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史
中国会计发展古代史

中国会计发展古代史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为了有效管理财政,他制定了《律令》并设立了财政机构。
这些机构开始使用符号、字母和数字等简单的方式记录财务信息。
在秦代,还发展了“单书互补”的会计法,该法规定了财务文件的类型,如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记录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确。
汉代时期,由于国家财政状况的复杂性以及对税收和物品的监视需求,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
据史书记载,汉代会计人员通常在财务文件上注明各种收入和支出,并根据地区、年份和事件进行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统计和分析数据成为可能,进一步增强了会计记录。
到了唐代,会计记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商业繁荣和外交关系的扩展使得会计在财经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唐代制定的法律规定了财务报表和相关的会计原则。
此外,唐代还使用了“总计帐”的会计制度,该制度通过将各类收入和支出进行总计,形成全面的财务报表。
宋代时期,会计发展进一步扩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宋代会计人员开发了各种会计册簿和记录表格以记录财务数据。
此外,这个时期的会计还涉及到了征税和监督,以便有效地控制国家财政。
总结起来,中国会计发展古代史可以追溯到秦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确。
不同朝代的会计制度和记录方法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会计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更好地统计和管理国家财务。
这些古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现代会计的基础,并对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会计制度历史沿革(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原始会计到现代的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不断演变、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古代会计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初步形成。
当时,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主要职能包括赋税、征兵、赏罚等。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手工操作为主,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会计制度也随之得到了统一。
汉代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审计等方面。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官府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辅的格局。
同时,会计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唐朝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户部,负责全国的会计事务。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官府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辅,会计报表种类繁多,会计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在官府会计和民间会计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官府会计方面,会计制度更加规范,会计报表种类更加丰富;民间会计方面,会计制度逐渐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近代会计制度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会计制度受到了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会计制度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会计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会计学者开始研究西方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我国会计实践。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开始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借鉴西方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他以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会计环境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随着对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会计环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在论述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关注会计环境,正确处理好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的关系,促进会计工作的良性、健康发展。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生成和处理系统,又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会计离不开企业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2.1企业外部环境对现代会计发展的影响
企业会计环境问题研究是会计环境影响关系问题微观研究的基础。本文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外部环境对现代会计发展的影响。
2.1.1政治环境因素对其影响
政治环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阶段发展方式,采用的各种政策、方针、路线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无论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经济对于会计是相互联系,起着一定的根本性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也是随之发展而改变,但是会计却又独立于政治,但是又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作后盾,没有好的环境,经济就不能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同时,会计也会发展的比较缓慢,当处于政治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经济能够对外扩张,经济的交流也会更加频繁,这时会计的智能会更加凸显出来,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健全对于会计来说也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法律健全的情况下,那么会计的交税各种营业税增值税都会很明确,而那些不是特别明确的条款,则会给一些不遵守法律法规的人留一些偷税漏税的行为,我们会为主张正义而努力,政治的稳定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经济的不断发展则会促进会计体系的健全。
中国会计通史

中国会计通史一、中国古代会计的起源中国古代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财务管理。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繁荣的商业活动促使了财务管理的需求。
商代时期,商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记账方法来记录交易和财务信息。
这些记账方法主要包括记文字、记符号和记算珠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活动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记账方法也逐渐演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账方法也更加规范和系统化。
商人们开始使用记账簿和记账凭证来记录交易和财务信息。
二、中国古代会计的发展中国古代会计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期,财务管理的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这个时期,会计工作日益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会计人员。
他们通过记账簿和记账凭证来记录交易和财务信息,并进行核算和报告。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在明代,会计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会计著作。
清代则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现代会计的诞生中国现代会计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引进了西方的会计制度和方法。
同时,中国的工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会计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中国开始制定和实施自己的会计制度,建立了新中国的会计体系。
会计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和科学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四、中国现代会计的发展中国现代会计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这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开始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
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提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同时,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会计职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史第一阶段:清朝末期(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外国的商业贸易逐渐开始在中国发展,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会计制度。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增加,一些洋行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并且开始引入现代化的会计手段。
由于洋行的出资结构对内部控制较为注重,他们进行的会计核算较为规范,会计凭证的使用以及对账和对账的方法逐渐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民国时期,中国国内对会计事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逐渐推进。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会计法》,这是中国会计史上的第一部正式制定的会计法规。
此后,会计师制度也得到了发展,1929年成立了中华会计师公会,标志着中国会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会计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自身特点,如:资产负债表的使用、现金流量表以及利润表等各类会计报表的应用。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逐渐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在这一时期,会计与国有企业管理密切相关。
1954年,中国正式引入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
这一时期的会计主要以政府决策和管理为导向,会计师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会计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对外开放、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
会计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会计制度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未来,中国的会计发展仍将与国家经济形势和需求相互作用,继续发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作用。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会计史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其中包括了财政、法律、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其中也涉及到会计。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要追溯到近代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中国开始接触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实务。
1902年,中国开办了第一所会计学校,北京高等商业学堂,成为中国最早的会计专业培养机构。
这标志着中国会计的正式发展。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的会计工作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1951年,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编制和发表会计报表的细则》,这是中国会计报表的最早规定,标志着中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提升。
1954年,中国成立了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并通过了《全国会计工作纲要》。
这一时期,中国会计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和规则,而且会计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会计工作也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创新和的机遇。
同时,中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更加深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进步的过程。
中国会计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体现了中国会计从单纯的记录和报告到更加重视信息披露和决策支持的变化。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会计领域也会进一步壮大和完善。
中国会计史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会计史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一、中国会计史研究现状中国会计史研究是会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体系。
现阶段,中国会计史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会计史基础研究会计史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对古代财务记账和会计实践的整理、归纳和总结。
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了古代财务记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古代会计实践的分析和总结等。
通过对古代记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会计实践的方式、规则和特点,为了解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积淀经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会计史教育与教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领域,其研究主要包括会计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会计史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对于加强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认识、了解会计学科的历史渊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会计史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保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2. 推动会计史教育与教学未来,中国会计史研究应该积极推动会计史教育与教学的发展,加强会计史课程设置,拓展会计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会计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对会计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和专业人才。
3. 加强会计史与会计理论的研究未来,中国会计史研究应该加强会计史与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古代会计实践的理论归纳和总结为突破口,推动当代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会计学科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底蕴。
中国会计史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并且将在历史研究和实践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希望广大会计史研究者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会计史研究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会计学科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到1949年间。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的会计理论和实践。
为了提高国家财务管理水平,中国政府派遣了一批学生到美国和欧洲留学。
他们接受了先进的会计教育,学会了西方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同时,中国也开始了编制和颁布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工作。
第二阶段是1949年到开放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会计工作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会计学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特点和方法。
同时,中国也开始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学习他们的会计经验并借鉴他们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是开放以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全面引入国际会计准则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逐渐深入,私营企业和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中国开始进行会计制度,推动会计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会计教育和研究的支持,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会计学术研究者和专业人才。
目前,中国会计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的会计准则和规范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国际会计界中崭露头角。
中国会计学术界也在不断推动会计理论和研究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国会计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到消化再到创新的过程。
从学习西方的会计理论到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会计学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
进程,中国的会计学也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会计史
班级:会计二班姓名:苏玲玲学号: 3101120038 学院:京江学院
中国会计史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会计的基本概念,中国会计史的基本概念,我国会计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会计发展的基本概述。
从本文中可以了解到我国会计的基本情况,加深我们对会计的理解。
关键词:会计、中国会计史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account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Chinese accounting history, China's accounting development process, as well as various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basic overview of accounting. As can be learned from this articl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 's accounting,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accountingUnderstand.
Key words: accounting、Chinese Accounting History
一、会计的基本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中国会计史的基本概念
中国会计史有两种定义(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阐述中国会计发展过程,探讨中国会计发展规律的专业历史学科,全称“中国会计史学”。
中国会计史学是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和经济史学的组成部分,它以中国会计历史为研究对象,采有历史研究的技术方法,主要任务是以时序为线索,通过运用具体历史事实,提示和阐明中国会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会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现代会计提供历史借鉴,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依据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预测中国会计的发展趋势,以促进现代会计的发展。
会计史有两种定义(1)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会计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专业历史科,全称“会计史学”或“会计历史学”。
会计史学是会计不和经济史学的组成部分。
会计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会计历史为研
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的技术方法坚持“史”、“论”结合,按照历史顺序,史实,提示和阐明会计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现代会计提供历史借鉴,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依据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预测会计的发展趋势,促进现代会计的发展。
中国会计史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当时已有一些会计史专题研究成果见诸会计刊物,如冯抑堂的《吾国古代之会计研究》、林道俊的《我国古代政府会计制度之演进研究》、张心澄的《吾国会计史第一页之研究》等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70年代间,中国会计史学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初,国家商业部拟定会计科研课题,分派湖北财经专科学校进行“中国会计发展史”课题的研究。
三、中国会计史的发展历程
1、先秦至秦汉
中国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人们已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他收支。
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
到奴隶制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为适应统治阶级管理经济的需要,官厅会计部门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
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
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
在周代,会计一词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即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官契”等)、帐簿(当时的“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如《周礼》中讲的"日成"、“月要”和“岁会”报告)。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构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
以"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体现。
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以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的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的普及运用,以及在战国中后期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籍”(专门登记粮草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等,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础。
秦汉时,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
特征的单式收付记帐法,并对一部分收支以钱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
这是中式会计获得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2、隋唐至宋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
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现金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
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
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
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
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
3、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单式簿记的持续发展和复式簿记产生的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和产生,在民间商界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帐法:①、“龙门帐”。
它把全部经济事项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和资本)四大类,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处理帐目。
龙门帐的特色表现在年终“合龙”结算方面。
凡进项减去缴项等于存项减去该项者,为“龙门相合”,否则为“龙门不合”。
②、“四脚帐”,又名“天地合帐”。
此种帐法有两种结册编制,一为“彩项结册”,相当于近代的“损益计算表”;一为“存除结册”,相当于近代的“资产负债表”。
“四脚帐”的试算平衡,勾稽全部帐目是在“存该结册”上进行的,该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天方,下部称为地方。
凡上、下两部分数额吻合谓之“天地符合”,否则为“天地不合”。
在当时,这两种帐法代表着中国会计的先进水平。
4、近代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会计出现了中式会计的改良和借贷复式簿记的引进同时并存的局面。
清末,蔡锡勇(?~ 1896)《连环帐谱》(1905)一书,为中国引进借贷复式簿记之开
端;谢霖(1885~1969)与孟森合著的《银行簿记学》(1907)一书,为引进借贷复式簿记创造了条件。
1908年大清银行创办之时,即采用现金收付复式记帐法,为中国改良中式簿记之先声。
5、中华民国时期
大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借贷复式簿记,中小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中式收付簿记。
30年代会计师徐永祚(1891~1959)发起了改良中式簿记运动,拟订《改良中式簿记方案》(1933),但未能广泛推行。
与此同时,会计师潘序伦(1893~1985)通过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图书用品社编著、出版多种会计书刊,使借贷复式簿记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此外,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过会计法及其他一些会计法规,但未能贯彻执行。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从此,中国会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一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004.
[2] 高治宇.《中国会计发展简史》,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