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基本功——移动互联时代记者最不可缺少的四大能力

陈 良飞 / 澎湃新闻时事副总监兼政治新闻报道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封
面
/
O
罱
移 动互联 时代
记者最不可缺少 的四大能力
文 陈 良飞
移动互联时代 ,新技术的确给新 闻信息 的传 播带 构媒体 区别于众 多 自媒体 的 “定海神 针”。在澎 湃新
来 了便利 ,但新媒体 的娱 乐化 、碎 片化、感性 化等趋势 闻的采 写实践 当中,事实核查能力是被频频 强调 的记
士进 一步 求证 。
再 以 “阎肃今 晨去 世”假 新 闻为例。
2015年 10月 27日上午 9时许 ,歌手 于 文华 在其 实 名认 证 的微 博上 发布 一 则
“消息 ”称 ,阎肃老 师“因病今 日于空军总
医院去 世 ,愿这位和 蔼可亲 的老人 家一 路走 好 ”。
这则所谓 的独 家“消息 ”发布 后 ,刚
比如 ,东部某省 的“戎装常委”——该省 省军区政
一 片 哀 鸣 :调 查 记 者 已死 。 这 既是 当 下 新 闻 业 的 一 种 委 在 这 次军 改期 间暂 时退 出 了所 在 省 份 的常 委 班
写照 ,也从 另外一方面 印证 了社会对于调查 类新闻的 子。今 年 2月 1日,该省某市 党报 的一 则新 闻报 道披
封 面
/
O
为
新 闻 记者 需要 具备 哪些 基本功 ? 在这 个媒 介技术 快速 更迭 的 时代 ,我 们 时常高 呼 改 变 ,却 往往 忽视 了 坚守 。新 媒 体 时代 ,信 息传 播 呈现 出泛 娱 乐化 、碎 片 化 、感性 化趋 势 ,过去职业新闻人一些公认的常识、普遍遵循的基本功 ,比如注重新闻的实地采集 、 事实 核查 ,善 于冷静提 问、理 性分 析 、逻辑 提炼等 ,在浮躁 的互联 网 内容 生产 中越来越 难觅 踪迹 。即便是 专业媒 体中不 少年轻 的一线 采编人 员 ,也 存在基 本功不够 扎实 、采 编操 作较 为粗 放 的问题 。新 闻 的基本 功似 乎正 在成 为一种 稀 缺能 力 ,继 承者们 因 而 愈显 可贵 。而这些 基本功 和专业 能力更 是决定 了机构媒 体能 否在这 个新媒 体时代 凸 显其 价值 。在资讯 异常发 达 、技 术手段 日新月异 的今天 ,有必要 回头 思考一 下职业 新 闻人 的基本功 。
聚焦“四力”夯实新闻采访基本功

修炼职业素养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履职尽责和个人 成长的必然需要,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保障采访的顺利进 行,要完成优秀的采访实践,就必须从采访心态、采访姿 态和情感沟通等方面修炼职业素养。
1.用虚心诚意感动受访者,实现近距离沟通。面对 不同受访者,需要摆平心态,用虚心和诚意才能感动受访 者,实现与受访者近距离沟通。徐迟为了写好数学家陈景 润,不仅放下大诗人的架子与当时的争议人物陈景润恳谈 十多次,而且对陈景润的同事、领导、亲友作了几十次延 伸采访,此外还废寝忘食地钻研高等数学,对哥德巴赫猜 想的背景由来有了比较专业的了解,终于推出了轰动一时
3.回归客观真实的采访本质,以国际视野和眼光讲 好中国故事。《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提出,要 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生动诠释中国道路、中国 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 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
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讲述全面的中国故事,需要 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新闻工作者要承担这一使命,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回归采访的本质,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做 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媒体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既离不开媒体力量,又需要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文化企 业、普通公民积极参与,形成人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局 面。然而,中国故事需要采访素材作为支撑,因而,采访 者保持客观真实立场,确保与受访者可信沟通,才是实现 这一目标的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编辑:王秦】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 346件作品获奖
本刊讯(记者 孙航)11月7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主办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 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6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5件、一 等奖67件(含12件新闻名专栏)、二等奖104件、三等奖 170件。
提高新闻敏感需修好三项基本功

而是 在 采 访 中偶 然 遇 到 的一 则 社会 新 力 洞察世界 ,分 辨大是大非 ,为人 民而 发现好新闻的D N A 。 闻 ,凭着对新 闻的敏感采 写而成 ,可 以 书 写 。 说 是无心插柳 。 还以 《 扶 风1 0 位 农 民工 首次 领 到 希光在谈到新闻人才的培养时曾说 : “ 这
2 0 0 9 年2 月1 7 日至 1 8 E t 备健康的思想情感 、 光明的道德 派 ,笔者赴 宝鸡市凤翔 、岐山 、扶风等 笔 时了解到 ,尽 管农 民工可 以在企 业参 情怀 、淡化 的 自我 、开 ( 下转 第3 8 页)
要不断学 习。做一个杂 家 金 存折 的照 片。最终 ,这篇 消息在 《 陕 问题 ,也是构建 和谐 社会的重要 内容 。 学 做 新 闻 ,只 靠 书本 上 的知 识是 西 E l报 》2 0 0 9 年2 月2 0 日( 星期五 )一 在不少企业 对农 民工养老保险不重视 ,
远远不够 的 ,要广泛 涉猎 各 门学科 ,做 版见报 。 个 “ 杂家 ”。正如 《 人民E t 报 》前 副总 编辑梁衡 所说 , “ 接触一 点就在脑子里 现状及政策的了解 ,不善于做—个杂家 ,
挂上 了号 ,好 比脑子里设 了许多 电路开 这条好新 闻也许就会与笔者失之交臂。 关 ,以后 采访 时 ,遇 到哪一问题 ,都能 及时噼噼啪啪地接通线路 。” 提高政治修养 。做到胸 中有大局
农 民工也对 自己的权益不甚 了解 的前 提 工 中开展养老统筹带了好头。
正是 因为 了解 了全 国的大局 ,在稿 件中加入我国农 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相关
作为 《 陕西 日报 》社会法律部 的记 事 件放在全省 、全国甚至全世界 的角度 者 ,长期 和公 、检 、法部 门接触较多 ,
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如何锤炼“四力”

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如何锤炼“四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
“四力”要求系统全面、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涵盖了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工作作风,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四力”的要求,以“四力”为统领加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担负起新闻事业的职责使命。
如何锤炼新闻工作者“四力”?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把提升本领与业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练就高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用生动的笔触、优美的画面、精彩的镜头,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抒写、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传。
一、增强脚力,要深入社会实践。
脚力,顾名思义是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唯物史观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眼力、脑力、笔力归根结底要从脚力中得来,脚力是基础,要走得踏实、沉得下去、扎得深入。
迈开脚步、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也是新闻工作做实的必由之路径。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比如当年范长江写出《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等新闻精品,正是因为他用脚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得来。
新华社历史上的新闻名篇,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夜宿车马店》、《驯水记》、《沂蒙山书简》等,都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得来的。
要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到广阔天地中去感知时代变迁的步伐、捕捉社会进步的浪花、采集思想智慧的矿藏、汲取精神力量的养分,努力奉献出充满时代力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新闻是一棵常青树,只有用实践的汗水不断浇灌,扎根在百姓生活的基层和沃土,才能够根深叶茂。
只有锤炼过硬脚力,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新闻工作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才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才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具有鼓舞人、感召人的力量。
新闻写作基本技巧浅析

第1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河北日报《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本报讯(记者石磊)祖籍沧州的郑先生在沪经商数年,前不久他从上海返乡,连遇两个“没想到”。 一是石家庄到沧州的高速公路上舒适、快捷、干净的旅途让他连说“没想到过去要走 六七个小时的路现在只用3个小时。” 第二个没想到就是他离家前买的1996年版的《河北省地图册》已失去了作用,因为里面的河北交通图上,只标有京石和石太两条高速公路,而现在连沧州这个号称“交通死角”的地方都有两条高速公路穿过。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四)新闻写作方法1、写作: 从根基上说,最宝贵的语言因素就是简短、有力。 1、 了解受众是谁。 2、使用强有力的名词和动词,减少修饰词的使用,多用短句。 3、避开陈词滥调。 4、要具体。 5、当心被动语态的隐晦含糊。主动语态则是负责任。 6、别的办法都不灵的时候,要勤奋写作。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减少修饰词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文字简洁,避免多余字词。方法是用一个词代替一系列无用的形容词和副词;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要多用短句子,把复句变成并列的两个句子。 要准确 ;要具体,避开一般笼统;避免夸大、一般化、想当然、信口雌黄。 避免玩弄行话,要将专业术语转换为读者很快理解的文字。 入门——熟练——提升——再提升……任何一个记者在写作中都会遇到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有时候,他会发现,达到一个阶段后,再一次的提升异常困难,时间漫长,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这时候,除了保持大量优秀范文阅读外,惟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写作。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首先,什么是新闻?历来说法不一。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新闻记者的基本功——采访与写作【张征】女,1952年6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采访写作专题》、《名记者研究》、《传播学》等课程。
第一讲:如何发现新闻一、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1、职业责任:报道新闻,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1)信息时代的信息服务:社会的嘹望者■为社会提供快速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信息会决定决策,不完全的信息或者错误信息会影响决策。
(2)满足新闻的知情权。
2、要求:(1)追求新闻的真实性①具体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六要素时间、时空(地点)、事件(主体)、行为者、什么结果、什么原因■新闻界有门槛;事件是报道的主体(消息导语要体现);本报讯表示本报记者在现场。
②整体新闻的真实性:选题的均衡性■报喜不报忧或者老报道负面新闻失去均衡性;眼见之外还有看不见的东西。
(2)追求新闻的深刻性①深度报道的趋势——深度报道■海量信息、深度解读(专业性,很多记者从业10年左右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如财经记者)②网络时代的深度报道(3)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二、新闻事实的特征和分类1、新闻事实的特征(1)客观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学会运作人际关系找人、核实,一定要明白哪类新闻?哪里去核实?比如南方周末核实艾滋病患者针头扎人消息不实。
(2)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事实要素:重要性、新鲜性、显要性、接近性、生动性■重要性有地域性,比如广州报纸和北京报纸可能对同一新闻事件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显要性即,显眼的不一定就重要。
比如皇马来北京和朝鲜会谈。
接近性:农民工讨薪上新闻联播;生动性:新闻记者为职业调查研究工作者,和警察、法官等的区别有目的不同、材料不同、认识事物不同(三个要求)。
(3)具备可见、可闻、可感条件的事实记者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实——前提条件:信息网络、现场意识、先进设备,包括原始影像信息、语言信息和转变为“材料”的信息。
■要求:必须为现场新闻;推断发生比如心理活动等不能报道。
新闻采访与写作范文

新闻采访与写作范文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工作者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离不开深入的采访和精准的写作。
在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首先,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在进行采访时,记者需要有一定的敏锐度和观察力,能够捕捉到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
在采访对象时,要善于倾听,尊重对方,引导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得侵犯对方的权益。
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记录笔录或者录音,以便后期整理和写作。
其次,新闻写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笔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太多的修饰词和长句,保持简洁明了的风格,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报道的主要内容。
同时,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不得夸大事实,不得随意篡改报道的内容。
另外,在新闻写作中,要注重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得在报道中夹杂个人观点和情感色彩,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让读者能够从报道中获取到全面的信息。
同时,要注意报道的时效性,及时更新报道内容,让读者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总之,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只有掌握了好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才能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希望新闻工作者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采访和写作能力,为社会呈现更多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
践行“四力” 做新时期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践行“四力” 做新时期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作者:沈天红来源:《声屏世界》2018年第12期摘要: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这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的具体要求。
增强“四力”,需要新闻工作者认真践行,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关键词:“四力” 新闻工作者新时代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这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四项基本功。
脚力:深入基层,增强新闻报道的活力“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
”这句新闻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话蕴含着增强脚力的最基本要求,新闻战线持续开展的“走转改”是增强脚力的具体途径。
记者不仅要走得下去,还要边走得远、走得久。
只有双脚踩在田间的露珠里、泥土上,才能写出受众喜欢的“有温度的”新闻佳作。
增强“脚力”需要到基层,到群众中去。
每逢岁末年初,新闻媒体都会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
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都能促使传统媒体锻炼队伍出精品,其原因就在于这类报道的原汁原味,新闻的主角也许不那么高大上,但一定是原生态,更贴近真实生活。
“新春走基层”涌现出来的精品就是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的生动注释。
再如新闻媒体组织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记者在基层发掘了许多典型,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更重要的是,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架起了“下情上达”和“下情上达”的桥梁,把顶层温暖真正传导到基层群众中。
练好“脚力”需要俯身到新闻现场去。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接近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的新闻资料是职责使然。
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充斥着舆论场,谁在新闻现场,谁能获得最新的资讯,谁就能吸引受众获得受众关注。
现在的新闻竞争已直接进化到“秒”的程度,争分夺秒。
同样一则消息,先发和后发彰显的是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中国航空报》社荣为人序言:对采访的基本认识◆新闻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通过访问、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新闻事实的业务活动。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实际,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观察、访问、座谈、调查等方式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分析和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炼出鲜明的新闻主题。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
新闻采访是为报道新闻所作的搜集素材的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核对新闻事实的过程,没有新闻采访,就谈不上新闻写作,更无法报道新闻。
所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就像绘画与雕刻。
采访是往白纸上描绘,是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满、从含糊到鲜明的过程;采访中不要忽视每一个细节。
写作就像雕刻一样,把原始素材中所有影响主体的东西去掉,留下最有用的部分;写作时不要心疼删掉自己写下的文字。
采访是“加法”,材料越搜集越多;写作是“减法”,作品越改越精。
◆新闻采访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
采访工作的中心是了解客观存在的情况。
(目的、任务、方式、难点)◆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传播。
目的是为“新闻报道”,不同于其他写作、汇报等等。
采访活动的主体是新闻工作者。
采访活动的内容是了解客观情况。
◆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是迅速了解到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迅速”是指要重视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典型”是指新闻的新鲜性,也就是要抓住新闻事实区别于一般事物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真实的事实”是指要防止被宣传性现象所迷惑。
◆采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活动,是调查研究。
社会活动方式是与行政的、法律的、私人的方式区别开来;社会活动方式是非强制性的、平等的、自由的交往方式。
◆采访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调查研究工作。
所说的难度在于——时间紧。
既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任务,又要对新闻事实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有准确的、深刻的认识。
(例如深度报道)采访题材广泛多样,传播对象各行各业;由此要求采访者知识面要广博,这样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采访中既要考虑到报道时生动形象,又不许虚构。
(陈炳东参加技能大赛)◆新闻采访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
在新闻采访中要求采访者善于发现事实、了解事实、选择事实、核实事实、追踪事实。
也就是说,采访者要善于通过观察、访问、座谈等方式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分析和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炼出鲜明的新闻主题。
然后通过新闻写作形成稿件,最后完成新闻报道。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维护新闻真实性是不可推卸的职责。
新闻作品只能如实反映客观现实,容不得半点虚假。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基础,在采访中,能不能抓住新闻是能力问题,可是能不能坚持新闻真实性就是职业道德问题。
◆怎样坚持新闻真实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掌握第一手材料,核对第二手材料”。
第一手材料就是采访者采访中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是采访者在调查研究中获得的材料(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实物等等),是客观存在事物的直接反映。
对基层通讯员来说,具有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优势,因为采访、报道的就是自己日常从事的工作,就是身边的人和事。
所以基层通讯员要善于把握住这种先天独厚的优势,搞好新闻报道。
第二手材料是指有些时候或是有些事情由于时间、场地、环境限制,记者不可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到现场直接采访(如灾难、试验、会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间接采访的方式采访当事人,了解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情况,了解新闻事件现场的情况,了解新闻人物在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这也是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常用的采访方式。
这种事后通过采访当事人获得的材料是第二手材料。
◆1.采访一定要到新闻现场,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
直接采访,就是去掌握第一手材料。
坚持新闻真实性,一定要尽可能地坚持直接采访,即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亲临现场采访。
在新闻采访中要注意掌握第一手材料;对文字记者来说,不仅要注意文字材料,也要注意观察现场情况,了解实物材料;除了注意新闻主体,还要关注相关的新闻要素。
对摄影记者来说,不仅要拍摄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照片,也要注意搜集相关的文字材料,注意与新闻背景有关的材料和情况。
间接采访,注意核对第二手材料。
对第二手材料更要注意核对,提高材料的可靠程度,以求更加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
在引用第二手材料时一定要注明出处,不能让读者产生错觉,认为是作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时得到的新闻事实。
在新闻采访中也要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观察、了解、询问、请教,特别是采访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事情时,更要注意及时请教,千万不能想当然,不能凭老经验就得出结论。
◆2.新闻采访也要重视5个W:新闻采访一定要遵守新闻规律,采访过程中也要重视5个W。
何时(WHEN)不仅要搞清新闻事件发生的年、月、日和时间,必要时还要搞清非事件性新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何地(WHERE)不仅要搞清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还要搞清楚室外新闻事件发生地点的地形、地貌特征,搞清楚室内新闻现场的情况、室内陈设等等。
何人(WHO)不仅要把人物的姓名、单位、职务搞准确,还应该尽可能地了解新闻人物的年龄、经历,了解相关人员对采访对象的评价等等。
何事(WHAT)不仅要搞清楚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情况,还应该尽可能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新闻事件发展的趋向。
为何(WHY)不仅要了解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过程,了解新闻人物成长、发展的过程,还应该了解与此相关的新闻背景、科学知识、发展规律等等。
◆3.千万不能出现事实错误。
好新闻必须符合采访对象、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反映的一定是真人真事;文艺作品允许作家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可以想象和虚构,但新闻作品只能如实反映客观现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对含糊不清的事情宁可不说也不能瞎说。
同所有工作一样,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也会出现失误。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旦发现工作中出现错误,一定要及时纠正,否则万一见报,就将造成很坏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各道关口都没把住,出现了见报错误,我们一定要在同一版面发更正,公开改正工作中的失误。
我们千万不要让工作错误变成事实错误。
◆1.新闻采访的基本环节新闻采访工作有其自身特点,不管是采访突发事件、非事件性新闻,还是采访新闻人物、重要会议;也不管是接到任务就出发,还是深入准备再开始,新闻采访工作总要经历这样几个基本环节:◆1.明确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是各新闻单位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面对的新闻受众,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制定的报道方针;明确报道思想要解决的是在采访过程中报道什么和怎样报道的问题。
(《中国航空报》社每个季度拟定下发的报道要点就是对报道思想的阐述和对记者、编辑、通讯员的指导)◆2.确定报道选题。
选题是指记者、通讯员在采访前根据报道思想确定要报道的题目、要体现的主题。
(选择确定采访人物、单位、典型经验等等)◆3.做好采访准备。
采访前要学习了解有关的方针、政策,研究采访选题和对象,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材料,制订采访计划,拟定采访提纲等等。
(采访准备对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来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4.进行采集访问。
这是采访的主要环节和中心环节,狭义的采访指的就是这部分活动。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采访过程越深入,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越丰富,新闻写作就越容易。
(采访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采访时间可长可短,无论何种采访,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找到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尽可能多地收集第一手材料。
)◆5.提炼新闻主题。
主题是新闻报道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提炼主题是采访中的关键环节,是体现采访水平的点睛之笔。
好新闻一定是主题鲜明、深刻,具有典型意义,甚至能过推动某一方面的工作。
(如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党的好干部孔繁森、1998年全国抗洪救灾……以及黎明报道、现代工人报道)◆采访中不可忽视的要点◆善于观察和分析。
善于观察和分析是记者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新闻现场的观察中,首先要注意与新闻有关的事实,要善于捕捉能够充分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本质的细节,要善于从分析中掌握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
(例如红队到哈飞检查油箱多余物,分析质量检查的可靠性。
)◆要善于抓特点。
特点就是与众不同之处,抓特点就是捕捉特征。
在新闻采访中一定要注意新闻主体区别于其他事物、其他人物的不同之处,注意新闻要素之间的特性和共性,注意新闻主体发展、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注意抓住促成新闻主体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
(例如空空导弹研究院“鲁宏勋班”与黎明公司“郭维林班”同是命名班组,特点各不相同。
“鲁班”是数控班,主要通过掌握先进设备、编制数控程序完成生产任务,具有高技能特点。
“郭班”是氩弧焊班组,有掌握先进设备和工艺的要求,同时更多的是手工操作,更注重掌握焊接技能和技巧。
现在中航二集团也命名了5个班组,那么这5个班组也不会千篇一律的,肯定各有各的特点。
所以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他们与其他班组不同之处。
)◆要重视细节。
事物的特点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在采访中千万不要忽视有关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细节,对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关键问题、关键细节一定要搞清楚,决不可以含糊,更不可以“合理想象”、“添枝加叶”。
(例如黎明报道时“双百工程”每人每月颁发津贴200元至800元不等。
这在5年没调工资、人均月工资仅378元的黎明职工中不亚于一颗重磅炸弹。
例如陈炳东在参加技能大赛决赛时,研究图纸就用了近一小时。
最后以超过第二名几十分的成绩夺得飞机钣金工第一名。
)◆要重视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的准备分为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
(以今年4月采访“太行”发动机老专家为例)◆平时准备是基础,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平时准备至少包括4个方面:1.理论学习。
平时要注意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闻理论等等。
2.具体政策、相关知识的学习。
到工厂采访,就要了解工业方面的有关政策;采访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就要了解科技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
不仅要了解具体政策,还要了解政策制定的来龙去脉,了解政策发展的过程。
,对于我们航空工业报刊的记者、通讯员来说,还要了解航空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防工业方面的知识;在新闻业务方面还要注意学习新闻理论、新闻写作、新闻发展史,学习汉语语法、修辞,有条件的情况下学习外语。
比如要搞好“太行”发动机采访,就要了解航空发动机的原理、特点,了解航空发动机分类(活塞式、涡桨、涡轴、涡喷、涡扇),了解发动机与飞机配套的关系。
1.消息来源,新闻线索、各种资料的准备。
记者和通讯员要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保持丰富的消息来源,这样才能及时得到新闻线索。
资料积累既包括查找资料、搜集资料,也包括采访笔记的整理和积累。
2.知识准备。
平时要注意读书看报,培养广泛的兴趣,这样在采访时比较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不至于临到采访再去“抱佛脚”。