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ppt课件

REPORTING
杜甫的儒家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 爱、孝道和忠诚,认为这些都是
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儒家礼义观念
杜甫在诗歌中经常提到礼义,认为 礼义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规范和约 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至关重要。
儒家天命观
杜甫认为天命决定个人命运和社会 兴衰,因此他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 问题,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 进步和正义而努力。
02 03
诗句解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狂风肆虐、茅屋被掀的 景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对广厦 千万、天下寒士安居乐业的向往。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描绘个人遭遇 来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PART 03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 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 之一。
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被 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ART 02
杜甫诗歌赏析
REPORTING
杜甫的诗歌风格
01
02
03
04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沉,语言节 奏鲜明,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波
杜甫苦, 呼吁正义和人性。这种精神启示我们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关注弱 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独立思考
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和见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启示我 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权威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自幼聪颖好学 ,少年时游历于洛阳、长安等地。
杜甫的文化意义》(下) -莫砺锋

杜甫一生因为飘零各地,走过许多地方,他的死亡、他的去世、他的安葬至今都是一个谜。他到底是怎样去世的?他安葬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所以现在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很多杜甫的遗址,杜甫的坟墓就有八座之多,有八个地方有杜甫的坟墓。其中有四个地方就是湖南的耒阳和平江,还有河南的巩县和偃师,这四个地方的杜甫墓都被当地人认为是真的,争得很厉害。大家都说这里才是真正的杜甫的坟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希望这位伟大诗人是安息在我们这个地方,安息在我们这个家乡。当然更加著名的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我每次到成都去,一定要到杜甫草堂去朝圣。杜甫草堂现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一个花园,一个园林,它里面亭台楼阁,花木扶疏非常优美,境界非常好。当然杜甫生前没有住过这么好,杜甫生前住的草堂就是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描写的那个破草房。那么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一座园林被称为“杜甫草堂”呢?我想成都草堂呈现着今天这样的规模,这是后代的人民为杜甫落实政策,就是后代的人民觉得我们的伟大诗人不应该住在一个漏雨的破草房里。他应该住在一座安静的、优雅的一个园林里面,让他对着花木,对着亭台楼阁,更好地写他的诗篇,所以成都草堂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这是杜甫在文化上的一个巨大的影响。
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杜甫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杜甫的诗歌表现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等不同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含蓄深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其艺术价值被誉为“唐诗之冠”。
4. 杜甫的诗歌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手法对于宋代诗人、元曲作家和明清小说家等后世文学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节点。
- 1 -。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擅于挑选出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予以艺术的归纳,刻画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亡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暴虐懦弱的大臣……共同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独特的具备典型意义的形象,就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这首诗嘲讽了杨氏兄妹的骄纵酒色,坎坷地充分反映了君主的暴虐和时政的腐败,精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柔和的笔触,独特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描绘场面和情节,使诗人自己的女性主义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
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姓名:柯昌江教育层次:本科学号:070635省级电大:陕西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商洛分校指导教师:教学点:目录一、目录.... .... .... .... .... .... .... .... .... .... .... . (2)二、序论.... .... .... .... .... .... .... .... .... .... .... . (3)三、杜甫的巨大成就.... .... .... .... .... .... .... .... .... . (3)1、杜甫的成就....... ....... ....... ....... ....... . (3)1)、强烈而鲜明的思想内容.... .... .... .... .... .... .... . (3)2)、杜甫对战争与和平有正确的认识.... .... .... .... .... . (4)3)、杜诗还表现了全面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 .... .... . (5)2、尽善尽美的形式风格.... .... .... .... .... .... .... . (5)3、杜甫诗歌的美学意味鲜明而强烈.... .... .... .... .... . (7)4、小结.... .... .... .... .... .... .... .... .... .... . (7)三、杜甫的示范意义.... .... .... .... .... .... .... .... .... . (8)1、中晚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 .... .... .... .... . (8)2、两宋对杜甫诗歌的深化与求变.... .... .... .... .... .... . (8)3、元、明、清与近代对杜甫的继承.... .... .... .... .... . (8)4、小结.... .... .... .... .... .... .... .... .... .... . (8)四、结语.... .... .... .... .... .... .... .... .... .... .... . (9)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姓名:柯昌江学号:070635【摘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
关于杜甫草堂的资料

关于杜甫草堂的资料
以下是关于杜甫草堂的一些资料:
建筑风格:杜甫草堂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园林式建筑,占地面积约为3.2亩。
它由多个院落和建筑物组成,包括主楼、东西厢房、后花园等。
建造年代:据考证,杜甫草堂最早建于公元759年至762年之间。
然而,原始建筑已经毁损,现存的建筑大部分是明代和清代重修的结果。
杜甫生活:在杜甫草堂生活期间,杜甫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他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晚年,并以其深邃、激昂和感人肺腑的诗歌风格被誉为“诗圣”。
文化意义: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杜甫草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对杜甫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艺术的珍贵见证。
参观景点:杜甫草堂内有许多景点值得参观,包括杜甫像、杜甫手迹石刻、蜀道亭、芦雪亭等。
游客可以欣赏到杜甫的文化遗产,并感受到他的诗意和境界。
现状:目前,杜甫草堂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它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
莫砺锋讲解杜甫文化的意义

主讲人简介:莫砺锋,汉族,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
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
现为九届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主攻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四部、合著三部,参加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两种,在全国一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曾于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的培养对象,200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上)内容简介: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
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
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
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
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
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
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
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1. 引言1.1 概述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现实描写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杜甫诗中所体现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并从中挖掘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研究目的;接着,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详细分析杜甫诗歌的社会背景,并剖析其揭示社会阶级矛盾和不公正现象的能力;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杜甫诗中体现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第四部分将进一步讨论杜甫诗对当代社会具有的启示和影响;最后,我们在结论中总结整篇文章,并强调杜甫诗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对当代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杜甫诗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的分析,深入理解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道关怀的表达,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并激励人们珍惜当下、关注弱势群体并积极行动起来改变世界。
此外,本文还旨在传承杜甫诗中所体现的精神,呼吁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我们将发现杜甫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意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2. 杜甫诗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2.1 杜甫诗歌的社会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社会问题丛生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频繁、封建统治腐败、民众苦不堪言的局面中。
杜甫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社会现实,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的关切。
2.2 揭示社会阶级矛盾和不公正现象杜甫的诗作中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存在的明显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正现象。
他通过描绘农民被剥削、贵族享受特权、官吏贪污腐败等画面,清楚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登高》一诗中:“冯唐易老簪环落,渔舟唱晚鸿雁过”,通过对贫困壮士冯唐命运逆转和被迫离开官场后心境变化的描写,抨击了贵族特权和政治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一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
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
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
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泅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杜甫画像》,《临川先生文集》卷九)而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则说:“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剑南诗稿》卷三三)到了理学宗师朱熹,则从更明晰的理论角度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提出了崇高的评价,他说: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于汉得垂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丰范文正公。
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王梅溪文集序》,《朱文公文集》卷七五)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
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
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甫的意义决非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光辉已经照耀到整个中华文化史,从而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指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第2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决定把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可见,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阐述杜甫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
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的大范畴内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走近杜甫。
二中华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核心的价值则在于它的人本精神。
无论是主张维护群体利益乃至杀身成仁的儒家,还是主张爱护个体生命乃至逃归山林的道家,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由于前者更适应先民们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必需以群体的力量来求得生存的现实,所以儒家的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选择。
一部中华文化史,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而其它的思想则都是它的补充而已。
杜甫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便成为古代学术的主要内容。
大致说来,这种学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唐的章句训诂,另一种是宋明的义理探讨,后人常把它们简称为汉学和宋学。
从表面看来,唐代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唐人既没有留下象汉儒那样博大精深的经典注疏(唐初编纂的《五经正义》说经本着“疏不破注”的精神,在经学上并无多大发明),又没有留下象宋儒那样思入毫芒于的理论辨析。
唐代的韩愈虽然以恢复儒道自任,可是在宋代理学家看来,他对儒道的理解是非常粗疏、肤浅的。
那么,唐人果然没有为儒学的昌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吗?我认为至少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诗人杜甫。
从表面上看,杜甫并没有为儒家思想作出明显的贡献。
他既没有皓首穷经,也没有排斥佛老,在儒学史上似乎没有他的位置。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那就应该重新思考这个间题。
儒家是极其重视实践的。
孔子、孟子虽然没有象墨子那样摩顶放踵的苦行,但他们与古希腊的哲人不同,他们从未沉溺于苏格拉底式的空谈,更未幻想进入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孔、孟所奉行的是以实际行为来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以实际行为来实现其政治理想。
他们的哲学是属于人间的,是脚踏实地的,是不离开日用人伦的。
试看孔、孟一生的行事,著书立说只是在劳攘奔走终于明白道之不行的晚年才进行的,即使是他们决定以立言来实现人生的不朽后,其理论表述仍然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见《史记·太史公自序》)为显著特点。
可以说,实践是儒学的灵魂。
而杜甫对儒学的伏膺正是体现在这个方面。
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他“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卷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本。
儒家主张行仁政,杜甫则为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大声疾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承丈二十二韵》)儒家谴责暴政,杜甫则用诗笔对暴政进行口诛笔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杜甫得以在朝廷里参政时,他不避危险面折廷争,展示了儒家政治家的可贵风节。
当他远离朝政漂泊江湖时,也时时处处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安史乱起,有多少高官贵人在叛军凶焰所笼罩的长安屈节或苟活,而刚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微职的杜甫却独自冒着“死去凭谁报”(《喜达行在所》之三)的危险逃归风翔。
这既是他对儒家夷夏之辨的思想的实践,也是慎独的道德修养模式的实施。
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
儒家极其重视修身,认为这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宪问》),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子·滕文公下》),杜甫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他不但在早年身处长安时怀有儒家的政治理想,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漂泊西南时仍对之念念不忘。
他不但在忧国忧民这种大事上体现出儒家的人格风范,而且在待人接物等日常琐事上也同样体现出儒家气象。
更重要的是,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位居卿相的重要政治人物,上引朱熹所表彰的五位人物中,除杜甫一人之外,都是如此。
由于仕途显达的人只能是极少数,所以如果以他们为楷模,让一般人去仿效的可操作性是不大的。
杜甫则异于是。
杜甫在仕途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在人生道路上也可算是一个命运多并者。
杜甫的命运正是一般人所容易遭遇的,既然杜甫能够在如此的平凡人生中完成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树,那么当然会使人产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联想,从而增加修行进德的信心。
因为对于常人而言,一个高不可攀的楷模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建立丰功伟业的机会也是可遇而不可期的。
只有当他们觉得楷模就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时,只有当他们觉得在平凡的人生中也能实现理想时,才可能产生仿效的冲动。
如果说先秦的儒者已经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可贵命题,而宋明理学家的一大成就是在理论上阐明了“满街都是圣人”的可能性,那么杜甫正是以他的人生实践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对于一向以“有教无类”为宗旨的儒家来说,“诗圣”杜甫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由于杜甫具有上述特征,他才被后人选择为人格的典范。
例如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人来说,忠君当然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然而,历史上的忠义之士不计其数,有许多人的行为比杜甫更为引入注目,甚至不乏达到惊天地、动鬼神的程度的,为什么后人还要选择并无惊人之举的杜甫作为典范呢?请看宋人苏轼的著名评论:“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钦!”(《王定国诗集叙》,《苏轼文集》卷十)的确,杜甫在平时常常心系君主,当他流落夔州偶食异味时,还想到“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槐叶冷淘》)苏轼的话并不是无中生有。
而且杜甫的忠君其实有一个特定的内涵,那就是希望通过贤明的君主来实现仁政,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萧涤非先生说:“与其i活比甫是‘一饭未尝忘君’,不如说他‘一饭未尝忘致君’。
什么是‘致君’?那就是变坏皇帝为好皇帝,干涉皇帝的暴行。
”(《杜甫研究》)第48页,齐鲁书社1980年版)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因为这符合杜甫的全部诗歌的实际内容。
于是,杜甫的忠君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希冀,它以日常的、平凡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种“一饭未尝忘君”式的行为是容易理解的,也是不难模仿的,它要比比干剖心、朱云折槛等英雄化的行为平易、切实得多,但却又是朝着同一个价值方向的。
宋儒认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本应体现于日用人伦,本应不依赖于外部事功,杜甫的行为正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
无怪宋儒要向这位穷愁潦倒的诗人献上“诗圣”的桂冠了。
三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
“仁”无疑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杜甫对之奉为金科玉律。
杜甫以其人生实践使儒家关于“仁”的概念更为丰富,更为切实可行,也就是使“仁”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都得到了加强。
首先,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而载入史册的。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
”(王安石《杜甫画像》)“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山谷外集》卷十六)这些诗句说明后人正是如此认识杜甫的,这是杜甫的最大性格特征。
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并非仅止于此,他对整个人类都怀有关爱之情。
在盛唐,诗人们对唐帝国的开边战争一般是持赞成态度的,即使高适、储光羲等人也未能免俗。
例如天宝年间对南诏的战争,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的《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等诗都持颂扬态度,唯独杜甫写了《兵车行》以揭露其对人民和平生活的严重破坏。
他在《前出塞》之六中更明确地指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说明他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同样怀有一颗爱心,所以对当时的开边战争独持异议。
杜甫对世间的其它生命也同样持有仁爱之心,他有句云:“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过津口》)“恻隐之心”本是孟子对人类善良本性的阐述,但是其原意只把人类当作侧隐的对象。
(参见《孟子·公孙丑上》)而杜甫却将这种善良的本性施及一切生命,这是对儒家精神的补充和光大。
杜诗中诸如“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观打鱼歌》)、“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题桃椰》、“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
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寄题江外草堂》)等诗句,都表现出对一切动植物的关爱。
我们不难注意到,杜甫最喜用充满爱抚的笔触描写弱小的细微之物,这些诗如《病橘》、《枯棕》等一般都认为其中别有寓意,也即它们都是用来象征苦难的人民的。
但是其中也有并无象征意义的,例如《舟前小鹅儿》:“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
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这首诗完全是即景之作,它表现了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呵护,是诗人的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
如果说宋儒关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张子全书》卷一)的命题是出于理论的演绎,那么杜甫却是以他的行为倡导着同样的精神。
这种把仁爱之心施及于天地间万物的精神,乃是中华民族伟大胸怀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而杜甫对这种民族精神的铸造无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