遭到了诸葛亮的责罚。

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魏延献计偷袭魏国。

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蜀汉兵行险招,也许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不过,诸葛亮不仅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反而有效遏制了魏延的权力,甚至在死后授意杨仪、姜维等人除掉魏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是每个男生的梦想,有谁不想穿越回去,当一个统兵大将,驰骋沙场?纵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回想蜀国的建立,不得不回顾刘备的经历,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经历了十几年的失败,没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他自己也只能寄居在各大诸侯之间,虽说时运不济,但是身边文臣武将甚是不少,武有赵关张,文有徐庶。

而隆中对策,使得刘备与诸葛亮都明白三分天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所以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蜀国。

但是,在刘备去世的四十年后,蜀国便灭亡了,有人说这全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错,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蜀国的灭亡与它的建立一样,都与诸葛亮有重大关系,因为那时候的诸葛亮,就已经具有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危机意识!
1、树立权威,排除异己。

诸葛亮在蜀国中是唯一的谋略家,当庞统出现后,他自己的地位就得到动摇,他敏锐的职业经理人的嗅觉也感觉到了,所以他才会让庞统时刻待在刘备军中,参加战役,以至于庞统身葬落凤坡,而他的地位得到巩固。

2、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行军打仗,是军人的职责,一个大将,肯定懂得如何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了,但是,在诸葛亮来到之后,各个武将都只能按照他的吩咐去做,丝毫没有自己的自主性,所以这些武将学会了服从,因为在他们心里,
诸葛亮就是神,因为他确实用行动证明了其智慧的正确,所以他们用不着去思考,只需要服从就可以,所以在经年累月之后,在离开诸葛亮领导之后,他们会怎样,还真的很难意料。

而诸葛亮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也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积劳成疾,最终带着北伐未竟的遗憾在五丈原病逝。

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

3、不能正确的使用人才。

魏延只是因为后脑骨突出,所以就被诸葛亮冠上“脑有反骨,日后必反”的帽子,而不得重用,他们的初次见面,如果不是刘备的阻拦,魏延就成了孔明的刀下冤魂了。

所以这也导致,魏延对刘备的忠心,因为在魏延的心里,刘备是赏识自己的;而对孔明,魏延有的只是畏惧,他并不是真正的臣服孔明。

再加上孔明说魏延日后必反,无形之中也在魏延的意识里留下了反叛的阴影,这并不难想象魏延会在诸葛亮死后真的造反,因为魏延一直认为诸葛亮是看不起他的,而诸葛亮对他的第一印象和一直的记忆都是停留在杀长官、献城池。

所以他会反。

4、不知道培养后备力量和接班人。

以至于出现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虽说在蜀国后期有姜维,但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蜀国培养的,而是被招降的。

5、强丞弱主,中国的古话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政治上也是,
要不是君权大于相权,要不就是相权大于君权,而有诸葛亮这个强丞在这,刘禅的软弱也是自然。

6、蜀国灭亡肯定是诸多原因造成的,但我认为孔明的过失,在这些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可以说,蜀国的建立“成也孔明,败也孔明”,三国,不能细说的历史,蜀国,留给后人的只能是遗憾和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