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筋如何布置
梅花拉筋根数计算

钢筋编号
拉筋数量
钢筋竖直通长M 7050 钢筋水平通长L
1
第一组第1根竖直钢 筋上的拉筋数量
16
梅花形布置竖 直间距N
2
第一组第2根竖直钢 筋上的拉筋数量
16
分布筋竖直间 距a
3
第一组第3根竖直钢 筋上的拉筋数量
16 N/a
4
第一组第4根竖直钢 筋上的拉筋数量
0 竖直组数L/P
5
第一组第5根竖直钢 筋上的拉筋数量
0
一组竖直钢筋 拉筋数量求和
6 7
第一组0
拉筋总和
0
8
第一组第8根竖直钢 筋上的拉筋数量
0 公式
9
第一组第9根竖直钢 筋上的拉筋数量
0
10
第一组第10根竖直钢 筋上的拉筋数量
0
………
450
梅花形布置水 平间距P
150
分布筋水平间 距b
3 L/P求余数
46
钢筋分组剩余 零散钢筋数
48
分组剩余钢筋 上的拉筋数量
2256
21000 450 150 300 2 48
备注
1、标黄的单元格直接填写数据就能 直接运算,一定要统一单位。 2、公式适用于各种梅花形布置 3、公式采用竖直钢筋分组计算方 式,计算出第一组拉筋数量然后在 乘以组数,最后加上分组剩余拉筋 数量。 4、能力有限,自行选取使用
桩承台及板拉筋梅花布置

一、梁式承台里侧面纵筋的拉筋怎么设置为梅花状
梁式承台里侧面纵筋的拉筋怎么设置为梅花状
梅花布置是设计要求,计算可以不考虑它的梅花布置,如果用手算也是按其长度计算根数。
如果按照下图设置还是按照双向布置的话,钢筋量乘以2即为梅花布置的量。
举报你好,这种拉筋不能设置成梅花布置,要求梅花布置时,建议按拉筋间距除以2即可(梅花布置时拉筋跟数是非梅花布置时的2倍)
双向布置和梅花看图就知道间距缩短了一半你算的时候把原先的间距缩短就好了
桩承台梅花钢筋一般布置在承台底部,一半锚入桩内,一半深入承台内,梅花型布置。
一般承台的拉筋出现在梁式配筋中,设计和规范没有梅花拉的规定,所以软件未有此功能的。
桩承台梅花布局的拉筋数量怎么计算
参见下图示意计算即可。
一般我们都是在一定范
围内计算根数,然后折合平米根数,计算全部平
米数之后,乘以平米含量估算
要根据具体的布置间距去定义计算含量的面积,不能单一的按照1M*1M范围,比如间距为6 00*600,我们一般要按照3000*3000范围内计算个数,同时不能计算一个直角边公用的部分就好比下图所示的范围,9平米我们计算的个数为12个
公共边的要扣除的,要不就计算多了
二.广联达钢筋抽样GGJ2009板中梅花状拉筋如何处理?
根数=板面积/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梅花布置最佳计算公式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剪力墙里的拉筋分为梅花形和双向布置,两种布置方式的根数怎么算1、如上图所示,间距10梅花布置,即是梅花布置,必是双向都错位,实际就存在如图,水平奇数排与垂直奇数排构成如上图红色点,水平偶数排与垂直偶数排构成如上图绿色点,2、红色点数=(90/10+1)向下取整*(90/10+1)向下取整=10*10=100个点数;3、绿色点数=【(90-5)/10+1】五舍六入*【(90-5)/10+1】五舍六入=9.5五舍六入*9.5五舍六入=9*9=81个点数;合计=181个点数;向下取整注明:因为是梅花布局,因为第一排有余数时表最后一根距边不够间距,第二排错位补上,第一排不需要取整数;五舍六入注明:第二排如有余数且大于5,表超过第一排,后面可加一根,小于5时表第一排已在最边上,故第二排五舍六入。
精确公式=(x/a+1)下整*(y/b+1)下整 +[(x-0.5a)/a+1) 五舍六入*(y-0.5 b)/b+1) 五舍六入; 适用于有短边的情况。
近似公式=(x/a+0.5)*(y/b+0.5) *2(过程不计舍与入)最后结果统一计四舍五入; 适用于无短边的情况。
如果边长为900*900,间距为10梅花布局计算方法红色点数=(900/10+1)向下取整*(900/10+1)向下取整=91*91=8281个点数;绿色点数=【(900-5)/10+1】五舍六入*【(900-5)/10+1】五舍六入=90.5五舍六入*90.5五舍六入=90*90=8100个点数;精确计算小计16381个如果边长为900*900时近似公式(900/10+0.5)*(900/10+0.5) *2=90.5*90.5*2=8190.25*2=16381个最后推导,一般无短边的梅花布置最佳公式=(x/a+0.5)*(y/b+0.5) *2. (过程不计舍与入)最后结果统一计四舍五入; 适用于无短边的情况。
钢筋梅花形布置计算公式

钢筋梅花形布置计算公式
钢筋梅花形布置计算公式如下:
1.计算重心位置
先将梅花形区域分为以中心轴线为轴的两个对称的部分,再将每个部分分为四个小区域。
对于每个小区域,计算其重心位置,然后求解整个梅花形区域的重心位置。
2.计算钢筋面积
钢筋面积可以通过钢筋直径和纵向间距计算得出,公式如下:
A = πd²/4 * (b/s + 1)
其中,A为钢筋面积,d为钢筋直径,b为钢筋纵向间距,s为梅花形区域重心到某一条钢筋中心的距离。
3.计算钢筋数量
钢筋数量可以通过钢筋面积和钢筋总长度计算得出,公式如下:N = A * L
其中,N为钢筋数量,A为钢筋面积,L为钢筋总长度。
4.计算钢筋布置方式
根据计算出的钢筋数量和重心位置,可以对钢筋进行布置。
常见
的钢筋布置方式有等间距布置、变间距布置和分层布置等。
拓展:
钢筋梅花形布置是一种常用的加筋方式,可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
力和抗震性能。
如果钢筋梅花形布置不当,不仅不能起到加强作用,
还可能造成构件的损坏和安全隐患。
因此,在进行钢筋梅花形布置时,必须要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计算和施工。
拉筋梅花型布置

关于板拉筋梅花型布置
200间距,800梅花布置
也就是讲梅花型间距的尺寸必须是竖向钢筋或水平钢筋间距的偶数倍,譬如,4×150=600,6×100=600,6×120=720,4×180=720,4×200=800.....
奇数倍是不行的,梅花中心要落空,实现不了!
如遇到的剪力墙竖向钢筋和水平钢筋间距都是200的间距,设计要求按照600梅花型布置拉筋,问该如何计取拉筋数量。
这其实没法梅花型布置,像这种情况,要么400梅花型设置拉筋;要么800梅花型设置间距,
1、剪力墙拉筋应布置在竖向分布筋和水平分布筋的交叉点,同时拉住竖向分布筋和水平分布筋。
2、拉筋布筋有矩形双向和梅花双向两种布置方式,当所注写的拉筋直径、间距相同时,拉筋“梅花双向”布置的用钢量约为“矩形双向”
用钢量的2倍。
钢筋隔一拉一梅花型布置

梁的钢筋隔一拉一梅花型布置图
隔一个箍筋布置一个拉筋
并且,拉筋是上下错开布置(称为梅花形布置)
拉筋是隔一根主筋做一根.X,Y方向都是一样的.成梅花型布置.如下图,就是墙的立面图,拉筋就如图那样布置.
根数的计算公式是净墙面积/间距*间距
不好意思答的是墙。
柱隔一拉一就是箍筋要保证每排纵筋都要隔一根就有一根箍筋包围着。
如下图。
隔一拉一是按照箍筋间距而言,就是按照箍筋设置,每间隔一个箍筋设置一个拉筋
高度不够隔一拉一的拉筋分布
梅花形布置就是像梅花花瓣那样的形状的布置,多为五点式的那种。
箍筋肢距是指同一个断面上的多种箍筋(复合箍筋)的肢之间的距离。
箍筋间距是指同一种箍筋,每个箍筋之间的距离。
梅花型布置

算力墙平法施上團黄计与就上觇刪 •…
"苛 审力墙驾啊嶄构遥 249^ … ~ — -- —
_ - ―匸 - - - 口. - >T
(3)当折注写的拉筋直径.间腔相间时.拉筋躍梅花双向”布賣的用钢量妁为*«|« 布置的两倍再
闿45・16势力塩身拉笳分布示■
梅花型布置”存在两种不同理解,计算时应由设计人员给岀图示,
以上两种不同的施工做法,如第一种比较节省钢筋,其布置的拉筋根数也不同,固然计算式也不一样 例:水平筋 ①8@150 ,竖向筋 ①8@150 ,拉筋 ①8@30味300
梅花型布置,
当取上第一种施工方式时:拉筋根数 =墙面积/(300 >600) 当取上第二种施工方式时:拉筋根数 =墙面积/(300 650)
a a a < a a *
a a a
■
q
i
F™ ™
』
q
t -
q
h
i
q
* L
q
$
■
q
i 丄r
if q
匕
—-才
q
■■
F ■ I* F
11
■ ■ -?
施工中的两种做法: 做法一:
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第三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第五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 , 3, 5 , 7 , 9……交叉点
2 , 4, 6 , 8 , 10……交叉点 1 , 3, 5 , 7 , 9……交叉点
做法
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第二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第三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 , 3 , 5 , 7 , 9……交叉点 2 , 4 , 6 , 8 , 10……交叉点 1 , 3 , 5 , 7 , 9……交叉点。
拉筋梅花型布置

关于板拉筋梅花型布置
200间距,800梅花布置
也就是讲梅花型间距的尺寸必须是竖向钢筋或水平钢筋间距的偶数倍,譬如,4×150=600,6×100=600,6×120=720,4×180=720,4×200=800.....
奇数倍是不行的,梅花中心要落空,实现不了!
如遇到的剪力墙竖向钢筋和水平钢筋间距都是200的间距,设计要求按照600梅花型布置拉筋,问该如何计取拉筋数量。
这其实没法梅花型布置,像这种情况,要么400梅花型设置拉筋;要么800梅花型设置间距,
1、剪力墙拉筋应布置在竖向分布筋和水平分布筋的交叉点,同时拉住竖向分布筋和水平分布筋。
2、拉筋布筋有矩形双向和梅花双向两种布置方式,当所注写的拉筋直径、间距相同时,拉筋“梅花双向”布
置的用钢量约为“矩形双向” 用钢量的2倍。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