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君子
君子品性

“君子”人格《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下面是《论语》中提到“君子”品性的部分语录及其大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
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
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
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意思同上)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意思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强调言行一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君子态度庄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争什么;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不会结党。
儒家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儒家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一、谦虚谨慎
君子是一种具备卓越品质和高尚道德的人。
首先,君子以谦虚谨慎为基本准则。
他们不妄自尊大,不争强好胜,对待他人总是充满敬意和谦虚之心。
君子相信,人的智慧有限,世界繁杂多变,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二、孝敬父母
君子具备孝敬父母的美德。
他们视父母为天,尊重、孝顺、侍奉父母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君子知道血脉亲情的可贵,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因此,他们会尽全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将孝道发扬光大。
三、正直诚实
君子是正直诚实的典范。
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道义,不撒谎、不欺压他人。
君子深知真实和诚信的重要性,相信只有以善良的心灵对待他人,才能树立良好的人格和社会形象。
四、有度有节
君子具备有度有节的生活态度。
他们不沉迷于物质享受,也不荒度光阴。
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谨守节制,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他们懂得掌握适度的欲望,追求道德、精神上的满足,追求内外兼修的完美人生。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追求道德修养,不仅关注个人品德的提升,还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
君子懂得个人的品德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
他们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起来,儒家的“君子”是谦虚谨慎、孝敬父母、正直诚实、有度有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君子的崇高人格和高尚品德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和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何为君子的作文7篇

何为君子的作文7篇作文是记录美好回忆和宝贵经历的一本日记,作文主题的贴合度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和接受程度,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何为君子的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何为君子的作文篇1有人问我:“君子,是什么?”古人言: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那些被世人所铭记、所敬仰、所尊崇的有名之士,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邻域有很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高尚的品质。
我心目中的君子,即懂得反省自己,同时也不苛求他人。
老师,您是否是我追寻的那一束光呢?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这陌生的城市中求学,非常不适应,您关心我,在我回到宿舍准备午睡时,您奔到宿舍送来饭卡,气喘吁吁地说:“走得真快,都没追上你。
”您原可以等待午睡结束,但您怕我没吃午饭。
晚自习时,我想念家人,眼泪唰唰齐流而下,到了教室,多半是您发现了我通红的鼻子,晚自习结束时,您来到寝室安慰我,询问我的情况。
老班,我想对您说:“谢谢您,我好多了!”那天晚上,下着蒙蒙细雨,教室内一位同学肚子痛,有点发烧,您赶忙叫她多喝热水,还细心问她:“你有药吗?”得知她没有,您很着急,无奈,只好顶着小雨出校买药。
回来后,情况还是未能好转,您就打电话告知父母来接她。
老班,我想对您说:“您的关怀,大家都会铭记于心!”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您常劝我们多读书,要做对社会有帮助的人,还常对我们讲您以前的事。
您小时候是爷爷带大的,和父母相处时间不长,和我们这群寄宿生很像,但您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勤奋读书,考上一本的大学,并成为国家级运动员,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追寻光呢?挥毫,引一缕诗情到碧霄;研墨,沁一份书香入彩云。
您传授我们知识与经验,您虽是一位体育老师,被很多家长质疑,但您从未缺少对我们学习上的辅导,并因此打消家长的疑虑。
老班,我想对您说:“何时,我才能追寻到您的脚歩?”您,戴着一副眼镜,皮肤黝黑,显出沉稳、严肃的气质,但其实您特别幽默风趣,您身上散发着让我们敬仰、崇拜的光芒,我会一直追寻它。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君子”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孔子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君子九思,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为人处事,总有许多东西需要注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九思,也重在自省。
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人,或可称得上是“君子”。
视思明观察事物,就要彻底明白,怎样才会真的明白?就是对一件事要正、反、前、后、上、下、是、非每个角度都要去观察思考,你才会明白。
听思聪不论听到什么,一件事,一种观念,一个理论,一种言论,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去取舍。
所以要听逆耳之言,要听远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远方之言可以攻错。
色思温子夏问孝,孔子答曰:“色难”。
色,就是脸色,一个人的脸色,充分代表你的内心情感。
面对着他人,自已的脸色,是和蔼可亲!还是拒人于千里!是不急不缓,还是烦躁不安!色思温,温者不冷不热,恰如其分。
1貌思恭貌者就是一个人的仪容、仪态。
无论是言谈、服装、态度、在任何场合,要给对方一种要谦虚、恭敬,尊重的感觉,不可嘻皮笑脸,玩世不恭的样子。
言思忠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于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
然后才能做到忠于人,忠于事。
对事竭心尽力去做就是忠,忠与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诚实是最好的做人态度。
事思敬事无大小,也无贵贱,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业。
社会上有百行百业,所谓的行行出状元,你选择了做什么,就要尊重你的选择,以负责、尽职的态度去做,自会出人头地。
疑思问有了疑难的问题,要不耻下问。
旬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韩愈的师说上也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学问之广之大,无人能通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就问,何耻之有!忿思难当怒火满腔,将要暴发时,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气发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xx心目中的君子太原宣传网2010-08-23 11:27《xx宣传》“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
仅就《论语》20篇522章15386字(不包括重文186字)而言,孔子直接提到或与他的门人学生谈到或他的弟子们转述的关于君子的有87章,谈及士的有9章,这两种加起来近100章。
据杨伯峻先生考,“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士”这个字出现过15次,两者相加共出现122次。
《论语》虽不是章章皆讲君子,但是每篇必讲君子,而且有的篇会很集中地讲到君子。
从第一篇学而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谓《论语》以“君子”开篇,以“君子”收篇。
或许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当时编述《论语》时的有意安排,或许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巧合,可以说“君子”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是首尾相顾且贯穿始终的。
就我所看到的讲《论语》和孔子的书中,还没有人这么讲过。
在某种意义上,《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书。
一、什么是君子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在他之前,人们就使用这个词。
先秦的典籍里使用很普遍。
古人一直讲,到清代也讲,后世的讲法,主要是着眼于道德高下。
这是后起的概念,是孔子以来的概念。
孔子以前不一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讲到,君子本来的含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甚至包括女成员。
贵族社会,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的统称。
特别是士,更是这个词所指代的基本人群。
与君子相对的一个词是小人,它的本来含义,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群,特别是所谓庶人,在《论语》中和它大致相当的词还有民、众等,含义比较中性,不太有贬义。
什么是君子

什么是君子大家在读《论语》时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
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仁者不忧”就是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论语·季氏》)讲得比较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
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处处蕴含着儒家的思想和文化。
儒家道德要求,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做君子,或者有一颗做君子的心,不做小人,并且远离小人。
但是,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这是内容极其丰富,极其抽象的概念。
孔子在《论语》中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外在与内在、微观与宏观等方面全面但很精练地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一、内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心理状态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出君子的心理状态是坦荡的,那么进而要求君子不能做不可告人的事,否则你只能整天常戚戚,整天处于担心害怕的状态。
孔子看似对人的内心提出要求,实则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胜不骄败不馁,稳如泰山。
而小人只是顺境骄,逆境馁,不足以成大事者,小人也。
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一言以蔽之。
二、外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处世哲学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判断一个人的品格,看看他交往的人足矣。
君子能够团结其应该团结的人,而小人只会勾结其应该勾结的人,一字之差,天壤地别。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但是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只要你出于道德和正义,你的意见就算与其他多数人不同,也不必有所顾忌,不必刻意追求与他人意见的一.致。
而小人只会趋炎附势、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三、宏观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道德准则1、“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永远以仁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心中永远有道德的底线;而小人只会为了获得利益、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否符合义,小人的行为准则是否获得利。
君子以义要求自己,则行为不容易出现偏差,而小人眼中只有利,往往会不择手段。
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心中有“道德、仁义”,并且需要将其体现在行为中,小人心中有“利”,只会积极地追求名利。
君子是什么意思

君子是什么意思
【拼音】jūn zǐ
【意思】
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2、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3、旧时妻对夫之称。
4、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5、对人的尊称。
犹言先生。
6、竹之雅号。
宋·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
”。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在《易经》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先看“君子”一词诸多解释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1,在新华字典中“君子”简单解释为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以“君子”来组词有:正人君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2,汉语字典的解释:基本解释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gentleman]:彼君子兮。
——《诗·魏风·伐檀》君子不齿。
——唐· 韩愈《师说》君子寡欲。
——司马光《训俭示康》君子少欲。
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a man of noble character]∶不亦君子乎。
——《论语》君子有不战。
——《孟子·公孙丑下》君子博学。
——《荀子·劝学》花之君子。
——清· 周容《芋老人传》3. 对别人的尊称 [honorific title to thers] :君子书叙。
——唐· 李朝威《柳毅传》君子登山。
——明· 顾炎武《复庵记》同社诸君子。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君子之后。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3,“君子”的网络释义:君子在中国周朝本为贵族之统称,后来于春秋之封建社会则变成士大夫之统称,也就是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
而该名词定义出现转折,相信是因为孔子的解释。
孔子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
自此,君子定义转变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4,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中讲到:“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
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
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此外,君子还有许多其他并不突出的解释,如:旧时妻对夫之称、美酒或竹之雅号。
总结以上对“君子”的释义,可见君子的特质凝聚在“地位高”“人格高尚”“尊敬”“权贵”这样几条上,也就是说,君子这一类的人,不仅仅局限于出身的高贵,还要本身具有高尚的人格。
(1)古人认为修养高的人必定地位高,比如大宗(世家大族;嫡长子一系为大宗,馀子孙为小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高的素质和修养,听音乐也要听高雅音乐;而地位低的人一般没条件接受好的教育,自然只能听街头的流行音乐。
这种素质和修养的差别自然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准。
(2)春秋时期,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就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虽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并没有改变。
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现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
如果放在宗法环境下来理解,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在一个大家庭里,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和小宗的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想获得和大宗的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
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讲得比较广泛,只说君子哉讲言行中各个方面一个笼统的原则。
(3)曾参(曾子,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
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
”(《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
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
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
”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曾参对君子的定义大大地具体化和严格化,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
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的味道。
《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
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
(4)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另外,对于君子,大家总有一个误区,认为君子就是男人,其实古义根本就没有提起君子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只是因为中国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才造成现在我们对君子的性别误区。
简言之,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知道了什么是君子,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君子呢?如何做君子君子让人感到崇高,值得敬爱,大家都希望做一个君子式的人。
例如后世对君子规范中有“君子四不”的说法,包括: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
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
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
”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
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
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
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
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
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
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以上“四不”总结起来,包括,君子的言行举止,不能任意而行,随心所欲的行动只能有损于自己的修养,一切行动要有根据、合理合情、有情有义。
“君子”的行为不仅仅拘束在被动的“四不”上,更要主动的修正自己的行为和修养。
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
《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戒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
”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
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为仁之方。
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
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至诚尽性: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只有坚持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在如今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 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什么是小人出处⒈平民百姓。
指被统治者。
《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汉书·董仲舒传》:“《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
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弘义让以勗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
”《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从古以来,富贵空花,荣华泡影,只有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名传万古,随你负担小人,闻之起敬。
”⒉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 宋钱愐《钱氏私志》:“ 燕北风俗,不问士庶,皆自称小人……对中人以上,即称小人,中人以下,则称我家。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仆云]小人也辛苦,待歇息也。
” 明许时泉《写风情》:“小人是杜司空衙中差人。
”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王孙》:“ 王跽曰:‘小人贫苦无家室,复病哮喘,托此以蔽风雨有年矣。
’”⒊对平辈自称的谦词。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君(指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情愿伏侍小娘子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