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计的原理
血压计的收缩原理

血压计的收缩原理
血压计是一种测量人体血压的设备,根据收缩原理进行工作。
收缩原理是指通过感应和测量收缩时血压对血压计中的气压波动的影响来确定血压值。
血压计通常包含一个袖带、一个压力计和一个听诊器。
使用时,袖带被包裹在被测者的上臂上,然后通过手动或自动抽气,袖带中的气压逐渐增加,直到压过动脉,阻止了血液的流动。
接下来,袖带的气压开始逐渐释放,一旦动脉再次打开,血液就开始流动,生成了一系列脉搏波。
这些脉搏波通过压力计中的传感器感应到,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电信号被发送到听诊器中(或显示屏上的可视化系统),听诊器会收集和放大这些信号。
医生或护士通过监听听诊器中的声音或查看显示屏上的数据来确定收缩(Systolic)和舒张(Diastolic)血压值。
24h动态血压计原理

24h动态血压计原理
24小时动态血压计是一种用来测量人体连续24小时内的血压变化的设备。
它通过记录每隔一定时间间隔(通常为15-30分钟)的血压值,并将数据存储起来,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该设备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血压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计通常通过涉及到手腕或上臂的袖带来测量血压。
袖带被充气以阻止血液流动,然后逐渐放气,测量血液通过动脉时的压力。
2. 数据记录:血压计会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预定的时间点上自动充气并记录血压值。
通常,这个时间间隔较短(通常为15-30分钟),以确保血压变化被全面记录。
3. 运动及活动检测:一些更先进的24小时动态血压计还可以检测体位的改变以及运动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这些都是血压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4. 数据分析:测量结束后,从血压计中提取的数据将被导入计算机或分析仪器进行进一步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提供诸如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等参数。
通过对24小时内血压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血压状况,包括日间和夜间的血压变化、高峰和低谷时段、以及可能的异常情况。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血压计的原理

已不 准确 , 如读 数 相 同 , 零位 有 偏 差 时 , 不影 响 实 仅 并 际使用 。 发现血 压 表指针 不能 回复 零位时 , 如 切勿擅 自
调节 螺钉 , 以免 损害 表 内机 芯 , 时 应将 血压 表送 到 生 此
并将控 制 的结果 与 其相 关 的柯 氏音 的 产生 和 消失 的信 息加 以判断 。前者不 管对 动脉 或静 脉都可 连续 测试 , 而 后者 只能测 量动 脉的收 缩压 和舒 张压 。
间接 法 测量 仪器 有汞 柱 血压 计 、 机 零 点血 压计 、 随 弹 簧 表式 血压 计 、 自动 电子血 压计 、 间歇 式 长时 间 血压 测量计 、 皮肤 小动 脉血压 测定 计等 。这 些血 压计 都是根 据不 同需 要而 设计 的 ,如随 机 零点 血 压计 是为 克服 目 测等人 为误 差 而较 准确 地研 究 血压 变化 时 应用 ;间歇 式 长 时 间 血压 测 量 计 则 是用 来 连 续 2 4小时 监 测血 压 变化 的 ; 皮肤 小 动脉 血 压 测定 计 是 为幼 儿 、 儿 、 生 婴 新 儿而设 计 的 ; 由于 智能 化 的发 展 , 电子血 压 计可 自动 向
方 法和项 目 ,取 消那 些 己经 在 《 力容 器定 期 检验 规 压 则》 中规定 的 内容 。 定期检 验 时 的耐压 试验 压力容器 的定期检验 包括
全面检验和 耐压试验 。取 消旧《 容规 》 中关于定期检 验时 进行耐压试验 的规定 。只有在 对压 力容 器进行了修 理改 造、 改变使 用条件 、 用后复 用 、 停 移装和 使用单 位 或者 检
充气袖 血
压 计 只需将 一个 指套 戴在 手 指上 , 就可 自动 测 量血 压 , 更为方便 。需要 注意 的是 , 些 自动 电子 血压 计测 得的 这 血 压 值 可 能 与 汞 柱 式 血 压 计 测得 的 血 压值 有 一 定 差
血压计的种类和原理

血压计的种类和原理
血压计是用来测量血压的仪器,常见的血压计有以下几种:
1. 汞柱式血压计:这是最传统的血压计,通过汞柱的高度来测量血压。
汞柱式血压计操作简单,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且汞柱容易破裂,存在安全隐患。
2. 电子血压计:电子血压计是利用电子压力传感器来测量血压的仪器。
它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测量准确等优点,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血压计之一。
3. 手指式血压计:手指式血压计是通过测量手指的脉搏和血压来计算出血压值的仪器。
它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但测量结果容易受到手指温度、手指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4. 上臂式血压计:上臂式血压计是将袖带绑在上臂上来测量血压的仪器。
它具有测量准确、操作简单等优点,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血压计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来计算出血压值。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对血管壁产生压力,这个压力就是收缩压;当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会降低,这个压力就是舒张压。
血压计通过测量袖带内的压力变化来计算出血压值。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血压计测量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血压计时应该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并定期进行校准,以确
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如果血压异常,应该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的建议。
血压计原理

血压计原理
一、血压计的原理
1、巴特沃斯反应原理:巴特沃斯反应是指当有某种外力作用一定时间后会产生一定气压的反应。
血压计的运作原理就是利用巴特沃斯反应,当血压袖套里的气体受力作用时就会产生的气压,血压计的指针便会指向血压大小,我们从而判断出血压的数值。
2、血压计的基本组成:手动血压计由袖套、维持系统、限制系统、表针和封口装置组成,袖套可容纳一定数量的气体;维持系统是靠利用气压源把空气和气体送入袖套中,来保持袖套的气压稳定;限制系统是把气压和容量调节到之前袖套能受力的最大气压;表针就像血压笔指向了血压数值;封口装置把气体和气压保持在袖套中,让其不会漏掉。
二、血压计的机械运作原理
当血压计上发出压力信号后,随着时间到达袖套,被袖套中的气体压缩,被压缩的空气和气体会把袖套做高度增加,而随着压力的提升,压力会被压缩气体反射回乔装大气室,用吸引力的隔离从而减小血压的大小,当压缩的气体释放到大气室时,血压会被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表针就会根据血压的变化量指向血压的大小。
三、血压计的电子运作原理
血压计用电子元件控制血压的大小,由于高使用率,大部分的血压计以电子形式出现。
它的运行原理是:在袖套中的气体受力变化时,把信号发送到电子设备,这些信号被转换成数字,电子装置把数字进行处理,然后把表针指向血压大小,它显示了血压的峰值和谷值,也就是血压的高低。
血压计的原理和设计

血压计的原理和设计血压计是一种用于测量人体血压的医疗设备。
它通过测量血液在动脉血管中的压力来判断人体的血压水平。
血压计的原理和设计涉及到压力传感器、气动系统、电子显示屏等多个方面。
1. 压力传感器:血压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压力传感器。
它可以测量被测物体(血液)对传感器施加的压力,并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
常用的压力传感器有压阻式传感器和压电式传感器。
压阻式传感器通过测量电阻值的变化来获取压力信息,而压电式传感器则利用压电效应将压力转换为电荷或电压信号。
2. 气动系统:血压计中的气动系统负责产生和控制气压。
气动系统由气泵、阀门和气囊组成。
气泵用于产生气压,阀门用于控制气体的流动方向和速度,气囊则是与被测者的身体接触,通过充气和放气来施加压力。
气动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气压的精确控制和稳定性,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电子显示屏:血压计通常配备有电子显示屏,用于显示测量结果。
显示屏可以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等数据。
设计时需要考虑显示屏的清晰度、亮度和易读性,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读取测量结果。
4. 其他设计考虑因素:血压计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便携性、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便携型血压计通常采用小巧轻便的设计,方便携带和使用。
使用便捷性包括操作简单、测量时间短等特点,以提高用户体验。
安全性方面,血压计需要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确保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用户造成伤害。
总结:血压计的原理和设计涉及到压力传感器、气动系统、电子显示屏等多个方面。
通过测量血液在动脉血管中的压力来判断人体的血压水平。
设计时需要考虑压力传感器的选择、气动系统的控制和稳定性、显示屏的清晰度和易读性,以及便携性、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这些设计考虑因素的合理应用可以确保血压计的准确性和用户体验。
血压计原理

血压计原理血压计,是测量血压的仪器。
血压计可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听诊法)两种。
两种血压计的工作原理是不相同的,直接式又称示波法,是用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压力变化;间接式又称听诊法,由气球、袖带和检压计三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是控制从外部施加到被测部位上的压强,同时将控制的结果与其相关的柯氏音的产生和消失的信息加以判断。
前者可以对动脉或静脉进行连续测试,而后者只能测量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血压计由传统的水银血压计时代过度到电子血压计时代!而现代电子血压计又分为医用电子血压计和家用电子血压计。
下面,安自楠将血压计的工作原理给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血压计主要利用一个充气袖带和监听设备,通过侦听的方式测量血压;也可以利用压力传感器测量血压。
这种监测仪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袖带手动充气,利用听诊器监听动脉壁发出的声音(听诊法);或者在血压计内部嵌入一个压力传感器,对动脉壁的振动进行测量(振量法)。
自动检测血压计有两种类型:上臂式血压计和腕式血压计。
上臂式血压计包含一个气囊,测量时将其缠缚于上臂。
充气袖带通过一条皮管连接到放置在手臂附近的监视器。
腕式血压计尺寸较小,整个装置可以缠绕在手腕上,因此,这类产品对尺寸的要求比较严格。
有些上臂式血压计需要手动充气,但目前市场上的多数上臂式和腕式血压计都采用了全自动设计。
自动电子血压计首先对袖带充气使其具有足够的压力,从而阻止血液在局部主动脉的流动。
随着压力逐渐释放,当血液开始流过动脉时,测量到的压力值为心脏收缩压。
同时还可以监测到脉搏跳动的速率。
当血流又恢复畅通时,此时测量到的数值相当于心脏的舒张压。
由此完成一次完整的测量周期,整个过程由装置中的泵、充气袖带、电子阀和压力传感器完成。
压力传感器产生的信号经过运算放大器或仪表放大器调理后送入模/数转换器(ADC)。
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监视器和传感器,采用适当的方法在数字域计算心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速率,并将得到的结果显示在液晶屏(LCD)上,通常还会将数据和对应的时间/日期存储到非易失存储器内。
水银、电子血压计测压原理

水银、电子血压计测压原理
1. 水银汞柱血压计测量原理
柯氏音法:袖带充气加压,动脉完全闭塞;袖带放气,压力下降,当动脉内压力刚刚超过袖带所施加的压力时,便冲开闭塞的动脉使血流通过,能冲开袖带施加的最高压力定位收缩压,能冲开袖带施加的最低压力定位为舒张压。
袖带充气管朝上和朝下的差别,主要是袖带内的空气柱对血压值影响,而改变血压计的0点水平所造成的空气柱相对于汞柱所示的血压值来说,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
但水银汞柱血压计需手动测量,通气管朝下包扎,反而更便于医护操作,所以我们也无需反扎袖带。
2. 多参数监护仪和电子血压计的无创血压测量原理
这两种血压计的测量原理相同,均是通过将心脏收缩产生的脉搏跳动捕获为袖带内的压力来测量血压。
振荡法(也称为示波法):袖带受压充分时,血液停止,待袖带内的压力接收到出现的脉搏跳动并振荡。
随着袖带内压力逐渐降低,袖带内的压力振荡逐渐增加并达到波峰,随着袖带内压力进一步降低,波峰的高度开始降低。
在这连续的过程中,袖带内压力和袖带内振荡增减之间的关系被存储起来并计算出血压值。
振荡法是通过振荡变化曲线来加以确定的,因此不易受到外部噪音、电刀或其它电子手术仪器的干扰。
从测压原理来看,振荡法不受传感器定位的限制,所以基于振荡法的无创血压测量时不需要将传感器放在肱动脉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单位面积上压力的大小叫压强。
液体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血液属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有侧压力,叫血压,也就是血液作用于单位血管壁上的压力,因此血压实际是压强,血管无论在什么位置都有压强,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都有血压。
血压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表示。
近年来在我国实施了法定单位,按照规定血压的计量单位改为千帕(kPa)。
1mmHg=0.133kPa,也就是7.5mmHg=1千帕。
换算口诀:kPa换算成mmHg,原数乘30除以4;mmHg换算成kPa,原数乘4除以30。
血压常使用血压计测定,血压计以大气压为基数。
如果测得的血压读数为12.0kPa(90mmHg) 即表示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比大气压高12.0kPa(90mmHg)。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而血压也就有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血压之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都是指动脉血压而言。
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
通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侧压力,使管壁扩张,并形成动脉血压。
心室舒张不射血时,扩张的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从而继续推动血液前进,并使动脉内保持一定血压。
因此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它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它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脉压。
动脉血压在上臂部测量正常成人动脉收缩压为12~18.7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12kPa(60~90mmHg),脉压为4~6.7kPa(30~50mmHg)。
正常人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血压会有一定限度的升高。
一般来讲收缩压高低主要与心输出量多少有关,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则主要与血流阻力,特别与小动脉口径有关。
如果小动脉收缩,口径缩小,血流阻力就加大,则舒张压升高。
脉压主要与大动脉弹性有关,老年人大动脉硬化,对血压波动的缓冲作用减弱,因此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距增加,即脉压增大。
动脉搏血压就是动脉里血液流动的压力。
动脉血压的高低和心脏的收缩力、排血量及全身小动脉的阻力有关,其中对高血压发病影响较大的是小动脉阻力的加大。
小动脉的管壁里有平滑肌纤维,当收缩时小动脉的管腔就会变小,血液通过时阻力就会增大,人体要维持正常血流量,血压也就上升;相反,在小动脉搏舒服张时,血压就会下降。
血管壁平滑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是受内脏神经控制的,而内脏神经的活动则由大脑控制,并受内分泌腺的影响。
各类血管的血压随它们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在整个血液循环中,主动脉由于离心室最近,它的压力最高,约为13.33千帕。
主动脉血压维持较高水平,对于推动血液循环,维持血流速度,保持足够的血流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血压值为: 收缩压<140mmHg(18.67kpa);舒张压<90mmHg(12kpa)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引起的动脉血管发生波动,称为动脉脉搏。
人体内有几个特殊的血压调节系统即血压影响因素,影响血压的升降。
(1)压力感受器机制正常人心脏、肺、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均存在有压力受体(感受器),位于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可以接受来自感受器的冲动,同时也可以接受来自视丘下部和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冲动。
汇集到血管运动中枢的冲动,经过调整处理,通过传出神经达到效应器,起着调节心率、心排出量及外周阻力的作用。
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强而发生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血管运动中枢,改变其活动,使降压反射的活动增强,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使降压反射活动减弱,心脏收缩加强,心输入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
另外,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于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
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2)容量压力调节机制在肾脏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肾小球旁器,其中的球旁细胞含肾素颗粒,当肾动脉下降时分泌肾素。
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和水的回吸增多,水、钠潴留,直至血容量增加血压回升为止;相反,如血压升高,则钠和水的排泄增加,使血容量缩减,心排出量减少,血压恢复正常。
(3)体液调节机制血液和组织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血管平滑肌的活动以及循环血量均有调节作用。
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使血压升高。
缓激肽、前列腺素E、心钠素等具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使血压下降。
血压是怎样形成的,循环血量对血压有什么影响?循环血液之所以能从心脏搏出,自大动脉依次流向小动脉、毛细血管,再由小静脉、大静脉返流入心脏,是因为血管之间存在着递减性血压差。
要保持一定的血压,需要有三条基本因素。
(1)心室收缩射血所产生的动力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受到的阻力间的相互作用。
当心室收缩射血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了侧压力,这是动脉压力的直接来源。
如果心脏停止了跳动,也就不能形成血压。
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由于血液有形成分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之间摩擦会产生很大阻力,血液不能全部迅速通过,部分血液潴留在血管内,充盈和压迫血管壁形成动脉血压。
相反,如果不存在这种外周阻力,心脏射出的血液将迅速流向外周,致使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全部或大部分转为动能而形不成侧压。
也就是说,只有在外周阻力的配合下,心脏射出的血液不能迅速流走,暂时存留在血管向心端的较大动脉血管内,这时心室收缩的能量才能大部分以侧压形式表现出来,形成较高的血压水平,所以,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必须有足够的循环血量足够的循环血容量是形成血压的重要因素。
如果循环血量不足,血管壁处于塌陷状态,便失去形成血压的基础。
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失血性休克,就是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血压降低。
(3)大血管壁的弹性正常情况下,大动脉有弹性回缩作用。
在心室收缩射血过程中,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大动脉内的血液不可能迅速流走,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大动脉壁的弹力纤维被拉长,管腔扩大,心脏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从动能转化成位能,暂时贮存在大动脉壁上。
当心脏舒张时,射血停止,血压下降,于是大动脉壁原被拉长的纤维发生回缩,管腔变小,位能又转化为动能,推动血液流动,维持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由此可见,血压的形成是在足够循环血量的基础上,心脏收缩射血,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大动脉弹性将能量贮存,由动能转变成位能,又转变成动能,从而维持了血液对血管壁的一定侧压力,推动血液流动,保持正常血压。
当心室收缩时,血流迅速流入大动脉,大动脉内压力急剧上升,于心室收缩中期达最高,称为收缩压(或高压);当心脏舒张时,血液暂停流入大动脉,以前进入大动脉的血液借助血管的弹性和张力作用继续向前流动,此时动脉内压力下降,于心室舒张末期达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或低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从上面所述,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心室收缩力和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是维持舒张压的重要因素,另外,足够的循环血量是形成血压的前提。
那么,循环血量的改变是怎样影响血压的呢?(1)循环血量:在失血时,循环血量可显著减少。
若失血不太多,只占总血量的10%~20%时,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如使小动脉收缩,以增加外周阻力,同时使小静脉收缩以减少血管容积,这样仍可维持血管的充盈,使血压不致显著降低。
若失血量超过30%,对一般人来说,神经和体液作用已不能保证血管系统的充盈状态,血压将急剧下降,必须紧急输血或输液,补充循环血量,否则病人将有生命危险。
(2)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增加时,射入动脉的血液量增多,则血压升高;反之,心输出量减少时,血压降低。
由于心输出量决定于心跳频率和每搏输出量。
而每搏输出量又决定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
所以,心跳的频率、强度和静脉回流量的改变,都可影响血压。
例如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由于心室跳动过缓,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收缩减弱,都可使血压降低而造成循环机能不足。
劳动或运动时,静脉回流量增多,此时,由于心肌代偿性收缩增强,心输出量随着增加,故血压升高;静脉回流量减少,则心输出量也减少,血压也就降低。
我们学习和掌握血压形成的机理及循环血量的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对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例如,大量失血后,血压下降主要是循环血量减少,这时应通过输液补充血容量进行治疗。
而急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和血压下降,心功能不全是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这时则必须应用强心药物提高心脏功能,如果单凭血压下降一点就大量输液,则反而增加心脏负担,并加剧肺部的充血和水肿,对病人非常不利。
血压是怎样调节的?血压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进行。
1 神经调节(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和四肢肌肉一样,有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神经叫植物神经,如交感神经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活性物质。
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乙酰胆碱的活性物质。
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对抗,相互协调的。
(2)压力感受器机制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
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动脉血压由低逐渐升高时,感觉末梢受压力影响兴奋增加,而发放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达心血管中枢,改变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使降低反射的活动增强,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而保持动脉压在一定的水平。
相反,当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将信息传到血管中枢,降压反射减弱,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3)化学感受器系统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
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当血压下降时,感受器受到刺激,它们可发出信号,通过血管舒缩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以调节动脉血压,使之恢复正常。
2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血液和组织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作用。
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使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