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语言的发展与演变
杜威十进分类法讲解

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研究
• 对DDC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分类法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
出版的分类学专著大多有专门篇幅介绍DDC,DDC第二十版已被译成中 文,此外还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总体说来,对DDC的研究主要有综合 评介、动态报道、比较研究、技术分析等几种方式,其中尤以前两种 情况居多。
•
在我查阅的有关DDC的论著中,对DDC的综合评介和动态报道居多,
back
• 当前,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文献信息处理网络化、全 球化已成为潮流,为文献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资源共 享,是图书馆界的共识。科学无国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作为科学载体的图书无国界。图书的全球流通迫切要求图 书的分类在国际间大体统一。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一种 国际通用分类检索语言,而《杜威分类法》以体系严谨、 结构完整、技术先进、类目详细、使用广泛、影响深远的 特点,发展为一部国际通用的图书分类法。更以它的电子 版、网站的推出并不断更新而有可能成为国际通用分类语 言的趋势和网络资源组织的发展方向。
back
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仿照和改造
• “五四”前后,DDC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并被作了适应中国图书和图书 馆的改造,使DDC在中国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继1918年沈祖荣与胡庆生 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后,当时共编制了二十余部“仿杜”、“改杜”、 “补杜”十进分类法,比较著名的有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1922)、刘 国均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等,这些分类法都没有突破DDC的十大部类 体系和小数层累制,在许多方面是照搬DDC,创新不多,但为了适应中国图书分 类的需要作了一些改造,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如皮高品的“杜威十进分类法评介”(1983)、戴维民的“杜威十进分
类法最近动态”(1986)和“杜威十进分类法二十版评介”(1990)、陈
名校考研真题库:《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名校考研真题库:《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第一部分复旦大学库4在中国古典乐器中,属于外来乐器的是()。
A.编钟B.琵琶C.箜篌D.七弦琴【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箜篌又写作空侯、坎侯,属古代弹弦乐器,分卧式和竖式两种,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卧箜篌为汉武帝时的乐人侯调所造,样子像琴而略小,七弦,用拨弹奏。
竖箜篌则是竖琴的前身,后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是古波斯乐器。
35“文化休克”现象较少出现在()身上。
A.旅游者B.留学生C.劳务输出人员D.移民【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文化休克”是指初处异文化的人对陌生环境产生的惶恐不安的情绪,并由此产生抗拒新文化而留恋旧文化的心理。
通常而言,旅游者在异国停留的时间短,而且有各种“保护”,他们通常不会感到生活上的不便或工作上的挫折。
一般来说,他们情绪高涨,而不是沮丧。
他们对于不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一般抱着好奇的态度,并不会因为投身其中而情绪低落或是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贰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共30分)四、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教育系统中,______是中心,是教育的主体部分。
【答案】教学查看答案【解析】教育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它是最重要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特别是进行智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
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是中心,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核心部分。
2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三方面。
即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______以及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
【答案】教师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查看答案【解析】课程的变化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教学方法的具体选择,则决定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教师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
3心理学把记忆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_____四个环节。
实际上体现了信息的输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
【答案】重现查看答案【解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
第十章汉语词义的演变

第十章汉语词义的演变在天天使用的语言中,细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一天之内一周之内,这无时不用的语言竟起有种种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就显示在词语中。
把词语放到一个较长的时期中考察,它的变化更为明显。
所以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词汇的说法。
对前代的文章要作注作释就是因为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人们已经不能辨识其义了。
词义的演变既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又是词义本质的一种体现。
可以说词义的一切重要问题都与词义演变有密切关系。
在讨论词义的演变中,有两个原则必须明确,一是词义演变既是共时的语言现象,又是历时的语言现象,词义演变的过程和结果总是在时空间的条件中实现和完成的。
二是词义演变既可以在词形的依托下进行,在词义变化的同时,词形也相应发生变化。
也可以不涉及词形,在同一个词形的范围内发生意义生老病死的过程。
词义的演变牵涉到相当广泛的内容,为了准确认识,可以将复杂的对象进行分解,下面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节词义演变的层次划分一、词义演变的两个层次:词语和义项前代学者对词义演变都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从古代的具体词义个别词义的发微考证式的词义演变梳理,到现代学者的归纳总结条理化的概括,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规律的研究进展。
古代的研究当以清代段玉裁的成果最为突出,他集中挖掘了单个词内部的引申义系列。
现代的许多学者也对此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王力在《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一文论述了词语的消失、残留、转生三种情况。
[1] 如果再加上词语的产生,那么对以词为单位的词语演变现象就大体都包括在内了。
朱星在《汉语词义简析》中认为:汉语词义的发展可以分出创造新词新义;创新词,存旧义;淘汰无用的旧词旧义;把旧词换上新义,旧义被淘汰;在旧词旧义中引申出新义;词义深化等六种情况。
这种归纳相当注意词的意义与词的形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
[2] 要全面地认识词义演变的全貌,首先有必要作词语的演变和单个词内义项的演变两个层次的划分。
因为词义演变在这两个层面上所表现出的变化活力、性质、是否与词形变化发生联系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不同。
第十讲:儿童的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_小学作文指导

第十讲:儿童的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一)重视对儿童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的研究甲:我们强调表象活动在言语表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言语的训练。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们头脑中的表象是无法直接交流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表象的最常用的手段是言语。
不仅如此,表象在人们头脑里存在并不是孤立的。
它的活动经常受到言语——主要是内部言语活动的指导、配合和制约。
儿童,实际上并不是在头脑里先通过表象活动形成一个个表象,然后再寻找一些词句去固定它、表现它,而是在大脑中始终有着表象活动与内部言语两种心理活动的交织。
儿童用字遣词的变化是同表象变化紧密结合的。
乙: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还表明:儿童头脑中储存的,在作文、说话中要表现的也不全是表象。
由于词、言语的概括作用,过去的经验,有的全部以词的形式保持在记忆的库房里;有的部分以词的形式,部分以表象的形式保持着。
以表象保持着的部分是形貌以及种种外部联系;以词语保持着的部分是纲目,是人们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
例如,儿童回忆过去参加的某次活动,可以想起活动中许多人物、场面的种种具体形象,这是以表象形式保持的。
儿童从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到的启发,受到的教育,对活动本质意义的认识,则更多的以词、言语的形式保持在记忆里。
甲:宁老师说的对。
儿童进行思考,对思考结果的回忆,把思考的结果明确地传递出去,都是离不开字词的选择和句式的安排,离不开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活动。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儿童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研究,努力掌握其规律。
(二)内部言语的基本特点乙:外部言语指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
研究这两方面的材料比较多。
限于时间,今天我们就不做重点讨论了。
对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多年来人们重视不够,至今研究的材料仍不很多。
袁老师,今天我们就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着重谈谈内部言语吧。
甲:好,那就先说说什么是内部言语。
心理学指出,内部言语不是指向于同别人交际的,而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不出声的言语活动;是同抽象思维、独立思考。
浅论词语的泛化问题

浅论词语的泛化问题10汉语言文学(1)张蕾100101054053摘要: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社会的变化折射于其中。
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最敏感、最活跃的的,语言的演变和发展首先表现在词汇的变化上。
词语的泛化就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的语言的变化现象。
关键词:词语,泛化,原因,方法,意义,趋势词语的泛化,通常是指词义的泛化,就是把本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推演到乙事物或其他多种事物上,或者把本适用于个别事物的词义演进到用于一般事物。
词义的泛化是词义发展变化的方式之一。
一、词语泛化的特点词语的泛化是指词义由专指一事物转指其他事物,同时保留专有意义,它既包含词义演变的结果也包含词义演变的过程,同时也呈现出了词义正处于发展定性过程中的变化方式及表现出来的意义。
它更注重词义适用范围的变化,泛化后的词义变化结果常常显现为新旧词义同现于一个词条下,甚至同一个义项中,它属于共时层面,显现在不同领域、不同语体的语言比较中,演化时期较短。
二、词语泛化的原因1、从语言的使用者来看。
当今社会活跃的语言使用者,包括青年学生、作家、学者、记者编辑和节目主持人以及广大普通民众,他们的知识背景较为深广,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思维日趋活跃,求新求异欲望强烈。
正是他们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生活的巨变,顺应交际表达的需要.创造性地在语境中使用新创造的语言,当这些创新用法为语言大众广泛接受而得以巩固后,词语的泛化过程就完成了,现代汉语词汇库中便增添了一个个新成员。
从现代人的语用心理看,求新求雅讲究品位追求时代与文明气息,是现代人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用语言包装形象人际交往的需求。
如“反差”原为术语,本用于指摄影中照片、底片或景物等黑白对比的差异.后突破专业术语局限,用于“(人或事物优劣、美丑等方面对比)的差异”,如“获奖与受冷落的反差“、“不必太在意中国队的‘反差’等”。
2、从语言结构本身来看。
新事物新现象总是层出不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词汇系统具有先天的不自足性,这就决定了语言的词汇系统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以达到动态平衡。
英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英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1. 古英语时期(4501066年)古英语是英语的早期形式,其词汇、语法和发音与现代英语相比有很大差异。
这一时期的英语受到拉丁语和古诺斯语的影响,词汇量相对有限。
古英语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贝奥武甫》等史诗,这些作品为后世研究古英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中古英语时期(10661500年)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后,法语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官方语言,而英语逐渐沦为民间语言。
然而,英语并未因此消失,而是在不断吸收法语、拉丁语等词汇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的英语,语法和词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现代英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现代英语早期(15001700年)15世纪末,英国成为世界强国,英语的地位逐渐上升。
这一时期,英语大量吸收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词汇,词汇量迅速扩大。
随着印刷术的传入,英语标准化进程加快,语法和拼写逐渐规范。
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更是将英语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 现代英语时期(1700年至今)18世纪以来,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扩张,使得英语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
现代英语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继续发展,形成了多种英语变体,如美式英语、英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
这些变体虽有差异,但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沟通无障碍。
英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今,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日益巩固。
了解英语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语言,增进国际间的沟通与理解。
5. 语言的融合与创新英语的演变并非孤立进行,它不断地吸收其他语言的精华,实现自我更新。
在18世纪至20世纪,随着全球贸易、科技和文化的交流,英语词汇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例如,从印度语中借来了“瑜伽”、“丛林”等词汇,从阿拉伯语中借来了“咖啡”、“算法”等。
这种语言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英语的表达,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共生。
6. 语法结构的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语法结构逐渐简化。
10的不同表达方式

10的不同表达方式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交场景中,人们经常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观点。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差异,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10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语言、书面表达等。
这些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递信息、理解他人和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这些表达方式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每种表达方式的定义和特点,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们将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种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场景和技巧。
最后,我们将对这些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到不同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掌握适当的表达技巧,并能够在各种交流和沟通环境中灵活运用。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发展中,良好的表达能力都是一项重要的素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和达成共识。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探索第一种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方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探讨10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思考。
具体而言,文章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对本文要探讨的10种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概述,解释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详细介绍这10种不同表达方式。
2.1 表达方式一:对第一种表达方式进行介绍,包括其定义、用法和特点。
同时,通过实例或案例来说明该表达方式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2.2 表达方式二:对第二种表达方式进行介绍,同样包括定义、用法和特点。
并举例说明其实际应用以及与其他表达方式的比较。
2.3 表达方式三:对第三种表达方式进行介绍,阐述其定义、用法和特点。
同样,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该表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十讲-儿童的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答:在“习惯”方面,也要留意培育孩子储存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要引导孩子随时把阅读、说话、听力、看电影所获得的簇新语言信息储存在记忆仓库里,随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些精彩的单词和句子。
我认为我们在这里应当留意的是,一个词,一个词,不管它是好是坏。肯定要引导孩子接触详细的语言环境,咀嚼消化,思索这些词语表达了什么。让句子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生动表象。
B:缘由好像在于这个单词或短语与头脑中这个完整而困难的含义有很强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一个词一个短语就代表了整个联系的信息。
答:没错。
(三)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答:心理学探讨表明,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大声思索的阶段。洪亮的思维以外在的有声语言为物质外壳。初入学校的孩子主要是通过要留意的是,引导小学生驾驭语法(词法、句法)结构,不仅要从简洁的语法结构逐步训练到困难的语法结构,还要从“实际应用”发展到“逐步理解”,再到“有意识的驾驭”。对小学生系统地教授抽象的语法学问,或者让学生在没有生活现实和语言环境的状况下用“句型”造句,都是不合适的。
b:如何引导孩子造句,如何引导孩子在实际应用中渐渐理解语法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单词,的确是一个值得仔细探讨的课题。记得韩琦在教基础训练,指导孩子学习假设关系句型的时候,给全班同学介绍了一篇学问短文,作为课外读物。本文所描述的状况和介绍的方法,可以作为指导儿童“选词造句”的参考,以提高他们的言语水平。
比如黄老师让学生在孩子驾驭了100以内两位数加(或减)的计算规则的基础上做这个练习。
[言语训练纪录片]10-2
老师展示了公式:43 39
老师:请仔细看题,根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规则仔细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音演变的几条重要规律
浊音清化。 尖团合流。 古无轻唇音。 声调的变化。
汉语语音演变的几条重要规律
浊音清化。(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 中古音系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 声母统称为“全浊音”。
声母 声调 平 上 入 去
全清(清不送 气)
波包搬兵
补保板饼
普品捧 部抱掰
(二)词义的发展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 生了变化。从古到今,通过不同历史时 期对词的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词义 在不断地演变。 汤:热水“冬日则饮汤”“赴汤蹈火”
1.原因
社会的变化 书(动词):书写 ----写成的字(书信)----有文 字的读物(书籍)。 原始社会:书=契 语言系统的变化 脚—足 脸---面
2.词汇演变的表现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消亡 (3)词语的替换
2.词汇演变的表现
(1)新词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 逐步深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中就 要不断地产生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如: “冰箱”、“航天飞机”、“登月火 箭”、“经济开发区”、“集装箱”、 “快餐”、“席梦思”等。
(2)旧词的消亡
(1)旧事物消失,代表这些事物的词也就因 为不再被人们使用而成为旧词,逐渐从词 汇中消失。在没有文字的语言里,某种事 物消失了,代表这种事物的词也就随之消 失。在有文字的语言里,某种事物消失了, 表示它的词却可以保留在文献中,需要时 还可以拿来使用。如“宗庙”、“进士”、 “红卫兵”等。
第二,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 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
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在有的地区发生变化,在 在有的地区则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
方言或亲属语言。
有的地区则不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
北京话中的“你先走”,在粤方言中则说成“你
行先”,这是语法发展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
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 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 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 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 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 式。
二、语言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的表现: 第一,语言各个要素发展不一致。 语音:变化显著,较慢 词汇:快/慢 语法:慢 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仅是体现在语言的三 要素,就是其中某一要素,其内部发展 仍然具有不平衡性。
眼---目
嘴—口
2.词义演变的途径
一是通过词义的引申产生新的词义。 “甲”: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 的第一阶段,由此引申为“第一” “尽”: “器中空”,就是穷尽了,不再 有了,由此引申为“达到极端” ,如“尽
善尽美”。
有时改变声调甚至改变字形巩固引申的结
果。
二是通过比喻来产生新义,如“后门儿” 本指房子、院子等后面的门。后来用它 比喻通融的舞弊的途径。
第十讲 语言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第二节 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第三节 语言要素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 第五节 语言的接触和融合 第六节 语言的类型分类和谱系分类
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作为一种社会现 象,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作为人类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发展又带有自身的 原因和规律。 研究语言的发展,是为了找出语言的发 展规律,使人们更好地驾驭和使用语言。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要素经 常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保持 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 因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受到破坏, 其他各要素就得随之作出调整,达到一 种新的平衡。
第二节 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二、语言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
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布报变并
铺炮片聘 步汴病
笔拨百
匹泼拍 弼钹白
次清(清送气) 坡抛攀 全浊 婆袍盘平
汉语语音演变的几条重要规律
尖团合流。 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ʨ ʨʹ ɕ) 的所有字在中古音系统中分别属于两组 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称为“精组” 和“见组”。 属于“精组”的中古是舌尖前塞擦音, 同现在(ts ts’ s)声母相同;属于 “见组”的中古是舌面后塞音,同现在 (k k’ x)声母相同。
3.类化和异化的作用
类化减少了某一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表现为语 法形式的减少;异化则是增加表示语法意义的表
现形式,丰富语法形式的内容。类化和异化是语
法发展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由于类化和异化的作用,语法趋向精密、 完善,实际上是语法的“自我规范”。 在这种发展中,具有多种语法意义的语 法形式常常分化,一种语法意义由一种
第一节 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原因,语言也不例 外。 两方面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一、语言发展演变的外部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强大动 力 (二)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 发展 (三)社会的接触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这只是 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语言发展的决定 因素还在语言系统内部。
(一)新语法要素的产生
语法手段的增加: 把字句 把 v. ------ pre.
两岸芦花一江水,依前且把钓鱼丝。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予家药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传。 洞庭云水潇湘雨,好把寒更一一知。 “把”由动词慢慢虚化为表示处臵意义的语法手段。
(二)旧语法要素的消失
(2)社会生活的改变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实现象划分得 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 以不同的名称,自然加重了记忆的负 担,。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加深, 就舍弃了这些不必要的区分或是改变区 分的方式,如通过词的组合来实现这些 区别。
(3)词语的替换
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发展中的一种常见 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是:只改变某 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 没有发生变化。如“工资”代替“薪 水”、“司机”代替“车夫”。
三、语法的发展演变
语法结构是语言的基础,具有稳固性。但是这种稳固性 仍然是相对的,只是语法的发展变化十分缓慢。
语法发展的原因 1、社会发展:交际需要,思维发展→调整某些语法规则 2、语言内部系统的语法变异→方言共同语、书面语口语、 阶级阶层
3、外来语影响→现代汉语受英语影响较大
语法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我们所指的语音发展、主要是历史音变。 但是非历史音变在语音发展中的作用, 也是不能排除的。因为许多历史音变现 象是以非历史音变为先导的
(三)语音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语音的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语音的变化 往往涉及整类现象的有规律的变化,同一 个聚合群中所有的成员都会发生有规则的 变化,我们可以把一定历史时期语音的有 规则的变化归纳成语音规律。 这主要表现在音位的分化和合并、音位之 间组合关系的变化两个方面。
2.异化 异化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某一语法形 式,在其他形式的影响下,发生形式上 的分化。异化使语法体系更加严密,语 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性更强。 古代汉语中,由于词的数目较少,常有 词的兼类现象,还经常用改变词的声调 的方式来区别词性的不同,称为“破 读”。如“长”“好”等。这就是语法 演变中的异化。
语法的发展也表现为不少语法手段消失了。 例如,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推测, 原始印欧语的名词有三个“数”、三个“性” 和八个“格”的不同形态,因而有“性”、 “数”、“格”三种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在 现代英语中很多都消失了。
(三)语法要素的类化和异化
1.类化
语法发展类化是指语法成分由不统一趋向统一, 形成表现形式一致的语法类别。例如,古代英语 里构成复数可以用附加法、内部屈折法,演变到 现代英语,内部屈折法的使用大大减少,绝大多 数名词的单数、复数的对立趋向使用加缀法,而 且统一使用词缀-s。
汉语语音演变的几条重要规律
古无轻唇音。 清代学者钱大昕发现“古无轻唇音”。 奉[f-] :棒[p-] 复[f-] :愎[p-] 反[f-] :板[p-] 甫[f-] :哺[p-] 发[f-] :拨[p-]
古汉语语音系统有复辅音:同族词 黑x-k 墨m-k mx-k 来l麦mml 命m令lml 勉m励lml 贪thom 婪lom thl 堕duai 落lak dl 旮k旯lkl
语法形式表达。
例如,古代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 有使动用法,如“尔欲吴王我乎?”“臣活 之”“美其服”等。这与其他语法结构产 生句法多义。发展到现代汉语后,名词的
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基本消失,
动词的使动用法演变为兼语结构,如“臣
活之”-“我使他活下来”。
第四节 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分化、统一的过 程,而这种分化和统一都可能导致语言 的分化和统一。原始语言经过了分化和 统一这两个基本过程,产生了今天世界 上许许多多的语言。
一、语言的分化
同一种语言的各方言之间的差别逐渐扩 大的过程就是语言分化的过程。方言、 社会方言和亲属语言等都是语言分化的 产物。
(一)方言(地域方言)
一种语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不能在整个社会的地理范围 内发挥交际职能,必然会形成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 这就是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古汉语中“儿”读“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