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抽油机井泵效延长检泵周期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井下抽油泵的泵效是指单位时间内泵送的油液量与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之比。
为了提高井下抽油泵的泵效,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 优化泵的设计:合理选择泵的类型和结构,使其适应地质条件和油井特点,提高泵的效率。
可以选用高效能的离心泵替代传统的柱塞泵,减少能量损失。
2. 优化泵的工作状态:通过调整泵的转速、液柱长度、进排油管直径等参数,使泵的工作点接近最佳工作状态,提高泵效。
合理选择泵相关设备的配套,如齿轮箱、驱动电机等,降低泵的能耗。
3. 降低泵的摩擦阻力:采用优质的油液和密封件,减少泵内部摩擦和泄漏,降低泵的摩擦阻力和能耗。
还可以采用陶瓷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减少摩擦阻力和能耗。
4. 提高泵的入口压力:通过应用人工提升方法或改善地层增压,提高井底液面,增加泵的入口压力,从而提高泵效。
但需注意不超过泵的最大工作压力。
5. 增加泵的冲程和冲次:适当增加泵的冲程和冲次,增加泵水泥程度,提高泵效。
但要注意不超过泵的额定工作范围,以免影响泵的使用寿命。
6. 进行系统改造和优化:通过改进井下管道系统、减少系统阻力,改善油液流动状态,提高泵效。
可以提高管道的直径、缩短进排油管长度等。
7. 定期维护和检修泵设备:定期清洗泵设备,保持其良好工作状态;检修和更换磨损严重的泵零件,提高泵的运行效率;及时排除泵设备故障,保障泵的正常运行。
8. 积极应用新技术:如采用变频技术控制泵的转速,在不同工况下调节泵的输出量,提高泵效。
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等远程监控技术,实时监测泵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泵的工作参数。
提高井下抽油泵的泵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泵的设计、工作参数调整、油液质量、泵入口压力、系统改造等,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提高泵效。
油井检泵原因和延长检泵周期的措施分析

油井检泵原因和延长检泵周期的措施分析油井检泵是石油钻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石油公司及时了解油井的产能状况,对于油井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油井生产过程中,油井检泵周期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油井内部的沉积物、地层条件变化等因素,导致油井检泵周期缩短,增加了石油生产公司的成本和风险。
本文将就油井检泵周期缩短的原因及延长检泵周期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油井检泵周期缩短的原因分析1. 油井内部沉积物的堵塞油井内部有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使用,沉积物在井口及井底逐渐形成堵塞,导致油井检泵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些沉积物的堵塞会增加油井检泵的压力,使得检泵的运行周期缩短。
2. 地层条件变化地层条件的变化对油井检泵周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地层条件发生变化,例如岩层疏松度降低、油层压力下降等,都会导致油井检泵的周期缩短。
3. 油井设备老化油井设备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设备老化,设备性能下降,从而导致油井检泵的周期缩短。
二、延长检泵周期的措施分析1. 定期清理沉积物针对油井内部长期积累的沉积物,石油生产公司应定期进行清理,可采用高压水冲洗或者化学清洗的方式,确保油井内部保持通畅,减少堵塞导致的检泵周期缩短。
2. 优化注入液体优化注入液体的选择,选择高效的注入液体,有助于减少沉积物的堆积,降低检泵的压力,从而延长检泵周期。
3. 调整检泵参数合理调整检泵的参数,例如增加检泵的压力,增加检泵的工作时间,减少检泵的频率,有助于延长检泵周期。
4. 更新油井设备及时更新油井设备,对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换和升级,能够提高设备的性能,延长检泵周期。
5. 加强油井监测加强对油井日常生产状态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油井内部的变化,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延长检泵周期。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石油生产公司可以依据油井的具体情况,结合上述措施,制定合适的检泵周期延长方案,并通过不断改进,提高油井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
1. 选择合适的抽油泵:根据井底情况、地层特点和井口压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抽油泵。
不同地层和工况下,选择不同类型的抽油泵,如离心泵、柱塞泵等,以提高泵效。
2. 优化泵的结构和材料:改进抽油泵的结构设计,减小泵的阻力,提高流体的流动
速率,从而提高泵的泵效。
采用高强度、耐磨的材料制造泵的内部零部件,能够延长泵的
使用寿命,保持泵的泵效。
3. 控制井口压力:根据地层压力和油井生产情况控制井口压力,使其保持在合理范
围内。
过高或过低的井口压力都会影响抽油泵的工作效率,适当调整井口压力可以提高泵
的泵效。
4. 采用先进的提升技术:引入先进的提升技术,如人工举升技术、气体助力技术等,可以减小抽油泵的工作负荷,提高泵的泵效。
5. 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定期对抽油泵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洗泵的零部件、检查密
封件的损坏情况、修复泵的磨损或破损部件等。
通过有效的运行维护管理,保持抽油泵的
正常工作状态,提高泵的泵效。
6. 优化井眼和油管:在井底增设井眼和油管,以减小油液流动的阻力,提高油液的
流动速率,从而提高泵的泵效。
7. 应用智能控制技术: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对抽油泵的启停、运行参数进行自动调节,以及实时监测泵的工况和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提高泵的泵效。
提高井下抽油泵的泵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优化,包括选择合适的抽油泵、优化
泵的结构和材料、控制井口压力、采用先进的提升技术、加强运行维护管理、优化井眼和
油管等。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提高抽油泵的泵效。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井下抽油泵是油田开发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其泵效的提高对于提高油井的产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1. 优化泵选型:合理选择泵的类型和规格可以提高泵效。
根据井筒形状、流体性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离心泵、潜水泵或柱塞泵等不同类型的抽油泵,以及合适的泵材质和尺寸。
2. 提高抽油泵的工作效率:通过优化抽油泵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提高泵的转矩转换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采用高效节流件、减阻件等技术措施,减小局部阻力,提高流体通过泵的能力。
3. 定期维护和检修:定期对泵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泵的各项性能指标处于良好状态。
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零部件,清洗排除堵塞物,保证泵的畅通工作状态。
4. 运用智能监测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智能监测技术对抽油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前预警和处理故障,避免泵的不正常运行,提高泵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5. 优化泵浦配置:根据井下抽油的工况要求,合理配置泵浦,将泵浦安装在最佳位置,以减少管道阻力和泵下压力,提高泵效。
6. 减少泵的摩擦损失:减少泵的密封件磨损,采用低摩擦材料,最大限度减少摩擦损失,提高泵效。
7. 控制系统优化: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对抽油泵进行控制和调节,根据井下工况实时调整泵的转速、流量和压力等参数,使泵工作在最佳工况,提高泵的效率。
8. 降低筒压差:通过减小井筒中的摩擦阻力和压力损失,降低井下的筒压差,减轻泵的工作负荷,提高泵效。
9. 采用高效节能措施:使用变频调速技术、节能型电机等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量损失,提高泵的工作效率。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包括优化泵选型、提高泵的工作效率、定期维护和检修、运用智能监测技术、优化泵浦配置、减少泵的摩擦损失、优化控制系统、降低筒压差和采用高效节能措施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井下抽油泵的泵效,提高油井的产量和效益。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抽油泵是油田生产过程中最核心的设备之一,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井下环境复杂、油层性质不同、油井天然产能差异等因素,经常出现抽油泵泵效达不到预期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
1. 优化油液系统在抽油泵运行过程中,油液系统的运行状况会直接影响泵效。
因此,优化油液系统是提高抽油泵泵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具体做法如下:(1)完善油井基础设施,确保油井地面油液系统的正常运行。
(2)加装油液泵,增大油液流量,提高泵效。
(3)优化油液管路,减少管阻、限制油液流通的窄口和弯道等,以提高油液流动性,减少能量损失,从而提高泵效。
2. 优化泵设计抽油泵的设计是提高泵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油层的特点和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泵型和参数,确保泵的工作性能最大化。
具体做法如下:(1)确定合适的泵型和参数,包括泵径、叶轮进口直径、鼓风器旋速等,以提高泵效。
(2)采用CAD技术进行泵的设计和优化,提高泵的机械强度和液体流动性能。
(3)采用先进的材料,如新型合金材料、陶瓷材料等,以提高泵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3. 优化井筒状态井筒状态也是影响抽油泵泵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化井筒状态可以改善油液流动性和减小泵的摩擦阻力,从而提高泵效。
具体做法如下:(1)清堵井筒,减小井筒壁面的摩擦阻力,提高油液流动性。
(2)加强井筒防护,减少井壁破裂和塌陷等现象,减小摩擦阻力。
(3)合理选用井泵放置位置,避免井泵受到沉积物、杂质等影响,提高井泵的泵效。
4.采用智能电控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电控技术在抽油泵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采用智能电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泵的运行参数,避免过载、过流等故障,从而保证泵的正常运行和泵效的优化。
具体做法如下:(1)采用智能电控器,实现泵的自动控制和监测,提高泵的生产效率和泵效。
(2)采用远程监测技术,实现实时监测泵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停车维修时间,避免生产损失,提高泵效。
油井检泵原因和延长检泵周期的措施分析

油井检泵原因和延长检泵周期的措施分析油井检泵是油田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运用一定的压力将地下的原油或天然气从井眼中提升至地面,保障了油田的正常生产。
在油井检泵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检泵可能会出现故障,进而影响整个生产过程。
对油井检泵的原因和延长检泵周期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油井检泵原因分析1. 良好维护不足油井检泵在长时间的使用中,若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和保养,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密封件磨损、阀门泄露、抽油杆变形等,这些都会导致检泵工作不顺畅,最终影响到整个生产的效率。
2. 天然气含量高有些油井在开采过程中,天然气含量较高,当地下液体面下降时,油井内部的天然气体积会逐渐增加,从而使油井检泵无法正常工作。
3. 井下环境变化井下环境受到地质构造、井筒几何形状及供液系统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井下的温度、压力和液位等参数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检泵工作不稳定。
4. 液体中含有杂质在油田开采的过程中,地下液体中可能会含有各种固体颗粒、杂质等,这些固体颗粒会通过检泵输送系统,造成设备磨损,严重时还会造成设备堵塞。
5. 设备老化随着油井检泵的长时间运行,设备的各个零部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老化,直接影响了检泵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二、延长检泵周期的措施分析1. 规范维护保养确保对油井检泵进行规范的定期保养和维护,包括清洗设备、更换易损件、检查润滑油情况等。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于延长检泵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2. 降低天然气含量对于含有大量天然气的油井,可以通过增加井筒的液柱压力,减少天然气的释放,从而降低对检泵的影响。
3. 优化井下环境合理规划井下综合管柱和井筒形状,以减少其对检泵稳定性的影响。
优化液压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降低环境变化对检泵稳定工作的影响。
4. 净化液体针对地下液体中的杂质和颗粒物,可以通过安装过滤器或者加强清洗工作,保障液体质量,减少对检泵设备的磨损。
5. 更新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更新迭代,替换老化零部件,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降低检泵故障率。
延长油井检泵周期的认识及对策

延长油井检泵周期的认识及对策【摘要】本文首先对油井检泵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类,以此分析影响油井检泵周期的主要因素;再针对某采油队油井发生检泵的特点,重点介绍了油井偏磨和出砂的解决措施及取得的效果,为进一步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检泵周期偏磨结蜡防砂1 前言油井的检泵周期不仅是考核采油队管理的一项指标,更重要的是检泵会给采油队的生产带来诸多不利。
例如,维护性作业费用的增加,产量的减少、管理难度的增大等问题。
因此,认真剖析油井的检泵原因,努力寻求治理措施,尽力延长油井的检泵周期十分重要。
2 影响检泵周期的主要因素2.1 原因的统计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油井检泵的原因主要有抽油杆偏磨,断、脱,油管漏,泵筒内结蜡、结垢、腐蚀、油井出砂等,此外还可看出,该队油井检泵的主因是抽油杆偏磨、断脱和结蜡,而偏磨趋于好转,断脱和结蜡现象却日趋严重,出砂现象也存在,结垢和腐蚀现象几乎没有了。
2.2 原因分析2.2.1?抽油杆偏磨07~09年由于偏磨而发生检泵的比例已占所有检泵井的30%以上,具体原因如下:(1)井斜引起抽油杆弯曲造成偏磨据统计,偏磨严重的油井大多数为斜井或定向井,由于受井深结构的影响,油管在入井后随着井斜或套管的变形形成拐点,进而在拐点处产生弯曲,造成油管和抽油杆之间的接触而发生摩擦。
(2)结蜡导致负荷过重造成偏磨油井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油管内结蜡严重,抽油杆下行过程中在结蜡井段的摩擦阻力增大,导致抽油杆弯曲造成偏磨,严重时会导致抽油杆磨断。
(3)含水的升高随着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的含水不断上升,原来管杆摩擦面由油面逐渐向水面的状态变化,动力摩擦因素也会随之逐渐增大,因而摩擦加快。
(4)生产参数的改变据统计2007年26口检泵井中,有8井次是调过生产参数后造成的检泵,因为短冲程和快冲次增加了抽油杆和油管相对摩擦的次数,造成了磨损加快。
2.2.2?抽油杆断、脱和油管漏抽油杆断(脱)和油管漏的真正原因,基本上可归结到同一类型的问题中,即抽油杆运行受阻。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技术措施井下抽油泵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设备,其泵效对于提高油井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一些技术措施:1. 选择合适的井下抽油泵类型:根据油井的特性、流体性质和工况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合的井下抽油泵类型,如潜水电泵、柱塞泵等,以确保泵的高效运行。
2. 优化泵的结构设计:改进井下抽油泵的结构设计,提高泵的效率。
采用合理的叶轮结构和密封装置,减小泵的内部泄漏,减少渗漏流量;优化泵的进出口设计,尽量减小阻力,提高泵的泵效。
3. 提高泵的故障检测和处理能力:加强泵的故障监测和检修,及时发现并处理泵的故障,以避免故障对泵效的影响。
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系统等设备,实时监测泵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故障诊断和排除。
4. 优化泵的动力系统:提高井下抽油泵的动力系统效率,如改进电机的效率和功率因数,减小传动装置的能量损耗等。
合理调节泵的工作参数,如泵的转速、进出口压力等,以提高泵的效率。
5. 优化井下抽油泵与井筒的配合:通过合理的泵和井筒配合设计,减小泵与井筒之间的摩擦和间隙,提高泵的泵效。
合理选择泵的直径和井筒的直径,减小泵与井筒之间的径向间隙和摩擦,减小泵的内部泄漏。
6. 加强泵的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井下抽油泵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泵的良好状态。
包括清洗泵内部,更换磨损部件,校准泵的工作参数等,同时加强泵的润滑和密封,以提高泵的效率和寿命。
7. 优化井下工艺措施:通过优化井下的工艺措施,减小油井的阻力和流体粘度,提高井下流体的流动性,从而提高井下抽油泵的泵效。
通过调整注汽量、注入辅助剂等手段来改善井底流体环境,减小泵的难抽现象。
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的关键是合理选择泵类型、优化泵结构和动力系统设计、完善故障检测和维护措施,并通过优化井下工艺措施以提高井下流体流动性。
这些技术措施可以综合运用,相互促进,以提高井下抽油泵泵效,提高油井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提高抽油机井泵效延长检泵周期
发表时间:2019-04-30T17:59:34.8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姜松1 谢仕洪2 宋晶鑫3
[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抽油机井冲次快慢对抽油杆、油管、抽油泵使用寿命有哪些制约关系,从而得出降低冲次是延长检泵周期的途径之一;其次针对调整抽油机井冲程大小,观察产量,功图的变化,从而达到提高泵效的目的。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第一油矿九区一队;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生产维修大队加工车间;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第二油矿
摘要:本文针对抽油机井冲次快慢对抽油杆、油管、抽油泵使用寿命有哪些制约关系,从而得出降低冲次是延长检泵周期的途径之一;其次针对调整抽油机井冲程大小,观察产量,功图的变化,从而达到提高泵效的目的。
关键词:提高;泵效;延长检泵周期
1:抽油机井冲次与检泵周期的关系
抽油机冲次是指抽油泵活塞在工作筒内每分钟往复运动的次数。
目前抽油机井冲次多为4次\分,6次\分,8次\分,其它有9次\分。
从定义上可以推算,以8次\分为例,理想状态下(无其它因素影响),1分钟活塞在泵筒内往复8次,一天为8×1440=11520次\天,一年为11520×365=4204800次\年,所以冲次越快,活塞往复次数越频繁,设备磨损程度越严重,检泵几率越高,检泵周期越短。
检泵原因主要为杆管偏磨断脱,油管漏失,抽油泵漏失。
下面结合实际针对快冲次(8次\分以上)的井对杆、管、泵有哪些影响进行分析。
1.1.抽油杆
抽油杆位于油管内,连接活塞,与它同时做上下往复运动,将液体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造成抽油杆杆断偏磨主要有两个力的影响,一个是抽油杆本身的弹性力。
由于抽油杆是一种弹性体,当驴头开始上行时,游动阀关闭,液柱载荷作用在柱塞上,使抽油杆发生弹性伸长。
下冲程开始时,吸入阀立即关闭,液柱载荷由抽油杆柱逐渐移到油管上,使抽油杆缩短。
因此抽油杆在这种伸长-缩短-伸长的变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杆断脱现象,冲次越快,这一过程越频繁,断脱的出现几率越高。
另一个力是抽油杆在上下行过程中存在法向力。
抽油杆随着活塞向上下运动时,游动凡尔打开,固定凡尔关闭,由于抽油杆线性运动,抽油杆会向油管一侧移动,造成杆管偏磨。
同样,冲次越快,抽油杆往复次数越频繁,抽油杆柱上的法向力也越频繁,检泵次数也频繁,周期越短。
1.2.油管
油管上接油管挂,下连接抽油泵,起到密闭液体的作用。
在抽汲过程中,油管本身及各连接处必须是密封完好,否则液体会在漏失处流出,就是所说的油管漏失或断脱。
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上面提到的,下冲程开始时,吸入阀立即关闭,液柱载荷由抽油杆柱逐渐移到油管上,油管伸长;相反上冲程时,油管缩短。
油管频繁的伸长-缩短-伸长,增加了断脱几率。
二是受到抽油杆对油管壁的磨损,造成管壁越来越薄,最终磨漏。
所以,油管的漏失、断脱仍与冲次快慢有直接关系。
1.3.抽油泵
抽油泵位于杆管的最下部,可以作为抽油机井下部分的心脏。
它通过固定阀、游动阀交替开关完成进液和排液过程,使液体源源不断的流向地面。
固定阀和游动阀主要由钢球、球座组成,每次开关,钢球都会撞击球座一次,活塞完成上下往复运动一次。
长时间的撞击,钢球与球座就会不密封,球座会出现麻点和小坑,使得泵漏失越来越严重。
2:抽油机井冲程与泵效的关系
抽油机冲程是指抽油机工作时,光杆在驴头的带动下作上、下往复运动,光杆运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
也可以理解为活塞在泵筒内移动的距离。
如果不考虑杆管的伸长,活塞在泵筒内移动的距离和光杆运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但是一般情况下柱塞冲程小于光杆冲程,它是造成泵效小于1的重要因素。
抽油杆柱和油管柱的弹性伸缩愈大,柱塞冲程与光杆冲程的差别也愈大,泵效就愈低,这是影响泵效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多数油田在深井泵开采期,都是在井底流压低于饱和压力下生产的,即使在高于饱和压力下生产,泵口压力也低于饱和压力。
因此,在抽汲时总是气液两相同时进泵,气体进泵必然减少进入泵内的液体量而降低泵效。
当气体影响严重时,可能发生“气锁”,即在抽汲时由于气体在泵内压缩和膨胀,使吸人和排出阀无法打开,出现抽不出油的现象。
通常采用充满系数β来表示气体的影响程度,充满系数β表示了泵在工作过程中被液体充满的程度。
β愈高,则泵效愈高。
泵的充满系数与泵内气液比和泵的结构有关。
因此,在保证柱塞不撞击固定阀的情况下,尽量减小防冲距,以减小余隙。
所以抽油机尽量满足满冲程,提高泵的充满系数,提高泵效。
3:结论
3.1.抽油机冲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检泵周期长短。
特别是冲次超过8次/分(包括8次/分)的抽油机井,很容易出现杆管偏磨断脱,泵漏,首先我们要分析好每次作业跟踪结果,及时做好参数调整工作,避免出现多次返工作业。
3.2.对于目前冲次高于8次/分(包括8次/分),作业特别频繁、杆管问题多的抽油机井,首要工作应下调一级冲次。
3.3.针对抽油机井提高泵效而言,首先要考虑调大冲程,减少冲程损失,减少气体影响,增加泵的充满系数,达到提高泵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